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难再回过头而复得清净本心,所谓「再回头已百年身」,故学佛须如履薄冰,择法须步步为营。
(b)五十二阶位修证五十二阶位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其中的修行次第有一定的先后顺序。倘若你说你是上上根人,不立阶位,可是即使你是超越而过,你还是须经过那些空问,如前面所说,好比你从台湾到美国,坐的是喷射机,飞机要飞越太平洋。你虽然没有在太平徉的岛屿上停留,但你还是要经过夏威夷及各岛屿的上空。的确是经过的,只不过是未作停留,很快就过去了,如是而已。如果是钝根的人,不但要停下来,而且恐怕还要在那一畏游荡好几天才离去。这又好有一比,比如利根人之修行不着一切处,即使得到任何善境界,心亦不生贪恋,马上冉往上、往前迈进;有如坐直达车,中途不停车,直趋目的地。然而如果是钝根之人,则处处取着,有一点点善境界便贪恋不舍,不愿立刻往前走,一定要慢慢受用受用一下这个好不容易修得的境界,于是就变成像搭慢车一样,每站都停。
综上而言,「信」是修行的根本,也是菩萨道入道的初阶。又,关于修行的根本,广而言之有两种根本:l .自根本,2他根本。
1 .自根本「自根本」由三种心所构成― 「信心、菩提心、 悲心」。事实上,悲心应该是排在菩提心之前。但一般而言,我们常听到的却是:学佛人要发「菩提心」。然而菩提心不是从空中掉下来的,而是有因缘而生的;此「大悲心」即是菩提心生起的亲因。故知须先有大悲心,而后才能发得出菩提心,因此悲心为菩提心之本。菩提心与大悲心发起之后,则能成就「愿心」。有愿则能起行。然而,悲心及菩提心却又从何而来呢?此二心皆是依于「信」之根本而来。学佛修行若能具备此三根本― 信心、悲心、 菩提心,自身的修行便有根本,故称此三心为「自根本」。而此「自根本」中的「根本」,则是信心,所以修行首先要成就的是「信心」,亦即:长养、成就信根,即是修行的第一步。
2 .他根本「他根本」即是三宝!佛宝、法宝、 僧宝。「自根本三心」为殊胜之因,称为「胜因」;他根本的「三宝」为殊胜之缘,称为「胜缘」。「因」与「缘」二者,我们常合在一起讲。此二字也往往混用,觉得好像没什么差别。但是如果要详细推究,则实在不同:内者为「因」,外者为「缘」;近者为「因」,远者为「缘」。内因、 外缘;近因、远缘;亲因、疏缘。于内若有胜因,外则能感胜缘。所以我们若能先依清净信而自发悲心、菩提心(内有胜因),即能得
佛、法、僧三宝的胜缘之护念加持(外感胜缘)。此中「僧宝」也包括了一切的善知识。胜因又可以称为「了因」;胜缘又可称为「缘因」。「了」是究竟之义、 主要之义。由于有此究竟之因,所以能感得外在的「缘因」― 三宝,如果没有内在胜因,也就不可能有外在胜缘来相助。以一切法因缘而生,故须先求于自心之因。讲到此,诸位看看:修行的自根本三心― 信心、悲心、菩提心― 这三种根本为什么都是「心」呢?因为一切修行之本在于「心」,在于自心、自性。以从「心」上修最为根本,故说修行的根本在于自心。
乙、释讲题接着我们来解释讲题。照一般来讲,通常是先讲讲题,现在则是在交待讲题前,先讲个序言。这也是作文的一个技巧。记得我在中学的时候,作文时常也用这个技巧,在「起」、「承」、「转」上着实用了些工夫,然后再「合」到正题上,而且老师们好像都相当喜欢,因为他们都给我很高的分数。今天我所以讲「信位菩萨的修行」,其目的是希望大家都能因此而对大乘佛法起正信、坚信。现在来讲一个小故事。在讲故事之前,我想先提一件事。大家对金刚经或是心经大概都很熟了,我初学佛时也是一样,在看了金刚经及心经之后,很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着相」与「不着相」的问题。有些人在学佛的初期常很怕犯这个忌讳,也就是很怕「着相」。他们以为「相」与「性」是对立冲突的,所以非常非常地怕「着相」。凡是一切「有相」的东西,觉得就好像是邪魔、亚心鬼一样,十分恐怖,惟恐避之不及。其结果变成:而是具有形象或形式的修行都尽量避开、或不作或少作。如以礼佛来说,就尽量不拜或少拜,以免被人说是「着相」;诵经也觉得是「有相」的修行,而尽量少诵经,免得「着相」。这些人的问题在于:他们学般若时很难把「性」与「相」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性」与「相」若能融会在一起,那就是最高的智慧了,亦即是「如来知见」― ― 佛知、佛见。其实说起来,这问题是绝大多数学佛者的最大难题之一。又,学佛中人,若是学「性」的,则常不解「相」,若是学「相」的,又常不能了「性」;所以对一般学人,佛理中的性、相常互相冲突;能够性与相兼学并修,且又能「解相」、「了性」,以至于性相通达者,实如凤毛麟角,千万人中难得其一现在我来讲那个小故事。由于我们现在是在「观音殿」的关系,我就来讲点个人对于观世音菩萨的一点点所谓「感应」的故事,这是持大悲咒的感应(诸位中有学般若的,希望不要认为这是「着相」)。两年多前,我申请办身份,因为读书时非法打工的关系,必须要回台湾签证。那时正值十二月,我和我的同伴买了西北航空公司的机票,路线是从达拉斯经由西雅图飞越太平洋到台湾。在西雅图起飞后,过了大约两个多小时的时候,忽然风变得很大,而且有逐渐加强的趋势。飞机晃动得非常厉害,好像震得快要散掉了一样。尤其是那架西北的飞机,是架老母鸡,又老又旧又破,甚不可观。当时飞机飞行的状况是倏起倏落,令人惊恐万分。说老实话,我那时信心还没有现在这么强,但是我一直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我希望和大家多结法缘,因此有些法门即使对我自己本身并不是很需要,或是并非十分衷爱,然而为了与众结法缘,我都会尝试去学、去做。我初学佛时,就是以此种发心而学了大悲咒。虽然学会了大悲咒,但是从来没有亲身体验过大悲咒的威力如何,而那一次就让我得了一个很好的经验。由于当时的处境真是应着了俗语所说的「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危急状况,我那时所想到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赶快合掌,同时也叫我的同伴合掌,开始念大悲咒。我们念了大悲咒一遍,正要再开始念第二遍的一霎那问,我想到一件事:以前台湾曾有一次超级强烈台风来袭,整个台湾全境都在其暴风圈之内。这台风如果真的通过台湾,将会伤及无数的农作物,导致无数房屋倒塌,山洪暴发而淹水等,并会造成许多人畜伤亡。后来这台风居然转向了,没有登陆台湾,其转向之事有个插曲:在台风过后,美军气象中心,以喷射机拍照追踪台风眼的动向,以为气象预测之用。当照片洗出后,赫然发现在照片上的云很明显地形成一尊观世音菩萨,脚站鳖头之上,手持净瓶、杨枝,这就是所谓的「鳖头观音」。观世音菩萨脚下的龙头、龙身均很明显地现出来,连菩萨的手趾、脚趾、净瓶均清晰可见。那张照片我小时候曾经看过,是帧放大的照片,摆在一家照相馆的橱窗裹。那个时候,以无明故,心中还很胡涂,所以虽然看到菩萨像,心裹也没有生起任何感觉,甚至可说是不知不觉,不过却知道大家都说这是观世音菩萨显圣救众生之相。那一刻我在飞机上不期然而想到这件事,因为同样是碰到台风,于是心裹就开始观想那尊观世音菩萨现大身相,两手各抓住飞机的首尾,护着这架飞机,祈求观世音菩萨再一次显圣,寻声救苦。当时我持咒作如是观想,没想到,就在念完一遍之后,飞机居然真的马上平稳卜来了。过了几分钟,飞机已经完全平稳,不再摇摆、抖动之后,机长马上报告:「我们刚才是迎头碰到很强的逆风。」随即报告风速,他当时是以航空学的单位(海浬)来向我们报告风速及强风的半径,不过他也补充说明了一个(海浬)等于一点八五公里。此时他却很技巧地用了公里而不是英哩,因为机上的乘客大都是老美,他们对英制较为熟悉,若说公里就没什么概念。因为没概念,所以就比较不会有恐惧感。不过我们却是对公里比较熟悉;接着我在一换算之下,才知道这是一阵非常强烈的飓风,其暴风半径约有四百公里,可以涵盖整个台湾,应说是个「强烈台风」。所以飞机虽然平稳下来了,我还是不敢松懈,继续念大悲咒。事后我和几位朋友提起这件事,其中一位较顽固的人听了之后就开玩笑地说:「你念大悲咒是不是怕死?如果你不念,果真出了事,刚好可以去极乐世界,不是更好吗?」我就告诉他:「是啊l 我因为学佛,若因此而能去极乐世界,这固然是很好,但同行在飞机上其它两、三百人,又将如何呢?― 岂非受尽惊恐而死无葬身之地?说实在的,我不敢说我己能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只是因为学佛的关系而有恃无恐,心中真的并无恐慌,但那些同行的人可见得是相当恐慌。依佛所说,众生若在临命终时心生恐惧,会堕入恶道,所以当时我确实是以慈悲心而持咒的。」我这样讲像是有一点着我相,但是,法如是故,所以我还是须这么说才行。再过了一阵子之后,机长又宣布说:因为我们是逆着风走,而风速又是如此之大,使得汽油消耗得太厉害,怕汽油不够,所以我们要转向飞到阿拉斯加去加油。我一听,就知道这完全是机长的一番美妙说词,以安抚乘客,令勿惊慌骚动,真正的原因恐怕是因为风速太大,目前无法横渡太平洋。于是我们转到阿拉斯加,结果不但加了油,而且还在阿拉斯加停了一夜,大家到饭店过了一夜。可见我所推测的不差;因为即使过了一夜,到了第二天,飞机还是无法直接照原航线横渡太平洋,而改道绕着北极圈经韩国汉城,再到日本。到了日本之后,又停了一夜,才飞到台湾。由此可见,那个台风的确相当大,于太平徉上盘桓多日未去。大约两周之后,在回程时,又有一次持大悲咒感应的经验。因为当时…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