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說他是出家人。這個法海你們有印象嗎?《白蛇傳》中金山寺法海禅師,對不對?那是小說,不要被騙了,那小說胡亂寫,他並沒有跟許漢文過不去,他是大禅師是教衆生開悟的,沒有去跟白蛇鬥法。所以小說可以看,但不要被小說給迷住了。《西遊記》也是小說,不要相信以爲真的有一個孫悟空,更奇怪的是現在有人拜孫悟空和拜豬八戒,那根本是小說人物,小說人物卻把它當作真的在拜,實在真是愚癡啊!「唐釋門人法海錄」就是這個六祖大師的弟子,他把它記錄起來,六祖大師說,然後他把它記錄下來。
頭一品〖行由品第一〗。
我現在講經都是直接講經,所以有時候講的很快,有時候講的很慢,講慢是在講道理的時候,你們可以了解的地方,我會很快的就講過去,但是我的目的就是說,讓你文字看懂,接下來道理也懂了,再接下來就是跟你們說修行的法門,看這個要怎麼修,所以有時候會很花時間,就花在義理及修行法門上面,閑話就沒有,沒有閑話。所以這個要很有精神才能聽,如果沒有精神就茶多喝點。
經文:〖時大師至寶林。韶州韋剌史與官僚入山,請師出,于城中大梵寺講堂爲衆開緣說法。師升座次。剌史官僚叁十余人,儒宗學士叁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時作禮,願聞法要〗。
義解:「時」那個時候、有一個時候。以一般的佛經來說,「一時佛在舍衛國」或是什麼,那個「時」就是一時,有一個時候。這就是模仿佛經裏面,沒說那個時候是天寶幾年幾年,沒這樣說,只是說「時」。那個時候「大師」,就是六祖大師至「寶林寺」,這寶林就是寶林寺,現在稱做「曹溪南華寺」,就是六祖大師的肉身還在那裏,就是這個寶林寺,現在叫做南華寺。「韶州」就是韶州府。「韋剌史」這剌史是一個官名,唐朝叫剌史,清朝時叫「知府」。韶州府的知府,知府是什麼?就是府長,像我們現在說省長的意思是一樣。「與官僚」官僚就是他的部下,像什麼部長啦!一起入山去請大師出來,到城中的大梵寺的講堂「爲衆開緣」,這個「衆」就是四衆,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在家、出家男女合起來就是四衆,來「開緣」開就是啓發的意思,開什麼緣?開學佛的因緣、修行的因緣。「說法」就是宣說法要。「師升座次」,六祖大師升座的時候,這個升座在佛經裏面有規定,如果法師要講經或是開示時,要升高座,要坐高,不能坐低,這樣才如法,現在有人在講堂或禮堂講經或開示或是通俗演講的時候,講堂講臺比較低,觀衆比較高,這樣子在那個地方講經就「不如法」,不可以,佛祖說這樣子不行,要講法的人不能站著,你不能站著講,而聽的人坐著聽,或是你坐著而他躺著也不行,當然你不能躺著講,除非你快要死了,所以這個說法有很多規矩,要如法。有人說方便嘛!不可以有那麼多方便,太方便就變成「隨便」,所以這「如是因,如是果」,一定要按照這個法去做。「師升座次」這個「次」,就是那個時候的意思或之後,大師升座以後,「剌史」就是韋剌史跟所有的官僚叁十多人,「儒宗學士」儒宗就是學儒家的,拜孔子公的,拜孔子公讀書、作詩、填詞的那些人,總共有叁十多人,還有「僧尼道俗」「僧」就是出家,在佛法裏出家的男衆,「尼」就是出家的女衆,「道」就是道教的或道士,「俗」就是俗家人,總共一千多人,「同時作禮」作禮就是頂禮,一般應該是頂禮,我們現在因場所的關系,所以問訊就好,這是沒辦法的,應該是要頂禮。「願聞法要」願就是希望,希望聽聞佛法的大要、精要。
經文:〖大師告衆曰: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義解:單單這一句就沒辦法了,所以六祖壇經其實是非常深的,深到什麼地步?深到沒有底。「善知識」這是六祖大師尊稱這些聽的人。什麼叫善知識?凡是能教我好的事情的人,叫做我的善知識。但是禅宗裏面講的善知識不一樣,禅宗裏所講的善知識要能開示究竟的法門,簡單一句話就是「能夠引導衆生開悟的人」,才叫做「善知識」。其它的人都不能說是善知識,只可以說「名爲善知識」,這樣而已。可以引導衆生開悟的人,叫「大善知識」、「真善知識」,其他的只是稱呼稱呼而已,好象現在很流行稱呼人菩薩,你也是菩薩、我也是菩薩,好象「泥鳅」菩薩。所以善知識,最究竟的道理,最深的法要、無上法,什麼是「無上法」呢?就是可以使衆生達到無上菩提的法,叫無上法。那個無上法一般來說,禅宗所說的道理就是無上法。我們開經偈裏面說的「無上甚深微妙法」,就是那個最深的道理,能夠開示這種道理的人叫做「善知識」。善知識還有一個特殊的地方,就是可以看到修行人或是衆生哪些修的好、或是不好,看得出來,這會點醒你的人就叫做善知識。其他一般的人就沒辦法這樣,沒有這種能耐,其他的人就只會稱贊你,說一些讓你高興的,贊歎你而已,其他的就沒辦法點醒你。這個善知識叁個字,六祖大師這麼說就很深了。怎麼說,這個就跟他說的道理相吻合,他沒有輕視當場在聽他講經的人,不然你看現在的法師在講經,都說你們大家啊,怎樣怎樣,你們大家如何如何。「善知識」真是尊重,爲什麼?因爲他是開悟的人,他看到大家都有佛性,所以很尊重,跟後來他會說的「不輕初學」,初學的人也不會輕視他。所以他是開悟的人,而又得到祖師位的人,是可以很跩的,但是他沒有,他沒有很神氣啊,他很尊重大家。不只是這樣而已,後面也是這樣,全部都一樣,來參訪的人,也都很尊重,沒有很跩、很神氣。順便提到「六祖壇經」是什麼呢?在看來,就是說其實應該是「六祖的公案」。「公案」常常聽到,對不對,這一部經就是,整部經就是六祖的公案,所以我本來想寫一本書,名字叫六祖的公案,但是後來想想,寫了也沒用,因爲已經說六祖壇經,就是六祖的公案了,從頭到尾都是。什麼叫「公案」?「公」就是公開,「案」就是案例,用英文說比較清楚就是,Public Case,「案就是」 Case, Case大家都知道的,這是什麼 Case呢?這就是開悟的 Case。什麼是開悟?開悟就是說師父教徒弟、師父怎麼教,徒弟怎麼開悟,這個過程,把它記錄,用簡潔的文字把它紀錄下來,反這個事情記錄下來,這就變成一個公案。「公案」的意思就是給大家公開去討論的意思,給大家去討論就是爲了所謂的「參」啦,大家都可以「參」,而不是說私藏的、私傳的「案例」。表面上是說公開的,但是,這禅宗的奧妙就在這裏,怎麼說呢?雖然是公開,但是你如果參不出什麼,公開等于沒有公開,很多公案你看起來,很象是笑話,很好笑,那笑一笑就過去了,其實那是一個祖師要教他的徒弟,用方便引導他,然後讓他忽然開悟,看起來象「忽然」開悟,其實不是,那是因緣成熟,所以開悟。他在開悟之前,不知道走了多少辛苦的路,那沒有寫到,好象我去高野山,不知受多少辛苦,你們不知道,你們只知道我去高野山去學法而已,學一些法回來,師父會那個法,但是你們不知道,我去那邊有多麼辛苦,如果我都不說,我也很神氣的,說去那邊是很好啊,其實是叫做辛苦受盡,對不對。一切的修行人都一樣,都是這麼樣啊,你要記得喔!「從苦中來」,從苦中來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時候,你不要求很舒服,你若求舒服,沒有一個「道」是從舒服裏面來的,除了阿修羅道或是地獄道以外,大概都不是從舒舒服服中間來,所以舒服不會生「道」。所以一切的英雄,以世間法來說,都是苦英雄,那一切的修行人有所成就或有點成績的都是苦中來,都是苦修而來,這介個苦修是有方法的,不是說你光是吃了苦就可以了、就是苦修,還要有方法,要不然你變成外道、亂修,也叫苦修,你說好!從現在開始我叁餐都不吃,這樣叫做外道。你說:好!從現在開始跟水果法師一樣,我只吃香蕉。你要知道,水果法師也不是故意的,你知道嗎?他是在因緣之下,沒有東西吃,他才吃那個東西的。你不需要這樣,你即使這樣做也不會開悟,並且你也不會得定,這樣知道嗎?所以你要學要學對,修行的困難就在這裏,要有智慧。但是你又說,就是沒有智慧才要行修,看能否開智慧,那就麻煩。所以這六祖大師,他的心是怎麼樣,就是很平等,很簡單,就是他已經起了「平等性智」,起了平等性智也就是去掉了第七識的我執,轉第七識的我執爲平等性智。剛剛說到這整部經都是六祖的公案,現在是公案的開始,每一段落都是公案,那公案就是師父怎麼教徒弟,然後那個開悟的過程。可是有一個是很「Ronica」的,中文叫反諷,什麼反諷?這個公案其實是「私案」啦,爲什麼?因爲這個公案是一位特定的師父教一位特定的徒弟、在特定的時間跟地點跟因緣開悟的經過。所以怎麼樣?不能複製,這個有版權(笑),否則你就犯了301。所以你要拿去拷貝,沒辦法,因爲你沒有一樣的老師,你也不是那位行者,所以這公案等于是私案,等于是給你作參考用的,但是後世的人不懂,說所謂的參公案,參可以啦,你可以得到某個程度的悟解、解悟,但是你沒有辦法因爲這樣而跟他一樣有同樣的開悟,因爲你到底不是那位行者,時間、地點、人、事都不一樣,所以不能Reproduced,不能複製、不能拷貝。但是這些公案或私案,是很有參考價值,因爲是前人的經驗。
「善知識,菩提自性本來清淨」這八個字就暈倒了,菩提是什麼?菩提就是覺,覺跟自性,這個「自性」是什麼?從頭到尾這部經都講「自性」,這自性換一句話來講就是佛性或是「真如本性」,「起信論」裏面馬鳴菩薩是說「真如」二字而已,「圓覺經」裏面是說「圓覺」或「圓覺性」,在涅槃經裏面是說「大涅槃」,用詞不一樣,但是它所涵蓋的意義都一樣。菩提自性,爲什麼說「自性」,注意那個「自」,「自」就是「自已」,那自己包括「…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