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三皈依要义

  三皈依要义

  甲、引合闷

  、学佛与报恩行

  首先感谢诸位今天在百忙之中,抽空来这裹听我讲点佛法,护持道场。我们学佛法,第一是学什么呢?是学「报恩」。报什么恩呢?报四重恩。大家每次念回向偈时都在念「上报四重恩」,那么到底「四重恩」是什么呢?

  ( l ) 佛恩或三宝恩,( 2 )父母恩,( 3)国王恩,( 4)众生恩。

  ( 1 )佛恩:因为佛累劫为众生修行,得成佛道,开示佛法,所以众生才有办法脱离苦轮,因此佛于一切众生皆有大恩德。

  ( 2 )父母恩:父母生养我们,辛勤工作,教育我们,所以众生皆深受父母之恩。( 3 )国王恩:此即国有明主,或好总统、 领导人,令人民安乐;所以好的国

  家领导人,于众生皆有恩。

  ( 4 )众生恩:这是指其它众生对我们直接或间接都有某些贡献,因为我们不

  须自己亲自下田耕作就有饭吃,那就是拜耕农者的辛劳所致;我们并不须亲自

  织布便有布用、有衣穿,这是承种麻、 种棉、织布人的辛劳所致:等等。所以这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结果。

  二、在家与出家分工合作,各有生产

  在家人与出家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各有什么贡献?在家人所生产的主要是物质上的,出家人生产的是精神上的,所以不能说「出家人没有生产」,出家人所生产的才是质量最为精细、最困难的,其产品为供给大家心灵上的需求,因为大家一年到头劳碌奔波,为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求得「快乐」,而「快乐」却是属于精神上的产物。然而你终年在社会上奔波,那么辛苦,结果可以得到快乐吗?在佛看来,想要从物质上去获得究竟的快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得到精神上的快乐、或得解脱、安乐,还是要向精神上去开发、求进步才有可能。而这种精神上的产品,谁才有出产呢?只有「佛祖」这一家公司才有最好的产品,其它公司都没有。这是专卖店,也可说是「佛法」的专卖店,其它地方是没有的l 若到其它地方去买,可能不是原装货,也很可能是冒牌货― 现在市面上假冒品很多,所打出来的商标也很相似;还有些外道人,在他们的言说中稍为掺杂一些佛法,就宣称他们所讲的也是佛教,因此假冒的佛法非常多― 冒牌货、 杂牌货、仿造品、膺品,不一而足― 大家自己要会认。由于我目前在修法的关系,来去匆匆,再加上今天会场的准备工作又花了点时间,因此法会迟了一些开始,所以我尽量说快一点。刚才我们说到报恩。我们修学佛法,第一须要修的即是「报恩」,等修行有成、开悟证果以后,最后一项要修的也还是「报恩」。所以开始和结尾都一样,「发心毕竟两无二」也有这层意思。现在我来讲一点较亲切的往事。今天我感谢你们大家来,你们也要感谢这里的屋主林居士,她提供这一个地方给我们共修,发心很好,功德无量。这个地方,说来还有一段因缘:我以前在家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林先生,他的母亲与林居士彼此都很熟悉,因此介绍来此校对即将出版的楞伽经义贯,最初的因缘是这样开始的。今天是三皈五戒的法会,在授皈戒之前,我想详细解说一卜三皈五戒的要义,希望你们都能了解其中的道理,学佛须先能「解」,然后才能「行」,有「解」方能有「行」― 「正解」方能「正行」,不能糊里胡涂瞎摸一通。

  乙、三皈五戒总说

  整个佛法的修学,若依戒定慧来讲,其修学的次第如下:

  第一、三皈是「入门」

  第二、 五戒是「登堂」

  第三、 定慧是「入室」

  所以,学佛就是要经过「受三皈、 持五戒、修定慧」,因而历经「入门」、「登堂」、「入室」这三个阶段。正式受过三皈依的人,得称为「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三皈」的人,则还不能称为「信士」。「信士」在佛经一袅又称为「清信士」。接着,受「五戒」后得称为「居士」,意思是「居」家学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进而修习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入室」以后,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还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么而言呢?就是「开觉」,即是「开悟」或「觉悟」,不过那是很久以后的事。慢慢来,一步一步走,不过你现在这头一步,得先要跨出去才行呀!再者,以「戒法」而言,没受过「三皈依」的人,比如幼儿园的娃娃;受了「三皈依」以后算是入了「小学」;若受持「五戒」则有如上「初中」;若受持「八戒」则等于是上「高中」;受持「菩萨戒」则如上「大学」。然而必须注意:这一袅所说的是「受持」,其意即是要「受」而且「持」,才能叫「受持」。你不能傻乎乎的、糊一袅胡涂地,就受皈依、受戒,你必须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五戒的持犯之相,然后再受,才能称为「受持」如来戒法。你不能因为看人家去「皈依」,你也跟着去「皈依」;人家去「受戒」,你也跟着去「受戒」,结果到底「受」的是什么戒都还不知道l 那就不叫「受持」,因为那样的话,恐怕连「戒体」都不能得到,如果没有得到「戒体」,就没有「戒体」可护、可持,就说不上「持戒」了。所以,欲受戒者,第一要先了解你所「受」的是什么戒。按理说,「三皈依」也是一种「戒」,称为「三皈戒」,受过三皈依(小学)以后,再渐渐依次受五戒(初中)

   八关斋戒(高中)、及菩萨戒(大学)- 以如是次第,层层深入。但是,你不要误会,认为你能吃「长素」,就可以受「菩萨戒」了;不对,受持「菩萨戒」不只是吃长素而已,受「菩萨戒」的人,除f 「长素」以外,还要持「六斋日」,也就是每个月逢「六斋日」的那六天要过午不食,这是菩萨戒中的一条;然而这只是对于「外在」(吃东西)的要求,更难的则是:菩萨戒是「心地戒」,起心动念都不能有恶念,一有恶念就犯戒了。当然,欲受菩萨戒的人,必须把先前所受之「五戒」都已经持得很好了,杀、盗、淫、妄语、饮酒,都能不「犯」,才能进受菩萨戒。因为菩萨戒中对于这些戒条的规定又更严、标准又更高了,不但自己不能「犯」,也不能教别人「犯」;万一看到别人作「犯戒」的事,也不能心生欢喜,而且若不劝止他人犯戒,则自己也算「犯」了菩萨戒。因此,看到别人在犯杀生的时候,你没有劝他「不要杀」,而只当作没看到,或不予理睬,那样你也是犯了「菩萨戒」。不仅如此,你若起心动念说:「这蟑螂好脏,我要去买克蟑」,这样就己经「犯」了戒,起心动念想杀牠,「有杀意」即是「犯」了菩萨戒。以上简述佛法中戒定慧修学的总要与次第,下面接着正说三皈依。

  丙:三皈依要义

  一、就路返家

  「皈依」又称「三皈依」。「皈」与「归」音义皆同。「三皈依」指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这之中共有三个皈依,故又称为「三皈依」;三皈依也就是皈依三宝。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呢?为了不冉在外面流浪生死。什么叫做「在外流浪生死」呢?首先,什么叫「外」?「外」就是外界,有五欲、六尘境界的地方。其相对的就是「内」,「内」即是「根身」,详言之即是「六根」与「六识」。所以放纵「身心」到外面「六尘」境界中去流浪,想要寻找五欲的快乐,叫做流浪生死。乃至于从自身之「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中去寻求快乐,也一样属于流浪生死。再更进一步讲,若从自心之「六识」(眼识、耳识、 鼻识、舌识、身识、 意识)里去求快乐,一样还是流浪生死。所以,于六尘、六根、六识中追逐快乐,虽层次不同,但终归是流浪生死。你若能于彼幡然回头,返求「自心」、「自性」、返归「自心」、「自性」,那样即离流浪、脱于生死。这是比较深一点的道理,此理虽深,你们常听,熏习久了,渐渐也能理解。所以,你们要知道:到五欲、六尘里面去讨生活,去追逐虚妄的快乐,即是流浪生死;若能实时回头,不再流浪了,便是「皈依」的「归」字。回头是岸,即便返家。「家」是什么呢?在这里我们是指「佛家」,佛家即是我们的「本家」。但是佛「家」这个「家」,如果以最究竟的意义来看,还算是「外家」因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内家」。「内家」是什么呢?「本心本性」即是我们的「内家」。所以「皈依」的意思,简单一句话就是「回家」!因此『 楞严经』 中说「就路返家」那个「返家」则不是返别的「家」,而是返回「自心」、「自性」之家。但是你们现在若还不明「自心」、 不见「自性」,怎么能回得去呢l 要想回去,第一步要先「返回自身」:从「自身」的身、口上面去作「返回」的工夫。以后等善根成熟时,再返照「自心」。返回「自心」以后,因缘成熟再返照自家。问家」性」。所以,返回自心、自性之家的步骤为:第一,先从「外六尘」(五欲、六尘)返回「自身」,然后再返回「自心」,接着再返回「自性」:五欲六尘;自身必自心中自性换句话讲,修学的次第与成就之进程,即是:尘必根必识必心必性这就是「究竟返家」的步骤与路线图。

  二、外家与内家

  其次,「家」就是指「三界家」有几种意义呢?「三界家」第三种「家」凤「佛家」或和、家指「父母家」或「妻子家」「父母妻子家」合起来便风「三宝家」

  二、家」「俗家」或「世间「佛家」是什么呢?就风虽然这里所说的「佛家」比「俗家」究竟,但是这三种「家」

  「出世都还算是「外家」l 那真正的「家」― 「内家」是什么呢?如上所说,内家即是「本家」。「本家」是什么?「本心」、 「本性」才是众生究竟的「本家」,所以我们学佛要回的家,是指「本心」、「本性」的本家。因此你在外面「皈依」外在的「三宝」,又称「有相三宝」「佛」、 「法」、 「僧」,这都是外在的三宝。以皈依外在的三宝,故称为「外皈依」,这是回到「外家」。当然,有一个「外家」可以回去,回到外公、 外婆的家,总比不回家要好啊!对不对?但是最好还是回到自己…

《三皈依要义》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