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如來的「中道」是很難行的,其困難,猶如走在鋼索上一樣。走鋼索的人,不能一動都不動、老站在同一個地方,但是他若一動很容易不是偏左就是偏右,若偏得過多就「墮」下去了,這就稱爲「墮于二邊」。能平平穩穩地一直保持在中道上而不墮于兩邊,實在非常困難,必須有很大的道力才行。所以一般人不是「墮于生死」,就是「墮于涅槃」;墮于生死的是凡夫、外道,墮于涅槃的是二乘,都是「兩邊」。若能夠立在中道的鋼索上,不偏不墮― 不墮幾外,亦不墮一)乘;不貪生死,亦不著涅槃― 這才是菩薩之所行。然而聲聞乘人無始劫來,或一向不發廣大悲願,只求自利;或雖發願但不能堅持,尋即退心;佛爲這種小根小機之人所說的法,就稱爲「聲聞乘法」:四聖谛、八正道之法。四聖谛是總原理,八正道是爲了要實現四聖谛之真理― 如何能知苦、斷集、修道、證滅的法門。四聖谛「苦、 集、滅、 道」中的「道聖谛」就是指八正道而言:由修八正道而能夠知苦、斷集、 證滅。所謂證滅,指的是「證涅槃」。「涅槃」一詞很難理解。記得我在初中時,曆史課本中講到佛教時,提到了「涅槃」這個詞,我自從那一次看到以後,就從沒忘記過;而且也不知爲什麼,我一直都很喜歡佛教的名詞,且一旦看到了就念念不忘。後來學佛之後,才知道這可能是由于往昔的業習力之故,所以一見即生歡喜。涅槃,梵文爲。「詞在印歐語系中是否定的意思。印歐語中凡是含有否定意義的字眼,大都是以這個字母開頭,如等,法文是,德文是。印歐語系都很類近。最妙的是俄文的g 念成久久,與中文「涅」音很近似。涅槃是無生之意,這樣說明之後可能比較容易記。我們在美國學佛法,若是修菩薩道,應該自行教他,有因緣也應該接引接引洋人。學一些英文佛學名詞,我覺得也是修福、利他的好方法之一。所以偶而看一看英文版的佛書,參考一下,了解一些名詞的英譯,也是修集檀波羅蜜的資糧。最後,關于小乘佛法,還有叁個名詞須要說明」下,那就是:「根本佛教」、「原始佛教」及「南傳佛教」。這些名詞,都是近代日本的佛學家喊出來的,本來是沒有的,而我們臺灣的」些佛學家,不知究一袅,也跟著人家喊。日本佛學家把小乘教稱爲「根本佛教」,其實是不正確的,而且正好相反。爲什麼呢?因爲整個佛教的「根」與「本」都是大乘,而不是小乘。爲什麼?因爲若無佛世尊的大乘心,爲度無量衆生出生死苦海,因而出家、修道、 證果、轉*輪,世間怎麼會有佛法?又,如果佛無大乘心,爲度衆生不辭勞苦,證果不久就入涅槃,怎麼會有佛法留傳下來?怎麼會有佛教出現于世?故知佛的大乘無量悲心才是佛教自首至尾、自始至終的「根本」;是故當知:大乘方爲佛教的根本,因此,「根本佛教」實是大乘― 亦即:大乘才是「根本佛教」!諸學佛者應詳審細究,萬不可盲目地人雲亦雲,作顛倒說,而言「小乘教是根本佛教」,這不但錯解了佛意,也辜負了佛的本心:以佛實不教人只求自度,不顧衆生;佛在經中在在處處勸發菩提心,希望衆生皆發無上菩提之心,荷擔如來家業,廣度衆生 ― 是故佛法行人,自受益已,切莫背棄佛恩,應作大乘行人,是則爲佛之真子。千萬不可愚迷不清,人雲亦雲,妄造重罪而不覺知。又有佛學家把小乘教稱爲「原始佛教」,這在用詞上,同樣也是大爲不當,因爲諸佛菩薩的「最初發心」,才真正是佛教的「原」與「始」;若無此最「原始」之大發心,即無人爲度衆生而修行;若無人爲度衆生而修行,即無人發無上菩提心(只爲自度者,不算真正發菩提心);若無人發菩提心而修行,則無人能證菩提,成就佛道、廣度衆生;若無人成佛道,說法廣度衆生,怎麼會有佛教?是故應知,佛教之「原始」,實在于諸佛菩薩之一念悲心,發菩提心,而累劫勤苦修行,自致成佛,廣度衆生。故佛教之「原始」爲一切佛菩薩之悲心、 菩提心,亦即是「大乘心」,是廣度一切衆生之心,而絕非是只求自利的小乘心。而今之人,業障重,迷糊不清,生顛倒見,反稱小乘爲佛教之原始;以知見顛倒故,反過來勸大乘人轉而修學小乘,背舍大乘,而發揚小乘精神,以爲修學根本;如此勸人背舍大乘,速令佛種斷絕,罪咎不輕。故知稱小乘教爲「原始佛教」,亦是一大錯謬,如此用詞之不當,會誤導衆生,學佛之人應能善于分別了知;不但應如實了知,且應常如是自勉勉他:我應「常隨佛學,成就大乘,不學羅漢。」接著,所謂「南傳佛教」,也是日本佛學家喊出來的,這個詞是個中性之詞,不含褒貶,所謂「南傳佛教」,是相對于「北傳佛教」而言。北傳是指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法。須知,佛在拘屍那城雙樹林入涅槃前,佛對阿難說:我欲涅槃,爲我敷床座,頭朝北,腳朝南,因爲將來我的大法向北傳,小法向南傳。故知北傳之大乘如佛之「首」,南傳之小乘如佛之足。因此智者應知:何者是「本」、 何者是「末」?何者是「先」、何者是「後」?不要隨人作顛倒說,違佛本意,辜負于佛。又,衆所周知,末法時期魔強法弱,衆生修行,魔事重重。在『 大般若經繡及『 大智度論繡中,都有「覺魔事品」,經論上說:什麼是「菩薩魔事」呢?若菩薩舍大悲心,棄舍大乘,而退墮修行小乘,即是菩薩魔事。爲什麼?因爲菩薩若舍大乘,趣學小乘,即無法圓成佛道,廣度衆生,因此衆生即不能得度生死苦海,而常出沒六道,長劫墮于魔之數中,增長魔之勢力,因此魔大歡喜。是故當知:若菩薩棄舍大乘,墮于一、乘,即是菩薩魔事。大般若經上又說:若菩薩墮于外道或凡夫之貪求境界,亦是菩薩魔事。爲什麼?因爲若菩薩不一心趣求修證清淨佛法,而貪取外道、凡夫雜染之法,于其境界心生愛著,貪戀不舍,如此則自度尚且不能,何況能證菩提、廣度衆生?因此魔大歡喜,長其勢力故。所以須知:菩薩墮于凡夫、外道境界,亦是菩薩魔事。
綜上所述,依經論而言,若菩薩不一心趣求大乘無上菩提,而退墮余乘:一退而爲聲聞乘、緣覺乘,冉退而爲外道、 凡夫之境界,都是菩薩魔事。而這種魔事,當今之世非常普遍;佛之四衆弟子除大根器人,很少有能幸免者:不是墮于一、乘,修二乘行、取二乘境界,就是墮凡夫或外道,行凡夫行、外道行,取凡夫、外道境界,舉如貪著種種世間法,從事種種世俗之事業(如政治、商業、文化、企業、社福、醫藥、蔔筮、風水、命相、氣功等等生死之業)皆非正務,皆是菩薩魔事。如此魔事,豈可不知、豈可不覺、豈可不畏?有心者欲于此理深入覺知者,可直閱大般若經,或大智度論;學佛者首先須確立大乘,發無上菩提之心,才是名符其實的學「佛」,因佛自身是大乘,不是小乘,因此不可將佛「矮化」,大乘佛法行人若著于小乘行,則不名「學佛」,應名「學羅漢」,或名「負佛」,以深負佛恩故,斷佛種性故;若雜習凡夫、外道行,更加不得名爲「學佛」,應名「壞佛」、「汙佛」,以雜壞佛法、 染汙佛法、混淆正法故,欺诳如來故,欺世盜名故。是故大乘行人若以好心學佛,則于如是等境界應能善于了知抉擇,則能正「解如來真實義」,如是則庶幾不爲愚妄之人所誤,亦不誤導衆生,而不負佛本心,苟能如是,則正法有望矣。
( 4 )緣覺乘
對另一種小乘心人,佛就爲他們講「緣覺」之法。什麼是「緣覺」呢?緣覺是觀十二因緣而覺悟之義。聲聞乘的修行主要是觀四谛,而以苦谛爲本。而緣覺乘行人則是觀諸法無常,以無常爲本。十一)因緣,我想大家都已耳熟能詳,不過若要把十二因緣法詳細發揮,則須另作一個專題來研討才行。十一)因緣的要目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一大苦聚」。此處的「緣」這個字作何解釋呢?緣在此處是動詞,而且是及物動詞,若譯爲白話則爲:「以… … 爲緣而有己。所以十二因緣整段翻譯起來爲:「以無明爲緣而有行,以行爲緣而有識:、 二、 」以下類推。這個「緣」也可以說是「因」的意思。聲聞與緣覺又合稱「二乘」,一)乘人因了知諸法無我、無常,心生厭離,所以不願意在叁界中流轉,要急求出離。緣覺乘人所證的果位是辟支佛果,果位比阿羅漢高,然而他們證得果位之後,也與阿羅漢一樣不再來了。從表相、 不了義谛來看,緣覺乘人證得了果位,入了涅槃,就永不再來此世間。然而從佛最究竟、了義的法來看,二乘人也必當成佛,詳如法華經授記品中說,但是他們卻必須先回小向大。也就是說他入了涅槃,經過很長久的一段時問,受夠了涅槃樂後,會不思議地發出大乘心,然後回小向大,再于大乘道中修行,度化衆生。不過究竟須要多久的時間,二乘人才能從涅槃中回小向大呢?佛說緣覺辟支佛須要過一萬劫,而聲聞乘的阿羅漢則須要兩萬劫。您看,這大乘心的發起,可真不容易哩l 佛是一切智人,佛語谛實,決定不虛。再說一萬劫到底有多久?我們先來說一劫有多久?這實在是非凡夫智慧所可了知的時問單位。佛在解釋「一劫」的久暫時,作了如下的譬喻:譬如有人拿一件大衣,每一百年才去拂一塊大石頭一次,一直要拂到那塊大石頭被拂成粉末之後,這樣得爲一劫。要拂到石頭變成灰,那真不知道要多久呢!阿羅漢要經過兩萬個這樣的長劫才能回小向大。而在這二萬劫之內,他是灰身泯智,受涅槃樂,然而衆生于叁途六道之中受苦無量,他也是過來人,豈會不知?在二萬劫中,我們衆生不知又遭受了多少生死、枉受多少沈淪之苦?而他老人家卻安安穩穩地在上面自受涅槃寂靜之樂,一點也不爲所動。最可怕的是阿羅漢由于佛的教導,己經證得了叁明六通,可以看到前世八萬劫,後世八萬劫,因此他可以曆曆在目地照見在我們衆生中,有那些累劫以來曾與他有過父、 母、兄、弟、姊、妹、師長、夫妻、兒、女等…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