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此生出,水果、稻、麦等等,统统是由大地生出来,对不对?这就譬如我们的心,我们的「心地」一样,它能生出很多东西,只要你撒种,它就能够生出来,你撒善种,就生善法出来,你撒恶种,就生恶法出来,对不对?大地也一样,你如果撒稻种,它就生稻子出来,你如撒荆棘或是撒芒草,它就生芒草,对不对?撒荆棘它就生长荆棘出来,同样的意思。所以大地「能生」,我们的心地也同样「能生」,所以你如果撒好的种子,在你的心地上,它就生出好的「法」出来。所以我们就称这个人是好心,如果撒坏的种子在你的心地上,它就生出一些恶法出来,我们就称这个人坏心,坏心好心都是所撒种子的问题。但是,你现在注意,虽然这块地你撒好的东西下去,它生出好的东西出来,撒坏的东西下去它生出恶的东西出来,但是那块地全部都没有改变,你注意到没有,对不对?那块地仍然是那块地,所差别的只是你撒的种子的问题,这「所撒的种子的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因缘」,对不对?那块地就是我们的「心地」。所以这个心地无始劫来、从无量劫来都一样。但是因为因缘所生的关系,你如果撒善的种子,就生善法,撒恶的种子就生恶法,撒人道的种子就生出人道的法,撒菩提种就生出菩提法,撒饿鬼道的种子就生出饿鬼法,虽然它所生出的东西,统统不一样,甚至可以说差别很多,但是那个心地从本而来没有改变,而且还有一件很有趣的事,你有没有注意到,虽然那些种子,由种子而发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都在那个地上,对不对?都在那个土壤上面,但是,那个植物和这个土地「不合和」,注意到没有,这不和合,为什么?如果和合,你就拨不起来了,是不是?所以恶人不会一直恶,好人也不会一直好,其原因在于此。善人不会一直善,为什么?他的心地和善法毕竟不合和,只是因缘所生而已。而因缘所生就是无常,所以你只要给他好的因缘,它自然就生出善法,自然生出好的法,自然消业障,开智慧,乃至证菩提,对不对,都是因缘的关系,而这因缘有很多种,其中一个就是「善知识因缘」,以下会讲。
所以恶法和我们的心就像的植物和地是不和合,乃至于善法和心地也是不和合的啊!你不要认为只有恶法和心地不和合,不是的;善法乃至于菩提跟这个心地也是毕竟不和合,这是最高的法。所以怎么样,所以以下会讲。
真修行者「一切法不即不离」、「不取不舍」。为何不取不舍?因为「不和合,因缘所生」,如此而已。连成佛也是一种因缘,对不对,「成佛因缘」嘛!有因缘才能成佛啊。但是这一部经所讲的是什么?「众生本来成佛」啊!本来就是佛。但是现在所出现的,只是「暂时的现象」,所以你现在看自己是聪明还是笨,是愚痴还是智慧,而愚痴和智慧的差别,也是非常多,有的比较聪明,有的比较不那么聪明一点儿,有的更加不那么聪明一点,有的更加笨一点,很多种。这都是过去因缘所生,到现在还在受这个业报,虽然在受这个业报,就象以前所种的种子,所开花结果出来,但是这个开花结果出来,如果是愚痴的话,这个恶果和你的心地那个「根」,那个恶果的根,跟你的心地毕竟不和合,所以可以拨除的原因就在此,所以,可以消除的原因也在此。
所以。如果要成佛,就要「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最后一定要如此。开始不管你如何修,用很多方便法门去修,但是最后一定要用「心地法门」。所以说「但用此心」就是「心地法门」。这样一直在心地上用功夫,才能成够佛。
经文:〖善知识,且听慧能行由得法事意。慧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
好!先看到这里。「善知识」就是众位善知识,诸位善知识,你们这些好朋友,暂且听慧能,就是他自己自称,六祖大师自称。慧能的行由,「行」就是行状,「由」就是由来,「行状」的意思就是他的自传叫做行状,他过去的经历,一个人过去的经历就叫做行状和由来。「得法事意」,「得法」就是说他在五祖大师、弘忍大师那里如何得到「衣法」的这件事,「意」是大意,大概稍说一说。「慧能严父」就是他的父亲。「本贯范阳」贯就是籍贯,他本来的籍贯是范阳,慧能大师俗家姓卢。「左降」就是左迁。为何说左呢?这就是降职的意思,被人降职,因为古代是以右为大,以左为小,所以左降就是被降职,「流」就是流放,被流放到岭南,岭南就是五岭以南。「作新州百姓」,「作」就是成为,新州就是新兴县,作新兴县的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他的父亲很早就去逝了。「老母孤遗」,他和他的母亲,「孤」就是指父亲早死,没有父亲的人叫「孤」,「孤遗」是同样的意思。就「移来南海」,就移来南海这个地方住。「艰辛贫乏,于市卖柴」,「市」就是市场,在市场卖柴,砍柴来卖。
经文:〖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慧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
好!看到这里。那时候、有一个时候有一个客人向我买柴,叫我送到他的客店,那个客人收柴以后给我钱,我得了钱就「却」,「却」就是退,就退出来,到门外时见到一位外客念经、诵经。「慧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我一听到他所念的经文,我的心就开悟了。要注意这个开悟不是大徹大悟,但是有所同而已。
经文:〖遂问客诵何经〗。
因此就问这个客人念什么经。
经文:〖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
好!看到这里。这个客人就说他念的是金刚经,这个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第五百七十七卷,叫做「能断金刚分」。「金刚」的意思是什么?是一种比喻。因为金刚就是钻石,是世间里面硬度最大的一种东西,它能够割断最硬的东西,但是自己不会断,所以比喻智慧。智慧能够破除一切烦恼,但是智慧不会坏,所以称为金刚。所以最高的智慧称为金刚,最高的禅定称为「金刚喻定」,就是「等觉」后心入金刚喻定,破最后一分烦恼,就证菩提。「复问从何所来」,又问他从那里来,又能够持这部经。这个客人就说,我是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的,这个寺内是五祖大师、忍大师,因为尊敬的关系,所以只称一个字而已,应该是弘忍大师。譬如说广钦老和尚,我们因为尊称他就不称广钦老和尚,而称广老。只称一个字而已,不将他的名字全部说出来就是了。五祖忍大师「在彼」,在那个地方「主化」、主持,「化」就是法化或度化,在那里度化众生。「门人一千有余」,他的弟子有一千多人。「我到彼中」,「彼中」就是那个地方,就是在彼寺中,那个寺内礼拜,礼拜什么?礼拜弘忍大师,去向他顶礼、而且「听受此经」,去听他讲这部经,就是讲金刚经,「大师」就是五祖大师。「常劝僧俗」劝在家出家一切弟子,「但持金刚经」,「但」就是只要持金刚经。「即自见性」就能见性,「自见性」。注意这个「自」字,自见性就是指你自己会悟道、会见性。「直了成佛」,「直了」就是不会弯弯曲曲,直接就到了,好象直达车一样,直达车就不会弯路。
经文:〖慧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慧能,另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好!看到这里。「慧能」就是我,听他如此以后。「宿昔有缘」,可以加一个「以」字,以就是因为,因为「宿昔有缘」,自古以来就和他结过缘,所以「乃」,「乃」就是就,就「蒙一客」,这「一客」是另外一个客人,另外一个出外人,这「客」是出外的人、旅客,「取银」拿十两银子给我,叫我「充」,充就是当做,当做我的母亲的「衣粮」,给她做生活费,「教便」,「便」就是马上的意思,立刻去黄梅去参礼五祖。「慧能安置母毕」,我将我的母亲都安排妥当以后。「即便辞违」就和他的母告辞。「不经三十余日」这「不经」不字是没有意思的,中文常常会这样子,就是指经三十余日,为了要形容很快,所以加一个「不经」,加一个「不」字,其实是经三十余日,中文很奇怪,譬如说「地上」就是「地下」,有东西掉在「地上」,就是东西掉在「地下」,「上」和「下」相反,对不对?但是就是这样子,很多这样的言辞。「便至黄梅,礼拜五祖」。
以下这开始了,这是第二个公案了。
经文:〖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作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
好!到此为止。他去礼拜五祖以后,五祖大师就问他说,你是何方人氏,好象演歌仔戏。「欲求何物」你要求什么东西?为什么要问他何方人氏,就是问他的出身,为什么要如此问呢?因为你看公案里面都是如此。大师就会问你从何来或是你是那里人,大概知道你的程度如何,再来「欲求何物」,就是问你的「发心」,你来这里要做什么?问你的「意愿志向」。如果「意愿志向」一问就知道你是何等人、何等角色,这就是你的发心。「慧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在唐朝时岭南是很「内山」(徧僻),「远来礼师」我这么远跑来礼拜师父您,「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看这八个字,这八个字很深哪!这些字很简单,但是道理很深,为何?这你要知道。你要看过「法华经」才知道,「法华经」内就是讲「一佛乘」,什么叫做「一佛乘」呢?因为佛祖讲法讲「五乘」,五乘的佛法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第五个就是「佛乘」。「人天乘」就是教一般凡夫之人,他不能修行,叫他做一些好事,未来免…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