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如来的「中道」是很难行的,其困难,犹如走在钢索上一样。走钢索的人,不能一动都不动、老站在同一个地方,但是他若一动很容易不是偏左就是偏右,若偏得过多就「堕」下去了,这就称为「堕于二边」。能平平稳稳地一直保持在中道上而不堕于两边,实在非常困难,必须有很大的道力才行。所以一般人不是「堕于生死」,就是「堕于涅槃」;堕于生死的是凡夫、外道,堕于涅槃的是二乘,都是「两边」。若能够立在中道的钢索上,不偏不堕― 不堕几外,亦不堕一)乘;不贪生死,亦不着涅槃― 这才是菩萨之所行。然而声闻乘人无始劫来,或一向不发广大悲愿,只求自利;或虽发愿但不能坚持,寻即退心;佛为这种小根小机之人所说的法,就称为「声闻乘法」:四圣谛、八正道之法。四圣谛是总原理,八正道是为了要实现四圣谛之真理― 如何能知苦、断集、修道、证灭的法门。四圣谛「苦、 集、灭、 道」中的「道圣谛」就是指八正道而言:由修八正道而能够知苦、断集、 证灭。所谓证灭,指的是「证涅槃」。「涅槃」一词很难理解。记得我在初中时,历史课本中讲到佛教时,提到了「涅槃」这个词,我自从那一次看到以后,就从没忘记过;而且也不知为什么,我一直都很喜欢佛教的名词,且一旦看到了就念念不忘。后来学佛之后,才知道这可能是由于往昔的业习力之故,所以一见即生欢喜。涅槃,梵文为。「词在印欧语系中是否定的意思。印欧语中凡是含有否定意义的字眼,大都是以这个字母开头,如等,法文是,德文是。印欧语系都很类近。最妙的是俄文的g 念成久久,与中文「涅」音很近似。涅槃是无生之意,这样说明之后可能比较容易记。我们在美国学佛法,若是修菩萨道,应该自行教他,有因缘也应该接引接引洋人。学一些英文佛学名词,我觉得也是修福、利他的好方法之一。所以偶而看一看英文版的佛书,参考一下,了解一些名词的英译,也是修集檀波罗蜜的资粮。最后,关于小乘佛法,还有三个名词须要说明」下,那就是:「根本佛教」、「原始佛教」及「南传佛教」。这些名词,都是近代日本的佛学家喊出来的,本来是没有的,而我们台湾的」些佛学家,不知究一袅,也跟着人家喊。日本佛学家把小乘教称为「根本佛教」,其实是不正确的,而且正好相反。为什么呢?因为整个佛教的「根」与「本」都是大乘,而不是小乘。为什么?因为若无佛世尊的大乘心,为度无量众生出生死苦海,因而出家、修道、 证果、转*轮,世间怎么会有佛法?又,如果佛无大乘心,为度众生不辞劳苦,证果不久就入涅槃,怎么会有佛法留传下来?怎么会有佛教出现于世?故知佛的大乘无量悲心才是佛教自首至尾、自始至终的「根本」;是故当知:大乘方为佛教的根本,因此,「根本佛教」实是大乘― 亦即:大乘才是「根本佛教」!诸学佛者应详审细究,万不可盲目地人云亦云,作颠倒说,而言「小乘教是根本佛教」,这不但错解了佛意,也辜负了佛的本心:以佛实不教人只求自度,不顾众生;佛在经中在在处处劝发菩提心,希望众生皆发无上菩提之心,荷担如来家业,广度众生 ― 是故佛法行人,自受益已,切莫背弃佛恩,应作大乘行人,是则为佛之真子。千万不可愚迷不清,人云亦云,妄造重罪而不觉知。又有佛学家把小乘教称为「原始佛教」,这在用词上,同样也是大为不当,因为诸佛菩萨的「最初发心」,才真正是佛教的「原」与「始」;若无此最「原始」之大发心,即无人为度众生而修行;若无人为度众生而修行,即无人发无上菩提心(只为自度者,不算真正发菩提心);若无人发菩提心而修行,则无人能证菩提,成就佛道、广度众生;若无人成佛道,说法广度众生,怎么会有佛教?是故应知,佛教之「原始」,实在于诸佛菩萨之一念悲心,发菩提心,而累劫勤苦修行,自致成佛,广度众生。故佛教之「原始」为一切佛菩萨之悲心、 菩提心,亦即是「大乘心」,是广度一切众生之心,而绝非是只求自利的小乘心。而今之人,业障重,迷糊不清,生颠倒见,反称小乘为佛教之原始;以知见颠倒故,反过来劝大乘人转而修学小乘,背舍大乘,而发扬小乘精神,以为修学根本;如此劝人背舍大乘,速令佛种断绝,罪咎不轻。故知称小乘教为「原始佛教」,亦是一大错谬,如此用词之不当,会误导众生,学佛之人应能善于分别了知;不但应如实了知,且应常如是自勉勉他:我应「常随佛学,成就大乘,不学罗汉。」接着,所谓「南传佛教」,也是日本佛学家喊出来的,这个词是个中性之词,不含褒贬,所谓「南传佛教」,是相对于「北传佛教」而言。北传是指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法。须知,佛在拘尸那城双树林入涅槃前,佛对阿难说:我欲涅槃,为我敷床座,头朝北,脚朝南,因为将来我的大法向北传,小法向南传。故知北传之大乘如佛之「首」,南传之小乘如佛之足。因此智者应知:何者是「本」、 何者是「末」?何者是「先」、何者是「后」?不要随人作颠倒说,违佛本意,辜负于佛。又,众所周知,末法时期魔强法弱,众生修行,魔事重重。在『 大般若经绣及『 大智度论绣中,都有「觉魔事品」,经论上说:什么是「菩萨魔事」呢?若菩萨舍大悲心,弃舍大乘,而退堕修行小乘,即是菩萨魔事。为什么?因为菩萨若舍大乘,趣学小乘,即无法圆成佛道,广度众生,因此众生即不能得度生死苦海,而常出没六道,长劫堕于魔之数中,增长魔之势力,因此魔大欢喜。是故当知:若菩萨弃舍大乘,堕于一、乘,即是菩萨魔事。大般若经上又说:若菩萨堕于外道或凡夫之贪求境界,亦是菩萨魔事。为什么?因为若菩萨不一心趣求修证清净佛法,而贪取外道、凡夫杂染之法,于其境界心生爱着,贪恋不舍,如此则自度尚且不能,何况能证菩提、广度众生?因此魔大欢喜,长其势力故。所以须知:菩萨堕于凡夫、外道境界,亦是菩萨魔事。
综上所述,依经论而言,若菩萨不一心趣求大乘无上菩提,而退堕余乘:一退而为声闻乘、缘觉乘,冉退而为外道、 凡夫之境界,都是菩萨魔事。而这种魔事,当今之世非常普遍;佛之四众弟子除大根器人,很少有能幸免者:不是堕于一、乘,修二乘行、取二乘境界,就是堕凡夫或外道,行凡夫行、外道行,取凡夫、外道境界,举如贪着种种世间法,从事种种世俗之事业(如政治、商业、文化、企业、社福、医药、卜筮、风水、命相、气功等等生死之业)皆非正务,皆是菩萨魔事。如此魔事,岂可不知、岂可不觉、岂可不畏?有心者欲于此理深入觉知者,可直阅大般若经,或大智度论;学佛者首先须确立大乘,发无上菩提之心,才是名符其实的学「佛」,因佛自身是大乘,不是小乘,因此不可将佛「矮化」,大乘佛法行人若着于小乘行,则不名「学佛」,应名「学罗汉」,或名「负佛」,以深负佛恩故,断佛种性故;若杂习凡夫、外道行,更加不得名为「学佛」,应名「坏佛」、「污佛」,以杂坏佛法、 染污佛法、混淆正法故,欺诳如来故,欺世盗名故。是故大乘行人若以好心学佛,则于如是等境界应能善于了知抉择,则能正「解如来真实义」,如是则庶几不为愚妄之人所误,亦不误导众生,而不负佛本心,苟能如是,则正法有望矣。
( 4 )缘觉乘
对另一种小乘心人,佛就为他们讲「缘觉」之法。什么是「缘觉」呢?缘觉是观十二因缘而觉悟之义。声闻乘的修行主要是观四谛,而以苦谛为本。而缘觉乘行人则是观诸法无常,以无常为本。十一)因缘,我想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不过若要把十二因缘法详细发挥,则须另作一个专题来研讨才行。十一)因缘的要目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一大苦聚」。此处的「缘」这个字作何解释呢?缘在此处是动词,而且是及物动词,若译为白话则为:「以… … 为缘而有己。所以十二因缘整段翻译起来为:「以无明为缘而有行,以行为缘而有识:、 二、 」以下类推。这个「缘」也可以说是「因」的意思。声闻与缘觉又合称「二乘」,一)乘人因了知诸法无我、无常,心生厌离,所以不愿意在三界中流转,要急求出离。缘觉乘人所证的果位是辟支佛果,果位比阿罗汉高,然而他们证得果位之后,也与阿罗汉一样不再来了。从表相、 不了义谛来看,缘觉乘人证得了果位,入了涅槃,就永不再来此世间。然而从佛最究竟、了义的法来看,二乘人也必当成佛,详如法华经授记品中说,但是他们却必须先回小向大。也就是说他入了涅槃,经过很长久的一段时问,受够了涅槃乐后,会不思议地发出大乘心,然后回小向大,再于大乘道中修行,度化众生。不过究竟须要多久的时间,二乘人才能从涅槃中回小向大呢?佛说缘觉辟支佛须要过一万劫,而声闻乘的阿罗汉则须要两万劫。您看,这大乘心的发起,可真不容易哩l 佛是一切智人,佛语谛实,决定不虚。再说一万劫到底有多久?我们先来说一劫有多久?这实在是非凡夫智慧所可了知的时问单位。佛在解释「一劫」的久暂时,作了如下的譬喻:譬如有人拿一件大衣,每一百年才去拂一块大石头一次,一直要拂到那块大石头被拂成粉末之后,这样得为一劫。要拂到石头变成灰,那真不知道要多久呢!阿罗汉要经过两万个这样的长劫才能回小向大。而在这二万劫之内,他是灰身泯智,受涅槃乐,然而众生于三途六道之中受苦无量,他也是过来人,岂会不知?在二万劫中,我们众生不知又遭受了多少生死、枉受多少沉沦之苦?而他老人家却安安稳稳地在上面自受涅槃寂静之乐,一点也不为所动。最可怕的是阿罗汉由于佛的教导,己经证得了三明六通,可以看到前世八万劫,后世八万劫,因此他可以历历在目地照见在我们众生中,有那些累劫以来曾与他有过父、 母、兄、弟、姊、妹、师长、夫妻、儿、女等…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