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皈依要义▪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本家」,比较舒坦、自在!最好的地方还是「自家」。英文有一句谚语说:「什么叫家呢?就是你要回去的时候,它绝对不能拒绝你,那个地方就叫做我们的「本家」是真正我们的「家」因此你应该回去― ― 你若要回去,它绝不会拒绝你。不过你若是要当坏孩于,「离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奔波鬼混,那就有家等于没家,所以现在皈依以后,就不要再做坏孩子,要回家,「浪子回头」。因此,综上所言,「皈依」的意义就是浪子回头,「返回本家」在此我虽然是在讲最基本的「皈依」的意义,但事实上则是已经把佛的「甚深法」也以隐喻的方式包含进去了,「禅法」、「无上法」也都包涵于其中,各位可详细去体会。其次,「皈依」中的「皈」字(「回家」),是指要先回佛的本家― 即是「有相」的佛家,然后再回「无相之家」。「无相之家」即上面所说的本心、本性的究竟之「本家」。四十二章经中说:。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日沙门。。要「识心达本」才能称作「沙门」。禅宗五祖弘忍大师也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你若不识得自己的本心,学法对你没有太大的帮助。这个意思并不是叫你不要学,而是说:你可能因学法而增加一些福报,不过那是人天的有漏果报:例如你可能比较「赚有得吃」(台语,收入较丰),事业比较兴旺,学业较顺利,但是这些福报却无法一讥你解脱生死烦恼,更无法令你「开悟」,所以学佛最重要的还是「识心达本」,要返回「自心、 自性」,这样才是「归依」的「归」字之究竟意义,也是如来的本意。

  三、家之九义

  其次,「家」有九种意义: 家。即是本。。佛家亦如是,为众生法身慧命出处之「本源」二、家是根之义。佛家亦如是,为众生一切善业、善法、 菩提「根源」之所在处。三、家。为安住之义。因为安住,所以才能称为「家」,你若不「安住」下来,而到处奔驰,那样一来,「家」就不成「家」了。有的人把家当作旅馆一样,只是来来去去之间,暂时休息用的,在那样的家一袅就不会有安定、温暖的感受,因此就不像个「家」。所以,「家」必须是你能于其中「安住」之处。四、家即有父、兄之义。家一袅通常是有父、兄;当然啦,有的人一生下来就是孤儿,但是我们不讲那种特殊情形。既说家有父兄,那「父」「兄」是指什么而言?如果以「皈依」来讲,「父」就是「佛菩萨」,「兄」就是「僧伽」。「父」可以教导你、栽培你,「兄」也可以辅导你、帮助你。因此皈依佛门即以「三宝」为父、为兄,与三宝于法上成一家人。五、家有温暖。之义。「家」能令你于茫茫人海中,世情冷漠之中,得到温暖、得到安慰、鼓励。佛家亦如是,令众生永远能得到温暖、安慰、鼓励。

  六、家。即是有所依之义。佛家亦如是,三宝是真正可以一讥我们依靠的,令我们于生死大海中有所凭借,不致沉沦。七、家。即是教导。之义。一般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会教导子女,即是每家都有其「家教」。佛家亦如是,于皈依后,即须修学「佛门」的涵养,方表示佛弟子在「佛家」所得的「家教」不错。然而,这并不是说师父马上就期望你修行多么好,你自己也不要这样妄想。因为你不可能皈依以后,就马上摇身一变而成圣人,没有那么快。所以,我们身为佛弟子,千万不要对人说:「哎l 你学佛的人怎么可以这样?」那种说法,是在以佛法期望别人、以佛法要求别人,这是不对的。你倒是应该这样说:「我是学佛的人,我怎么可以这样?」这是可以的;这是以佛法来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别人。当知无论在哪一方面要求别人,都属观念错误。例如常听人说:「你做妻子的人应该要才对。」而做太太的人却常说:「做先生的人应该要… … 」这都是不对的。现在我们知道了以后,做先生的人就应期望自己而说:「我做丈夫的人,应该要:才行」。反过来,做太太的人,也一样要这样自我期望。所以大家要记住:只能要求自己,不可要求别人― 尤其是在学佛方面,更是如此。因为「佛法」上的标准比世问法标准高得多,除非是佛菩萨,才能完全符合那些标准,凡夫人是没办法达到的,因此千万不可以佛法的标准去要求别人,或期望别人,否则会给人带来很大的压力,那是很痛苦的事,这点千万要记住。八、家即是代表不再流浪飘泊。佛家亦如是,能令众生于无尽生死大海中,有停怕之港口,不再四海飘泊。

  九、家之义即:你不用再一个人盲修瞎练。佛家亦如旦以后,就不用再自己一个人盲目地摸索,而能得到三宝的教示才不会走错路,或走冤枉路。

  四、为何要皈依?― 追求智觉当你皈依三宝,依教修行,

  1 .由迷返悟常常有人问:「为什么要皈依三宝?」我们皈依三宝是为了一个最高的目标:「由迷返悟」;因为我们都还在「迷」中!仍是「迷位儿夫」― 所以我刚刚说「未皈依前如同在外流浪生死」,「流浪生死」指的就是「迷」。但是现在已经有点「悟了」,就应回头。有如你出去玩的时候,随意走着走着,忽然发现:「咦?这条路好像不太对! 」知道不对了,若能马上回头,当下是已在做初步的「由迷返悟,回头是岸」的工作了。然而如果还是没发觉走错路的话,便会依然迷迷糊糊地到处乱闯

   乱撞― 且不知要闯到何时方休。四种智觉那么,「由迷返悟」的「悟」是什么意思呢?「悟」就风这个字在梵文中的意义就旦即是「学觉」「觉」或「觉者」,因此若不学「觉」在「梵文」的音凤「布答亚」中文翻成「佛陀耶」省,最后只剩下了一个「佛」字个「布」是没人会听得懂的!到底是要「觉了」什么呢?了了,那是行不通的。应知,所以,所谓「学佛」,即不是「学佛」(顺便提及,「佛」「布答」或「布答亚」二二, 润,或省称为「佛陀」)再者,学佛既然是为了学「觉」「觉了」「佛」,其义这个字,我们中国人再更进一步简。事实上,梵文一定要讲「布答亚」词,你光讲一,或学「觉了」若光喊着:要觉l 要觉!至于到底要觉什么也不甚,学佛法所要觉了的最根本者,有四种:一、觉了「无常」(或「觉无常」)二、 觉「苦」三、觉「空」四、 觉「无我」若把此四种觉合并起来说,即是要觉了「无常」、「苦」、「空」、「无我」这四大法。再者,一般都讲:「学佛是学智慧」;而「佛法的智慧」又是什么呢?佛法的智慧中最重要、 最根本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四项:「苦」、「空」「无常」、「无我」所以我们如果诵经、 礼佛、念咒、打坐,修了老半天,却不知道这四件事的话,那就枉费辛苦了。不过退一步说,即使智慧未开,还不能明了这四种佛理,既然是老实依法修行,至少能得到一个好处,那就是:无形中也会由于佛力及法力的加持,而消掉很多业障;除此以外,当你日常在修行,或念经、或打坐、 或持咒的当下,没有什么烦恼,这也是修行当时的「受用」之一。因为在修持中,你若内心很烦恼,你就会念不下去,也不想念了,对不对?例如别人稍微讲你一句什么话,你心一烦,今天的早课就不想做了,或是晚课就想省掉了,明天再补,是不是这样?不过学佛除了要定时做早晚课以外,最重要的,还是为了要学「觉了」、 学「智慧」― 觉了「苦」、 「空」、「无常」、「无我」。这四种佛理即是佛世尊无量无边的智慧中的根本。而「苦」、「空」、 「无常」「无我」这四项智能,其中最根本的一项是「无常」,因此「无常」也就是一切佛慧的根本,又称「无常慧」。因此可知,「无常」是一种甚深的佛理与智慧!― 你可别说:无常谁都知道,很简单嘛、 」― 其实「无常」之理是甚深、甚深的道理,唯有佛才能究竟了知。汪[无常慧」在古希腊哲学裹也有谈「无常孔子有一次在观看黄河水的时候夜」,这就是感念世象「无常」?」的道理的,甚至于孔夫于也说过「无常」:,就感慨系之地说:「逝者如斯乎,不舍昼。他的意思是说:这河水一直在流,从早到晚都不停地流着,一去不回头,而世事也是这样,日夜变幻无常。(连大诗人苏东坡在他的词中也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影星玛利莲梦露也唱「大江东去,一去不回头」,歌词之义也是感慨「无常」的。)世问人中,不管是圣贤

   诗人、或一般凡夫,常常也会灵光一现,而能感受到一些无常的现象;只不过世问人的观感都不够深入、 究竟,所以无法真正透达无常之事与理,而从其中超脱。唯有佛世尊不但能深入观察觉了「无常」的道理,而且能更进一步地知道如何解脱这一切「无常」之苦。后面这一点就更重要了;这就是说:世间有些智者虽也能觉知有「无常」这回事,但却没办法对付它;这有如医师只会把脉,然而把了脉之后却不会开方子;若是这样的话,等于是不会治病的医师。一切「佛法」与一切「世间法」的交会点就在「无常」:世问的无常「事」与佛法的无常「理」,一事一理在此交会。一切世间的痛苦来自无常,而一切佛法就是为了对治世间由无常所衍生的种种痛苦,所以一切「出世问法」― 佛的「智慧」― 也是从「无常理」衍发出来的。有些学佛的人常说:「啊,娑婆世界好苦啊!」如何苦呢?为何而苦?― 答曰:以「无常」故苦。而「无常」的意义为何呢?「无常」就是「变幻不定,剎那那生灭」。因为法那剎那生灭,所以抓它不住;因为抓不住它,所以不能把握它;因为不能把握,所以令人摸不着头脑,因而只能听它摆布、任它捉弄(无智之人常说:「造化卉人」事实上是「无常戏人」),于是种种苦恼由此而生。打个比方就更容易了解这种任人捉弄之苦:譬如一个男子在追求一个女子,如果他把握不住她的性情,拿捏不稳她在想什么,他与她在一起时,就会被她的种种反应卉得糊里胡涂、 昏头转向的,也因此他就会觉得很苦恼。可是他若能够掌握住一切状况:从她本人的个性、…

《三皈依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