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親屬關系,但他還是能依舊不爲所動,自得其樂― ― 怎麼忍得下心呢?所以菩薩道的行者,必不取聲聞、緣覺乘,對于二乘法,雖發廣大心而修學,但只是修習而不取證,這等于說只修學分而不要文憑,亦即大般若經中所說:「菩薩觀空而不取證」
( 5 )菩薩乘
「菩薩」一詞,全文是「菩提薩埵」。我想大家都已知道這是梵文的音譯,其拉丁拼音是。中國人喜好簡省,所以到後來,便常常只用前面和中間的兩個字「菩薩」代替「菩提薩睡」四個字,結果「菩薩」一詞反而比較流行,家喻戶曉。「菩提」的意思是「覺」,「薩埵」之義是「有情」。有情或衆生,一般的英譯爲、繁。「覺有情」有叁種意義:
1 、求覺的有情:即是正在求正覺的有情,尚未到達佛無上正覺的境界。此處這「求覺」一)字是動詞的「現在進行式」,表求覺的動作正在進行的狀態,故這些菩薩即是在「因位」中的菩薩,其中包括從信位到住、行、 向、乃至十地菩薩,都可說是因位的「求覺之有情」。
2 、已覺了的有情:已經覺了的有情,例如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普賢菩薩等。這些是「果位」的大菩薩,位居等覺或妙覺,亦即是己經覺了(開悟)的有情,經中說「等妙如佛」,故這些菩薩之覺悟已等同于佛。更何況有些大菩薩,是成佛之後乘願再來而示現爲菩薩的。
3 、衆生覺了的有情:前面兩種都是依自修而言,現在這種則是依化他而言。能自修覺悟之道,且能化他,令修覺悟之道,這種有情,就是菩薩行人。菩薩累劫辛勤,都是爲了利益無量衆生,其所修學,也都不是爲求自利,不爲自求安樂,所以菩薩之發心甚難。因此經上說菩薩一人發心,魔宮震裂,魔大恐懼;可知菩薩之可貴,以其能繼佛種性,荷擔如來家業的緣故。以上所講的人乘、天乘、 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合稱爲「五乘佛法」。五乘中,聲聞、緣覺、菩薩又合稱「叁乘」,叁乘乃聖人所修。人乘與天乘則是凡夫境界,依之而修者,雖可得人天之福報,但不能解脫叁界輪回之苦。雖然如是,但連佛法中的人天乘也是不同于世間法、或外道怯的,甚至遠遠超過一切世間、幾外之法,而「不與外道共」。不說別的,單就人乘中的五戒來說,其中任何一戒都遠超出任何世間外道之法。例如不殺生戒,外道通常只教不殺人、但可殺其它衆生;或不可殺自己人、但可以殺異教徒,故不究竟;因此可知唯有佛法才是究竟之法,可令衆生到達彼岸。所以佛法中,即使是「人天乘」之法,也是世問所無的妙寶,也都是從佛的薩婆若海中所流出的大悲大智法門,能令衆生離苦得樂。故稱佛口親說的五乘法寶爲「五乘佛法」接著,除了這「五乘」外,我的講義大綱上還有一項「一佛乘」「-佛乘」「一佛乘」是什麼呢?所謂「五乘法」、或「叁乘法」、或「二乘法」,依佛在法華經中所開示的,都不是究竟的,唯有「一佛乘」才是究竟的。所謂一佛乘,就是六祖大師最初到五祖弘忍大師處時,五祖大師問他:「汝從何處來,欲求何物?」六祖大師回答說:「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或許有初發心人看六祖壇經,看到此處,會心生疑念,說:哇,怎麼這麼大的口氣,事實上,六祖大師所說的那句話,是表明了他己發了所謂「最上乘心」。「唯求作佛」,這是甚難稀有之事。爲什麼?因爲很多人可能這樣想:我要是能夠作到菩薩就己經很不錯、很不簡單了,哪還敢奢求什麼「最上乘」、「無上乘」呢?所言「一佛乘」,其意義是:只此一乘爲真實,非二、 非叁;所謂二乘、 叁乘,都只是權設之法!因爲佛設二乘、叁乘、五乘,「一切皆爲一佛乘故」此義即是說:佛之所以開示二乘、叁乘、乃至人天五乘之佛法,其最終目的,都是爲了成熟、成就、 引導衆生趣向一佛乘,趣求無上菩提,成就佛道,與佛無異。這是『 法華經繡的要旨。我們學佛皆應發此無上道心,唯求作佛,不求其余,其意在此。
【 此時座中有人問】 :「如果大家都作佛,沒有人作事,那我們吃什麼呢?」
【 答】 :你是不是怕大家都出家了?其實你是怕自己這樣學下去,也許會想出家,是不是?你放心,發心出家不是那麼容易的事,而且不會大家都一時發心出家,並且一時成佛;那只是邏輯上才有的(可能性),但事實上不會有這種(可能)。再說佛在世時,即有人曾經問過此類問題。佛說:即使四天下都鬧大饑荒,我佛門出家弟子也不會有一個人餓死。這種豪語不是能隨便說的。同時這也是個(承諾)。很多人說年輕時應該好好地去努力奮鬥創事業,至于學佛,則是年老以後的事。但是我們人越長大,業障越多,而且人到老時,體一哀心窒,想修也修不動了。拜起佛來,腰酸背痛;看起經來,眼力不濟;念起經來,體力不支;打起坐來,筋骨僵硬,精神散亂太久了,不能集中,盡打瞌睡,無法修得來。而且年輕時通常也多少做了些不可告人的事,若如此,則更增加修學的障難。其實老與不老,主要在于心境,不在形體。有的人身雖老而心不老,有的人則未老先衰。像我早在讀初中的時候,就已經飽嘗憂患與世情冷暖了。那時我的額上皺紋深印,都是生活所刻下的痕,同學都叫我「老公仔」,又把它翻成英文,叫我。日汙。。可是很奇怪,我學了佛以後,那些皺紋就漸漸不知跑到哪裏去了。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有過去的照片可爲憑證。可見學佛之功用大矣哉― !甚至可以美容!返老還童!所以你放心學吧,不要怕,不會馬上就想出家的,也不會馬上成佛,更加不會有全世界的人都一齊出家以致大家都餓死的現象,度,自耕自食,更不虞絕糧。解釋完「大乘」,現在來解釋「信位」
2、「信位」
大乘菩薩修行的境界,一般而言,共有五十二階位。不過,楞嚴經中在最初的信位菩薩前還立了一個「幹慧地」。因此可知,菩薩的修行,即使信位中的「初信位」都不是容易的,因爲須要先圓滿幹慧地的境界,然後才能進人信位。進一步而言,「信位」已是入于菩薩的「正位」,屬于「外賢位」。而「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則是菩薩的「內賢位」,故知信位乃菩薩正位,不在凡夫中。接著,何謂「幹慧地」呢?此處所謂「幹」是幹枯之義,指菩薩行者幹枯了一切愛欲、煩惱,而達初伏煩惱、愛欲之境地:此菩薩已到了不以財、色、名、食、睡爲樂的地步。此菩薩在這些粗重煩惱愛欲幹枯之後,能産更何況,自佛教傳來中國,唐代百丈禅師創叢林製生無漏智慧,名爲「幹慧」;又,此菩薩之智慧因尚未得如來薩婆若智水之灌沐(灌頂)、滋潤,故稱爲「幹」慧,是一種初發智慧的狀態。雖然說是初發,可是對我們一般人而言,也已是望塵莫及了。等到幹慧地滿心之後,便登于「初信位」。初信位滿心之後,才算是「初信成就」的菩薩。初信滿心即入于「二信位」中修習,如此而位位增上,至于第十信滿心,即是「信位成就」之菩薩;信位成就之後,便入于「初住」。這便是「信位菩薩」的修證次第。
3、『 菩薩」這一項我們剛剛講過,故在此從略。
4 、「修行」「修」是修理之義飾、整理」解。如何鳳。然而此處的「修理」「修飾」呢?世俗有並非臺語所講的修理,而暴種人喜歡不修邊幅,認爲風作「修一種潇灑的作風。然而佛法行人則是不贊成不修邊幅的。爲佛弟子,于儀表或行爲若不修邊幅,即有落于外道之虞。從前虛雲老和尚曾很用功地在一間寺廟的後山閉關達叁年之久,且得到很好的境界。由于長期閉關,沒有與外界接觸,頭發長得很長,身體也很久沒有洗,衣服亦褴褛不堪,而步行輕快如飛。他出關後去參訪一位老禅師,求他印證。老禅師一看他衣不蔽體,身體汙垢,須發長而不的模樣,便道:「是誰教你這樣修的?你這是在修外道,不是修行佛法」― 那真是當頭棒喝。佛法中于事上及理上,講求的最高境界是「清淨莊嚴」。因此,一切行人,不論修什麼法,都必須努力作到身清淨、心清淨;此外,以悲智成就故,而不壞相,爲欲成就一切衆生的清淨莊嚴心,故現清淨莊嚴相。嬉皮邋遢之相,于佛法中無有是處。又好比世俗人家裏院子有草坪的,如果草長長了,就要割低一些;如果有樹,樹枝長得參差雜亂時,就要修除雜蔓之枝;同樣的,一般人頭發太長時,也是要修剪」下(至于出家人,戒經中說至少兩周須剃一次發)。所以在「修」的同時,也是「飾」:經過修飾、 整理,則會令人覺得煥然一新,顯得清爽、美觀。如此不但自己覺得舒服,別人看了也順眼。以上是談身體儀表的「修」,至于內在的「修」,則與「行」同。「行」就是行爲;行爲又可分爲「內行」與「外行」。內行指「心行」,而外行又含攝「身行」及「語行」,所以「行爲」實含「身、語、意」叁業之行。依于佛法去修飾、 修正、 或修理)一一業之行,就稱爲「修行」。到此「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講題字面的意義已大致解釋完畢。接下來講大乘信位菩薩修行的內容。
丙、大乘信位薔薩修行要目― 修「信位十心」
大乘菩薩所修的「信位十心」爲:
一、信心― 初信位
二、 念心― 二信位
叁、 進心― 叁信位
四、 慧心― 四信位
五、 定心― 五信位
六、 不退心― 六信位
七、 回向心― 七信位
八、 護法心― 八信位
九、 戒心― 九信位
十、 願心― 十信位
我們在佛法中修行,須確實知道自己在修些什麼,切莫修了半天,仍不知道所修爲何。以正修行而言,一般即須先長養「信心」。信心增長了,便可進修「念心」;念心增長了,即可進修「精進心」;然後再由精進心而進修「慧心」如是次第而修「定心」、「不退心」、「回向心」、乃至「願心」等十心。成就這「十心」是切切實實的修行,而不是空言可致的境界;信位菩薩的修行,就是爲了成就此十心。現在謹將此菩提聖種的十心,一一分…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