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叁皈依要義

  叁皈依要義

  甲、引合悶

  、學佛與報恩行

  首先感謝諸位今天在百忙之中,抽空來這裹聽我講點佛法,護持道場。我們學佛法,第一是學什麼呢?是學「報恩」。報什麼恩呢?報四重恩。大家每次念回向偈時都在念「上報四重恩」,那麼到底「四重恩」是什麼呢?

  ( l ) 佛恩或叁寶恩,( 2 )父母恩,( 3)國王恩,( 4)衆生恩。

  ( 1 )佛恩:因爲佛累劫爲衆生修行,得成佛道,開示佛法,所以衆生才有辦法脫離苦輪,因此佛于一切衆生皆有大恩德。

  ( 2 )父母恩:父母生養我們,辛勤工作,教育我們,所以衆生皆深受父母之恩。( 3 )國王恩:此即國有明主,或好總統、 領導人,令人民安樂;所以好的國

  家領導人,于衆生皆有恩。

  ( 4 )衆生恩:這是指其它衆生對我們直接或間接都有某些貢獻,因爲我們不

  須自己親自下田耕作就有飯吃,那就是拜耕農者的辛勞所致;我們並不須親自

  織布便有布用、有衣穿,這是承種麻、 種棉、織布人的辛勞所致:等等。所以這都是大家分工合作的結果。

  二、在家與出家分工合作,各有生産

  在家人與出家人有什麼不同呢?他們各有什麼貢獻?在家人所生産的主要是物質上的,出家人生産的是精神上的,所以不能說「出家人沒有生産」,出家人所生産的才是質量最爲精細、最困難的,其産品爲供給大家心靈上的需求,因爲大家一年到頭勞碌奔波,爲的是什麼呢?是爲了求得「快樂」,而「快樂」卻是屬于精神上的産物。然而你終年在社會上奔波,那麼辛苦,結果可以得到快樂嗎?在佛看來,想要從物質上去獲得究竟的快樂,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要想得到精神上的快樂、或得解脫、安樂,還是要向精神上去開發、求進步才有可能。而這種精神上的産品,誰才有出産呢?只有「佛祖」這一家公司才有最好的産品,其它公司都沒有。這是專賣店,也可說是「佛法」的專賣店,其它地方是沒有的l 若到其它地方去買,可能不是原裝貨,也很可能是冒牌貨― 現在市面上假冒品很多,所打出來的商標也很相似;還有些外道人,在他們的言說中稍爲摻雜一些佛法,就宣稱他們所講的也是佛教,因此假冒的佛法非常多― 冒牌貨、 雜牌貨、仿造品、膺品,不一而足― 大家自己要會認。由于我目前在修法的關系,來去匆匆,再加上今天會場的准備工作又花了點時間,因此法會遲了一些開始,所以我盡量說快一點。剛才我們說到報恩。我們修學佛法,第一須要修的即是「報恩」,等修行有成、開悟證果以後,最後一項要修的也還是「報恩」。所以開始和結尾都一樣,「發心畢竟兩無二」也有這層意思。現在我來講一點較親切的往事。今天我感謝你們大家來,你們也要感謝這裏的屋主林居士,她提供這一個地方給我們共修,發心很好,功德無量。這個地方,說來還有一段因緣:我以前在家的時候,有一個同學林先生,他的母親與林居士彼此都很熟悉,因此介紹來此校對即將出版的楞伽經義貫,最初的因緣是這樣開始的。今天是叁皈五戒的法會,在授皈戒之前,我想詳細解說一蔔叁皈五戒的要義,希望你們都能了解其中的道理,學佛須先能「解」,然後才能「行」,有「解」方能有「行」― 「正解」方能「正行」,不能糊裏胡塗瞎摸一通。

  乙、叁皈五戒總說

  整個佛法的修學,若依戒定慧來講,其修學的次第如下:

  第一、叁皈是「入門」

  第二、 五戒是「登堂」

  第叁、 定慧是「入室」

  所以,學佛就是要經過「受叁皈、 持五戒、修定慧」,因而曆經「入門」、「登堂」、「入室」這叁個階段。正式受過叁皈依的人,得稱爲「信士」,意即「信」佛之「士」。若未受「叁皈」的人,則還不能稱爲「信士」。「信士」在佛經一袅又稱爲「清信士」。接著,受「五戒」後得稱爲「居士」,意思是「居」家學佛之「士」。居士持五戒,再進而修習定慧,便可「登堂」而且「入室」。「入室」以後,再下一步就是「到家」或「還家」(意思就是回家),「回家」是指什麼而言呢?就是「開覺」,即是「開悟」或「覺悟」,不過那是很久以後的事。慢慢來,一步一步走,不過你現在這頭一步,得先要跨出去才行呀!再者,以「戒法」而言,沒受過「叁皈依」的人,比如幼兒園的娃娃;受了「叁皈依」以後算是入了「小學」;若受持「五戒」則有如上「初中」;若受持「八戒」則等于是上「高中」;受持「菩薩戒」則如上「大學」。然而必須注意:這一袅所說的是「受持」,其意即是要「受」而且「持」,才能叫「受持」。你不能傻乎乎的、糊一袅胡塗地,就受皈依、受戒,你必須要明明白白地知道五戒的持犯之相,然後再受,才能稱爲「受持」如來戒法。你不能因爲看人家去「皈依」,你也跟著去「皈依」;人家去「受戒」,你也跟著去「受戒」,結果到底「受」的是什麼戒都還不知道l 那就不叫「受持」,因爲那樣的話,恐怕連「戒體」都不能得到,如果沒有得到「戒體」,就沒有「戒體」可護、可持,就說不上「持戒」了。所以,欲受戒者,第一要先了解你所「受」的是什麼戒。按理說,「叁皈依」也是一種「戒」,稱爲「叁皈戒」,受過叁皈依(小學)以後,再漸漸依次受五戒(初中)

   八關齋戒(高中)、及菩薩戒(大學)- 以如是次第,層層深入。但是,你不要誤會,認爲你能吃「長素」,就可以受「菩薩戒」了;不對,受持「菩薩戒」不只是吃長素而已,受「菩薩戒」的人,除f 「長素」以外,還要持「六齋日」,也就是每個月逢「六齋日」的那六天要過午不食,這是菩薩戒中的一條;然而這只是對于「外在」(吃東西)的要求,更難的則是:菩薩戒是「心地戒」,起心動念都不能有惡念,一有惡念就犯戒了。當然,欲受菩薩戒的人,必須把先前所受之「五戒」都已經持得很好了,殺、盜、淫、妄語、飲酒,都能不「犯」,才能進受菩薩戒。因爲菩薩戒中對于這些戒條的規定又更嚴、標准又更高了,不但自己不能「犯」,也不能教別人「犯」;萬一看到別人作「犯戒」的事,也不能心生歡喜,而且若不勸止他人犯戒,則自己也算「犯」了菩薩戒。因此,看到別人在犯殺生的時候,你沒有勸他「不要殺」,而只當作沒看到,或不予理睬,那樣你也是犯了「菩薩戒」。不僅如此,你若起心動念說:「這蟑螂好髒,我要去買克蟑」,這樣就己經「犯」了戒,起心動念想殺牠,「有殺意」即是「犯」了菩薩戒。以上簡述佛法中戒定慧修學的總要與次第,下面接著正說叁皈依。

  丙:叁皈依要義

  一、就路返家

  「皈依」又稱「叁皈依」。「皈」與「歸」音義皆同。「叁皈依」指皈依佛、 皈依法、皈依僧,這之中共有叁個皈依,故又稱爲「叁皈依」;叁皈依也就是皈依叁寶。爲什麼要皈依叁寶呢?爲了不冉在外面流浪生死。什麼叫做「在外流浪生死」呢?首先,什麼叫「外」?「外」就是外界,有五欲、六塵境界的地方。其相對的就是「內」,「內」即是「根身」,詳言之即是「六根」與「六識」。所以放縱「身心」到外面「六塵」境界中去流浪,想要尋找五欲的快樂,叫做流浪生死。乃至于從自身之「六根」(眼、耳、鼻、舌、身、 意)中去尋求快樂,也一樣屬于流浪生死。再更進一步講,若從自心之「六識」(眼識、耳識、 鼻識、舌識、身識、 意識)裏去求快樂,一樣還是流浪生死。所以,于六塵、六根、六識中追逐快樂,雖層次不同,但終歸是流浪生死。你若能于彼幡然回頭,返求「自心」、「自性」、返歸「自心」、「自性」,那樣即離流浪、脫于生死。這是比較深一點的道理,此理雖深,你們常聽,熏習久了,漸漸也能理解。所以,你們要知道:到五欲、六塵裏面去討生活,去追逐虛妄的快樂,即是流浪生死;若能實時回頭,不再流浪了,便是「皈依」的「歸」字。回頭是岸,即便返家。「家」是什麼呢?在這裏我們是指「佛家」,佛家即是我們的「本家」。但是佛「家」這個「家」,如果以最究竟的意義來看,還算是「外家」因爲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內家」。「內家」是什麼呢?「本心本性」即是我們的「內家」。所以「皈依」的意思,簡單一句話就是「回家」!因此『 楞嚴經』 中說「就路返家」那個「返家」則不是返別的「家」,而是返回「自心」、「自性」之家。但是你們現在若還不明「自心」、 不見「自性」,怎麼能回得去呢l 要想回去,第一步要先「返回自身」:從「自身」的身、口上面去作「返回」的工夫。以後等善根成熟時,再返照「自心」。返回「自心」以後,因緣成熟再返照自家。問家」性」。所以,返回自心、自性之家的步驟爲:第一,先從「外六塵」(五欲、六塵)返回「自身」,然後再返回「自心」,接著再返回「自性」:五欲六塵;自身必自心中自性換句話講,修學的次第與成就之進程,即是:塵必根必識必心必性這就是「究竟返家」的步驟與路線圖。

  二、外家與內家

  其次,「家」就是指「叁界家」有幾種意義呢?「叁界家」第叁種「家」鳳「佛家」或和、家指「父母家」或「妻子家」「父母妻子家」合起來便風「叁寶家」

  二、家」「俗家」或「世間「佛家」是什麼呢?就風雖然這裏所說的「佛家」比「俗家」究竟,但是這叁種「家」

  「出世都還算是「外家」l 那真正的「家」― 「內家」是什麼呢?如上所說,內家即是「本家」。「本家」是什麼?「本心」、 「本性」才是衆生究竟的「本家」,所以我們學佛要回的家,是指「本心」、「本性」的本家。因此你在外面「皈依」外在的「叁寶」,又稱「有相叁寶」「佛」、 「法」、 「僧」,這都是外在的叁寶。以皈依外在的叁寶,故稱爲「外皈依」,這是回到「外家」。當然,有一個「外家」可以回去,回到外公、 外婆的家,總比不回家要好啊!對不對?但是最好還是回到自己…

《叁皈依要義》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公案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