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9

  ..续本文上一页正式开始垦植生产。因此,行、向三位如「登堂」,十地如「入室」于菩萨道中,信位如「入门」故经上说:信位为外贤位,住向为内贤位(三贤),十地位为十圣,良有以也。以上大致将十信位菩萨的修行简要地介绍了一下。然而在此十信中,「初信位」的修行特别重要,是故接着再把「初信位菩萨的修行」更进一步地发挥下。

  

  I 、初信菩萨的修行

  一般而言,初信菩萨即是所谓的「初发心菩萨」,然而「初发心」菩萨与「初发意」菩萨是有所不同的,这其中有何差异之处呢?「初发意」菩萨,道心始萌,心未坚定,故尚未入菩萨正位,而「初发心」则是已入菩萨之正位― 详言之,最初学佛之人,其信心只是依于意识的分别,故其信念亦如意识之暂时显现,摇晃不定,不能坚固,又因其依缘意识,故只说其境界为「初发意」;再者,初发意菩萨因尚未明心,更未见性;以其未明本心,此时连心在何处,及心的行相如何,尚且不了,如何能「有知有觉」地「发心」?所以初发意菩萨极容易退转;甚且有时前念发,后念不继便退了。因此须善分别「发心」与「发意」这两个法相。初发意菩萨若修集种种功德成满之后,得到干慧地,亦即干枯粗烦恼之后,即可登入初信位,是名为初发心菩萨,以信心初发也。登初信位后,更进而修习初信菩萨所修的「四信心」。什么是初信菩萨的四信心呢?即:四信心

  甲、 信佛、乙、 信法、丙、 信僧、丁、 信真如兹分别说之:

  甲、信佛或许你会说:「信佛这一项很简单嘛l 我们不旦如此的对话:「你信不信佛呀!」「信呀!我信佛」的事,并非只是在文字上如是表示,或口头上能如凤诸位请看「信佛」是怎么个困难法:都信佛吗?」我们也常听到。然而信佛实在不是件容易宣说,就算是「信佛」了。、信三世十方-切佛为佛弟子,当信三世诸佛如来,这不但是大乘经典中如是说,连小乘的阿含经中也是明白的如是教示,如『 长阿含』 中的『 信佛功德经绣云:「佛告舍利弗,于意云何,所有三世诸佛如来应供正等正觉,具清净戒、智慧解脱、神通妙行,我以通力皆悉了知,彼诸如来应供正等正觉,亦复如是。」经中又说:「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我不作是言,唯佛具此神通,我知三世如来应供正等正觉,清净戒法、智慧解脱、神通妙行,皆悉同等。」经言如是;然而当世却有人有如下之错解,以为:只有在大乘经典中,才说有三世诸佛,小乘经典中就没说有三世诸佛;这实是错误的。「三世诸佛」― 大小乘经典中明明皆如是说l 因此为佛弟子,千万不可违反经教,误导众生、搅乱佛法,听信愚痴邪妄之人所作妄言,而只信一尊释迦牟尼佛,其它诸佛尽皆不信。话说回来,要信三世十方佛,实在是件颇不容易的事,尤其在当今末世,众生愚痴坚固,善根微薄。又,为什么难信呢?因为以几夫的肉眼无法亲见三世十方诸佛。因不能亲见,故难信。要如何才能于三世十方诸佛生起信心呢?这是累劫修得之善根,非一蹴可几。又,一切修行中最奥妙的,就是信根。一切佛法,达于究竟时,即入于「不思议境界」。华严经「普贤行愿品」的全名是「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又,维摩诂所说经又名『 不思议解脱经』 。故知,「不思议」实是最微妙、最甚深的。何谓「不思议」?「思」即思惟、思想、思考;「议」即议论、言说;「不思议」即不再依于几夫的言语、思惟,即是离言说,即是「离言法性」,亦即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亦即是禅家所谓「当下」。我们众生因为无始劫来,都一直依于心意识,作种种妄想思量、颠倒分别,故于如来究竟清净之法不能信、不能解,因此不能悟、不能人于如来所证所示的不思议境界。为什么说「信」是最不可思议的?你不妨自问:我为何会信佛?而我邻居为何不信?我弟弟为何要信一贯道?佛法这么好,我哥哥为何不信,而偏偏要去信基督教?可见这「信」字实是不可思议,非言说辩论可致,而是累劫所修来的善根。关于信佛,亦有四种差等:即是(l )「无信」,( 2 )「少信」,( 3)「多信」,( 4)「具足信」四种。

  ( 1 ) 无信:之人不信佛之人即是「无信」之人,梵文称为「一阐提」。一阐提的「一」不是指数目字的「一」,这是梵文的音译。此字的字头是斤。,和一般印欧语系的字头-?相同,是相反之意,此字因为开始是ch 音(梵文中:C " .读作ch ) ,所以把曰。变成斤。,就如英文中possib 一e 一字,开头是p ,若改成反义字,则将曰改为im ,成为互possib 一e ,是同样的道理。斤其意为「无」,所以iccantika 为「无信之人」(没有正信之人)的意思,又译为「信不具」(不具备正信之人)。「不具」是不具足

   不具备之意。因此不具足信根的人称为「一阐提」。一阐提之人,佛又称之为「断善根种性」之人。为何称其为断善根种性?昨天我们讲过,「信」是五善根的根本,而五善根中的第一个善根便是信根,如果没有信根的话,一切善根都将断绝,不得成就、不得成立,故名之为断善根种性。此类人是无法超脱三途六道的,且将长劫于三界中轮转不息。无信之人因为缺乏信根,所以连一佛也都不能信,更何况多佛。这种人是业障最重、最可怜的人。

  ( 2 )「少信」之人「少信」之人是信根微小之人。有些人虽然信佛,但因其信根十分短、 浅,所以最多只能信一尊佛,这类人通常只信一尊释迦牟尼佛,其它一概不能信。为什么呢?因为他依凡夫的六识去分别,而说看不到、摸不着的便不信,而且说因为其它的佛菩萨在我们这世界的历史文字上没有记载,所以他就不信。即使是佛亲口说的,他也不信,因佛在大小乘经中皆实说有三世诸佛。这种人很容易堕入「历史万能」、「考据癖」的窠臼里去。有的人学佛就成了佛法的考据家,要在世俗的历史书一袅找佛菩萨存在的证据,欲从其中证实是否某一尊佛菩萨真的在「历史」中存在。顺便提及,西洋人在十七世纪,其实从十四、五世纪文艺复兴开始,即有此倾向:他们想要用科学、理性的方法去考证他们所信仰的上帝是否真正存在。此股狂热源于应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辩证法,再与基督教神学结合,而成就中古的「经院哲学」。如此一直发展到十八世纪之时,转而更趋于极端:微积分,大家都知道是数学的一部门,可是诸位可知它原先是要用来作什么的呢?说来真是令人不可置信:微积分的发明,竟是为了用来证明「上帝是否存在」这个命题,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佛学家,惮精竭力地以历史考据的「半科学方法」到处寻找古迹、 碑石等,欲证实「有无菩萨」。前些年有一本英文的畅销书:『 外层空间来的播种者脸,作者于书中宣示说他己考据、 推断出他们近两千年来所崇拜的上帝,其实是外层空间来的人,凡此种种忆测、妄说,都是依于愚夫自心之妄想分别而作。我们佛教徒中,也有很多人,他们非要依于自己凡夫的眼、 耳、鼻、舌、身、 意来判断佛菩萨不可。若不是自己俗眼可见、俗心可分别了知者,即不信受,即起疑谤;彼等非但自行如此,亦如是教导众人,导引众人入于疑网,断诸善根。

  ( 3 ) 「多信」之人「多信」之人是信根较大之人。此种人以信心较大故,除了释迦牟尼佛之外,还可以多信一尊佛,通常是阿弥陀佛。有的甚至还可再多信一尊药师佛。有这样信根之人,在当今之世,已经很不错的了。具有如是信根之人,若冉多加修习,很快就可以达到「具足信」的境地。

  ( 4 )「具足信」之人「具足信」之人即是能信三世十方一切诸佛之人。当知能够信受三世十方一切诸佛如来的人,是非常难得的;因为,我们凡夫俗眼连一尊佛世尊也无福亲见;而信心满足之人,即有如「菩贤行愿品」裹所说的「三世十方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我以菩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据实而言,要达到如

  此的境界,实在是相当不容易的,因为这之中包括了信、解、及观行之力。要如何才能生起如是之信、解、观行之道力呢?第一、行者须勤修诸法;第二、须得佛菩萨之加持。行者自修,虽然能力有限,但那是因心,是第一要件。而佛菩萨的威神无量,是一切修行成就的最佳外缘,内因外缘和合,诸事易成。因此,对佛菩萨的慈悲加持,我们必须努力求取,以为成事之奥援。附带说到,有些人说他们是靠「自力修行」的,因此从不求佛、 不去麻烦佛菩萨,你若真能完全靠自力修行而有所成,固然很好;不过你也须相信,诸佛菩萨依其本愿力,都是愿意摄受、 护念、 加持众生的。然而你若不信,或以种种理由而不愿得到佛菩萨的护念加持,他们也不会勉强要帮助你。唯有你自己有此需求,有此欲得加持的「因心」,他们才可能成为你的「助缘」。因为佛菩萨的一切度生、护生之行,仍须合于法性、合于因缘法,亦即不违法性、不破坏法相、不坏因果。因此,倘若佛菩萨以慈悲故,而要助你、要拉你一把,而你自己却因对佛菩萨没有信心,或因为我慢而不愿、不欲他人相助,则佛菩萨的一片好心,岂非白搭!岂不是碰了他一鼻子灰!所以诸佛菩萨之本心、本愿虽为一公愍护念众生,但为了要避免众生依于我慢、 邪见而造罪,故佛菩萨的加持,常常是以暗中加持的方式来作;这种暗中的加持称为「冥加」。与「冥加」相对的另一种加持是「显加」。对于心较清净、善根具足、有福德的佛弟子,佛菩萨就现前出身、 语,予以显加,或示现清净庄严之相,乃至于现殊胜之相,于其人前而作加持。然而能受佛菩萨现身语显加的人,则十分稀少,那必须是具大福报、善根具足者。至于福报小、善根不足的人,则无法得见佛菩萨真身,甚至三十二相的胜化身亦难得见。在这种情况下,佛菩萨通常是示现比较下劣之应、化身(称为「劣应身」)…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