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調節緊張,求這樣的作用,這是一般「會社員」,(上班的人)修的,還有一種人是生病,生病了,打坐身體會好,因爲打坐會令氣血通暢,可以治胃病、肺病,可以治很多病,事實上。因此,這種的靜坐就變成所謂的養生。「養生」也是「養身」,把靜坐拿來當「養生」和「養身」,這樣就是「凡夫禅」。怎麼說是凡夫禅呢?因爲照這樣再怎麼修也是凡夫。這缺點在那裏呢?缺點就是「貪著色身」,他貪著這個色身,所求的就這樣而已。接下來去第二種禅是「外道禅」,這種禅,譬如說波羅門教也坐禅,他們坐禅時要冥想,冥想和大梵天合而爲一,因爲他們的信仰是說,一切衆生都是從大梵天出來的,上等的人是從大梵天的頭頂出來的,中等的人是從大梵天的嘴出來,較下等的人從大梵天的肚臍出來的,最下等的人是從大梵天的手腳出來,那些從手腳出來的人成爲首陀羅,就是奴隸那類的人,即賤民,這就是他們的信仰,是一種妄想。因爲大梵天是他們的所自出、來處,所以將來要回到他們的所之處、所來處,要回到他們的原來的地方。返本還原,儒家也有這樣的思想,返本還原,認爲那是最好的,道家也有這個道理。所以波羅門教他們修的,就是要和大梵天合而爲一,耶稣教也是一樣.他們叫Communion,因爲要和耶和華合而爲一,要回到「天上的父」那兒去,天主教也是一樣。我們中國的道教、乩童,要冥想他的對象、外靈,冥想要取得和外靈溝通,希望那外靈來付附身,因爲他這麼想,所以他也就做得到,因爲他用定力,心的定力是很強的,可以促使一切事成就,所謂「置心一處,無事不辦」,對不對,世間法也是這樣。外道禅的境界,就是使人能和外靈溝通,令外靈來附身,乃至于所謂「起靈」,這都是外道禅的境界。像中國還有「道家」,不是「道教」,要冥想「與萬化冥合」,與萬化冥合是道家老子、莊子、抱樸子等這些人的境界,儒家也有類似習禅的事情,他們求的是「天人和一」,這都是「外道禅」的境界。還有一種介乎「外道禅」和「凡夫禅」,就是現在很流行的,即在靜坐時練氣功,這種氣功有很多名堂,現在發達到不必坐著,站著也可以練氣功,但是他們用的是道理是「修定」的道理,修「定」和修「觀想」合在一起,然後達到那種禅的境界,然發動身中的氣。例如有一種「五禽戲功」,還有一種聽說現在很發達的,叫做「大日佛功」,聽過沒有?「大日如來」就是毗盧遮那佛,其實是練氣功,坐在那兒練氣功,他說是「大日佛功」,且說是大日如來傳的,胡說八道,那位教主自稱作「大日法王金剛上師」,哇!真是「糟透了」。還有一種很多人知道,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因爲很多人知道這個名,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徹底,叫做「達摩易筋經」,聽過沒有?這不是達摩的,它裏面的內容,修習的方法,道理,以及它所用的名詞,都是道教的,都是道家的,所以根本不是達摩所傳,不要被它騙了,你若要修,隨你,你若要健身可以,但是你不要認爲你是在修道就好,其實它那是用一些佛法中禅的道理,還有道家、及一些民間的拳術合在一起變成「達摩易筋經」,其實和達摩一點都沒關系,達摩因爲太有名了,「真衰」(真倒黴)。
好!剛講的練氣功的那種,不是佛法,若有練氣功的,絕不是佛法,你若要練功就好好練功,不要說你在打坐,若要打坐,你就打坐,要把它「劃清界線」,這樣以策安全,若要「攬來攬去」,那碗菜會很難吃,譬如菜,一道菜就是一道菜,你要把它混在一起,怎麼會好吃,一定不好吃,就像是「噴」(馊食)一樣,「噴」就是豬食。
以上是「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就是執著我們自身的身體;外道禅是執著什麼呢?是執著他的第六意識,依照他的第六意識去妄想分別。爲何叫「外道」呢?因爲「見心外有道」,故稱「外道」。因爲「見心外有道」,故稱外道,因爲道應該在心中,是心內之法,外道人見「心外有法」,而且說「心外有道」,故稱外道。
接下去說「二乘禅」或稱「小乘禅」。「小乘禅」是小乘的佛弟子所修的「四谛」、「八道」(「四聖谛」、「八正道」),從「五停心觀」開始修,修到「四谛」、「八道」,達到滅心泯智、壓伏六識,讓它不會起現行,讓六識硬把它壓下去,讓他不要起來,若要把它壓下去不起來,說是「涅槃」。這是一種聲聞乘修的,若緣覺乘所修的就是「遠離行」,遠離以後,讓「根」和「塵」不相接,根塵不相接,就不會生「識」,那就還會生「煩惱」了。這種境界就把他是涅槃,那是不究竟的,所以稱爲「有余涅槃」。
接下來說「大乘禅」。「大乘禅」就是大乘菩薩所修的,是第四種禅,是「不昧味不亂」,這是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中,講「禅波羅密」的時候說「以不味不亂故應修禅波羅密」。這個「不味」是什麼?「味」就是「味著」。「味著」的意思是什麼?就好象人吃東西,這是個比喻,吃東西時品味,說「很好吃」,愈吃愈好吃,這是品食之味,就象品茶的人,他愛茶愛到象命一樣,那是因爲「味著」那個茶。那麼坐禅的人,坐到後來,也會象這個樣子,開始坐時當然會很苦,因爲腳會痛,坐到後來會産生一種境界,外道人稱爲「覺受」,很多覺受會産生出來。有很多知覺、很多感受。不管是身的感受或心的感受,都會産生出來,會「貪著」那種感受,那個叫做「味」,這種境界叫做「味」,這是已經「償到甜頭」的意思。你若打坐,坐到後來,有那種覺得味道不錯,但是會起貪著時,就叫做「味」,坐禅人像這樣子的會貪著,這叫做「味著」,這種味著的人,就是心比較定。另一種人是亂,「亂」是什麼?亂就是凡夫。而「味」的人一定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和凡夫的境界是相對的,一個是「定」,一個是「亂」的境界。若是大乘菩薩,就要「不味不亂」,不能味著,不能貪著禅的境界,但是心亦不亂,這很困難對不對。你若做一件事做得很好,很順手,你一定很愛做,你愛做的時候,當下要把那個「愛」給去掉,雖然去掉了愛,還是繼續做,這樣難不難?這樣是很困難的,對不對。譬如說你開始學插花,剛開始的時候插得很難看,到後來插得很美,便越插越愛插,但是那個「愛」貪愛,要去掉,可是仍然繼續要插,你的花藝還是繼續進步,這就不簡單了。所有的技藝、功夫,你開始學時很困難,到後來做得順手時,變成很拿手了,一拿手你就變成會貪愛那個東西,或那件事情,那時候就要小心,要把那個「貪愛」給去掉。雖然去掉,但不是說就討厭噢,只是去掉「貪愛」,沒有變成「討厭」,去掉這個貪受以後,但是技藝還是繼續地精進,讓它進步,「大乘禅」就是這樣「不味不亂」、不著凡夫、外道、小乘的境界,不貪著凡夫、外道的「有」,也不貪著二乘偏空的「無」的境界,這就是中道實義的境界,這就是「大乘禅」,大乘菩薩所修的。
(第一集竟)
行由品第一
第二集
我們上一節介紹「五味禅」,已經介紹了四味,現在介紹最後一味就是「最上乘禅」,這是最上上根人修的,是「一乘根熟」的人修的。「一乘」就是「一乘佛」,「一乘佛」就是一心要作佛,不求其它的,這叫做「一乘」。「根熟」就是他的善根都成熟了,「根」就是「五善根」,「信」、「進」、「念」、「定」、「慧」,這「五善根」都成熟了,這種人就叫做「根熟」的人,「根熟」福慧具足,福與慧全都具足了,「福德」與「智慧」。所以是上上根人的境界,這個境界裏面,就是所謂的「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什麼是「言語道斷」呢?就是說言語到這裏都斷了,意思就是說,超越言語所說的,已經說不出來了,這樣的境界,不只是說不出來,連想也想不到,叫「心行處滅」。「心行」就是思想的意思,那就是心裏所想的,看你多會想,就是再會想,也會讓你想不到就對了,已經超過言語和思維的範圍,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他已經到達這種境界的時候,就是稱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如果簡單一句話講,就是「不可思義」,已經到達「不思義」的境界。「思」就是「思考」、「思維」,「義」就是「義論」,「義論」就是用嘴說。所以心裏想的和用嘴說的,都不能去「Describe」(去描述),那種境界就叫作「不可思義」境界。那是什麼樣的境界呢?那就是如來的境界、佛祖的境界,就是不可思義的境界,想也想不到、講也講不到,超過一般「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的境界以外的。所以那就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種禅就是這樣子,一切無所依,「無所依」,一切無所依,不依靠任何事情,就象「起信論」裏面所說的,修這種禅是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諸想,這種境界就叫做「最上乘禅」。所以這「最上乘禅」就是所謂的「真如叁味」。「真如叁味」也稱爲「一行叁味」。所以這個是非常高、非常的深。要修這種的人,要先「悟」才可以修。
接下來簡單介紹「楞伽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因爲禅宗開始傳心的時候,印心的時候是用「楞伽經」,所以簡單介紹一下「楞伽經」。(楞伽經)也有講四種禅,第一種就是「愚夫所行禅」,第二種就是「觀察義禅」,第叁種「攀緣如禅」,第四種叫「如來禅」。「愚夫所行禅」是什麼呢?「愚夫」就是愚癡凡夫,愚癡凡夫所修的禅,「愚夫」就是代表外道、凡夫,及二乘所修的,全都稱「愚夫禅」。「楞伽經」裏面說,這種禅是「依于人我無性,自共相計著,不離于想」這樣的禅,這個非常深,所以稍稍講一下就好,如果你要深入來講,我有「楞伽經義貫」你去看這一部分,在第叁卷,「楞伽經」第叁卷有講到四種禅,大慧菩薩請問如來四種禅。再來是「觀察義禅」,「觀察義禅」就是「離人無我,自供…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