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3

  ..续本文上一页相计著」,这种叫做「观察义禅」,这种是「权教菩萨」所修,「权教菩萨」这「菩萨」两种,一种是「实教」,权教菩萨所修的,是比较不究竟的「禅」,就叫「观察义禅」,这离人无我和自共相计著,第三种就是「攀缘如禅」,这是「实教菩萨」所修的,实教菩萨所修的就是究竟的,但是他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如来禅」,佛如来的自行境界,这是最高的,还有一种禅叫「祖师禅」,「祖师禅」是后代的人说的,像达摩祖师所传的这样之法门,称「祖师禅」,简单的介绍一下什么是「禅」,你们就会有一些的观念,另外就是「禅」一般都与「定」有关系,「习禅」就好象「修定」,可是要注意,禅宗的「禅」不是「定」的意思,其他的「禅」大部都是,「定」的意思,尤其是「凡夫外道禅」,但是禅宗的「禅」主要意思都是「悟」,是「悟」的意思,所以「禅」就是「悟」。如果是外道的「禅」,就是「定」的意思,所以称为「禅定」。如果「禅宗」的禅就是「禅悟」,是「悟」的意思。所以如果你习「禅宗」,就是要求「悟」,这「悟」又有很多种,有「大悟」、有「小悟」,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究竟」,成佛的时候就是「大徹大悟」,「小悟」就是一般在修行时,有「破惑证真」就是「小悟」。「悟」一般有三种,「小悟」、「大悟」、「大徹大悟」。「小悟」,即使是小「悟」也要「破惑」、「证真」,「小悟」就是局部局部很小的;「大悟」就是范围比较大;「大徹大悟」就是全盘的。可是我们常常听到别人说「他悟了」,或是「有一天我悟了」,这是不可以讲的,有人说「我悟了」,其实他的意思是「我了解了」,「了解与悟是不一样的」,了解是「知见」,只是知道而已。「悟」有这三种,另外还有三种,称为「解悟」、还有「行悟」,还有「证悟」。「解悟」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看经文,要了解经文的意思,不只是文字,连道理也要了解,这样叫做「解悟」。例如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你都知道意思,称之为「解」,但是「解」不是「悟」,由「解」而生出的「悟」,这种称为「解悟」。这样了解吧?这种是在看经文的时候或是听经的时候,啊!我懂了!这种叫「解悟」,懂了以后而且能够对自己的身心有所改变,如果你「悟」了以后,过去行为的模式、思想的模式、语言的模式、都没有改,那不叫「悟」。如果你说「悟」了,但依然是个大凡夫,就不能称之为悟,「悟」了以后一定和普通人或以前的你不一样,要有所改变,这样才算「悟」,也就是说能够对你的身心、言行举止、乃至语默动静、生活习惯都有所改变,这样才算是「悟」,否则不是。否则是什么?否则是言说境界、言说戏论,只是言说而已,用嘴说的而已,这不叫「悟」。「解悟」再重说一次,就是说你听经、或看经、或听开示,了解道理,了解后,对你的身心和生活,有起了改变,这样称之「解悟」。第二种是「行悟」,就是修行而产生的「悟」,譬如有人不知「经」的道理,只念佛或持某一个咒,持咒后他的心就「定」了,「定」了以后,因佛加持或菩萨加持,他就「心开悟解」,由于修行的关系,所以「心开悟解」,但是他没有去读什么经,这种称为「行悟」。「心开悟解」以后,突然就想到过去有那些过错,过去有什么事情做错了,从现在开始就不再犯了,那就有所改变,而且还了解很多道理,这种称为「行悟」。「解悟」和「行悟」,简单的说,就是一种是读书的、一种是没读书的,有读书或没读书都可以「悟」,但是方法不同而已。另外一个是第三种「证悟」,「证悟」是全盘性的、较大的,称为「证悟」,这种一般而言都必须「深入经藏」,而且也要有「修行」,「解」、「行」都要合一而去「悟」,这样得到的「悟」,称为「证悟」。当然「证悟」是最高的,这个「悟」是非常困难的,不是很简单的,所以不可以胡说的,也不可以随便说「我开悟了」,也不可以说「我悟到了」,也不可以说「某某人听说已经开悟了」,这不可以传的。如果传这话,也会变成大妄语的从犯,「说某某人已经开悟了」,「开悟」这什么意思呢?「开悟」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大徹大悟」就是「成佛」。如果「成佛」就不得了了,对不对。所以这个不能乱说的,那如果有听别人说「某某人已经开悟了」,你听听就好,不要乱讲,所谓不宣扬谣言,你没有得到证实那就算是谣言,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这是大妄语,是所谓「僭圣」,抢圣人的位子,「僭圣」,但是现在未法时代,「开悟」的人满街跑,你到处都可以看到「开悟」的人,这个也悟了,那个也悟了,以前我们说大学生很多,你如果站在一栋大楼顶,拿一个桔子丢下去,就会丢到一个大学生,现在是这样,如果你拿一个鸡蛋或桔子丢下去,就会丢到一全开悟的人或金刚上师。所以「学佛」是非常困难,「修行」非常困难。要了解道理,才不会自误误他。「自误误他」,那个「误」不是那个「悟」。

  现在我们开始正式讲〖六祖法宝坛经〗。

  先说这个「经题」,「六祖」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师。「禅宗」是佛法,中国佛法里面的一宗,「宗」的意思就是「派别」的意思。什么是「宗」呢?「宗」就是「主」的意思,「宗」就是「主」。什么是「主」呢?你修的方法以什么为主,就是称为宗。以何为「宗」?就是以何为「主」。你修什么,就像你主修什么,在大学里面主修什么。如果这个「宗」在英文里可以翻成两个字,一个就是「Sect」,「Sect」派别的意思,另外一个字就是「School」(宗派)都可以,但这里用「Sect」较好。这第六代祖师是「慧能大师」。头一代的祖师是谁呢?就是「菩提达摩祖师」,「菩提达摩祖师」他是从西天来的,他是西天第二十八代的祖师,来到中国时已经九十岁了,来传这个佛法,传给第二代祖师「慧可大师」,「慧可大师」再传给「僧璨大师」,「僧璨大师」再传给「道信大师」,「道信大师」再传给「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就是第五代祖师,然后再传给第六代的祖师就是「慧能大师」。「慧能大师」以后这个佛法,「禅宗」就变成非常重要,如果说到「中国的佛法」,就是以「禅宗」最重要,最发扬光大,这个功劳是谁的呢?主要是「慧能大师」。在他之前,不是那些祖师不行,是他们因缘不好,因为政治的关系,时代政治的关系,所以「禅宗」就不能发扬,在以前的祖师大部分都躲起来,因为有「宗教破坏」、「宗教迫害」。第六代祖师「慧能大师」就是唐朝初年,那个时候唐朝皇帝是尊重佛法,虽然不是只有提倡佛法而已,因为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他们也提倡「道教」,所以那时候「道教」和「佛教」常在斗法,有时赢、有时输。那个「道教」是指画符的那种,不是指老子、庄子哲学的那种,是画符念咒的那种。这「六祖大师」是中国的,是由「达摩祖师」第一代传下来的,但是达摩祖师是第二十八代,你们有没有拿到这个讲义?我先说这个「禅宗」的第一代就是「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传给初祖「大迦叶」,有一个「拈花微笑」,就是「大迦叶」,传给「大迦叶尊者」,「大迦叶尊者」再传给第二代祖师就是「阿难尊者」,一直传到二十八代的时候,顺便提到「龙树菩萨」,「龙树菩萨」是二十四代,再一直传,传到二十八代就是「达摩祖师」,「达摩祖师」就传来中国,那时就变成「西来」,「佛西来大意」,就是达摩从西边来,不是到西边来,是从西边过来到中国,这是整个的传承。另外「慧能大师」开始,「禅宗」就很发达了,所以我们早晚课,出家人做早晚课,都叫做「禅门日诵」,那是「禅宗」的,整个都是「禅宗」发展的,不管你是「净土宗」或是什么宗的,都是「禅门日诵」,没有讲「净土宗日诵」,这样会被人骂,一定是「禅门日诵」。「禅门日诵」是怎样?是因为「禅宗」在中国是最重要的。好!我们看这张讲义上面写的,这个字没有很清楚,如果有笔的,你们可以把它写清楚,南宗「慧能」,因为「禅宗」在唐朝就是五祖「弘忍大师」时,他传给两个弟子,一个是「神秀」,一个是「慧能」,「神秀」是没有真正得到「衣法」,但是他有另外一种修法,他是「渐修」的,而「慧能大师」是「顿悟」的,「顿悟」,他到南边来,所以称为南宗,「神秀」在北方,所以称为北宗。但是后代所说的「禅宗」主要都指「南宗」,就是「顿悟」派。「南宗慧能」传下来,传给「南岳怀让」。你看这名字都是四个字,四个字前两个字都是他居住的地方,叫「南岳山」「怀让禅师」,「怀让」是他的法号,和他同时另外有一个「慧能大师」和弟子,就是「青原行思」,「青原山」「行思禅师」。再来第二代「马祖」,「南岳」传给「马祖」,但我们讲的时候,为了尊重,一般都只说他住的山或庙的名,没有直呼他的名号。「南岳」传给「马祖」,「南岳禅师」传给「马祖道一」,另一边「青原行思」就传给「石头希迁」,再来「马祖道一」传给「百丈怀海」,「百丈禅师」就是订那个「丛林清规」,就是「百丈怀海」订的,所以「禅宗」很重要。我们后代说「住丛林」,「丛林」是如何来的,就是「百丈怀海禅师」开始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从他开始的。什么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呢?因为佛法在中国如果要用托钵,你只能「托牙齿」,「托牙齿垢」(没得吃),你就不用吃了,因为中国本来就有「儒家」「孔子公」,(要)大家都要自食其力,如果你都不做事,只要吃饭,你就免吃,所以出家人也必须自已种田,所以在山里自己种田、种菜,那个就叫「丛林」,那个就是从「百丈禅师」开始的,因为大家都在「从林」里修行,就必须有规矩,否则会乱,变成一个「Community」(社区)一样,这就要有规矩,要有法律,意思就是这样,才不…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