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别细说。
一、初信位― ― 信心
初信位菩萨所修的「信心」,具体而言,是指「四信心」。是哪四信心呢?曰(l )信佛,( 2)信法,( 3)信僧,( 4 )信真如。若此四信心得以成就,就称为「初信满心」。初信满心后,得入二信位,即名为一、信位菩萨。然而「初信位」容不容易入呢?如上所说,连「干慧地」都不容易了,更何况是初信位。至于初信位难得之处何在,下文将为各位详细解说。
二、二信位― ― 念心
一)信位菩萨的主要修行项目是「念心」。「念」是念念明记不忘之义,而且这主要是指念法而言。或许你会说,念念不忘,何难之有?但若仔细一想,这实在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我们一般人的「念」通常是随念随忘,很难时时住于正念。例如早上一早起来,念三五百声佛号,或诵一部经,或持咒,此时或许尚能将「心念」专注在佛上、在法上,等一出门去上班、上学、或办事,这念佛、念法之「念」马上就失去了,这「一念心」一失,清净之心立即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即使不出门,孩子一喊、一闹,正念亦失;或者去割割草,正念也跑了;所以欲令念心念念不失,实在很难。又,如何才称得上是念心成就呢?须得「朝于斯,暮于斯,寝于斯,体于斯」才行。修道人连吃饭、睡觉都不违不离斯道,念念不忘、 拳拳服膺。此外,修道人于其所修之道,又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即是有如诗经一袅面所说的「窈窕淑女,君子好述。求之不得,辗转反侧。」这也可用来说明求道的一个境界。若有人念佛、念法、念僧到达如是境界,于未成之际,辗转反侧,念念不忘,如慕伊人,这就离「念心成就」不远了。「二信位菩萨」修习「念心」,其具体内容是修习「四念」;四念就是:念佛、念法、切念僧、 叫念真如。另有一种四念是「四念处」,或称「四念住」( l )念身(2 )念受(3 )念心(4)念法。「四念住」的「念」与观想很接近。「四念住」的修法则有小乘行与大乘行之分别。关于此点须多加注意。一般所看到的四念住,大多是指小乘行法而言,即所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大乘菩萨所修之四念住,则是依究竟实义之念,有异于小乘。亦即:「观身相上不净,其性本净;观受相上是苦,性本无苦;观心相上无常,其性非常非无常;观法相上无我,其性究竟非我非无我。」行者修学时,千万不要住着于小乘不究竟的偏空。因为若未先发大乘心,而径依小乘法修观身不净、 观受是苦,极容易起的反应是厌恶弃舍自己的身体,乃至厌恶一切众生界。以是之故,修行的方向要很小心谨慎,最好有善知识在旁指引,以便生起七觉支中之「择法觉支」,亦即,有觉有知地抉择善法。择法需要智慧,择对法,修行才能得益、得力。然而话说回来,就是因为没有智慧才来学佛,若真有智慧就不用学了,所以这实在是个难式」。就如作生意,本钱大的人,钱滚钱,越赚越多;没有本钱的人,再怎么辛苦赚钱,所得到的报酬,还是非常微薄。同样地,有智慧的人学佛,越学越好,越学越有智慧;而没有智慧的人学佛,若能不遇重重障难,就算很庆幸了。更有甚者,有的人不学佛还好,越学却越糟,或着魔相,或起偏执,局碍不通,或生大慢心,而人见人厌。这类情形很普遍,也就是所谓的业障与魔障。要如何对治呢?要先忏除业障,即是依普贤菩萨十大行愿的第四愿!「忏悔业障」去修。关于「念心」的修法,还有一种是修「六念」及「八念」。六念是「念佛、 念法、 念僧、念舍、念戒、念天」,也就是于念三宝之外再加上「舍、戒、天」三者。八念是此六念之外,再加「念死、念无常」二项。念心修得越好,所能念的项目也就越多。行者当从「四念」开始起修,随力增加。
三、三信位― ― 进心
「三信位菩萨」的修行,主要是修习「精进心」。我们常可听到人这么说:「哎呀l 你这么精进,我好佩服哦l 可是我为什么就是精进不起来呢?」或是:「为什么我一翻开经本来,就想打瞌睡?」或者:「一拿起念珠,就妄想纷飞,甚至于不太想念;打坐也坐不住。」关于精进心,你不须羡慕别人;别人所具有的精进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完全是他修来的,也可说是他宿世修行累积的业果。「精进根」也是善根的一种;所有的「善根」都是从修行中得来的,绝非凭空而降。正如刚才所提到的,修行好比作生意,有本钱的人作生意,以钱滚钱,越滚越多;同样的,具有精进根的人修行,越修越精进;越精进,越是喜欢修;越喜欢修,即成就「乐修相」,而得「法乐」,或得「正法乐住」的境界。因此原本「精进根」短小的人,若再不奋力鞭策自己,转变业习力,起欲精进,则在菩提道上便很难冲破瓶颈,如是虽则长年学佛,也只有如原地踏步,很难寸进。若欲精进,唯一的办法便是努力修行增长「精进心」― 时时刻刻鞭策自己,提醒自己,努力奋发,勉力而行,如是久而久之,精进根定然成长。
四、四信位― ― 慧心
「四信位菩萨」修行的主要项目是修习「慧心」。「慧心」如何修呢?慧心应从「解」上起修,亦即先得所谓的「解慧」,如是「解慧」,是依「正解」而起之「胜解」,接着再依胜解之「慧心」而起观行,称为「慧观」。以此慧观,复依如来经教开示之理,时时观照一切法,例如观一切法无常、观一切法苦、观一切法空、观一切法无我,这些都是佛所证得的最高智慧之理,称为佛慧或佛理;行者以自本具之智慧,观照此诸佛理,即称为「修慧观」;此等慧观成就于心,即是菩萨得「慧心成就」,亦即是四信位满足。
五、五信位― ― 定心
诸位听到此,可能会有个疑问:信位菩萨的次第怎么不是「信、进、 念、定、 慧」,而是「信、 进、念、慧、定」呢?心泛是因为菩萨修行是「以般若为前导」。先开发般若慧;修行者有了般若智慧,就如人有眼一般。有了慧眼才不会盲修瞎闯,因而堕于迷途,误入几夫、外道境界、或一)乘的禅定乐着之中。一切修行项目里危险性最高的就是修习禅定;习定很容易遭遇障难,若能克服障难,所得的成就也最大。就是因为成就大,所以须要投注的资本也较多。首先须具足修习禅定的「先决条件」,然后才可起修,切勿不明就里而盲修瞎练,那样很容易出毛病。修禅定须要具备哪些要件呢?
第一、要忏除业障。业障重的人常一修禅定,就为魔所乘,或为魔所缠,以致坏了所修之法。有时坏了自己修法还不说,最糟糕的是,常会为魔所用,而坏他人修法。如是,自坏坏他,修行就一团糟了。我们放眼望去,当今之世,这种在修行中自坏坏他的事,所在多有。因此,业障重的人,欲发心修殊胜之行,须先修学忏悔业障,等业障较轻薄之后,再进修胜法。
第二、修习禅定者须持戒。经上说:佛弟子须先「持佛禁戒」方可修佛定,详如圆觉经、楞严经
楞伽经等。若不持佛戒,即身心不得清净;身心不清净,极易为魔所扰。因为魔属染法,行者若自不持清净戒,则与染法相应;与染法相应故,即为魔之内应,魔即得其便。又,诸多外道及凡夫亦皆修定,若修定而不持佛戒,即不能称为在修佛定,而是在修凡夫定
或外道定。是故修习佛定者,必须同时亦持佛戒。
第三、修佛定者须先通达佛之教理。修禅定而不通佛理,必然错误百出。尤其是禅定止观法门及定慧法门,必须熟悉通晓。如果不知、不解定慧法门,切不可冒然修习禅定。当然,如果你只是一个星期中偶而静坐一、两次,每次单盘坐个一)三十分钟,那倒不妨事。倘若你是很精进地每天打坐,每次坐半小时、一小时以上,这种情形下,已非偶一为之的玩票性质,就应照上面所说,」一完成准备工作,而且一定要有善知识在旁就近指导才好。设若无人指导,自己又一知半解,糊裹胡涂就袭起腿来坐,只觉得禅定很神秘、很有意思,心裹好奇,想「玩一玩」,这断然是不行的;须知习定是「修道」,非同儿戏。这种半玩票的修法,最好还是赶快停下来,不要继续玩下去;须「如法」修行,才是尊重「法」,才不会出事。
六、六信位― 不退心
菩萨到了「六信位」满心,即得「不退信」。此不退信,不只是今生得不退,而是生生世世皆得于信心不退转;换言之,即是永不退转,得「决定信」;自此之后生生世世皆能坚信三宝,其信心不为一切邪魔外道之所动摇,而证得「信不退转地」,成为「不退转菩萨」之一;「不退转」的梵文为「阿鞍跋致」或「阿惟越致」。经中所说的「不退转菩萨」共有三种:
一、 信不退(六信位菩萨)― 信心永不退转。
二、 住不退(七住位菩萨)― 于佛法中正住,永不退转。
三、证不退(第八地笠口萨)― 一切所证究竟坚固是故当知,第六信菩萨是很可贵的经得于菩提道不复退转。,永不退转。、甚难稀有的,以其已证入阿鞍跋致地故,已
七、七信位― ― 回向心
回向是菩萨道的要义之一,亦即是利他之心。回向之义,进一步而言,即是愿与他人分一早自己所修的成果:将自己所修之成果与他人共,这是最积极性的回向。在修行上,「自利」与「利他」比较而言,自修自利容易得多,而教他利他则相当困难。为什么呢?因为一来,自他有别,二来很容易招惹一大堆麻烦或烦恼。但是修行菩萨道是不能怕麻烦或烦恼的:为行菩萨道,路途再远也要跑,身心再累也要做;为了求一佛乘、求无上菩提就得如此。反之,若只求缘觉、声闻乘便容易得多,因为只求自己一身的度脱,问题便大为缩小
单纯;不过那就成了经中所说的「自了汉」。「自了汉」与菩萨的差别在于:前者不修回向心,而后者则一切所修尽皆回向。其次,回向还有以下几层意义:( a )回因向果,( b)回己向他,( c )回事向理。
( a )回因向果「回因向果」就是把所修…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