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P7

  ..續本文上一頁別細說。

  一、初信位― ― 信心

  初信位菩薩所修的「信心」,具體而言,是指「四信心」。是哪四信心呢?曰(l )信佛,( 2)信法,( 3)信僧,( 4 )信真如。若此四信心得以成就,就稱爲「初信滿心」。初信滿心後,得入二信位,即名爲一、信位菩薩。然而「初信位」容不容易入呢?如上所說,連「幹慧地」都不容易了,更何況是初信位。至于初信位難得之處何在,下文將爲各位詳細解說。

  二、二信位― ― 念心

  一)信位菩薩的主要修行項目是「念心」。「念」是念念明記不忘之義,而且這主要是指念法而言。或許你會說,念念不忘,何難之有?但若仔細一想,這實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們一般人的「念」通常是隨念隨忘,很難時時住于正念。例如早上一早起來,念叁五百聲佛號,或誦一部經,或持咒,此時或許尚能將「心念」專注在佛上、在法上,等一出門去上班、上學、或辦事,這念佛、念法之「念」馬上就失去了,這「一念心」一失,清淨之心立即消失得無影無蹤。有時即使不出門,孩子一喊、一鬧,正念亦失;或者去割割草,正念也跑了;所以欲令念心念念不失,實在很難。又,如何才稱得上是念心成就呢?須得「朝于斯,暮于斯,寢于斯,體于斯」才行。修道人連吃飯、睡覺都不違不離斯道,念念不忘、 拳拳服膺。此外,修道人于其所修之道,又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即是有如詩經一袅面所說的「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求之不得,輾轉反側。」這也可用來說明求道的一個境界。若有人念佛、念法、念僧到達如是境界,于未成之際,輾轉反側,念念不忘,如慕伊人,這就離「念心成就」不遠了。「二信位菩薩」修習「念心」,其具體內容是修習「四念」;四念就是:念佛、念法、切念僧、 叫念真如。另有一種四念是「四念處」,或稱「四念住」( l )念身(2 )念受(3 )念心(4)念法。「四念住」的「念」與觀想很接近。「四念住」的修法則有小乘行與大乘行之分別。關于此點須多加注意。一般所看到的四念住,大多是指小乘行法而言,即所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大乘菩薩所修之四念住,則是依究竟實義之念,有異于小乘。亦即:「觀身相上不淨,其性本淨;觀受相上是苦,性本無苦;觀心相上無常,其性非常非無常;觀法相上無我,其性究竟非我非無我。」行者修學時,千萬不要住著于小乘不究竟的偏空。因爲若未先發大乘心,而徑依小乘法修觀身不淨、 觀受是苦,極容易起的反應是厭惡棄舍自己的身體,乃至厭惡一切衆生界。以是之故,修行的方向要很小心謹慎,最好有善知識在旁指引,以便生起七覺支中之「擇法覺支」,亦即,有覺有知地抉擇善法。擇法需要智慧,擇對法,修行才能得益、得力。然而話說回來,就是因爲沒有智慧才來學佛,若真有智慧就不用學了,所以這實在是個難式」。就如作生意,本錢大的人,錢滾錢,越賺越多;沒有本錢的人,再怎麼辛苦賺錢,所得到的報酬,還是非常微薄。同樣地,有智慧的人學佛,越學越好,越學越有智慧;而沒有智慧的人學佛,若能不遇重重障難,就算很慶幸了。更有甚者,有的人不學佛還好,越學卻越糟,或著魔相,或起偏執,局礙不通,或生大慢心,而人見人厭。這類情形很普遍,也就是所謂的業障與魔障。要如何對治呢?要先忏除業障,即是依普賢菩薩十大行願的第四願!「忏悔業障」去修。關于「念心」的修法,還有一種是修「六念」及「八念」。六念是「念佛、 念法、 念僧、念舍、念戒、念天」,也就是于念叁寶之外再加上「舍、戒、天」叁者。八念是此六念之外,再加「念死、念無常」二項。念心修得越好,所能念的項目也就越多。行者當從「四念」開始起修,隨力增加。

  叁、叁信位― ― 進心

  「叁信位菩薩」的修行,主要是修習「精進心」。我們常可聽到人這麼說:「哎呀l 你這麼精進,我好佩服哦l 可是我爲什麼就是精進不起來呢?」或是:「爲什麼我一翻開經本來,就想打瞌睡?」或者:「一拿起念珠,就妄想紛飛,甚至于不太想念;打坐也坐不住。」關于精進心,你不須羨慕別人;別人所具有的精進心,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那完全是他修來的,也可說是他宿世修行累積的業果。「精進根」也是善根的一種;所有的「善根」都是從修行中得來的,絕非憑空而降。正如剛才所提到的,修行好比作生意,有本錢的人作生意,以錢滾錢,越滾越多;同樣的,具有精進根的人修行,越修越精進;越精進,越是喜歡修;越喜歡修,即成就「樂修相」,而得「法樂」,或得「正法樂住」的境界。因此原本「精進根」短小的人,若再不奮力鞭策自己,轉變業習力,起欲精進,則在菩提道上便很難沖破瓶頸,如是雖則長年學佛,也只有如原地踏步,很難寸進。若欲精進,唯一的辦法便是努力修行增長「精進心」― 時時刻刻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努力奮發,勉力而行,如是久而久之,精進根定然成長。

  四、四信位― ― 慧心

  「四信位菩薩」修行的主要項目是修習「慧心」。「慧心」如何修呢?慧心應從「解」上起修,亦即先得所謂的「解慧」,如是「解慧」,是依「正解」而起之「勝解」,接著再依勝解之「慧心」而起觀行,稱爲「慧觀」。以此慧觀,複依如來經教開示之理,時時觀照一切法,例如觀一切法無常、觀一切法苦、觀一切法空、觀一切法無我,這些都是佛所證得的最高智慧之理,稱爲佛慧或佛理;行者以自本具之智慧,觀照此諸佛理,即稱爲「修慧觀」;此等慧觀成就于心,即是菩薩得「慧心成就」,亦即是四信位滿足。

  五、五信位― ― 定心

  諸位聽到此,可能會有個疑問:信位菩薩的次第怎麼不是「信、進、 念、定、 慧」,而是「信、 進、念、慧、定」呢?心泛是因爲菩薩修行是「以般若爲前導」。先開發般若慧;修行者有了般若智慧,就如人有眼一般。有了慧眼才不會盲修瞎闖,因而墮于迷途,誤入幾夫、外道境界、或一)乘的禅定樂著之中。一切修行項目裏危險性最高的就是修習禅定;習定很容易遭遇障難,若能克服障難,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爲成就大,所以須要投注的資本也較多。首先須具足修習禅定的「先決條件」,然後才可起修,切勿不明就裏而盲修瞎練,那樣很容易出毛病。修禅定須要具備哪些要件呢?

  第一、要忏除業障。業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爲魔所乘,或爲魔所纏,以致壞了所修之法。有時壞了自己修法還不說,最糟糕的是,常會爲魔所用,而壞他人修法。如是,自壞壞他,修行就一團糟了。我們放眼望去,當今之世,這種在修行中自壞壞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業障重的人,欲發心修殊勝之行,須先修學忏悔業障,等業障較輕薄之後,再進修勝法。

  第二、修習禅定者須持戒。經上說:佛弟子須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詳如圓覺經、楞嚴經

   楞伽經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淨;身心不清淨,極易爲魔所擾。因爲魔屬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淨戒,則與染法相應;與染法相應故,即爲魔之內應,魔即得其便。又,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而不持佛戒,即不能稱爲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

   或外道定。是故修習佛定者,必須同時亦持佛戒。

  第叁、修佛定者須先通達佛之教理。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錯誤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觀法門及定慧法門,必須熟悉通曉。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門,切不可冒然修習禅定。當然,如果你只是一個星期中偶而靜坐一、兩次,每次單盤坐個一)叁十分鍾,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進地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時、一小時以上,這種情形下,已非偶一爲之的玩票性質,就應照上面所說,」一完成准備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善知識在旁就近指導才好。設若無人指導,自己又一知半解,糊裹胡塗就襲起腿來坐,只覺得禅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裹好奇,想「玩一玩」,這斷然是不行的;須知習定是「修道」,非同兒戲。這種半玩票的修法,最好還是趕快停下來,不要繼續玩下去;須「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會出事。

  六、六信位― 不退心

  菩薩到了「六信位」滿心,即得「不退信」。此不退信,不只是今生得不退,而是生生世世皆得于信心不退轉;換言之,即是永不退轉,得「決定信」;自此之後生生世世皆能堅信叁寶,其信心不爲一切邪魔外道之所動搖,而證得「信不退轉地」,成爲「不退轉菩薩」之一;「不退轉」的梵文爲「阿鞍跋致」或「阿惟越致」。經中所說的「不退轉菩薩」共有叁種:

  一、 信不退(六信位菩薩)― 信心永不退轉。

  二、 住不退(七住位菩薩)― 于佛法中正住,永不退轉。

  叁、證不退(第八地笠口薩)― 一切所證究竟堅固是故當知,第六信菩薩是很可貴的經得于菩提道不複退轉。,永不退轉。、甚難稀有的,以其已證入阿鞍跋致地故,已

  七、七信位― ― 回向心

  回向是菩薩道的要義之一,亦即是利他之心。回向之義,進一步而言,即是願與他人分一早自己所修的成果:將自己所修之成果與他人共,這是最積極性的回向。在修行上,「自利」與「利他」比較而言,自修自利容易得多,而教他利他則相當困難。爲什麼呢?因爲一來,自他有別,二來很容易招惹一大堆麻煩或煩惱。但是修行菩薩道是不能怕麻煩或煩惱的:爲行菩薩道,路途再遠也要跑,身心再累也要做;爲了求一佛乘、求無上菩提就得如此。反之,若只求緣覺、聲聞乘便容易得多,因爲只求自己一身的度脫,問題便大爲縮小

   單純;不過那就成了經中所說的「自了漢」。「自了漢」與菩薩的差別在于:前者不修回向心,而後者則一切所修盡皆回向。其次,回向還有以下幾層意義:( a )回因向果,( b)回己向他,( c )回事向理。

  ( a )回因向果「回因向果」就是把所修…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皈依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