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公案▪P2

  ..續本文上一頁的隨喜發心,是決定必求無上菩提、 「惟求作佛」、非此不可的發心。何以發心如此重要呢?因爲發心是「因」,有因必有果,如是因、如是果,所以發心極其重要。「因」正則「果」正,因不正則果亦不正。譬如我們學佛有種種不同的目的:有的人學佛,爲的是要斷煩惱;有的人則是爲了求解脫;也有的人是爲了求得種種世間法,如求增加福報,如求平安,如求生子、求生意順利、求事業順利、求孩子乖、學業順利、丈夫顧家等等,諸如此類,種種企求。但是最究竟的,應該是爲了求無上菩提、 求智慧,斷一切煩惱生死,自度度他,紹隆佛種,如此才是真正發無上菩提之心。如果發心錯誤,所得之果必然也是錯誤的;若是發心小,則其果報必然也小,由此可見學佛最重要的便是發心。而修學佛法的成就如何,端視其發心如何、所求爲何而定。或許有人會說自己學佛是「一無所求」的,對此,我們老實不客氣地說一句話,那是「臭蓋」。假使真無所求,可說我們之中沒有一個人會學佛,因爲學佛並不輕松,也不是遊戲,是很困難、很辛苦的一件正事;連大菩薩修行都還是要「上求菩提」,我們薄地凡夫談什麼「」無所求」,除非你不把學佛求菩提當一回事,否則學佛上求無上菩提,依諸經及、梵網經言,才是「正求」,才名爲佛子。若不發心求菩提,而侈談「無所求」,則落斷滅、虛妄,入斷滅空、惡取空,罪咎果報極大。此等人多半對正理及因果還沒有信心,或不甚了解,不知寶貴,所以才會說無所求,因此其學佛也只是可有可無的玩票性質,不會認真。

  總之,目下一般高喊「無所求」的,通常有兩種:一種,尚未真正發心求菩提,所以他只在「佛道」無所求,但還在努力求世間法(名、利、色、欲等);第二種是沒有智慧,不善學般若的人,讀了一點般若經,就把般若與空當口頭禅來吶喊,乃至妄說因果亦空,不信有因有果,變成不信因果、不畏因果、 撥無因果,壞因果法,因而種種妄言、妄行,以爲不必受果報。這是時下兩種空喊「無所求」而毫無智慧的妄人,如今到處充斥。爲佛弟子若信解有因有果、 如是因、如是果,菩提心有菩提果,煩惱因有煩惱果,如是信解,便不會再空喊什麼「無所求」了。因爲「無所求」實在是很深的般若智,必須深入禅觀才能契會。何謂「無所求」?以定慧門觀之,大凡衆生之心中稍有微細之波斓,便稱之爲心之「動」相,亦即是「無明心動」,依楞伽經而言,這是心的「相生、相住、 相滅」之微細動相;那麼心爲何會動呢?因爲「欲有所求」故。心一起無明貪愛,就會攀緣,有所求取。若能起智、觀照己心,真的于一切時、一切境寂然不動,不論獨處或與衆會,不論當前有無六塵相對,皆能不起心、不動念,才能說是真正的無所求― 因爲「求心」已寂。不過,佛正法之修行人應該要正求。所謂「正求」,就是不求世間法,而求菩提,求自度度他。以上爲六祖大師的第一則公案:「但求作佛,不求余物」,非常重要,大家努力參詳。

  2 .公案第二則六祖大師對惠明法師開示說:

  【 經】 「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複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日:「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一段公案,是說六祖大師得法、衣及缽後,被衆人追逐欲爭奪衣缽。最後被原爲武將的惠明,即後來的道明追上,于是六祖大師便將衣缽放置在大石頭上,然後自身隱入草叢之中。惠明趕到,想取衣缽,卻拿不動;他試了很多次都提不動,心中就嚇到了。關于爲什麼提不動,有兩種解釋:一種是說因爲六祖大師有神通,以神通力令他拿不動;另一種則是說因爲惠明還不夠資格取衣缽,所以天龍護法將衣缽按住,令他提不動。惠明嚇到之後,六祖大師便出來;惠明于是向他禮拜,並請六祖大師爲他開示說法。六祖就命惠明靜坐,告訴他「汝既爲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爲汝說。」惠明靜坐良久之後,六祖惠能大師便跟他講:「你不要去思維你所認爲的善法,也不要去思維你所認爲的惡法;當一切善惡都不去思量,在那節骨眼兒,那就是您本來的面目。」這是非常重要也非常著名的公案,是六祖大師得衣缽之後第一次開示而令人開悟的地方。「不思善不思惡」中的「善」與「惡」,指的並非只是世問的善惡,而是包括佛法中的善,如十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

  

  

   :等等大善;以及佛法中所說的惡,如五逆、十惡、破戒、犯戒等惡。爲什麼一切善惡都別去思量呢?因爲「思」在唯識學中稱爲「思心所」,是心王的一種作用,乃是前六識攀緣六塵境界所起的作用,是依他起性及偏計所執性;簡言之,即皆是依境而起的妄想分別取著。故思善、思惡,造善、造惡,都是在第六意識的範疇之中。若能當下不思惟、不分別、 不取著一切善惡,則一切善善惡惡便于心無染,心便立時靜止下來,心靜之後便能觀照透達,此時心所顯現的清淨之相,便如琉璃的境界一般,那就是一切衆生本來的心體之狀態。故、 圓覺經上說:「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簡言之,六祖此「不思善不思惡」的心地法門,即在于澄思靜慮,離攀緣、離分別。經雲:「離分別,分別離」,真心顯現。以上是簡單講解此段公案大概義理,至于體會,非得深入地于靜慮中,以般若之智觀察、深行禅觀才行。惠明言下大悟,接著又問六祖:「從佛祖傳下正法以來,除了師師相授的密語密意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其它密傳的絕招、或訣竅呢?惠能大師答道:假若真的有什麼密語密意 ,一旦我對你說出來之後,也就不再是秘密的了。因此你所要求的密,實在是不可得的!一說即非密;密非從人聞,乃自體會而入之境界,不可示之與人― 如果你能反觀自照你的本心本性,這秘密就在你身邊(身上)。因此你實在不必向我求索什麼密法,應該向你自心中去求、去體會,那才是真密。」惠明聽後,便說:「我這一向以來都不曾知曉自己的本來面目,如今蒙您指示,真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中國成語中的「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出處即在佛典,原是佛經中的一句話,但現在早已變成中文裏很普通的成語了,其實它的意義仍是非常深奧的!一杯熱水,當我在喝時,你若問我:「這水有多熱?」,不論我怎麼向你形容,用盡百般譬喻:如熱得燙舌頭,熱得舌根發麻… … 花了老半天時間,費盡唇舌,你依然無法了解我所說的到底是如何個「熱」法,唯一最好的辦法,只有叫你自己把這杯水喝了,你才能真正知道它到底有多熱。然而即使是同一杯水,你覺得熱,我卻未必如此覺得,可見每個人喝後的感覺、感受也各自不同,必得「親自體嘗」,始能「自得其味」。一切修行亦複如是:聽經、 禮佛、念佛、誦經、 持咒、打坐,其中感受,「唯己一心知,不足爲外人道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案。前面曾說過,向來雖則有很多人在參公案,卻很少聽人參六祖大師的公案。事實上,六祖大師的公案,才是大公案,可惜卻少人參,不知其因安在,殊爲可怪。

  公案第叁則(出自原經「機緣品第七」【 經】 僧法達。來禮祖師,何如不禮!汝心「念『 法華經』 若念至萬部今負此事業,洪州人七歲出家頭不至地O 祖诃日中必有一物已及叁千部得其經意都不知過禮本折慢幢有我罪即生O 不以爲勝聽吾喝日常誦『 法華:「禮不投,蘊習何事耶?」。」祖日:「汝,則與吾偕行。汝頭奚不至地?忘功福無比。299 … … 汝名法達,何曾達法?」複說喝日:汝今名法達,勤誦未休歇;空誦但循聲,明心號菩薩。汝今有緣故,吾今爲汝說,但信佛無言,蓮華從口發。這一段是講有位出家人名法達,是洪州人氏,在七歲時便出家了,常誦法華經。他前來禮拜六祖時,頭卻不碰地。按照佛教的儀規,頂禮應是五體投地,即頭、兩肘、兩膝都該著地。不僅如此,禮拜時鼻子都該碰地才算最標准的頂禮,這樣就是經中所說的「頭面頂禮」。此處法達頂禮,頭卻不及地,于是六祖大師便喝斥他說:「你頂禮的時候頭不碰地,既然心不甘、情不願,倒不如別頂禮算了!

   」(我在臺灣時,也有女衆,剛作好頭發,來頂禮時,也是舍不得碰地,把頭離地幾分!)六祖接著說:「你心中一定搜集了什麼寶貴東西,才令你生起這樣的我慢,你這一向都是修些什麼呢?」法達回答說:「我念『 法華經』 ,已經念了叁千部了!法華經全名爲妙法蓮華經,順便提到,現在坊間印的法華經,書皮上的經題都印成:大乘妙法蓮華經,這是錯的。不應加「大乘」二字,因爲原經並無此二字,應改正過來;此是余話。我們要知道,法華經很長,若是由念得很熟的人,不間斷、亦不休息,連續地念誦,也得八個小時才能念完一部。不像地藏經,以普通的速度念,僅一個半小時左右,便可誦完一部,若是念得熟、念得快的話,大約一個小時就能誦完一部。而法達誦法華經己達叁千部,若每天誦一部的話也得十年之久。換句話說,十年之中,每天必須念至少八個小時,念完一部,十年才能念叁千部。難怪他覺得自己很了不起! (我曾說持誦 地藏經,上根器的人應誦到五百部,這與法達相比,都還差得遠!)六祖聽後便告訴他說:「你如果能念滿一萬部法華經,並且還了解它的經意,同時又不覺得自己很了不起,那才堪與我平起平坐,和我一般高!如今虧你己修了叁千部,怎麼會修成這個樣子呢?修持法華經本有無上菩提的功德,都被你辜負了,自己還不知道有過!」于是又說喝道:「佛製的禮拜,本來是爲了要折伏衆生我慢這支高舉不下的旗子的,你頂禮時頭爲什麼不肯碰地呢?… … 修行人應精勤修習福智,但卻須把自己修行所得的功德都忘掉,…

《公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