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本家」,比較舒坦、自在!最好的地方還是「自家」。英文有一句諺語說:「什麼叫家呢?就是你要回去的時候,它絕對不能拒絕你,那個地方就叫做我們的「本家」是真正我們的「家」因此你應該回去― ― 你若要回去,它絕不會拒絕你。不過你若是要當壞孩于,「離家出走」,到外面去「流浪」,奔波鬼混,那就有家等于沒家,所以現在皈依以後,就不要再做壞孩子,要回家,「浪子回頭」。因此,綜上所言,「皈依」的意義就是浪子回頭,「返回本家」在此我雖然是在講最基本的「皈依」的意義,但事實上則是已經把佛的「甚深法」也以隱喻的方式包含進去了,「禅法」、「無上法」也都包涵于其中,各位可詳細去體會。其次,「皈依」中的「皈」字(「回家」),是指要先回佛的本家― 即是「有相」的佛家,然後再回「無相之家」。「無相之家」即上面所說的本心、本性的究竟之「本家」。四十二章經中說:。辭親出家,識心達本,解無爲法,名日沙門。。要「識心達本」才能稱作「沙門」。禅宗五祖弘忍大師也說:「不識本心,學法無益」:你若不識得自己的本心,學法對你沒有太大的幫助。這個意思並不是叫你不要學,而是說:你可能因學法而增加一些福報,不過那是人天的有漏果報:例如你可能比較「賺有得吃」(臺語,收入較豐),事業比較興旺,學業較順利,但是這些福報卻無法一譏你解脫生死煩惱,更無法令你「開悟」,所以學佛最重要的還是「識心達本」,要返回「自心、 自性」,這樣才是「歸依」的「歸」字之究竟意義,也是如來的本意。
叁、家之九義
其次,「家」有九種意義: 家。即是本。。佛家亦如是,爲衆生法身慧命出處之「本源」二、家是根之義。佛家亦如是,爲衆生一切善業、善法、 菩提「根源」之所在處。叁、家。爲安住之義。因爲安住,所以才能稱爲「家」,你若不「安住」下來,而到處奔馳,那樣一來,「家」就不成「家」了。有的人把家當作旅館一樣,只是來來去去之間,暫時休息用的,在那樣的家一袅就不會有安定、溫暖的感受,因此就不像個「家」。所以,「家」必須是你能于其中「安住」之處。四、家即有父、兄之義。家一袅通常是有父、兄;當然啦,有的人一生下來就是孤兒,但是我們不講那種特殊情形。既說家有父兄,那「父」「兄」是指什麼而言?如果以「皈依」來講,「父」就是「佛菩薩」,「兄」就是「僧伽」。「父」可以教導你、栽培你,「兄」也可以輔導你、幫助你。因此皈依佛門即以「叁寶」爲父、爲兄,與叁寶于法上成一家人。五、家有溫暖。之義。「家」能令你于茫茫人海中,世情冷漠之中,得到溫暖、得到安慰、鼓勵。佛家亦如是,令衆生永遠能得到溫暖、安慰、鼓勵。
六、家。即是有所依之義。佛家亦如是,叁寶是真正可以一譏我們依靠的,令我們于生死大海中有所憑借,不致沈淪。七、家。即是教導。之義。一般正常的家庭中,父母都會教導子女,即是每家都有其「家教」。佛家亦如是,于皈依後,即須修學「佛門」的涵養,方表示佛弟子在「佛家」所得的「家教」不錯。然而,這並不是說師父馬上就期望你修行多麼好,你自己也不要這樣妄想。因爲你不可能皈依以後,就馬上搖身一變而成聖人,沒有那麼快。所以,我們身爲佛弟子,千萬不要對人說:「哎l 你學佛的人怎麼可以這樣?」那種說法,是在以佛法期望別人、以佛法要求別人,這是不對的。你倒是應該這樣說:「我是學佛的人,我怎麼可以這樣?」這是可以的;這是以佛法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當知無論在哪一方面要求別人,都屬觀念錯誤。例如常聽人說:「你做妻子的人應該要才對。」而做太太的人卻常說:「做先生的人應該要… … 」這都是不對的。現在我們知道了以後,做先生的人就應期望自己而說:「我做丈夫的人,應該要:才行」。反過來,做太太的人,也一樣要這樣自我期望。所以大家要記住:只能要求自己,不可要求別人― 尤其是在學佛方面,更是如此。因爲「佛法」上的標准比世問法標准高得多,除非是佛菩薩,才能完全符合那些標准,凡夫人是沒辦法達到的,因此千萬不可以佛法的標准去要求別人,或期望別人,否則會給人帶來很大的壓力,那是很痛苦的事,這點千萬要記住。八、家即是代表不再流浪飄泊。佛家亦如是,能令衆生于無盡生死大海中,有停怕之港口,不再四海飄泊。
九、家之義即:你不用再一個人盲修瞎練。佛家亦如旦以後,就不用再自己一個人盲目地摸索,而能得到叁寶的教示才不會走錯路,或走冤枉路。
四、爲何要皈依?― 追求智覺當你皈依叁寶,依教修行,
1 .由迷返悟常常有人問:「爲什麼要皈依叁寶?」我們皈依叁寶是爲了一個最高的目標:「由迷返悟」;因爲我們都還在「迷」中!仍是「迷位兒夫」― 所以我剛剛說「未皈依前如同在外流浪生死」,「流浪生死」指的就是「迷」。但是現在已經有點「悟了」,就應回頭。有如你出去玩的時候,隨意走著走著,忽然發現:「咦?這條路好像不太對! 」知道不對了,若能馬上回頭,當下是已在做初步的「由迷返悟,回頭是岸」的工作了。然而如果還是沒發覺走錯路的話,便會依然迷迷糊糊地到處亂闖
亂撞― 且不知要闖到何時方休。四種智覺那麼,「由迷返悟」的「悟」是什麼意思呢?「悟」就風這個字在梵文中的意義就旦即是「學覺」「覺」或「覺者」,因此若不學「覺」在「梵文」的音鳳「布答亞」中文翻成「佛陀耶」省,最後只剩下了一個「佛」字個「布」是沒人會聽得懂的!到底是要「覺了」什麼呢?了了,那是行不通的。應知,所以,所謂「學佛」,即不是「學佛」(順便提及,「佛」「布答」或「布答亞」二二, 潤,或省稱爲「佛陀」)再者,學佛既然是爲了學「覺」「覺了」「佛」,其義這個字,我們中國人再更進一步簡。事實上,梵文一定要講「布答亞」詞,你光講一,或學「覺了」若光喊著:要覺l 要覺!至于到底要覺什麼也不甚,學佛法所要覺了的最根本者,有四種:一、覺了「無常」(或「覺無常」)二、 覺「苦」叁、覺「空」四、 覺「無我」若把此四種覺合並起來說,即是要覺了「無常」、「苦」、「空」、「無我」這四大法。再者,一般都講:「學佛是學智慧」;而「佛法的智慧」又是什麼呢?佛法的智慧中最重要、 最根本的,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那四項:「苦」、「空」「無常」、「無我」所以我們如果誦經、 禮佛、念咒、打坐,修了老半天,卻不知道這四件事的話,那就枉費辛苦了。不過退一步說,即使智慧未開,還不能明了這四種佛理,既然是老實依法修行,至少能得到一個好處,那就是:無形中也會由于佛力及法力的加持,而消掉很多業障;除此以外,當你日常在修行,或念經、或打坐、 或持咒的當下,沒有什麼煩惱,這也是修行當時的「受用」之一。因爲在修持中,你若內心很煩惱,你就會念不下去,也不想念了,對不對?例如別人稍微講你一句什麼話,你心一煩,今天的早課就不想做了,或是晚課就想省掉了,明天再補,是不是這樣?不過學佛除了要定時做早晚課以外,最重要的,還是爲了要學「覺了」、 學「智慧」― 覺了「苦」、 「空」、「無常」、「無我」。這四種佛理即是佛世尊無量無邊的智慧中的根本。而「苦」、「空」、 「無常」「無我」這四項智能,其中最根本的一項是「無常」,因此「無常」也就是一切佛慧的根本,又稱「無常慧」。因此可知,「無常」是一種甚深的佛理與智慧!― 你可別說:無常誰都知道,很簡單嘛、 」― 其實「無常」之理是甚深、甚深的道理,唯有佛才能究竟了知。汪[無常慧」在古希臘哲學裹也有談「無常孔子有一次在觀看黃河水的時候夜」,這就是感念世象「無常」?」的道理的,甚至于孔夫于也說過「無常」:,就感慨系之地說:「逝者如斯乎,不舍晝。他的意思是說:這河水一直在流,從早到晚都不停地流著,一去不回頭,而世事也是這樣,日夜變幻無常。(連大詩人蘇東坡在他的詞中也寫道:「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影星瑪利蓮夢露也唱「大江東去,一去不回頭」,歌詞之義也是感慨「無常」的。)世問人中,不管是聖賢
詩人、或一般凡夫,常常也會靈光一現,而能感受到一些無常的現象;只不過世問人的觀感都不夠深入、 究竟,所以無法真正透達無常之事與理,而從其中超脫。唯有佛世尊不但能深入觀察覺了「無常」的道理,而且能更進一步地知道如何解脫這一切「無常」之苦。後面這一點就更重要了;這就是說:世間有些智者雖也能覺知有「無常」這回事,但卻沒辦法對付它;這有如醫師只會把脈,然而把了脈之後卻不會開方子;若是這樣的話,等于是不會治病的醫師。一切「佛法」與一切「世間法」的交會點就在「無常」:世問的無常「事」與佛法的無常「理」,一事一理在此交會。一切世間的痛苦來自無常,而一切佛法就是爲了對治世間由無常所衍生的種種痛苦,所以一切「出世問法」― 佛的「智慧」― 也是從「無常理」衍發出來的。有些學佛的人常說:「啊,娑婆世界好苦啊!」如何苦呢?爲何而苦?― 答曰:以「無常」故苦。而「無常」的意義爲何呢?「無常」就是「變幻不定,剎那那生滅」。因爲法那剎那生滅,所以抓它不住;因爲抓不住它,所以不能把握它;因爲不能把握,所以令人摸不著頭腦,因而只能聽它擺布、任它捉弄(無智之人常說:「造化卉人」事實上是「無常戲人」),于是種種苦惱由此而生。打個比方就更容易了解這種任人捉弄之苦:譬如一個男子在追求一個女子,如果他把握不住她的性情,拿捏不穩她在想什麼,他與她在一起時,就會被她的種種反應卉得糊裏胡塗、 昏頭轉向的,也因此他就會覺得很苦惱。可是他若能夠掌握住一切狀況:從她本人的個性、…
《叁皈依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