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4

  ..續本文上一頁會亂,那這個法律是如何規訂呢?誰來規訂?就是「百丈禅師」規訂下來的,所以我們後代中國寺廟的「寺規」都是依照「百丈禅師」傳下來的「百丈清規」,這本書現在還存著。「百丈禅師」再傳下來就是「沩山靈佑禅師」和「黃糪希運禅師」,「黃糪」就是「黃糪大師」,他寫了一部叫「傳心法要」,這本書太「讚」「非常好」,「讚」到說不出有多「讚」,我在「習禅」裏面,最受到益處的,除了「六祖壇經」以外,就是這一部「傳心法要」。有一天,那時才學佛不久,我看經書都是看到天亮,不是故意的,那和讀書時在夜間開夜車不一樣,讀書時,開夜車是硬拼的,但是學佛以後,看經書都是看下去就放不下來,就一直看,看到天亮。看這一部「傳心法要」時,愈看愈歡喜,歡喜到不可言愉,然後歡喜到感覺天地都在震動,就是大法喜,七天七夜不散,所以非常感謝「黃糪大師」,這部經太棒了,我現在正在翻成英文,但還沒有翻完,翻一半而已,但是會把他翻完。以後如果有因緣,也可以說這部經,但這部經主要是要「悟」的,雖然要「悟」的也可以講,講了有「悟」、沒有「悟」,我就不知道了。接下來「沩山靈佑」傳給「仰山慧寂」,到「仰山慧寂」時,因爲「沩山靈佑」,「沩山」、「仰山」就成爲「沩仰」宗,變成一宗,這宗就叫「沩仰宗」。「黃糪希運」傳給「臨濟義玄」,這個叫「臨濟宗」。所以我們臺灣「臨濟宗」還有,「臨濟宗」如何來的?就是從「黃糪大師」來的,「黃糪大師」是「臨濟宗」祖師的師父,「臨濟宗」的祖師是誰?就是「臨濟義玄」,他的師父就是「黃糪大師」。再來看「石頭希遷」這一支傳下來的叫「藥山惟嚴」,「藥山惟嚴」再傳給「雲嚴昙晟」,再傳給「洞山良價」,這就是「曹洞宗」,「曹洞宗」就是這樣來的。再來看另一邊「石頭希遷」還傳給一個「天皇道悟禅師」,「天皇道悟」再傳給「龍潭崇信」,「龍潭崇信」再傳給「德山宣鑒」,「德山宣鑒」再傳給「雪峰義存」,「雪峰義存」再傳二人,一個是「雲門文偃」,這個就是「雲門宗」;「雪峰義存」再傳給另一個「玄沙師備」,「玄沙師備」再傳給「羅漢桂琛」,然後「羅漢桂琛」再傳給「清涼文益」,「清涼文益」就變成「法眼宗」的祖師。然後變成什麼呢?「南宗慧能」大師所傳下來的變成「沩仰宗」、「臨濟宗」、「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五宗。所以祖師在授戒的時候說「一花開五葉」就是這「五葉」。「五葉」就是這「五宗」。什麼人傳給什麼人,考試的時候不用背,但有什麼宗要知道。

  接下來說「經題」的「法寶壇經」。「法寶」因爲我們有「叁寶」,對不對?「佛寶」、「法寶」、「僧寶」。「六祖大師」所開示的「法」,也是寶,所以叫「法寶」。「壇經」的「壇」是什麼意思呢?在古代的時候,這「壇」都是用土做的,叫「土壇」。「土壇」古代要供養時,要拜佛、要供養如來時,或外道要修法時都一樣用土做一個「壇」,即高起來的「土堆」,「壇」就是土堆高起來的,這個土堆可以是「圓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叁角形」的、也可以是「半圓形」的都有,但作用不同,一般息災、「息災法」所用的是「圓形」、也可以用「方形」,如果用「降伏法」就用「叁角形」,所以這「壇」的意思就是這樣。這「壇」在梵文就稱爲「曼荼羅」,這「曼荼羅」主要意思有兩種,一種是「輪圓具足」,「輪」就是能夠「摧毀」的意思,能夠「載重」的意思叫「輪」,「圓」就是「圓滿」。另一個意思,這「壇」主要是供養的意思,要如何供養?你供養就要講,對不對?所以要請所有的聖者、佛菩薩來,然後供養,請到「壇」的地方。所以你看西藏喇嘛教,他們說「壇城」,那個「城」是多加的,意思是說他的「壇」好象一個「城池」一樣,自成一個世界。所以「曼荼羅」由于供養的意思,再進一步說就是「諸聖會集」的意思,所有的聖者會集在那個地方,就稱爲「曼荼羅」。因爲你要供養,一定要把那個「聖者」都請來,所以要請在那裏?就請在那個「壇」裏面,所以「曼荼羅」的意思,有這樣的意思。那「六祖大師」所講的「經」又叫「壇經」,就是供養的意思,供養什麼?當然是供養佛菩薩、供養如來。因爲是供養,所以也有「布施」的意思,「上供諸佛、下施衆生」的意思,所以稱「壇經」。

  然後「經」的意思在梵文叫「修多羅(Sutra)」,這個「Sutra」的意思是什麼?一是「契」的意思;第二個是「串」的意思。「契(合)」的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所謂的「契理」和「契機」。這個「契」原來的意思是什麼呢?譬如有一塊木頭,我們把它做成叁角形,把一塊拿起來(在一塊方木塊上刻出一塊叁角形的木塊,成觀法師在此畫圖示意),這個叁角形的叫「契」,就像我做「打榫」一樣,所以這一塊拿起來,以年後再接上去,剛剛好吻合,「剛剛吻合」就叫「契合」。以此引申古代兩人簽約,我們現在簽約都是及拷貝的,對不對?但古代不是的,只有一張,兩人簽好以後,再撕下來,你拿一半,我拿一半,以後如果要對的時候,你那一半來對我這一半,如果可以對上,就是「契」。「契約」的意思就是這樣來的,人家說「打契約」,就是這樣「契」,有沒有「契」,有「契」,好就是「契約」。如果說要拿來對,對不上,那就不「契」了。所以兩個人「心有默契」,這是什麼意思?就是相合的意思。這樣你們聽了有沒有「契合」?這個「恝」又是「合」的意思,能「合」。什麼是「契理」呢?「契理」就是合于道理,合于什麼道理呢?合于最高的真理叫「契理」。所以佛所說的一切言語、經書都合最高的道理,就叫做「契理」。「契機」的「機」就是「根機」,(就是)衆生的「根機」,「根機」有很多種,有上、中、下,(細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下」、「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很多種,佛對什麼人,就說什麼道理,讓他可以了解,這就叫「契機」。不然一個很聰明的人,你說一個很淺的道理,他聽了不合,他會認爲佛看他不起,說這樣簡單的,我也知道,不用你說。如果說一個很笨的人,你說很深的道理給他聽,他聽不懂,也沒有用。所以道理是很好,但對人要能適合才有用,就像藥很好,但要對症,才醫病醫得好,就像胃藥再怎麼好,如果你用來治肺病,怎麼會好呢!相同的意思。所以一切的佛法就象「法藥」,「法藥」是要治病的,所以「治病」要契合衆生根基,聽了會「感應」這樣才有用,這就稱爲「契機」,「契機」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契機」,結果都不合道理,也不可以。所以現在末法時代,就有這個問題很大。「講經」好象在開玩笑,嘩衆取寵,講了大家聽了很高興,但其實都不合道理,這個是大問題。所以聽「講經」不是聽講「笑話」,聽講「笑話」你看電視就好了。但是「講經」也都在看電視,壞了,真是的。所以「講經」是要讓衆生遠離煩惱塵勞、要開悟,要脫離生死的,所以不是「余興節目」,所以不是開玩笑的場所,應該都是很嚴肅的,所以不要期望說,這個師父都這麼嚴肅,沒有說一些來笑一笑的,師父不是講笑話的,那就變成小醜了。

  (第二集完)

  行由品第一

  第叁集

  我們繼續說六祖壇經。這個「經」早上說的是「修多羅」,「修多羅」是「契」的意思,契約的契,「契」就是契合的意思。契合就是契合衆生的根機,跟契合道理,這二種不能偏廢,要同時,不能說只是契合道理,而不契機,這樣沒有效果,白廢唇舌而已,只是契機而不契合道理,那就變成妄語,對不對,所以變成虛妄,但是如來言無虛妄,如來是實語者,所以這二種都要兼顧到。再來,我們早上說到這個是法寶,對不對。我們佛經裏面法寶有叁種,就是叁藏,經律論叁藏,經就是開示一切修行的道理,我們說的「修多羅」就是經;那律呢?律就是講戒律,經就是開示一切修行的道理,律是說我們生活以及修行時,應該要注意的事情,不能犯的那些事情,叫做律或叫戒律,跟我們的法律一樣,我們國家的法律也是說,有哪一些事不能做,什麼樣的事可以做,這就是像我們的法律說我們國民的權利跟義務,都在裏面交待清楚,彿法的律藏也是這個意思,律有在家律和出家律,在家人就依在家律,在家律去修,就是在家戒,律就是戒。同樣的意思,出家衆就依照出家律去修,開示律、戒律的學問就是律藏,經跟律這二個藏(藏就是「寶藏」的意思)都是佛祖說的,都是釋迦如來所說的;另外有一種論藏,這論是什麼呢?我們知道論是「討論」的意思、「議論」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發揮」,「發揮」跟「解釋」的意思,發揮、闡論、诠釋的意思。剛剛說經與律是佛所說的,所以經跟律是絕對不能更改的,這個論一般來說是佛祖的弟子或後代的大菩薩,因爲衆生的智慧不夠,所以對經跟律有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去發揮,就一個問題、一個題目他去發揮,就變成了什麼論。所以佛祖說的就不是論,佛祖說的一定是經或律,其他的大菩薩或是大弟子所說的就是論,這是一般來說。但是有一個例外,這個例外就是我們中土的「六祖大師」,只有他說的這部經,也只有這部經而已,這部經叫「六祖壇經」。其他再大的菩薩所說的都是「論」,譬如說馬鳴大士他所說的「大乘起信論」,對不對,其它許多的論,也是論,那些都是菩薩所說的,譬如說「中論」、「百論」、「十二門論」都是論,但是這一個是例外,就是六祖大師他不是釋迦如來,但是他講的這一部經典就稱爲「經」。所以就有印度人說,六祖大師是東方如來,所以他說的法稱爲「經」,其他的人都沒有,所以這是這一部經特殊的地方。

  〖唐釋門人法海錄〗

  「唐」是唐朝的時候;「釋」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佛家的門人;「法海」是他的法號,意思…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