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六祖坛经义解▪P6

  ..续本文上一页自在」,自在的话就是「不依他」,因为在唯识学里面,有一个「依他起性」,什么是「依他起性」呢?就是因缘所生法,都是依他起的,依靠外法、因缘和合所起,一切因缘法都是这样,但是我们众生本来就有的具足的「本性」是「非依他起」,不会因为外境的改变而改变,「从本而然」这样叫做「自性」,所以你要深深的去体会六祖大师他用这个字,用这个词的意思,他说「自性」或「本性」,其实他也可以讲「佛性」,他也可以讲,涅槃经也把它称作为佛性,就是自性或真如本性,也称为佛性,但是如果他用佛性的话,就失去了禅宗的色彩,禅宗的色彩是什么?就是他不用大字眼,你如果读英文就知道,英文有很简单的字,也有很长的字,很长的字大部分是拉丁文或法文过来的,但是那个Anglo—Saxon他们的字都很简单、很短,禅宗是用的很简单的字,但意思很深,他都不用那个文字来嚇人的,因为什么?道理已经很深了,再用深澳的文字,这样障疑就更多,又再加一个文字障。所以这个自性,它的涵义,原因就是因为它「非依他起」、从本而然。「本来清净」这个「本来」就是「从本以来」,「从本以来」是什么呢?照这样说是「无始劫以来」,从无始劫那么久的时间到现在,这整个过程叫从本以来,简单说叫做本来。本来就是清净,这本来不是说从前清净,是现在也还是清净,这才叫本来。从「本」本就是古早以来一直到现在,从本以来到现在都是清净无染,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一般在修行学佛时,都说我们的业障很重,对不对?这个心是黑黑臭臭的、不清净,但是禅宗在看,他是看究竟的,就说大家都是清净的,不是说将来你成佛以后才清净,是你现在就是清净的了,不是现在才清净,而是从本以来从未污染过,这是说什么?是说「性」。一切法分为二部分:一部分叫「相」,一部分叫「性」。你的「本性」从本以来都是清净的,但是你现在出现了一个「相」,就是污染相,不是清净相,那是什么原因呢?那是因缘所生的,举一个例子说,有一个镜子放在那儿,你都没有用它,也没擦试它,过几天后它就复盖上一层灰尘,对不对?那我们说这镜子上面有一层灰尘,但是啊,这一句话是对的,但是也不对。怎么说呢?因为那层灰尘并没有粘在一面,所以镜子实在是没有灰尘,这样听懂吗?实在是没有灰尘,那你说有灰尘那个只是虚假的,因为那可以去掉的,如果去不掉的才可以说有灰尘嘛!好象我们说真药医假病,真病无药医,同样的意思。所以那个镜子实在上面没有灰尘,什么原因呢?就是说镜子跟灰尘「不和合」,听懂吗?它那个是这样,寄在上面而已,同样的意思,我们的心也跟这镜子一样,称为「心镜」,我们有这「心镜」,这「心镜」如果我们久不用它,它也会复上一层灰尘在上面,但是「心镜」上即使有灰尘,实在也未粘在这「心镜」上面,同样的意义。为什么?因为「心镜」与那个外尘「毕竟不合和」,如果和合的话,就分不开了。再一个比喻,这「和合」的意思是什么呢?你如果要修行,就要对这些言词都了解,要很清楚,而且字字分明,把它们分开来看,这「和」就是和平、和谐,因为和谐的关系,所以可以「合在一起」,因为「和」所以可以「合」,譬如说牛奶和水,牛奶加上水时就水乳交融,那就合和,对不对?「和合」的东西你分不开,如果是「不合和」的东西,你就可以把它分开。所以如果牛奶你把它加上水,就无法分开了,只有全部喝下去而已,我们这个「心镜」上面的灰尘,实在是不「和合」,如果「和合」的话就永远分不开,如果永远不分开的话,就没有人能够「断烦恼」,也就没有人能够「证菩提」、「得解脱」,为什么?因为这个污染的事情就已经把你的心「究竟污染」到了,已经合在一起了,粘在一起就分不开了,分不开的话那你就永远这样子,你只会更坏不会更好,也就是说你不可能「消业障」,也不可能「断烦恼」,因为「烦恼」已经跟你的「心」和合了,这样听懂吗?

  所以这个「心」跟这个「境」、「心」跟「外境」究竟是不和合的,表面上看起来和合,跟那个镜子上面的灰尘一样,表面上搭在上面,好象和合,其实不和合,以这个「权法」来讲是和合的,所谓「根」「尘」相接而生识,和合,其实以「实法」来讲,实在不和合,楞严经里面也是开示这个道理,但是这个要根机很高的人才有办法,了解这个事情,因为实在不和合,所以你能够把它减少再减少,再减少、减少到后来整个都没有了,然后烦恼渐渐减少,甚至于可以加新的好的东西进去,所以「心」与「境」不和合,所以心的「镜」本自清净,不管上面复盖了多少黑烟灰尘,它本来就都是清净的,你只要把它擦试干净,它就现出「本来的面目」。这本来面目,你也知道这是禅宗的词语,这个实在很难说,要说得让你们明白真的很难说,不过我就使出九牛二虎之力,不知道听得懂或不懂。

  光是讲平个「本来清净」,我们这个心就像是一面镜子,本来清净,无量劫以来所造的恶业,不管是杀人放火、十恶、破戒、犯戒这都是「烟尘」,都复盖在我们清净的本心的那面镜子上,让你变成痴痴傻傻的或是业障很重,经也看不懂,也听不懂,有时候还眼盲跛脚,这都是所造的恶业,往昔所造的恶业所感的果,但是不管你无量劫以来所造恶业有多少、有多重,但是你的心也一样是清净,只不过是你所复盖的灰尘实在太厚了,要清除掉它可是要很拼,要有因缘、还要发心,如果能清除掉那么就开悟了,如果去掉了一点,那就有一些明白,不信你试试看。有的人念佛,你如果眼睛闭上,没多久就打盹了,所以佛祖就是知道我们的毛病,所以要我们三分眼,因为睁得太大会乱看,如果这样(闭眼)就睡着了,所以三分眼不会乱看不会分心,所以你知道佛祖的苦心,不是说坐禅或打坐,一定要三分眼,我五分眼难道不行吗?可以啊!如果你有那个境界,你就尽管把眼睛睁开,有时候尽管闭起来,因为释迦佛在打坐时,也常常是闭上眼睛的,像释迦佛要成佛时,那魔女来扰他,说你何必常常这样,眼睛闭起来坐禅,来啦!我们来快乐一下。所以这经文就表示说,释迦佛在打坐时他眼睛是闭着的。那你说佛祖闭着眼睛,我在学佛所以也把眼睛闭上,你闭着眼睛你就睡着了,睡着是怎么样呢?那个就是「昏沉」,为什么会昏沉呢?昏沉就是愚痴,愚痴障重的时候,就比较容易昏沉。那么愚痴障重的人怎么办?就要努力点拜佛,才会消业障。

  「菩提自性」这个菩提,可以说是菩提与自性,这个「菩提」是说一个「觉性」,这「自性」是我们自己的「本性」,这个菩提是你要求的那个菩提、那个觉悟,跟那个自性都是本来就是清净的,这是一种的解释。第二种的解释是说,我们这个「自性」是「菩提」,就是「自性菩提」,这个「菩提」等于是一个形容词,形容「自性」。这菩提是个形容词形容自性,所以菩提之自性,是本来就有觉性的。到底你现在能觉多少,就看你上面复盖的灰尘有多少,如果都没有整个都现出来,如果盖一分那么就现九分,如果盖九分那就现一分。

  「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你看,这些字都很简单,但是却很难了解。「但」就是只要,只要「用」就是使用,只要使用这一个「心」,是「真心」的意思,你只要是用你这个真心去修去悟,就「直了」了就是悟的意思,「直」的意思,你要注意这个「直」,直直下去,不要弯弯曲曲的,直直下去,直直的依照这个「本心」然后去体悟,就能够成佛,这个经文非常的好,我们下一节再说。

  第三集完

  行由品第一

  第四集

  继续讲前一节所讲的。

  「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但用此心」但就是指,只要用这个心、这个真心去直了,就能成佛。换句话说,不要用别的,不要用什么?不要用「达摩易筋经」,也不要用什么气功,也不要用什么「五禽戏功」,也不要用很多杂七杂八的,也不用「起灵」,也不用什么(其它的),都不用,乃至于其它的法门都不用,只用此心。这就很难了,这个有什么难处呢?这个难处就在你要能够觉知自心,要能觉知自心、要能「观心」,而且能观到自心,这样才能用那个心嘛!你没有观到自己的心,你如何能够用此心呢!所以这个难是在此。所有以说这是「上上根人」修的,原因是在这里。但是不要紧,你现在先听这个道理,慢慢消业障或是赶紧消业障也好啦!业障消一消,心就会较明,心明,渐渐地就能用你的心去修了。现在统统不是用心在修,现在统统是有时用嘴在修,有的或是用其它的、有的用烦恼在修,有的用身体在修,最「粗」的就是用身体在修,这就是指拜佛,这样拜拜拜!拜到最后心就会较明。所以「但用此心」这是最高的,照如此去修,就「直了成佛」,直悟成佛,这楞严经所谓「一门顿超」。那个「一门」是什么?「一门」就是「心地法门」。所以这整部六祖坛经统统是讲「心地法门」,都是教你怎么样在心地上用功,在心上用功夫,所以叫做「心地法门」。为何叫做「心地」呢?因为我们这个心好象「地」,这地就是大地,那大地有什么性质呢?大地的性质是这样的:第一个它能载;第二个它能生。能载就是负载,「载」跟「负」是一样的,就是说这大地,在经文里面讲的,不管你放什么样的东西在上面,它统统接受就对了。譬如说这大地、这地上你放金子它也帮你负载,你放破铜烂铁它也帮你负载,你如果在那里拉一把屎它也帮你负载,所以不管多好的它也接受,不管多坏的它也接受,这样叫做「地」。我们的这个「心」也一样,再怎么好的它也能接受,再怎么差的它也能接受,最好的,像佛祖所说的道理,它也接受,最坏的,杀盗淫妄它也能接受,对不。所以这个心如大地无所不载,所以,它统统载得动。再过来,「心」能生,好象大地,大地能生出很多东西,对不对?一切植物都由…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