禅法,又称为「无上法」,也称为「正法眼藏」,乃无上甚深之法,为最上上根器人所修学者。有缘在此与各位谈谈关于六祖大师的法宝坛经,这是禅宗学人所必修的课程。这部经我曾讲过两次,在庄严寺亦曾以英文讲过,目前在台湾的道场也正在讲。今天则只和大家谈些其中的公案。
甲、何谓公案?
首先,解释什么叫「公案」?所谓「公案」,即是前世祖师教授弟子,令弟子开悟的经过,也就等于「公开的案例」「教学记录」。为什么叫,是可以公诸于世的公案呢?因为这些都是。初学者往往觉得「公案」这个词很神秘,或很可怕。其实若用英文讲,「公案」就是,换句话说即(人人皆得亲近、取用之案例),这样就很容易懂了。但是事实上,这些公案也都是「私案」。这话怎么说呢?因为每一则公案都是「一对一」对应,师徒授受时的教学经过,而且每一个修行人开悟的过程都不尽相同。即使我们想依样画葫芦、重演一次,也不太可能。因此,参公案或许可以因此开悟,但须得时间、 地点、与人物都要与公案中的复制得一模一样,这是近乎不可能的事。不过,参公案倒是的确可以让我们从中学习到前人的经验与精神,这才是参公案的主要目的。禅宗的修学,正式开始参公案,是在六祖大师以后。在六祖大师之前,并没有所谓的参公案。后世的禅和子,公案参到后来,参不动了,就退一步变成「参话头」;到现在就连话头也参不动了,于是便成为「口头禅」;待连「口头」上也无「禅」了,于是转而成为「野狐禅」。所谓野狐禅也者,其实就是:自己似懂非懂,似通非通,而好卖弄几句「禅语」,吓人、诳人、误导他人,而自落于种种恶果报,便叫作「野狐禅」
乙、禅宗的文字观现在再解释一下「禅宗」。禅宗被世界公认为中国佛教最伟大的成就,也是最大的贡献光大。它也是中国佛教的一个特点,充分表现了佛教的精神,并将之发扬在菩提达摩祖师到中国之前,早自西汉明帝永平之后,中国便已经有佛教,而且还颇昌盛,小乘者如俱舍、成实;大乘者如天台、华严… … 等的佛教不论大乘小乘,主要都是在讲求文字学问。不过,当时何以如此?因为中国人是文字的民族,而书法― ― 占泛项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正是中国人的特点中国人对书法狂热的态度且每个字都视为是神圣的便可见一斑。,乃至于每个单字本身,每一撇一捺都可变成艺术,,这点由老一辈的人对字纸不准任意丢弃毁掉的做法除了热爱文字之外,中国人更崇尚文学热爱且看甚至连政治也演变成文学政治。要做官的人,都必须通经史子集、四书五经,会作诗、 填词、作对子。做文章,可说是中国人的最爱,曹丕典论论文绣中有言:「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对文章的看重,由是可知。这种对文字的热爱与对文学的好尚,在与佛学相结合之后,便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研究佛学的方向,而形成在佛法中做文章的风气。所以在达摩祖师西来时,达摩祖师为了破斥时人专在佛经的文字中探求的现象,于是提出「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对治法门。不过,所谓的「不立文字」,并非表示禅宗完全都不用文字。六祖大师就曾经说过:「即此『 不立』 ,便是文字」(意思就是说:并非绝对不用文字,光是这「不立」两个字,本身也是文字,怎能说绝对不用文字呢?)甚至达摩祖师那四句话「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其本身也是文字。再者,后世的禅宗行人所参的公案,或所参的话头及所持的金刚经、六祖坛经等,以及达摩祖师所传的用以印心的四卷楞伽经不都是用文字写成的吗?因此,「法」还是必须借着文字来传达。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达摩祖师所说的「不立文字」,乃是针对中国人的太过于讲求文字、 文章,为对治此文字之贪执,故作此权说。
丙、禅宗简介虽然中国早在汉朝就有佛教传入,但一直要到菩提达摩大师到中国,中土才开始有「正法眼藏」之传授。然而当时传扬正法之环境不佳,因为中国人以作学问、作文章的方式来学佛的太多、太昌盛了,因此达摩祖师为甚多人所忌,所以很多人想要谋害大师,曾经六次对达摩大师下毒。前五次达磨祖师都照吃了,但却没事;到第六次时,大师吞下毒物之后,马上将之吐在一块大石上,大石头顿时碎裂,不过菩提达摩大师也因此示现圆寂;死后举行国葬。国葬之后三年,后魏人宋云奉使从西域回来,说他在葱岭曾遇见达摩大师,当时他并问说:「大师您要到那里去?」大师回答说:「回西天去。」那时达摩大师赤着双足,柱着一支拐杖,杖上挂着一只鞋子,宋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只有「一只」鞋子?待他回到长安后,才听说菩提达磨大师己于三年前圆寂了,而且早已下葬。他觉得很奇怪,并坚称曾亲眼见到大师,于是禀报皇帝;皇帝也觉得奇怪,便下令开棺,棺盖打开之时,赫然发现达摩大师的法体不知去向,只剩卜一只鞋子;想来是大师有意只留一只鞋,以为证验(表示并非遗体被盗)。这真是菩萨慈悲示现。于是皇帝命令将那只鞋请回少林寺供养。达摩大师传法给慧可大师、即中华禅宗一祖。慧可大师曾有断臂求法之事,这也是一个公案,可以开示及警惕我们末学的人:求法勿掉以轻心。由于法的宝贵超过世问一切,所以前人才有投身喂虎,断臂求法的事,我们应当效法这种精神来修学佛法,不可怕难、畏苦。一祖后来传法给僧集大师,是为三祖;僧粟大师传给四祖道信大师,道信大师再传给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传给六祖惠能大师。在惠能大师以前,中国佛教的气象一直都不是很好,因为多半在乱世,尤其是经历了魏太武帝、北周武帝的法难,佛教被毁,所以许多大德高僧、尤其是禅宗的大师、都隐避不出。即使是六祖惠能大师,起初也相当辛苦,曾被人追杀了十五年,一直到他三十九岁时,才出来大弘佛法,禅宗正法才开始大昌,那时正值唐玄宗及武后之时。六祖大师可说是在中国佛教,乃至于整个佛教史中,最为奇特超绝的人物之一:六祖令四十三人大悟、绍嗣正法眼藏,至于受法而小悟者,则不计其数,另外还有很多深种善根、超几离尘之人。如上所言,中国佛教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禅。这也是我们老祖宗的遗产,无奈值此末法时期,先人遗教衰败,遗产几乎荡尽,佛门惨檐,有志之士,盼能努力修习,速消业障,上求无上菩提,以期能承继诸佛祖师,「荷担如来家业」。
丁、六祖大师的公案
六祖法宝坛经,各位每个人至少都该看过一遍,才不枉此生。因为这是无上的法宝,所以至少看它一遍,结个法缘,「此生结法缘,来世菩提本。」即使第一次看不太懂,或者囫园吞枣也都无妨,只要先有个印象,待以后有时间,再翻开来细看细参。因为法宝坛经可说每一段都可以独立成篇,故可以一段一段地分开看,慢慢地咀嚼,细细地思惟。现在便一讥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今天要讲的公案。
公案八则
1 .公案第-则(出自原经「自序品第一」)【 经】 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日:「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日:「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惟求作佛,不求余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则公案。后世的禅者参公案时,其公案多半出自『 传灯录绣,或『 五灯会元绣等书,然殊不知六祖坛经是公案的总源头之一。通常去参善知识时,善知识在初见面都会问到:「你是那里来的?」和「你来此要做什么?」等等有关你的出身及目的的问题。而此处六祖大师的回答便是:我只要求作佛,其它,什么东西我都不要。「惟求作佛、不求余物」,看起来简简单单的八个字,然而其中的意义却深远无穷。禅法中一向用字简要而意义深长,这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这两句话中所隐含的意义,必须读过许多经才能完全了解。首先,这之中便包含了佛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惟一佛乘,无二无三」。佛曾宣说三乘法乃至五乘法,然而不论三乘或五乘,都只是一种权说,其最后真正的目的,乃在于诱导众生达到「一佛乘」。所以一切佛法行人亦当以此为归趣。
佛讲的五乘法,包括:
1 .人乘法― 修行五戒,以求来世能再得人身。
2 .天乘法― 修行五戒、十善,以求来世能生于天道,享受天人之乐。
3 .声闻乘― 修行四圣谛、八正道,以求断三界见思二惑,离苦得解脱,不再受六道轮回之苦。
4 .缘觉乘― 修行十二因缘,破微细无明,以证辟支佛道,而得解脱。
5 .菩萨乘― 发无上菩提之心,修行六度、四摄,广修无量福智,广度无量有情,最后得成无上佛道,继承佛志。一般而言,「菩萨道」常与「佛道」合在一起讲,而言「菩萨道」即是「佛道」,因为修行菩萨道是为了要成佛的。不过法华经中是将二者分开讲,「佛道」即是为导引众生入「一佛乘」者,故经云「惟一佛乘」。而六祖大师所言:「惟求作佛、不求余物」,此「余物」指的就是除了一佛乘以外的人乘、天乘那些人间、天上的有漏快乐,以及声闻乘断烦恼、得解脱的涅槃乐,乃至缘觉乘、菩萨乘行人的种种果证,以上这种种乐事都不求,而只要求「一佛乘」,此即所谓「究竟大乘」,乃最高的发心。所以 华严经云:「菩萨初发心时、即成佛道」,所指即此。而能发这种大心的人,甚为稀有,只有像六祖大师之类的人才当得上。所以华严与法华即在此会通。此外大般涅槃经上又云:「发心毕竟两无一),如是一一心先心难。」首句中的「发心」,指的是刚刚发大菩提心的菩萨,「毕竟」是指已经证菩提,成正觉的佛之境界。全句的意思是说: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与最后成佛果菩提时,此二者之心虽并无差别,然而以困难度而言,最初的「发菩提心」甚至比最后的「成就菩提」还更困难l 由此可见初发菩提心是多么重要、多么不容易。当然这里所说的「初发心」,是指真正、最究竟的发心,而不是若有若无…
《公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