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冬季的缘故,气流很不稳定。从台北出发飞到日本的途中,飞机又是忽上忽下的,而且不是逐渐地爬升或下降,而是急遽的升降,虽然感觉上不像上次那么惊险骇人,但仍然令人胆战心惊。由于机身抖动得太厉害,且上上卜卜之际高度差异得很大,使得气压也倏然升降,因此耳朵感觉很难受。在我们前座有个婴儿,哭得很厉害,我知道一定是耳膜受不了的关系― ― 连大人都受不了了,更何况小奶娃。这婴儿由于不舒服,任凭妈妈怎么哄,还是哭个不停。这时候,怎么办呢?只有再祈求观世音菩萨了。于是我就又开始念大悲咒了,谁知才开始念f 第一句「南无喝啰怛那,多啰夜耶」,那个孩子就忽然停止啼哭了,而这时飞机还是在继续下降,也就是机内气压仍继续在加大,但是显然那娃娃的痛苦己止,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以本愿大慈悲威神之力,循声救苦,护佑一切众生的例子。以上,我为了称扬赞叹菩萨的威德,也令在座各位于佛法、于诸菩萨的无上威神之力,心生广大信心故,所以讲了这两段真实的小故事给大家听。
现在我们休息一下,精神恢复之后,再接着往下讲。现在我们来解释讲题。我们的讲题全文是「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现在依次来解释。
l .「大乘」
先解释大乘的「大」字。大是无量无边的意思,因为无量无边,所以名之为「大」。若是有量、有边,则不名为大。又,大是无方所之义;若是有方所,便有所限,就不能称之为大。「无方所」是指不在内、不在外,亦不在两问。若在内,在某个东西一袅面,就不可能为大。在外,亦是有界限可寻,也不为大。若不在内、不在外,而在两间,在内外两者中间,这更不能称为大了。另外,「大」还有无相之义。一切有形相的、可加以叙说的,都不能算是大。以无相故,名之为大。「无相」是没有方、 圆、大、小(体积、形状之相);无青、黄、赤、白(色相),故名之为大;若有方、 圆、大、小,种种体积与形相所限,则不名为大。若有青、黄、赤、白种种颜色所限,也不名为大。无量、无边、无方所、无形、无相,其结果是「不着一切处」:以不着一切处,故名为大。因为佛体证了这样的深理,所以佛称为「无所著等正觉」。何谓「无所著」呢?于三界之中不着一法;行于一切,不着一切;以无量大智起无量大悲,摄受度化无量众生,这样就名之为「大」。「大」有如「等虚空、遍法界」一样地容纳一切,所以称之为大。怎么个大法?一切法都为它所包含。正如如来的智慧与慈悲:如来的智慧无所不及、 无所不至;如来的慈悲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所以称为大。大又如大地,如大地一般,可以覆载一切,无有分别;一切善恶众生、草木土石、腐尸粪尿,它都无所不容、无所不纳,故地名为大地。如来之悲智广大,亦复如是,无所不包,故名为大。接下来解释「乘」。何谓「乘」呢?「乘」字有人读作杳,有人读为登。此「乘」字当动词用时念士,当名词用时念登,此处是作名词,故应读作登,是车乘之义,表示如来之法有如车乘一般,能运载一切众生,到达涅槃彼岸,故称如来之法为「乘」。「如来所说法为『 乘壮,那么到底如来说了什么法呢?如来说了「五乘」之法:
1、人乘
2、天乘
3、声闻乘
4、缘觉乘
5、菩萨乘
为何如来要说「五」乘之法呢?这完全是依众生的根器之不同而有所差别,如来本身并无分别心。有如陶师作种种器,都是依陶土的质料而作。若是劣质的土,他就依其性而作成较差的器皿。若是质料佳的土,则作成上好的磁器。总而言之,只要是块材料,他就能依其不同的性质,令其成就种种不同的器。如来亦复如是,说种种的法,为的是应众生根器的不同而因材施教,皆令有所成就。如来从不因为众生愚痴、合钝而不度、不为之说法。若我们是愚合之人,他就会选用与我们相应的适合于愚痴、合钝人之法来说,令我们也能得到利益、有所成就。若我们是根器比较好一点的人,如来就为我们说甚深微妙的法门。若是上上根器者,则为我们说上上之法,使我们能得大受用,成就大智慧。「如来不舍一切众生」这件事,我们从如来所说的五乘法中,便可充分明了。「五乘」之间的差别如下:
(1) 人乘
这是为贪着「人相」及贪着「人间果报」的人所说的法。我们常听到人讲:「我来世将如何如何」,「我来世要作男人」,或「我来世要生于富有之家」或是「我来世要作个有学问的人」等等。他希望来世再来作人,便是不能舍「人相」。众生的贪着心是很微妙而不可思议的,若要众生舍弃自己的本相(我相),那是件很困难的事。所以如来为此等人说「人乘」之法,令他们依法修行,来世还能够再得人身,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并能有机会冉进修善法,最后终能渐渐具足佛道。这可见如来用心之良苦。要如何修,来世才能再得人身呢?须知来世能再得人身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如佛在经上对舍利弗说:来世堕于地狱、 饿鬼、畜生的众生之数量,有如「大地」之土;而来世能再得人身的,则有如「甲头土」,(「甲头土」是指甲尖所容纳的污垢),若以指甲尖内的土,来与整个大地的土相比,那真是微不足道。所以佛常说「人身难得」。因此,佛以慈悲而为众生说来世能再得人身之妙法,此妙法即是受持五戒。如法受持佛制五戒,来世便得再生为人,且得为有福之人。这便是所谓「人乘」之法。
( 2 )天乘
很多人看了「七仙女」或是其它电影、小说中的仙境,即心生羡慕。若有人于此等境界,心生欢喜,乃至于起爱恋之心,甚至起了想要来世生为天人之念。若此生天之念变得非常强烈,以致此生所行皆以来世生天受乐为目标,对于这种人,如来便因势利导,教他如何于来世生于天道受福之法。天道比起人道来讲,福报又好得多,而如来所开示来世生天之法是:此生要行「十善道」,这就是所谓的「天乘」之法(「十善」是: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 不瞋,不邪见)。诸位可以看看十善业报经,经里把修十善的种种因缘业果,讲得十分详尽。大乘地藏十轮经中也非常称扬赞叹如来的十善道,在此经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是在开示十善业道的道理。为佛弟子持五戒,再修十善,便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共计有六层,称为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 焰摩天、 兜率天、 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者,福报越大,天寿也越长。若再上修禅定,得禅之后,来世便可生于「色界天」(得色界定者),甚至「无色界天」(得无色界定者)。这种于今世持戒修福,得生欲界天,乃至进修四禅八定,得生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往生善道之法门,称为「天乘」之法。
( 3 )声闻乘
有些修行人想求佛慧以得解脱,但是他们只求自我解脱,不能顾及他人,所以可说是偏于自利的人。据实而言,一个人生性自私与不自私是由不得人的,那完全是由宿昔无量劫的业习力熏习而来,非一朝一夕所成。因此有的人生性就是只顾自己,这点从学生时代就可以看得出来。有的人功课很好,可是若有人拿问题去请教他,他就推说不会,尤其是临考试前更是如此;这种人,若学佛,即是小乘根人,只求自利,不会广利众生。另外一种人,他自己懂得很多,但生性慷慨好助他人,乃至于常能舍己而利人,因此,虽然考试在即,甚至连他自己功课都还没复习完,但只要有人请求,他甚至会义不容辞地为大伙儿开个临时小补习班。在下我就曾干过这种事。考试过后,我的成绩可能不会比那位功课好却不愿教人的成绩好,因为我花了很多时问为大家温习功课,自己准备考试的时问就少了,所以在名次上常输给他,而那个人却因赢了我而十分欢喜。如果是菩萨道根器的人,就不会在意于名次是第一或第一),分数多五分或少五分。若过于在乎自己的名位与所得,就不是菩萨道根器的人。菩萨道根器的人最在意的是:他所拥有的东西,能不能与大家分亨,广利众生。然而在那时候,我并没有正式开始信佛学佛,却自然地会如此做。记得在高中时代还作了很多傻事,例如:帮同学作弊,应人之请把考卷露出一点点给别人看,以为是在乐善好施。而且常常是由我最先露出考卷给后面的一位抄,后面这位再露给其它的人,就这样一整排的人答案都一样― 局中生大家相当合作。那时候,我以为那是在帮助别人,当然心中多少也有青少年抗议考试制度的反动心理,但是那种行为确是不对的,等于是害了别人。现在所讲的所谓声闻乘人,就是没有发大悲心的人,只顾自己好,他只要自己得利益就够了。所以此种根性的人,他若学佛,且努力精进学得很好、修得很有境界,乃至能达到自我解脱,可是一旦他能自得解脱时,他就要走了,再也不来此世问了。然而,这并不是指他今生丝毫都不教导他人,所以才称为小乘;而是指他若证了阿罗汉,就入于涅槃,而不再来此世问度人。阿罗汉是小乘最高的果位,是大圣人,具有大神通,能腾身上空,作十八变,具三明六通,有能力度众生出苦,可是因他没有发大悲愿,所以不愿为度众生而再入娑婆,这就有负如来之大恩。若佛如来也是如此,无视三界众生沦溺之苦,而只自求安乐,则一切众生皆不能得度生死苦海;如此,影响所及,则世间将无佛法存在;因为佛若不说法度人,世问即无佛法,如是佛种即断。所以佛法之修行人弘法利生,即是绍隆佛种,令佛种不断,令法不灭;反之,即是断佛种性。因为小乘人不绍隆佛种,而令佛种断绝,所以佛在经中说小乘人为「焦芽败种」,就是这个原因。因此可知,我们修行有无发起「愿心」,非常重要,所修法门正不正,也是同等重要。学佛求般若智慧固然是对的,但须如大智度论所说的:「观空不取证」才好。然而这必须具有菩萨的愿心与智慧,才能不取偏空,不证小果,这就是所谓的「中道之行」。…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