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

  诸位长老、法师、居士大德:多谢总干事刚才为我向各位作的介绍,以及赞许。同时也非常感谢副会长,令我有这个机会在这一袅以小小的心得作为供养,供养诸位以及十方诸佛菩萨。我今天所要讲的是「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我选这个题目的原因是总干事以及方丈老和尚曾经交代过我,希望向大家讲些闭关的经验与心得,而这个题目可说是我在闭关期内最大的感触。

  佛经中经常提到「末世众生根钝、 福薄、障重」。众生根钝的原因不一,然而目前我们的根器中最合钝的一环,却是最基本的「信根」;而修行却须从最根本处着手,因此,如何长养信根,这无疑是我们当前修学最重要的课题,所以我现在就与大家深入地来探讨这个「信」字。

  大乘菩萨从初发心到成佛,一般来讲有五十二个阶位,这是华严经上说的,其它的经内曾提到有五十四位或是五十六位;另外, 楞严经所说的则是五十五位修证。我想诸位大概都是修学大乘佛法的,既然是修大乘佛法,就表示所修的是菩萨道,因此这个课题与大家的修行攸关重要。菩萨道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因此可知最初的十个阶位就是「十信位」,所以如果要修行菩萨道,就必须从「信位」开始修起。有好习禅的人或许会说:「我是『 不立阶位』 的」;当然,你若确实是上上根器人,那对你自己而言,或许可以不立阶位,可是要知道所谓「上上根人」、大根利智之人,他们的顿悟并非未曾经过这些阶位― 还是要经过的,只是大根人不作停留罢了。好比搭火车,有的人搭的是慢车,有的人搭的是快车或是光华号特快车。慢车是每一站都停,而且停的时问久;快车是停的站较少;光华号则是从起站到终站,只停一或一、处而己。若是想要更快,可搭乘飞机,中途根本一站也不停地直达目的地― 虽然如此,可是毫无疑问地,飞机还是要飞经那些地点的上空;也就是说,还是「经过了」那些地方,只不过是以极快的速度「超掠」那些境界而己。你若说「我是大根器人,我一下子即可从初发心位而到十回向位」;那也并非不可能,但如同上述,那也并不表示你都没有经过十信· 十住、十行等这些阶位,而可直接跳过去。其实,你确实是经过的,只不过是毫不滞留,而且是快速通过其问。以根器高之故,所以能不须久作停留, 时即过彼境界,但并非毫未经历。好比天才儿童的学习速度相当快,甚至可以「跳级」但是并非他所跳过的课程,他都没有学过,而是他领悟力高,可以举一反三,那些所跳过而没正式上课修的课程,他早就私下自修,都学会了,所以表面上看来他不用再正式上课。因此,莫看到顿根、利智之人「不立阶位」,你就也要不知量力,不按步就班,想偷懒,不扎扎实实地修行。殊不知即使是大根利智之人,他不是不用修,他反而是比常人更勤奋勇猛,故修得更快,成就也跟着迅速,如是而已。他今生能修证得快,也并不是没有来由的。事实上,「如是因,如是果」,这是他过去生久修之故。你所看到的只是他今生成就得快,而前世累劫辛苦修行之时,你未曾当场见到,他今生私下心中的精勤,你也看不到,故只见其「果」,不见其「因」。又好比看到有力气的人挑东西,好像一点都不费力的样子,等轮到自己挑时,才觉得怎么那么重,这是一样的道理。

  在还未讲到正题之前,我先来解释一下各位手上这份讲义大纲的由来。总干事原先希望我在演讲之前要准备一份大纲。起先,李居士为我订的时间是三个半小时,之后又来电告知,由于节目增加了如拜山等活动之故,由三个半小时减为两个半小时。在那时,他也问了我有没有讲义大纲。我当时的回答是「若是要有,也可以。」当我后来知道时问改为两个半小时的时候,我心里即想:还好没有给他讲义大纲,否则当初订的是三个半小时,大纲写的也是三个半小时的内容;而临到讲的时候,又只剩下两个半小时;若是讲不完,同学们一定会认为我偷工减料。所以我很庆幸那时没有写大纲。可是抵达此地时,有人告诉我:智海法师因为赶不上飞机,取消了行程;所以临时又将我的时间增加成为四个半小时〔 在座哄堂大笑〕 。当初,总干事要求我准备讲义大纲,据我的猜测,可能是因为由两个半小时突增为四个半小时,这个差距是很大的,怕我在台上乱盖,所以有讲义大纲比较好。我明知其意而心照不宣,现在则是「心照而宣」。当写完此讲义大纲时,我有种好像完成了一份博士论文大纲般的感觉。如此一,也不错。我就尽量讲甲、序说,若讲得不好,还请大家多多包涵。

  甲、序说

  一、根器: 信根

  首先讲「序说」― 信根。要了解「信根」这个名相,必须先了解何谓「根器」。我们学佛常常听到别人讲「根器」这个名词;我们也常常说「学佛是勉强不来的,和根器很有关系。」学佛与根器确实有相当大的关系。譬如无论学那一个法门,能够学多深,都是根器的关系。何谓「根器」呢?学佛的第一要件就是不能糊里胡涂,要「善分别诸法相」。「善分别」是意根之用,有智慧方能分别一切法。所以我们现在就来善分别一下「信」根及「根器」这两个名相。我们一提到「根器」,通常想到的是「大根器」、「小根器」的根器,而且多半以为只是指「慧根」而言。然而,所谓「根」,依佛法来说,可分为五种:「信根、 进根、 念根、定根、慧根」。这五种根又称为「五善根」。为何名之为五善根呢?因为这五项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若无此五种根本,则一切善法皆不得生起。又为何以「根」来定其名呢?因为此五善根就如同树木之根:树木因为有根,所以能够发芽、抽枝、成长、茁壮,乃至开花、结果。学佛亦复如是,因有信、进、念、定、慧此五善根,一切善法方得发芽、抽枝、成长、茁壮、开花、结果。所以此五善根实是修行的根本要件。

  「根」解释完了,现在来解释「器」。「器」是器皿,可以用之以盛物,表示此五善根就如同器皿一般,可以容纳善法、领纳佛法。若无此五善根,则如无器;无器则无从容「法」。且此器本身必须是完整的、 清净的。若其器破漏,或不净,则所容纳之法势将漏光、或变成不净。就如不干净的杯子,假使所装之物为甘露水,亦皆为其所染,而变成脏水。若是有毒的杯子,则其中所盛之甘露水亦皆变为毒汁,饮之能杀人致死。以此之故,当初六祖大师欲为道明法师说法之时,就叫他先「自净其意」;等他己把自己的心垢涤净之后,六祖大师才为他说法。有一则小故事提及一位很有学问的博士去参访日本一位禅师的经过。日本人爱好茶道,当博士来访时,禅师以上好的茶来招待他。禅师与这位博士对坐,一言不发地只是替他斟茶,斟到杯子满了,仍不停止,甚至溢到桌面上了,他还是继续倒。博士见状,禁不住提醒禅师说:「已经倒满了,都流出来了」。直到这时,禅师才暂时住手而开口说:「你自己不先把杯子里的旧东西倒掉,我如何能为你装入新的东西呢?因为这位博士心里面自以为蛮有东西的,所以新的东西自然就装不进去了。由这个小故事我们学到:我们必须先把世间的知见一概放舍之后,才有空间装佛法。如果俗见不舍,依旧因袭贪恋以前的世俗知见,就会变成学法的障碍(烦恼障、 所知障)若不去陈见,即使勉强把佛法装进去了,也会被心中的俗见污染。所以要先自净其意、 自净其「心器」,才能真正好好地学佛。以上为解释「器」字。

  根器的「根」在此处作形容词用,形容「器」这个字,表示此根如器。在六祖坛经里,六祖大师曾说:「譬如天龙下雨于阁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叶;若雨大海,不增不减。」这一段话是形容小根小器之人,若容纳得一点点法,就膨胀得不得了;小根器人,一天之中若念上三、五百声佛号就觉得很多了。大根利智之人念佛,则多多益善,不得少为足。菩萨发广大心时,等心修习一切法。当然心中订有一个主修,明白自己在作些什么,不会迷失方向。譬如读大学一定有个主修科目,如化学· 计算机、物理等等。但是在大一、大二时也一定要修些共同科目,如国文、英文、现代史等。这些基础知识要先有。到大三、大四时才专修自己的主修范围的科目;学佛亦复如是。有些人说:「我就只挑一个法门来修就够了。」这固然是很好,但只修一个法门,其它都一窍不通,是无法真正将此法门修好的,必须涉及其它一些法门以为辅助;当然,辅助法门必须是相关的,不能离得太远。譬如:藕益大师到后来以修学净土为主,但是这并不表示他只修净土一门。乃至李炳南老居士早年也并非只修净土,这其中的缘由,是因为「法由众生心生」。这些善知识有鉴于我们末世众生大多根器钝,无法容受广大之法,所以才慈悲告诉我们一个最容易行的方法,而且是保证有效的方法,否则跟着别人东闯西闯,到后来甚至走迷失了,走不回来了都还不知道。所以才说所谓的「一门深入」。然而在一门深入之前,还是要先做好」些准备工作,那就是:必须对整个佛教的基本知识要先有个了解,不能一无所知就只念佛、打坐、 或念一个咒就满足了。有些人口说他喜欢打坐、修禅定,然而却对佛学最基础的概念都没有,那怎么成呢?那样,迟早要出问题的。

  现在回头讲。大根器人因发心广大、心器广大,所以可以容受无量法。因此无量众妙法门都可容受;其心就如大海一般,虽容纳无量上妙法门,仍是不增不减。如天下雨,雨水滴入海里,然而并不见海水有所增加;地面干旱,很久不下雨,也未见海水有所减少,大根器人亦复如是;若修行之后觉得有所增加,觉得自己越来越了不起了,这就是「有增有减」,如此则成所谓「增上慢」,以有所得故。大根智人了知「不增不减」,以觉实无所得故。若能如此,则能体会『 心经脸中所言:「菩提萨唾,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