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的随喜发心,是决定必求无上菩提、 「惟求作佛」、非此不可的发心。何以发心如此重要呢?因为发心是「因」,有因必有果,如是因、如是果,所以发心极其重要。「因」正则「果」正,因不正则果亦不正。譬如我们学佛有种种不同的目的:有的人学佛,为的是要断烦恼;有的人则是为了求解脱;也有的人是为了求得种种世间法,如求增加福报,如求平安,如求生子、求生意顺利、求事业顺利、求孩子乖、学业顺利、丈夫顾家等等,诸如此类,种种企求。但是最究竟的,应该是为了求无上菩提、 求智慧,断一切烦恼生死,自度度他,绍隆佛种,如此才是真正发无上菩提之心。如果发心错误,所得之果必然也是错误的;若是发心小,则其果报必然也小,由此可见学佛最重要的便是发心。而修学佛法的成就如何,端视其发心如何、所求为何而定。或许有人会说自己学佛是「一无所求」的,对此,我们老实不客气地说一句话,那是「臭盖」。假使真无所求,可说我们之中没有一个人会学佛,因为学佛并不轻松,也不是游戏,是很困难、很辛苦的一件正事;连大菩萨修行都还是要「上求菩提」,我们薄地凡夫谈什么「」无所求」,除非你不把学佛求菩提当一回事,否则学佛上求无上菩提,依诸经及、梵网经言,才是「正求」,才名为佛子。若不发心求菩提,而侈谈「无所求」,则落断灭、虚妄,入断灭空、恶取空,罪咎果报极大。此等人多半对正理及因果还没有信心,或不甚了解,不知宝贵,所以才会说无所求,因此其学佛也只是可有可无的玩票性质,不会认真。
总之,目下一般高喊「无所求」的,通常有两种:一种,尚未真正发心求菩提,所以他只在「佛道」无所求,但还在努力求世间法(名、利、色、欲等);第二种是没有智慧,不善学般若的人,读了一点般若经,就把般若与空当口头禅来吶喊,乃至妄说因果亦空,不信有因有果,变成不信因果、不畏因果、 拨无因果,坏因果法,因而种种妄言、妄行,以为不必受果报。这是时下两种空喊「无所求」而毫无智慧的妄人,如今到处充斥。为佛弟子若信解有因有果、 如是因、如是果,菩提心有菩提果,烦恼因有烦恼果,如是信解,便不会再空喊什么「无所求」了。因为「无所求」实在是很深的般若智,必须深入禅观才能契会。何谓「无所求」?以定慧门观之,大凡众生之心中稍有微细之波斓,便称之为心之「动」相,亦即是「无明心动」,依楞伽经而言,这是心的「相生、相住、 相灭」之微细动相;那么心为何会动呢?因为「欲有所求」故。心一起无明贪爱,就会攀缘,有所求取。若能起智、观照己心,真的于一切时、一切境寂然不动,不论独处或与众会,不论当前有无六尘相对,皆能不起心、不动念,才能说是真正的无所求― 因为「求心」已寂。不过,佛正法之修行人应该要正求。所谓「正求」,就是不求世间法,而求菩提,求自度度他。以上为六祖大师的第一则公案:「但求作佛,不求余物」,非常重要,大家努力参详。
2 .公案第二则六祖大师对惠明法师开示说:
【 经】 「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日:「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一段公案,是说六祖大师得法、衣及钵后,被众人追逐欲争夺衣钵。最后被原为武将的惠明,即后来的道明追上,于是六祖大师便将衣钵放置在大石头上,然后自身隐入草丛之中。惠明赶到,想取衣钵,却拿不动;他试了很多次都提不动,心中就吓到了。关于为什么提不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说因为六祖大师有神通,以神通力令他拿不动;另一种则是说因为惠明还不够资格取衣钵,所以天龙护法将衣钵按住,令他提不动。惠明吓到之后,六祖大师便出来;惠明于是向他礼拜,并请六祖大师为他开示说法。六祖就命惠明静坐,告诉他「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惠明静坐良久之后,六祖惠能大师便跟他讲:「你不要去思维你所认为的善法,也不要去思维你所认为的恶法;当一切善恶都不去思量,在那节骨眼儿,那就是您本来的面目。」这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公案,是六祖大师得衣钵之后第一次开示而令人开悟的地方。「不思善不思恶」中的「善」与「恶」,指的并非只是世问的善恶,而是包括佛法中的善,如十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等等大善;以及佛法中所说的恶,如五逆、十恶、破戒、犯戒等恶。为什么一切善恶都别去思量呢?因为「思」在唯识学中称为「思心所」,是心王的一种作用,乃是前六识攀缘六尘境界所起的作用,是依他起性及偏计所执性;简言之,即皆是依境而起的妄想分别取着。故思善、思恶,造善、造恶,都是在第六意识的范畴之中。若能当下不思惟、不分别、 不取着一切善恶,则一切善善恶恶便于心无染,心便立时静止下来,心静之后便能观照透达,此时心所显现的清净之相,便如琉璃的境界一般,那就是一切众生本来的心体之状态。故、 圆觉经上说:「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简言之,六祖此「不思善不思恶」的心地法门,即在于澄思静虑,离攀缘、离分别。经云:「离分别,分别离」,真心显现。以上是简单讲解此段公案大概义理,至于体会,非得深入地于静虑中,以般若之智观察、深行禅观才行。惠明言下大悟,接着又问六祖:「从佛祖传下正法以来,除了师师相授的密语密意之外,还有没有什么其它密传的绝招、或诀窍呢?惠能大师答道:假若真的有什么密语密意 ,一旦我对你说出来之后,也就不再是秘密的了。因此你所要求的密,实在是不可得的!一说即非密;密非从人闻,乃自体会而入之境界,不可示之与人― 如果你能反观自照你的本心本性,这秘密就在你身边(身上)。因此你实在不必向我求索什么密法,应该向你自心中去求、去体会,那才是真密。」惠明听后,便说:「我这一向以来都不曾知晓自己的本来面目,如今蒙您指示,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中国成语中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出处即在佛典,原是佛经中的一句话,但现在早已变成中文里很普通的成语了,其实它的意义仍是非常深奥的!一杯热水,当我在喝时,你若问我:「这水有多热?」,不论我怎么向你形容,用尽百般譬喻:如热得烫舌头,热得舌根发麻… … 花了老半天时间,费尽唇舌,你依然无法了解我所说的到底是如何个「热」法,唯一最好的办法,只有叫你自己把这杯水喝了,你才能真正知道它到底有多热。然而即使是同一杯水,你觉得热,我却未必如此觉得,可见每个人喝后的感觉、感受也各自不同,必得「亲自体尝」,始能「自得其味」。一切修行亦复如是:听经、 礼佛、念佛、诵经、 持咒、打坐,其中感受,「唯己一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案。前面曾说过,向来虽则有很多人在参公案,却很少听人参六祖大师的公案。事实上,六祖大师的公案,才是大公案,可惜却少人参,不知其因安在,殊为可怪。
公案第三则(出自原经「机缘品第七」【 经】 僧法达。来礼祖师,何如不礼!汝心「念『 法华经』 若念至万部今负此事业,洪州人七岁出家头不至地O 祖诃日中必有一物已及三千部得其经意都不知过礼本折慢幢有我罪即生O 不以为胜听吾喝日常诵『 法华:「礼不投,蕴习何事耶?」。」祖日:「汝,则与吾偕行。汝头奚不至地?忘功福无比。299 … … 汝名法达,何曾达法?」复说喝日: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华从口发。这一段是讲有位出家人名法达,是洪州人氏,在七岁时便出家了,常诵法华经。他前来礼拜六祖时,头却不碰地。按照佛教的仪规,顶礼应是五体投地,即头、两肘、两膝都该着地。不仅如此,礼拜时鼻子都该碰地才算最标准的顶礼,这样就是经中所说的「头面顶礼」。此处法达顶礼,头却不及地,于是六祖大师便喝斥他说:「你顶礼的时候头不碰地,既然心不甘、情不愿,倒不如别顶礼算了!
」(我在台湾时,也有女众,刚作好头发,来顶礼时,也是舍不得碰地,把头离地几分!)六祖接着说:「你心中一定搜集了什么宝贵东西,才令你生起这样的我慢,你这一向都是修些什么呢?」法达回答说:「我念『 法华经』 ,已经念了三千部了!法华经全名为妙法莲华经,顺便提到,现在坊间印的法华经,书皮上的经题都印成:大乘妙法莲华经,这是错的。不应加「大乘」二字,因为原经并无此二字,应改正过来;此是余话。我们要知道,法华经很长,若是由念得很熟的人,不间断、亦不休息,连续地念诵,也得八个小时才能念完一部。不像地藏经,以普通的速度念,仅一个半小时左右,便可诵完一部,若是念得熟、念得快的话,大约一个小时就能诵完一部。而法达诵法华经己达三千部,若每天诵一部的话也得十年之久。换句话说,十年之中,每天必须念至少八个小时,念完一部,十年才能念三千部。难怪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曾说持诵 地藏经,上根器的人应诵到五百部,这与法达相比,都还差得远!)六祖听后便告诉他说:「你如果能念满一万部法华经,并且还了解它的经意,同时又不觉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才堪与我平起平坐,和我一般高!如今亏你己修了三千部,怎么会修成这个样子呢?修持法华经本有无上菩提的功德,都被你辜负了,自己还不知道有过!」于是又说喝道:「佛制的礼拜,本来是为了要折伏众生我慢这支高举不下的旗子的,你顶礼时头为什么不肯碰地呢?… … 修行人应精勤修习福智,但却须把自己修行所得的功德都忘掉,…
《公案》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