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2

  ..续本文上一页,调节紧张,求这样的作用,这是一般「会社员」,(上班的人)修的,还有一种人是生病,生病了,打坐身体会好,因为打坐会令气血通畅,可以治胃病、肺病,可以治很多病,事实上。因此,这种的静坐就变成所谓的养生。「养生」也是「养身」,把静坐拿来当「养生」和「养身」,这样就是「凡夫禅」。怎么说是凡夫禅呢?因为照这样再怎么修也是凡夫。这缺点在那里呢?缺点就是「贪著色身」,他贪著这个色身,所求的就这样而已。接下来去第二种禅是「外道禅」,这种禅,譬如说波罗门教也坐禅,他们坐禅时要冥想,冥想和大梵天合而为一,因为他们的信仰是说,一切众生都是从大梵天出来的,上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头顶出来的,中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嘴出来,较下等的人从大梵天的肚脐出来的,最下等的人是从大梵天的手脚出来,那些从手脚出来的人成为首陀罗,就是奴隶那类的人,即贱民,这就是他们的信仰,是一种妄想。因为大梵天是他们的所自出、来处,所以将来要回到他们的所之处、所来处,要回到他们的原来的地方。返本还原,儒家也有这样的思想,返本还原,认为那是最好的,道家也有这个道理。所以波罗门教他们修的,就是要和大梵天合而为一,耶稣教也是一样.他们叫Communion,因为要和耶和华合而为一,要回到「天上的父」那儿去,天主教也是一样。我们中国的道教、乩童,要冥想他的对象、外灵,冥想要取得和外灵沟通,希望那外灵来付附身,因为他这么想,所以他也就做得到,因为他用定力,心的定力是很强的,可以促使一切事成就,所谓「置心一处,无事不办」,对不对,世间法也是这样。外道禅的境界,就是使人能和外灵沟通,令外灵来附身,乃至于所谓「起灵」,这都是外道禅的境界。像中国还有「道家」,不是「道教」,要冥想「与万化冥合」,与万化冥合是道家老子、庄子、抱朴子等这些人的境界,儒家也有类似习禅的事情,他们求的是「天人和一」,这都是「外道禅」的境界。还有一种介乎「外道禅」和「凡夫禅」,就是现在很流行的,即在静坐时练气功,这种气功有很多名堂,现在发达到不必坐著,站著也可以练气功,但是他们用的是道理是「修定」的道理,修「定」和修「观想」合在一起,然后达到那种禅的境界,然发动身中的气。例如有一种「五禽戏功」,还有一种听说现在很发达的,叫做「大日佛功」,听过没有?「大日如来」就是毗卢遮那佛,其实是练气功,坐在那儿练气功,他说是「大日佛功」,且说是大日如来传的,胡说八道,那位教主自称作「大日法王金刚上师」,哇!真是「糟透了」。还有一种很多人知道,也有很多人不知道,因为很多人知道这个名,但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徹底,叫做「达摩易筋经」,听过没有?这不是达摩的,它里面的内容,修习的方法,道理,以及它所用的名词,都是道教的,都是道家的,所以根本不是达摩所传,不要被它骗了,你若要修,随你,你若要健身可以,但是你不要认为你是在修道就好,其实它那是用一些佛法中禅的道理,还有道家、及一些民间的拳术合在一起变成「达摩易筋经」,其实和达摩一点都没关系,达摩因为太有名了,「真衰」(真倒霉)。

  好!刚讲的练气功的那种,不是佛法,若有练气功的,绝不是佛法,你若要练功就好好练功,不要说你在打坐,若要打坐,你就打坐,要把它「划清界线」,这样以策安全,若要「揽来揽去」,那碗菜会很难吃,譬如菜,一道菜就是一道菜,你要把它混在一起,怎么会好吃,一定不好吃,就像是「喷」(馊食)一样,「喷」就是猪食。

  以上是「凡夫禅」和「外道禅」。凡夫禅,就是执著我们自身的身体;外道禅是执著什么呢?是执著他的第六意识,依照他的第六意识去妄想分别。为何叫「外道」呢?因为「见心外有道」,故称「外道」。因为「见心外有道」,故称外道,因为道应该在心中,是心内之法,外道人见「心外有法」,而且说「心外有道」,故称外道。

  接下去说「二乘禅」或称「小乘禅」。「小乘禅」是小乘的佛弟子所修的「四谛」、「八道」(「四圣谛」、「八正道」),从「五停心观」开始修,修到「四谛」、「八道」,达到灭心泯智、压伏六识,让它不会起现行,让六识硬把它压下去,让他不要起来,若要把它压下去不起来,说是「涅槃」。这是一种声闻乘修的,若缘觉乘所修的就是「远离行」,远离以后,让「根」和「尘」不相接,根尘不相接,就不会生「识」,那就还会生「烦恼」了。这种境界就把他是涅槃,那是不究竟的,所以称为「有余涅槃」。

  接下来说「大乘禅」。「大乘禅」就是大乘菩萨所修的,是第四种禅,是「不昧味不乱」,这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中,讲「禅波罗密」的时候说「以不味不乱故应修禅波罗密」。这个「不味」是什么?「味」就是「味著」。「味著」的意思是什么?就好象人吃东西,这是个比喻,吃东西时品味,说「很好吃」,愈吃愈好吃,这是品食之味,就象品茶的人,他爱茶爱到象命一样,那是因为「味著」那个茶。那么坐禅的人,坐到后来,也会象这个样子,开始坐时当然会很苦,因为脚会痛,坐到后来会产生一种境界,外道人称为「觉受」,很多觉受会产生出来。有很多知觉、很多感受。不管是身的感受或心的感受,都会产生出来,会「贪著」那种感受,那个叫做「味」,这种境界叫做「味」,这是已经「偿到甜头」的意思。你若打坐,坐到后来,有那种觉得味道不错,但是会起贪著时,就叫做「味」,坐禅人像这样子的会贪著,这叫做「味著」,这种味著的人,就是心比较定。另一种人是乱,「乱」是什么?乱就是凡夫。而「味」的人一定是修行人,所以修行人和凡夫的境界是相对的,一个是「定」,一个是「乱」的境界。若是大乘菩萨,就要「不味不乱」,不能味著,不能贪著禅的境界,但是心亦不乱,这很困难对不对。你若做一件事做得很好,很顺手,你一定很爱做,你爱做的时候,当下要把那个「爱」给去掉,虽然去掉了爱,还是继续做,这样难不难?这样是很困难的,对不对。譬如说你开始学插花,刚开始的时候插得很难看,到后来插得很美,便越插越爱插,但是那个「爱」贪爱,要去掉,可是仍然继续要插,你的花艺还是继续进步,这就不简单了。所有的技艺、功夫,你开始学时很困难,到后来做得顺手时,变成很拿手了,一拿手你就变成会贪爱那个东西,或那件事情,那时候就要小心,要把那个「贪爱」给去掉。虽然去掉,但不是说就讨厌噢,只是去掉「贪爱」,没有变成「讨厌」,去掉这个贪受以后,但是技艺还是继续地精进,让它进步,「大乘禅」就是这样「不味不乱」、不著凡夫、外道、小乘的境界,不贪著凡夫、外道的「有」,也不贪著二乘偏空的「无」的境界,这就是中道实义的境界,这就是「大乘禅」,大乘菩萨所修的。

  (第一集竟)

  行由品第一

  第二集

  我们上一节介绍「五味禅」,已经介绍了四味,现在介绍最后一味就是「最上乘禅」,这是最上上根人修的,是「一乘根熟」的人修的。「一乘」就是「一乘佛」,「一乘佛」就是一心要作佛,不求其它的,这叫做「一乘」。「根熟」就是他的善根都成熟了,「根」就是「五善根」,「信」、「进」、「念」、「定」、「慧」,这「五善根」都成熟了,这种人就叫做「根熟」的人,「根熟」福慧具足,福与慧全都具足了,「福德」与「智慧」。所以是上上根人的境界,这个境界里面,就是所谓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个境界。什么是「言语道断」呢?就是说言语到这里都断了,意思就是说,超越言语所说的,已经说不出来了,这样的境界,不只是说不出来,连想也想不到,叫「心行处灭」。「心行」就是思想的意思,那就是心里所想的,看你多会想,就是再会想,也会让你想不到就对了,已经超过言语和思维的范围,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他已经到达这种境界的时候,就是称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如果简单一句话讲,就是「不可思义」,已经到达「不思义」的境界。「思」就是「思考」、「思维」,「义」就是「义论」,「义论」就是用嘴说。所以心里想的和用嘴说的,都不能去「Describe」(去描述),那种境界就叫作「不可思义」境界。那是什么样的境界呢?那就是如来的境界、佛祖的境界,就是不可思义的境界,想也想不到、讲也讲不到,超过一般「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以外的。所以那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禅就是这样子,一切无所依,「无所依」,一切无所依,不依靠任何事情,就象「起信论」里面所说的,修这种禅是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诸想,这种境界就叫做「最上乘禅」。所以这「最上乘禅」就是所谓的「真如三味」。「真如三味」也称为「一行三味」。所以这个是非常高、非常的深。要修这种的人,要先「悟」才可以修。

  接下来简单介绍「楞伽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因为禅宗开始传心的时候,印心的时候是用「楞伽经」,所以简单介绍一下「楞伽经」。(楞伽经)也有讲四种禅,第一种就是「愚夫所行禅」,第二种就是「观察义禅」,第三种「攀缘如禅」,第四种叫「如来禅」。「愚夫所行禅」是什么呢?「愚夫」就是愚痴凡夫,愚痴凡夫所修的禅,「愚夫」就是代表外道、凡夫,及二乘所修的,全都称「愚夫禅」。「楞伽经」里面说,这种禅是「依于人我无性,自共相计著,不离于想」这样的禅,这个非常深,所以稍稍讲一下就好,如果你要深入来讲,我有「楞伽经义贯」你去看这一部分,在第三卷,「楞伽经」第三卷有讲到四种禅,大慧菩萨请问如来四种禅。再来是「观察义禅」,「观察义禅」就是「离人无我,自供…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