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3

  ..續本文上一頁相計著」,這種叫做「觀察義禅」,這種是「權教菩薩」所修,「權教菩薩」這「菩薩」兩種,一種是「實教」,權教菩薩所修的,是比較不究竟的「禅」,就叫「觀察義禅」,這離人無我和自共相計著,第叁種就是「攀緣如禅」,這是「實教菩薩」所修的,實教菩薩所修的就是究竟的,但是他不是最高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就是「如來禅」,佛如來的自行境界,這是最高的,還有一種禅叫「祖師禅」,「祖師禅」是後代的人說的,像達摩祖師所傳的這樣之法門,稱「祖師禅」,簡單的介紹一下什麼是「禅」,你們就會有一些的觀念,另外就是「禅」一般都與「定」有關系,「習禅」就好象「修定」,可是要注意,禅宗的「禅」不是「定」的意思,其他的「禅」大部都是,「定」的意思,尤其是「凡夫外道禅」,但是禅宗的「禅」主要意思都是「悟」,是「悟」的意思,所以「禅」就是「悟」。如果是外道的「禅」,就是「定」的意思,所以稱爲「禅定」。如果「禅宗」的禅就是「禅悟」,是「悟」的意思。所以如果你習「禅宗」,就是要求「悟」,這「悟」又有很多種,有「大悟」、有「小悟」,也有「大徹大悟」,「大徹大悟」就是「究竟」,成佛的時候就是「大徹大悟」,「小悟」就是一般在修行時,有「破惑證真」就是「小悟」。「悟」一般有叁種,「小悟」、「大悟」、「大徹大悟」。「小悟」,即使是小「悟」也要「破惑」、「證真」,「小悟」就是局部局部很小的;「大悟」就是範圍比較大;「大徹大悟」就是全盤的。可是我們常常聽到別人說「他悟了」,或是「有一天我悟了」,這是不可以講的,有人說「我悟了」,其實他的意思是「我了解了」,「了解與悟是不一樣的」,了解是「知見」,只是知道而已。「悟」有這叁種,另外還有叁種,稱爲「解悟」、還有「行悟」,還有「證悟」。「解悟」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你看經文,要了解經文的意思,不只是文字,連道理也要了解,這樣叫做「解悟」。例如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句話你都知道意思,稱之爲「解」,但是「解」不是「悟」,由「解」而生出的「悟」,這種稱爲「解悟」。這樣了解吧?這種是在看經文的時候或是聽經的時候,啊!我懂了!這種叫「解悟」,懂了以後而且能夠對自己的身心有所改變,如果你「悟」了以後,過去行爲的模式、思想的模式、語言的模式、都沒有改,那不叫「悟」。如果你說「悟」了,但依然是個大凡夫,就不能稱之爲悟,「悟」了以後一定和普通人或以前的你不一樣,要有所改變,這樣才算「悟」,也就是說能夠對你的身心、言行舉止、乃至語默動靜、生活習慣都有所改變,這樣才算是「悟」,否則不是。否則是什麼?否則是言說境界、言說戲論,只是言說而已,用嘴說的而已,這不叫「悟」。「解悟」再重說一次,就是說你聽經、或看經、或聽開示,了解道理,了解後,對你的身心和生活,有起了改變,這樣稱之「解悟」。第二種是「行悟」,就是修行而産生的「悟」,譬如有人不知「經」的道理,只念佛或持某一個咒,持咒後他的心就「定」了,「定」了以後,因佛加持或菩薩加持,他就「心開悟解」,由于修行的關系,所以「心開悟解」,但是他沒有去讀什麼經,這種稱爲「行悟」。「心開悟解」以後,突然就想到過去有那些過錯,過去有什麼事情做錯了,從現在開始就不再犯了,那就有所改變,而且還了解很多道理,這種稱爲「行悟」。「解悟」和「行悟」,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是讀書的、一種是沒讀書的,有讀書或沒讀書都可以「悟」,但是方法不同而已。另外一個是第叁種「證悟」,「證悟」是全盤性的、較大的,稱爲「證悟」,這種一般而言都必須「深入經藏」,而且也要有「修行」,「解」、「行」都要合一而去「悟」,這樣得到的「悟」,稱爲「證悟」。當然「證悟」是最高的,這個「悟」是非常困難的,不是很簡單的,所以不可以胡說的,也不可以隨便說「我開悟了」,也不可以說「我悟到了」,也不可以說「某某人聽說已經開悟了」,這不可以傳的。如果傳這話,也會變成大妄語的從犯,「說某某人已經開悟了」,「開悟」這什麼意思呢?「開悟」就是「大徹大悟」的意思,「大徹大悟」就是「成佛」。如果「成佛」就不得了了,對不對。所以這個不能亂說的,那如果有聽別人說「某某人已經開悟了」,你聽聽就好,不要亂講,所謂不宣揚謠言,你沒有得到證實那就算是謠言,這個非常重要,因爲這是大妄語,是所謂「僭聖」,搶聖人的位子,「僭聖」,但是現在未法時代,「開悟」的人滿街跑,你到處都可以看到「開悟」的人,這個也悟了,那個也悟了,以前我們說大學生很多,你如果站在一棟大樓頂,拿一個桔子丟下去,就會丟到一個大學生,現在是這樣,如果你拿一個雞蛋或桔子丟下去,就會丟到一全開悟的人或金剛上師。所以「學佛」是非常困難,「修行」非常困難。要了解道理,才不會自誤誤他。「自誤誤他」,那個「誤」不是那個「悟」。

  現在我們開始正式講〖六祖法寶壇經〗。

  先說這個「經題」,「六祖」就是禅宗的第六代祖師。「禅宗」是佛法,中國佛法裏面的一宗,「宗」的意思就是「派別」的意思。什麼是「宗」呢?「宗」就是「主」的意思,「宗」就是「主」。什麼是「主」呢?你修的方法以什麼爲主,就是稱爲宗。以何爲「宗」?就是以何爲「主」。你修什麼,就像你主修什麼,在大學裏面主修什麼。如果這個「宗」在英文裏可以翻成兩個字,一個就是「Sect」,「Sect」派別的意思,另外一個字就是「School」(宗派)都可以,但這裏用「Sect」較好。這第六代祖師是「慧能大師」。頭一代的祖師是誰呢?就是「菩提達摩祖師」,「菩提達摩祖師」他是從西天來的,他是西天第二十八代的祖師,來到中國時已經九十歲了,來傳這個佛法,傳給第二代祖師「慧可大師」,「慧可大師」再傳給「僧璨大師」,「僧璨大師」再傳給「道信大師」,「道信大師」再傳給「弘忍大師」,「弘忍大師」就是第五代祖師,然後再傳給第六代的祖師就是「慧能大師」。「慧能大師」以後這個佛法,「禅宗」就變成非常重要,如果說到「中國的佛法」,就是以「禅宗」最重要,最發揚光大,這個功勞是誰的呢?主要是「慧能大師」。在他之前,不是那些祖師不行,是他們因緣不好,因爲政治的關系,時代政治的關系,所以「禅宗」就不能發揚,在以前的祖師大部分都躲起來,因爲有「宗教破壞」、「宗教迫害」。第六代祖師「慧能大師」就是唐朝初年,那個時候唐朝皇帝是尊重佛法,雖然不是只有提倡佛法而已,因爲唐朝的皇帝姓「李」,所以他們也提倡「道教」,所以那時候「道教」和「佛教」常在鬥法,有時贏、有時輸。那個「道教」是指畫符的那種,不是指老子、莊子哲學的那種,是畫符念咒的那種。這「六祖大師」是中國的,是由「達摩祖師」第一代傳下來的,但是達摩祖師是第二十八代,你們有沒有拿到這個講義?我先說這個「禅宗」的第一代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傳給初祖「大迦葉」,有一個「拈花微笑」,就是「大迦葉」,傳給「大迦葉尊者」,「大迦葉尊者」再傳給第二代祖師就是「阿難尊者」,一直傳到二十八代的時候,順便提到「龍樹菩薩」,「龍樹菩薩」是二十四代,再一直傳,傳到二十八代就是「達摩祖師」,「達摩祖師」就傳來中國,那時就變成「西來」,「佛西來大意」,就是達摩從西邊來,不是到西邊來,是從西邊過來到中國,這是整個的傳承。另外「慧能大師」開始,「禅宗」就很發達了,所以我們早晚課,出家人做早晚課,都叫做「禅門日誦」,那是「禅宗」的,整個都是「禅宗」發展的,不管你是「淨土宗」或是什麼宗的,都是「禅門日誦」,沒有講「淨土宗日誦」,這樣會被人罵,一定是「禅門日誦」。「禅門日誦」是怎樣?是因爲「禅宗」在中國是最重要的。好!我們看這張講義上面寫的,這個字沒有很清楚,如果有筆的,你們可以把它寫清楚,南宗「慧能」,因爲「禅宗」在唐朝就是五祖「弘忍大師」時,他傳給兩個弟子,一個是「神秀」,一個是「慧能」,「神秀」是沒有真正得到「衣法」,但是他有另外一種修法,他是「漸修」的,而「慧能大師」是「頓悟」的,「頓悟」,他到南邊來,所以稱爲南宗,「神秀」在北方,所以稱爲北宗。但是後代所說的「禅宗」主要都指「南宗」,就是「頓悟」派。「南宗慧能」傳下來,傳給「南嶽懷讓」。你看這名字都是四個字,四個字前兩個字都是他居住的地方,叫「南嶽山」「懷讓禅師」,「懷讓」是他的法號,和他同時另外有一個「慧能大師」和弟子,就是「青原行思」,「青原山」「行思禅師」。再來第二代「馬祖」,「南嶽」傳給「馬祖」,但我們講的時候,爲了尊重,一般都只說他住的山或廟的名,沒有直呼他的名號。「南嶽」傳給「馬祖」,「南嶽禅師」傳給「馬祖道一」,另一邊「青原行思」就傳給「石頭希遷」,再來「馬祖道一」傳給「百丈懷海」,「百丈禅師」就是訂那個「叢林清規」,就是「百丈懷海」訂的,所以「禅宗」很重要。我們後代說「住叢林」,「叢林」是如何來的,就是「百丈懷海禅師」開始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就是從他開始的。什麼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呢?因爲佛法在中國如果要用托缽,你只能「托牙齒」,「托牙齒垢」(沒得吃),你就不用吃了,因爲中國本來就有「儒家」「孔子公」,(要)大家都要自食其力,如果你都不做事,只要吃飯,你就免吃,所以出家人也必須自已種田,所以在山裏自己種田、種菜,那個就叫「叢林」,那個就是從「百丈禅師」開始的,因爲大家都在「從林」裏修行,就必須有規矩,否則會亂,變成一個「Community」(社區)一樣,這就要有規矩,要有法律,意思就是這樣,才不…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