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祖壇經義解▪P7

  ..續本文上一頁此生出,水果、稻、麥等等,統統是由大地生出來,對不對?這就譬如我們的心,我們的「心地」一樣,它能生出很多東西,只要你撒種,它就能夠生出來,你撒善種,就生善法出來,你撒惡種,就生惡法出來,對不對?大地也一樣,你如果撒稻種,它就生稻子出來,你如撒荊棘或是撒芒草,它就生芒草,對不對?撒荊棘它就生長荊棘出來,同樣的意思。所以大地「能生」,我們的心地也同樣「能生」,所以你如果撒好的種子,在你的心地上,它就生出好的「法」出來。所以我們就稱這個人是好心,如果撒壞的種子在你的心地上,它就生出一些惡法出來,我們就稱這個人壞心,壞心好心都是所撒種子的問題。但是,你現在注意,雖然這塊地你撒好的東西下去,它生出好的東西出來,撒壞的東西下去它生出惡的東西出來,但是那塊地全部都沒有改變,你注意到沒有,對不對?那塊地仍然是那塊地,所差別的只是你撒的種子的問題,這「所撒的種子的問題」是什麼?那就是「因緣」,對不對?那塊地就是我們的「心地」。所以這個心地無始劫來、從無量劫來都一樣。但是因爲因緣所生的關系,你如果撒善的種子,就生善法,撒惡的種子就生惡法,撒人道的種子就生出人道的法,撒菩提種就生出菩提法,撒餓鬼道的種子就生出餓鬼法,雖然它所生出的東西,統統不一樣,甚至可以說差別很多,但是那個心地從本而來沒有改變,而且還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你有沒有注意到,雖然那些種子,由種子而發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都在那個地上,對不對?都在那個土壤上面,但是,那個植物和這個土地「不合和」,注意到沒有,這不和合,爲什麼?如果和合,你就撥不起來了,是不是?所以惡人不會一直惡,好人也不會一直好,其原因在于此。善人不會一直善,爲什麼?他的心地和善法畢竟不合和,只是因緣所生而已。而因緣所生就是無常,所以你只要給他好的因緣,它自然就生出善法,自然生出好的法,自然消業障,開智慧,乃至證菩提,對不對,都是因緣的關系,而這因緣有很多種,其中一個就是「善知識因緣」,以下會講。

  所以惡法和我們的心就像的植物和地是不和合,乃至于善法和心地也是不和合的啊!你不要認爲只有惡法和心地不和合,不是的;善法乃至于菩提跟這個心地也是畢竟不和合,這是最高的法。所以怎麼樣,所以以下會講。

  真修行者「一切法不即不離」、「不取不舍」。爲何不取不舍?因爲「不和合,因緣所生」,如此而已。連成佛也是一種因緣,對不對,「成佛因緣」嘛!有因緣才能成佛啊。但是這一部經所講的是什麼?「衆生本來成佛」啊!本來就是佛。但是現在所出現的,只是「暫時的現象」,所以你現在看自己是聰明還是笨,是愚癡還是智慧,而愚癡和智慧的差別,也是非常多,有的比較聰明,有的比較不那麼聰明一點兒,有的更加不那麼聰明一點,有的更加笨一點,很多種。這都是過去因緣所生,到現在還在受這個業報,雖然在受這個業報,就象以前所種的種子,所開花結果出來,但是這個開花結果出來,如果是愚癡的話,這個惡果和你的心地那個「根」,那個惡果的根,跟你的心地畢竟不和合,所以可以撥除的原因就在此,所以,可以消除的原因也在此。

  所以。如果要成佛,就要「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最後一定要如此。開始不管你如何修,用很多方便法門去修,但是最後一定要用「心地法門」。所以說「但用此心」就是「心地法門」。這樣一直在心地上用功夫,才能成夠佛。

  經文:〖善知識,且聽慧能行由得法事意。慧能嚴父,本貫範陽,左降流于嶺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遺,移來南海,艱辛貧乏,于市賣柴〗。

  好!先看到這裏。「善知識」就是衆位善知識,諸位善知識,你們這些好朋友,暫且聽慧能,就是他自己自稱,六祖大師自稱。慧能的行由,「行」就是行狀,「由」就是由來,「行狀」的意思就是他的自傳叫做行狀,他過去的經曆,一個人過去的經曆就叫做行狀和由來。「得法事意」,「得法」就是說他在五祖大師、弘忍大師那裏如何得到「衣法」的這件事,「意」是大意,大概稍說一說。「慧能嚴父」就是他的父親。「本貫範陽」貫就是籍貫,他本來的籍貫是範陽,慧能大師俗家姓盧。「左降」就是左遷。爲何說左呢?這就是降職的意思,被人降職,因爲古代是以右爲大,以左爲小,所以左降就是被降職,「流」就是流放,被流放到嶺南,嶺南就是五嶺以南。「作新州百姓」,「作」就是成爲,新州就是新興縣,作新興縣的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他的父親很早就去逝了。「老母孤遺」,他和他的母親,「孤」就是指父親早死,沒有父親的人叫「孤」,「孤遺」是同樣的意思。就「移來南海」,就移來南海這個地方住。「艱辛貧乏,于市賣柴」,「市」就是市場,在市場賣柴,砍柴來賣。

  經文:〖時有一客買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錢。卻出門外,見一客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

  好!看到這裏。那時候、有一個時候有一個客人向我買柴,叫我送到他的客店,那個客人收柴以後給我錢,我得了錢就「卻」,「卻」就是退,就退出來,到門外時見到一位外客念經、誦經。「慧能一聞經語,心即開悟」,我一聽到他所念的經文,我的心就開悟了。要注意這個開悟不是大徹大悟,但是有所同而已。

  經文:〖遂問客誦何經〗。

  因此就問這個客人念什麼經。

  經文:〖客曰:金剛經。複問從何所來,持此經典。客雲:我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來。其寺是五祖忍大師在彼主化,門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禮拜,聽受此經。大師常勸僧俗,但持金剛經,即自見性,直了成佛〗。

  好!看到這裏。這個客人就說他念的是金剛經,這個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第五百七十七卷,叫做「能斷金剛分」。「金剛」的意思是什麼?是一種比喻。因爲金剛就是鑽石,是世間裏面硬度最大的一種東西,它能夠割斷最硬的東西,但是自己不會斷,所以比喻智慧。智慧能夠破除一切煩惱,但是智慧不會壞,所以稱爲金剛。所以最高的智慧稱爲金剛,最高的禅定稱爲「金剛喻定」,就是「等覺」後心入金剛喻定,破最後一分煩惱,就證菩提。「複問從何所來」,又問他從那裏來,又能夠持這部經。這個客人就說,我是從蕲州黃梅縣東禅寺來的,這個寺內是五祖大師、忍大師,因爲尊敬的關系,所以只稱一個字而已,應該是弘忍大師。譬如說廣欽老和尚,我們因爲尊稱他就不稱廣欽老和尚,而稱廣老。只稱一個字而已,不將他的名字全部說出來就是了。五祖忍大師「在彼」,在那個地方「主化」、主持,「化」就是法化或度化,在那裏度化衆生。「門人一千有余」,他的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到彼中」,「彼中」就是那個地方,就是在彼寺中,那個寺內禮拜,禮拜什麼?禮拜弘忍大師,去向他頂禮、而且「聽受此經」,去聽他講這部經,就是講金剛經,「大師」就是五祖大師。「常勸僧俗」勸在家出家一切弟子,「但持金剛經」,「但」就是只要持金剛經。「即自見性」就能見性,「自見性」。注意這個「自」字,自見性就是指你自己會悟道、會見性。「直了成佛」,「直了」就是不會彎彎曲曲,直接就到了,好象直達車一樣,直達車就不會彎路。

  經文:〖慧能聞說,宿昔有緣。乃蒙一客取銀十兩與慧能,另充老母衣糧,教便往黃梅參禮五祖,慧能安置母畢,即便辭違。不經叁十余日,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好!看到這裏。「慧能」就是我,聽他如此以後。「宿昔有緣」,可以加一個「以」字,以就是因爲,因爲「宿昔有緣」,自古以來就和他結過緣,所以「乃」,「乃」就是就,就「蒙一客」,這「一客」是另外一個客人,另外一個出外人,這「客」是出外的人、旅客,「取銀」拿十兩銀子給我,叫我「充」,充就是當做,當做我的母親的「衣糧」,給她做生活費,「教便」,「便」就是馬上的意思,立刻去黃梅去參禮五祖。「慧能安置母畢」,我將我的母親都安排妥當以後。「即便辭違」就和他的母告辭。「不經叁十余日」這「不經」不字是沒有意思的,中文常常會這樣子,就是指經叁十余日,爲了要形容很快,所以加一個「不經」,加一個「不」字,其實是經叁十余日,中文很奇怪,譬如說「地上」就是「地下」,有東西掉在「地上」,就是東西掉在「地下」,「上」和「下」相反,對不對?但是就是這樣子,很多這樣的言辭。「便至黃梅,禮拜五祖」。

  以下這開始了,這是第二個公案了。

  經文:〖祖問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唯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爲堪作佛。慧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好!到此爲止。他去禮拜五祖以後,五祖大師就問他說,你是何方人氏,好象演歌仔戲。「欲求何物」你要求什麼東西?爲什麼要問他何方人氏,就是問他的出身,爲什麼要如此問呢?因爲你看公案裏面都是如此。大師就會問你從何來或是你是那裏人,大概知道你的程度如何,再來「欲求何物」,就是問你的「發心」,你來這裏要做什麼?問你的「意願志向」。如果「意願志向」一問就知道你是何等人、何等角色,這就是你的發心。「慧能對曰: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在唐朝時嶺南是很「內山」(徧僻),「遠來禮師」我這麼遠跑來禮拜師父您,「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看這八個字,這八個字很深哪!這些字很簡單,但是道理很深,爲何?這你要知道。你要看過「法華經」才知道,「法華經」內就是講「一佛乘」,什麼叫做「一佛乘」呢?因爲佛祖講法講「五乘」,五乘的佛法有人天乘、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第五個就是「佛乘」。「人天乘」就是教一般凡夫之人,他不能修行,叫他做一些好事,未來免…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