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在」,自在的話就是「不依他」,因爲在唯識學裏面,有一個「依他起性」,什麼是「依他起性」呢?就是因緣所生法,都是依他起的,依靠外法、因緣和合所起,一切因緣法都是這樣,但是我們衆生本來就有的具足的「本性」是「非依他起」,不會因爲外境的改變而改變,「從本而然」這樣叫做「自性」,所以你要深深的去體會六祖大師他用這個字,用這個詞的意思,他說「自性」或「本性」,其實他也可以講「佛性」,他也可以講,涅槃經也把它稱作爲佛性,就是自性或真如本性,也稱爲佛性,但是如果他用佛性的話,就失去了禅宗的色彩,禅宗的色彩是什麼?就是他不用大字眼,你如果讀英文就知道,英文有很簡單的字,也有很長的字,很長的字大部分是拉丁文或法文過來的,但是那個Anglo—Saxon他們的字都很簡單、很短,禅宗是用的很簡單的字,但意思很深,他都不用那個文字來嚇人的,因爲什麼?道理已經很深了,再用深澳的文字,這樣障疑就更多,又再加一個文字障。所以這個自性,它的涵義,原因就是因爲它「非依他起」、從本而然。「本來清淨」這個「本來」就是「從本以來」,「從本以來」是什麼呢?照這樣說是「無始劫以來」,從無始劫那麼久的時間到現在,這整個過程叫從本以來,簡單說叫做本來。本來就是清淨,這本來不是說從前清淨,是現在也還是清淨,這才叫本來。從「本」本就是古早以來一直到現在,從本以來到現在都是清淨無染,爲什麼這麼說呢?因爲我們一般在修行學佛時,都說我們的業障很重,對不對?這個心是黑黑臭臭的、不清淨,但是禅宗在看,他是看究竟的,就說大家都是清淨的,不是說將來你成佛以後才清淨,是你現在就是清淨的了,不是現在才清淨,而是從本以來從未汙染過,這是說什麼?是說「性」。一切法分爲二部分:一部分叫「相」,一部分叫「性」。你的「本性」從本以來都是清淨的,但是你現在出現了一個「相」,就是汙染相,不是清淨相,那是什麼原因呢?那是因緣所生的,舉一個例子說,有一個鏡子放在那兒,你都沒有用它,也沒擦試它,過幾天後它就複蓋上一層灰塵,對不對?那我們說這鏡子上面有一層灰塵,但是啊,這一句話是對的,但是也不對。怎麼說呢?因爲那層灰塵並沒有粘在一面,所以鏡子實在是沒有灰塵,這樣聽懂嗎?實在是沒有灰塵,那你說有灰塵那個只是虛假的,因爲那可以去掉的,如果去不掉的才可以說有灰塵嘛!好象我們說真藥醫假病,真病無藥醫,同樣的意思。所以那個鏡子實在上面沒有灰塵,什麼原因呢?就是說鏡子跟灰塵「不和合」,聽懂嗎?它那個是這樣,寄在上面而已,同樣的意思,我們的心也跟這鏡子一樣,稱爲「心鏡」,我們有這「心鏡」,這「心鏡」如果我們久不用它,它也會複上一層灰塵在上面,但是「心鏡」上即使有灰塵,實在也未粘在這「心鏡」上面,同樣的意義。爲什麼?因爲「心鏡」與那個外塵「畢竟不合和」,如果和合的話,就分不開了。再一個比喻,這「和合」的意思是什麼呢?你如果要修行,就要對這些言詞都了解,要很清楚,而且字字分明,把它們分開來看,這「和」就是和平、和諧,因爲和諧的關系,所以可以「合在一起」,因爲「和」所以可以「合」,譬如說牛奶和水,牛奶加上水時就水乳交融,那就合和,對不對?「和合」的東西你分不開,如果是「不合和」的東西,你就可以把它分開。所以如果牛奶你把它加上水,就無法分開了,只有全部喝下去而已,我們這個「心鏡」上面的灰塵,實在是不「和合」,如果「和合」的話就永遠分不開,如果永遠不分開的話,就沒有人能夠「斷煩惱」,也就沒有人能夠「證菩提」、「得解脫」,爲什麼?因爲這個汙染的事情就已經把你的心「究竟汙染」到了,已經合在一起了,粘在一起就分不開了,分不開的話那你就永遠這樣子,你只會更壞不會更好,也就是說你不可能「消業障」,也不可能「斷煩惱」,因爲「煩惱」已經跟你的「心」和合了,這樣聽懂嗎?
所以這個「心」跟這個「境」、「心」跟「外境」究竟是不和合的,表面上看起來和合,跟那個鏡子上面的灰塵一樣,表面上搭在上面,好象和合,其實不和合,以這個「權法」來講是和合的,所謂「根」「塵」相接而生識,和合,其實以「實法」來講,實在不和合,楞嚴經裏面也是開示這個道理,但是這個要根機很高的人才有辦法,了解這個事情,因爲實在不和合,所以你能夠把它減少再減少,再減少、減少到後來整個都沒有了,然後煩惱漸漸減少,甚至于可以加新的好的東西進去,所以「心」與「境」不和合,所以心的「鏡」本自清淨,不管上面複蓋了多少黑煙灰塵,它本來就都是清淨的,你只要把它擦試幹淨,它就現出「本來的面目」。這本來面目,你也知道這是禅宗的詞語,這個實在很難說,要說得讓你們明白真的很難說,不過我就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不知道聽得懂或不懂。
光是講平個「本來清淨」,我們這個心就像是一面鏡子,本來清淨,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惡業,不管是殺人放火、十惡、破戒、犯戒這都是「煙塵」,都複蓋在我們清淨的本心的那面鏡子上,讓你變成癡癡傻傻的或是業障很重,經也看不懂,也聽不懂,有時候還眼盲跛腳,這都是所造的惡業,往昔所造的惡業所感的果,但是不管你無量劫以來所造惡業有多少、有多重,但是你的心也一樣是清淨,只不過是你所複蓋的灰塵實在太厚了,要清除掉它可是要很拼,要有因緣、還要發心,如果能清除掉那麼就開悟了,如果去掉了一點,那就有一些明白,不信你試試看。有的人念佛,你如果眼睛閉上,沒多久就打盹了,所以佛祖就是知道我們的毛病,所以要我們叁分眼,因爲睜得太大會亂看,如果這樣(閉眼)就睡著了,所以叁分眼不會亂看不會分心,所以你知道佛祖的苦心,不是說坐禅或打坐,一定要叁分眼,我五分眼難道不行嗎?可以啊!如果你有那個境界,你就盡管把眼睛睜開,有時候盡管閉起來,因爲釋迦佛在打坐時,也常常是閉上眼睛的,像釋迦佛要成佛時,那魔女來擾他,說你何必常常這樣,眼睛閉起來坐禅,來啦!我們來快樂一下。所以這經文就表示說,釋迦佛在打坐時他眼睛是閉著的。那你說佛祖閉著眼睛,我在學佛所以也把眼睛閉上,你閉著眼睛你就睡著了,睡著是怎麼樣呢?那個就是「昏沈」,爲什麼會昏沈呢?昏沈就是愚癡,愚癡障重的時候,就比較容易昏沈。那麼愚癡障重的人怎麼辦?就要努力點拜佛,才會消業障。
「菩提自性」這個菩提,可以說是菩提與自性,這個「菩提」是說一個「覺性」,這「自性」是我們自己的「本性」,這個菩提是你要求的那個菩提、那個覺悟,跟那個自性都是本來就是清淨的,這是一種的解釋。第二種的解釋是說,我們這個「自性」是「菩提」,就是「自性菩提」,這個「菩提」等于是一個形容詞,形容「自性」。這菩提是個形容詞形容自性,所以菩提之自性,是本來就有覺性的。到底你現在能覺多少,就看你上面複蓋的灰塵有多少,如果都沒有整個都現出來,如果蓋一分那麼就現九分,如果蓋九分那就現一分。
「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看,這些字都很簡單,但是卻很難了解。「但」就是只要,只要「用」就是使用,只要使用這一個「心」,是「真心」的意思,你只要是用你這個真心去修去悟,就「直了」了就是悟的意思,「直」的意思,你要注意這個「直」,直直下去,不要彎彎曲曲的,直直下去,直直的依照這個「本心」然後去體悟,就能夠成佛,這個經文非常的好,我們下一節再說。
第叁集完
行由品第一
第四集
繼續講前一節所講的。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但就是指,只要用這個心、這個真心去直了,就能成佛。換句話說,不要用別的,不要用什麼?不要用「達摩易筋經」,也不要用什麼氣功,也不要用什麼「五禽戲功」,也不要用很多雜七雜八的,也不用「起靈」,也不用什麼(其它的),都不用,乃至于其它的法門都不用,只用此心。這就很難了,這個有什麼難處呢?這個難處就在你要能夠覺知自心,要能覺知自心、要能「觀心」,而且能觀到自心,這樣才能用那個心嘛!你沒有觀到自己的心,你如何能夠用此心呢!所以這個難是在此。所有以說這是「上上根人」修的,原因是在這裏。但是不要緊,你現在先聽這個道理,慢慢消業障或是趕緊消業障也好啦!業障消一消,心就會較明,心明,漸漸地就能用你的心去修了。現在統統不是用心在修,現在統統是有時用嘴在修,有的或是用其它的、有的用煩惱在修,有的用身體在修,最「粗」的就是用身體在修,這就是指拜佛,這樣拜拜拜!拜到最後心就會較明。所以「但用此心」這是最高的,照如此去修,就「直了成佛」,直悟成佛,這楞嚴經所謂「一門頓超」。那個「一門」是什麼?「一門」就是「心地法門」。所以這整部六祖壇經統統是講「心地法門」,都是教你怎麼樣在心地上用功,在心上用功夫,所以叫做「心地法門」。爲何叫做「心地」呢?因爲我們這個心好象「地」,這地就是大地,那大地有什麼性質呢?大地的性質是這樣的:第一個它能載;第二個它能生。能載就是負載,「載」跟「負」是一樣的,就是說這大地,在經文裏面講的,不管你放什麼樣的東西在上面,它統統接受就對了。譬如說這大地、這地上你放金子它也幫你負載,你放破銅爛鐵它也幫你負載,你如果在那裏拉一把屎它也幫你負載,所以不管多好的它也接受,不管多壞的它也接受,這樣叫做「地」。我們的這個「心」也一樣,再怎麼好的它也能接受,再怎麼差的它也能接受,最好的,像佛祖所說的道理,它也接受,最壞的,殺盜淫妄它也能接受,對不。所以這個心如大地無所不載,所以,它統統載得動。再過來,「心」能生,好象大地,大地能生出很多東西,對不對?一切植物都由…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