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8

  ..续本文上一页的功德(因)回向愿成就某种目的(果)。我们所修到的功德是「因」,所欲成就的目的是「果」。行者须知我们所作的一切修行是「修因」,是方法,是手段,而不是目的,莫把手段当目的;因此佛法行人不是「为了修行而修行」,而是「为了菩提而修行」;故须时时明觉所欲达到的目标为何,不要迷失方向,明记一切皆是为了成就无上菩提。一旦忽然忘失最终目标(无上菩提),便很容易中途退没或退堕(「退没」而贪着儿夫境界,或「退堕」而求外道、一)乘境界)。所以菩萨道行者,时时要将一切所修功德,回向愿成无上菩提,此即是「回因向果」

  ( b )回己向他「回己向他」之义即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施与他人,令他以此而得利、乐、解脱。或许有人会生如是疑:「若把所修功德都回向给别人,那我岂非一切功德都没有了吗?我辛辛苦苦所修的,不都白费了吗?」绝对不会白修的,很奇怪,事实上与你所想的正好相反:自己所拥有的越是施与别人,结果自己所得到的反而更多― 然而决不可预作是念:为了自己能得到更多,所以才施与他人。这是为了「回收」而布施,为了贪得更多而施与,而非为了利他而布施,所以这不是真心、真正的布施;如老子所说:「所欲与人,己愈多。」这道家式的纯以利己为出发点的布施,是权谋诈术的运用。而菩萨修行不是为了会令「己愈多」,所以才施与他人,应纯粹只是为了利益他人,令他得利益

   得安乐,因而布施,不思己之得失多寡。能如是行施,即是真修「回向心」。如是「回己向他」即真是菩萨道行者。反之,若乏此回向心,则必无法成就菩提;因此以修无上菩提而言,「回己向他」可说比「回因向果」还重要。有人又会心有疑问:「菩萨行施,完全不为自己的利益着想,如果一切功德都回向给他人,自己的成就会不会因此而减缓或减少?」关于这个问题,我以一个譬喻来解说。譬如一支六十瓦的灯泡,你若拿它来照一个人,它所发出的亮度是六十瓦,如果你拿它来照亮一屋子的人,它的亮度依然是六十瓦,不增不减,然而它所照亮的人却大为增多了;可是对灯本身及其所发出的光来讲,并无损害,不过它所产生的功用却以数倍计。或许你偶而会生出自私的想法:认为「这盏灯是我的,我不想让别人也照到,因为照了别人,可能会因此分掉一些我的灯光,而使我所得的亮度减少了。」但事实上,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事发生。六十瓦的灯,一个人受照,得到六十瓦的亮度之益,两个人去照,两个人同时都得到六十瓦的利益,丝毫不少,然而灯光却不用增加一倍,而灯之功用却增了一倍。若三个人、四个人去照,灯之功用利益即如是倍增,而「灯体本然,无有增减」。同样的道理,你若把所修的功德与众人分享,虽然你所修的功德本身并没增加,但由于你的回向,而蒙受其利的人却大大增多了,因此你原本所修的功德之作用,也因此而倍倍增上― 化一为二,化二为四,乃至无量!所以你所修的一份功德,却经由你回向之功,而转成无量功德。因此,所修之功德愈回向,只会愈多,不会愈少。再以另外一个譬喻来说明回向之功用。譬如手电筒,灯泡虽然很小,而它之所以能照得很远、很亮,所涵盖的范围也大,其原因是因为有一片反射镜。手电筒反射镜的质量越好,照射的效果就越好;反射镜质量差,手电筒照亮的效果也差,所照的距离与亮度都较为不理想。有一种手电筒称为lantern ,照得很竟、很远,比一般电筒好,那是因为它的反射镜很明、很亮、很大的关系。灯泡就如我们所修集的功德,反射镜就如同我们的「回向心」。我们的回向心越明净

   越广大,它所能利益到的人也越多。所以由此看来,将功德回向给别人,不但毫不减损己身的受用,反而只有令此功德之效用增广。因此你若能回向尽虚空

   遍法界一切众生,那你所修集的功德本身尽管微不足道,然而透过此广大心量的回向心,也会化成有如等虚空、遍法界的功德之用,所以这就是「转有限之体,为无限之用」。(出家人施食时的「七粒遍十方」,即是此种广大心之用。)因此菩萨修行主要在其发心;若能发等虚空、遍法界之无量大心,即能与如来心相应,因此「回向心」在整个佛法的修行中,是很重要的一环。修行得了好处,要能不吝惜地与人分享,这样才能令佛法常住、令佛种不断。

  ( c ) 回事向理「回事向理」就是将所修的种种「事」相「事」,例如:读经、念佛、打坐、持咒闻佛法、净、 涅槃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等等。真如、 本性、不生不灭等等「向于」欲成就这些理上之信、解以上即旦及回事向理七信位菩萨所修证礼佛「理」,回向欲成就「理」上之证悟、布施、供养、持戒、忍辱、不听「回事向理」即「回」所修之种种事,悟。所成之「回向心」,包括回因向果、回己向他

  八、八信位― ― 护法心

  例如:苦、无常、无我、空、「八信位」的菩萨所主修者为「护持如来正法之心」。此菩萨若见有人破坏佛法,则必起而护卫,即使此菩萨正在修般若,当此之时,他也决不会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而置身事外、不护正法;因为如果那样,便是落人「断灭空」,且有逃避佛子的责任之嫌。『 法华经』 中说:「如来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什么是「一大事因缘」?那就是:教化、开觉一切众生皆得作佛;以是之故,菩萨学佛修行,应护持一切佛法。若有人以相似之佛法,企图以假冒真,而证人说他得佛之正法,以此欺诳众生

   招摇撞骗,他若得遂其志,则将混淆正法。此时,菩萨为护卫正法、维护众生慧命,必须挺身而出。然而护持佛法须有方便,不是暴虎冯河、莽莽撞撞地逞匹夫之勇即可成事。我有一位朋友是佛教徒,他的修行算是马马虎虎,他的太太是天主教徒。这位朋友跟我们说,有一回宋能尔布道大会,他去参加了。当宋牧师说因为人太多了,如有任何问题,可以递条子的方式传上去问。他也趁机写了几张条子,所写的问题有十余条之多。据说宋能尔看到他写的条子,一读之卜,气得七窍生烟,越讲越气,最后还破口大骂哩。我那个朋友于是大乐― ― 他跟我说他是在「破斥外道」。这其实是颠倒,为什么呢?他老兄自家中就有一位外道(他太太),他伏不了,也不能度化引导令其归敬佛法,却陪着外道妻、进外道的道场去瞎搅和一通,这样不但不名为「护法」,实是胡闹,而且是以「黑函」式藏头露尾地胡闹。菩萨护法断不以此之图。再说,护法的菩萨是要具有大智慧、 大方便,并且心怀大慈悲,绝不是像这样躲在暗处,放暗箭、发黑函式地闹场「踢馆」,令他受大苦恼― ― 相反地,佛所谓的「降伏外道」都是公开地、光明正大地令他心服口服,令他觉知自己所修的错误,并了知佛法的殊胜,因而放弃本所修习的外道法,转而归敬三宝,修习如来正法。所以「降伏外道」不是只为了要气气他、为难他,一讥他没面子,下不了台。因此可知,降伏外道是须具有如佛的大智与大悲,才能胜任的事,也是大菩萨的最主要修行项目之一。我们一般人,若能利益周遭有缘之人,令他们都欢喜趣向佛道,已经是很不简单的了,故知护持佛法须从你身边的人开始,勿舍近就远。再讲一则故事:有」些人觉得青海自称「无上师」,超过佛如来,犯了大妄语,心中很气;于是有一次在青海的信徒的街头弘法大会中出现,大声喊叫说青海着魔,是魔弟子,呼吁大众不要信她,不要看他们的宣传资料,于是与青海的信徒对阵,互相叫骂,以致动起武来,但佛教徒这边人数少得多,最后被围打,差一点不能突围。如此落荒而逃,惹人笑话。之所以会有这种过错,即在于佛弟子不解佛义,不懂佛理,不知「护怯」的真义,而望文生义,自作解人。因此可知,护持正法之心,固然是一切佛弟子都应修习长养,但是护持正法、降伏外道之事,却不是人人皆有能力为之。

  九、九信位― ― 戒心

  「八信菩萨」的护法心修得满心之后,便进入第九信,主修持戒、护戒之心。或许又有人要问:持戒,大家都知道是学佛一开始最重要的基本修行;既然如是,为何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中,却将此排在接近末尾的第九项?其道理在于:正因为能发「护持如来正戒之心」是甚难稀有之事,所以非久修菩萨功德,无法发起,亦无法胜任。你劝人念佛、打坐、看经、诵经、 持咒、 乃至于劝人修檀波罗蜜都尚容易;欲令人持戒,实在甚难。可知护持如来戒法是非常可贵的事;再者,佛弟子须能够起护持佛戒之心,才是真正地护佛正法。因为佛的正法,其本源是从戒法中来。佛将灭度时说,佛灭度后,佛弟子当「以戒为师」。所以我们须依佛所教而敬持佛戒。由于这是难行的项目,所以才排在后面的阶位。前面先积集种种福德资粮,等众福德充满

   资粮具足之后,再开始护持戒法。在座若有人还未受过五戒或两戒均可,这是受「少分戒」「满分戒」(五戒全受)

  但是慢慢来,因缘成熟,应尽快去求受戒,可先受持一戒;日后因缘具足再受「多分戒」(三戒以上)或。有机会亦可多参加「八关斋戒」,其功德殊胜无量。视自己的能力而受持,不要太勉强。饭吃得太快,会打破碗,反为不美。

  十、十信位― ― 愿心

  此处的「愿」有广义与狭义两种。广义的愿心是指无上菩提之愿,狭义之愿心则指愿求上上升进,在「十信满心」之后登入「初住」。唯因已发欲「于佛法中住」之愿心,方能于十信满心后,得登「初住位」。「住」者,安定、安住、不动荡、不游移、不榜徨,亦即决定一心依法而行,趣求佛道之义。「住位」菩萨之境界,犹如在法界之大地田野上,盖好一栋房子,于其中安住,屯垦。就像美国西部开拓史中一样,开拓者首先盖一楝房子,安定下来,再慢慢开垦。信位菩萨所成办的,犹如盖了一幢以信位十心所成就的房子,以有此屋,故能使行者行住安住下来,然后能…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