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正式開始墾植生産。因此,行、向叁位如「登堂」,十地如「入室」于菩薩道中,信位如「入門」故經上說:信位爲外賢位,住向爲內賢位(叁賢),十地位爲十聖,良有以也。以上大致將十信位菩薩的修行簡要地介紹了一下。然而在此十信中,「初信位」的修行特別重要,是故接著再把「初信位菩薩的修行」更進一步地發揮下。
I 、初信菩薩的修行
一般而言,初信菩薩即是所謂的「初發心菩薩」,然而「初發心」菩薩與「初發意」菩薩是有所不同的,這其中有何差異之處呢?「初發意」菩薩,道心始萌,心未堅定,故尚未入菩薩正位,而「初發心」則是已入菩薩之正位― 詳言之,最初學佛之人,其信心只是依于意識的分別,故其信念亦如意識之暫時顯現,搖晃不定,不能堅固,又因其依緣意識,故只說其境界爲「初發意」;再者,初發意菩薩因尚未明心,更未見性;以其未明本心,此時連心在何處,及心的行相如何,尚且不了,如何能「有知有覺」地「發心」?所以初發意菩薩極容易退轉;甚且有時前念發,後念不繼便退了。因此須善分別「發心」與「發意」這兩個法相。初發意菩薩若修集種種功德成滿之後,得到幹慧地,亦即幹枯粗煩惱之後,即可登入初信位,是名爲初發心菩薩,以信心初發也。登初信位後,更進而修習初信菩薩所修的「四信心」。什麼是初信菩薩的四信心呢?即:四信心
甲、 信佛、乙、 信法、丙、 信僧、丁、 信真如茲分別說之:
甲、信佛或許你會說:「信佛這一項很簡單嘛l 我們不旦如此的對話:「你信不信佛呀!」「信呀!我信佛」的事,並非只是在文字上如是表示,或口頭上能如鳳諸位請看「信佛」是怎麼個困難法:都信佛嗎?」我們也常聽到。然而信佛實在不是件容易宣說,就算是「信佛」了。、信叁世十方-切佛爲佛弟子,當信叁世諸佛如來,這不但是大乘經典中如是說,連小乘的阿含經中也是明白的如是教示,如『 長阿含』 中的『 信佛功德經繡雲:「佛告舍利弗,于意雲何,所有叁世諸佛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具清淨戒、智慧解脫、神通妙行,我以通力皆悉了知,彼諸如來應供正等正覺,亦複如是。」經中又說:「舍利弗言:不也,世尊,我不作是言,唯佛具此神通,我知叁世如來應供正等正覺,清淨戒法、智慧解脫、神通妙行,皆悉同等。」經言如是;然而當世卻有人有如下之錯解,以爲:只有在大乘經典中,才說有叁世諸佛,小乘經典中就沒說有叁世諸佛;這實是錯誤的。「叁世諸佛」― 大小乘經典中明明皆如是說l 因此爲佛弟子,千萬不可違反經教,誤導衆生、攪亂佛法,聽信愚癡邪妄之人所作妄言,而只信一尊釋迦牟尼佛,其它諸佛盡皆不信。話說回來,要信叁世十方佛,實在是件頗不容易的事,尤其在當今末世,衆生愚癡堅固,善根微薄。又,爲什麼難信呢?因爲以幾夫的肉眼無法親見叁世十方諸佛。因不能親見,故難信。要如何才能于叁世十方諸佛生起信心呢?這是累劫修得之善根,非一蹴可幾。又,一切修行中最奧妙的,就是信根。一切佛法,達于究竟時,即入于「不思議境界」。華嚴經「普賢行願品」的全名是「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又,維摩诂所說經又名『 不思議解脫經』 。故知,「不思議」實是最微妙、最甚深的。何謂「不思議」?「思」即思惟、思想、思考;「議」即議論、言說;「不思議」即不再依于幾夫的言語、思惟,即是離言說,即是「離言法性」,亦即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亦即是禅家所謂「當下」。我們衆生因爲無始劫來,都一直依于心意識,作種種妄想思量、顛倒分別,故于如來究竟清淨之法不能信、不能解,因此不能悟、不能人于如來所證所示的不思議境界。爲什麼說「信」是最不可思議的?你不妨自問:我爲何會信佛?而我鄰居爲何不信?我弟弟爲何要信一貫道?佛法這麼好,我哥哥爲何不信,而偏偏要去信基督教?可見這「信」字實是不可思議,非言說辯論可致,而是累劫所修來的善根。關于信佛,亦有四種差等:即是(l )「無信」,( 2 )「少信」,( 3)「多信」,( 4)「具足信」四種。
( 1 ) 無信:之人不信佛之人即是「無信」之人,梵文稱爲「一闡提」。一闡提的「一」不是指數目字的「一」,這是梵文的音譯。此字的字頭是斤。,和一般印歐語系的字頭-?相同,是相反之意,此字因爲開始是ch 音(梵文中:C " .讀作ch ) ,所以把曰。變成斤。,就如英文中possib 一e 一字,開頭是p ,若改成反義字,則將曰改爲im ,成爲互possib 一e ,是同樣的道理。斤其意爲「無」,所以iccantika 爲「無信之人」(沒有正信之人)的意思,又譯爲「信不具」(不具備正信之人)。「不具」是不具足
不具備之意。因此不具足信根的人稱爲「一闡提」。一闡提之人,佛又稱之爲「斷善根種性」之人。爲何稱其爲斷善根種性?昨天我們講過,「信」是五善根的根本,而五善根中的第一個善根便是信根,如果沒有信根的話,一切善根都將斷絕,不得成就、不得成立,故名之爲斷善根種性。此類人是無法超脫叁途六道的,且將長劫于叁界中輪轉不息。無信之人因爲缺乏信根,所以連一佛也都不能信,更何況多佛。這種人是業障最重、最可憐的人。
( 2 )「少信」之人「少信」之人是信根微小之人。有些人雖然信佛,但因其信根十分短、 淺,所以最多只能信一尊佛,這類人通常只信一尊釋迦牟尼佛,其它一概不能信。爲什麼呢?因爲他依凡夫的六識去分別,而說看不到、摸不著的便不信,而且說因爲其它的佛菩薩在我們這世界的曆史文字上沒有記載,所以他就不信。即使是佛親口說的,他也不信,因佛在大小乘經中皆實說有叁世諸佛。這種人很容易墮入「曆史萬能」、「考據癖」的窠臼裏去。有的人學佛就成了佛法的考據家,要在世俗的曆史書一袅找佛菩薩存在的證據,欲從其中證實是否某一尊佛菩薩真的在「曆史」中存在。順便提及,西洋人在十七世紀,其實從十四、五世紀文藝複興開始,即有此傾向:他們想要用科學、理性的方法去考證他們所信仰的上帝是否真正存在。此股狂熱源于應用亞裏士多德的邏輯辯證法,再與基督教神學結合,而成就中古的「經院哲學」。如此一直發展到十八世紀之時,轉而更趨于極端:微積分,大家都知道是數學的一部門,可是諸位可知它原先是要用來作什麼的呢?說來真是令人不可置信:微積分的發明,竟是爲了用來證明「上帝是否存在」這個命題,我們現在也有很多佛學家,憚精竭力地以曆史考據的「半科學方法」到處尋找古迹、 碑石等,欲證實「有無菩薩」。前些年有一本英文的暢銷書:『 外層空間來的播種者臉,作者于書中宣示說他己考據、 推斷出他們近兩千年來所崇拜的上帝,其實是外層空間來的人,凡此種種憶測、妄說,都是依于愚夫自心之妄想分別而作。我們佛教徒中,也有很多人,他們非要依于自己凡夫的眼、 耳、鼻、舌、身、 意來判斷佛菩薩不可。若不是自己俗眼可見、俗心可分別了知者,即不信受,即起疑謗;彼等非但自行如此,亦如是教導衆人,導引衆人入于疑網,斷諸善根。
( 3 ) 「多信」之人「多信」之人是信根較大之人。此種人以信心較大故,除了釋迦牟尼佛之外,還可以多信一尊佛,通常是阿彌陀佛。有的甚至還可再多信一尊藥師佛。有這樣信根之人,在當今之世,已經很不錯的了。具有如是信根之人,若冉多加修習,很快就可以達到「具足信」的境地。
( 4 )「具足信」之人「具足信」之人即是能信叁世十方一切諸佛之人。當知能夠信受叁世十方一切諸佛如來的人,是非常難得的;因爲,我們凡夫俗眼連一尊佛世尊也無福親見;而信心滿足之人,即有如「菩賢行願品」裹所說的「叁世十方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我以菩賢行願力故,深心信解,如對目前。」據實而言,要達到如
此的境界,實在是相當不容易的,因爲這之中包括了信、解、及觀行之力。要如何才能生起如是之信、解、觀行之道力呢?第一、行者須勤修諸法;第二、須得佛菩薩之加持。行者自修,雖然能力有限,但那是因心,是第一要件。而佛菩薩的威神無量,是一切修行成就的最佳外緣,內因外緣和合,諸事易成。因此,對佛菩薩的慈悲加持,我們必須努力求取,以爲成事之奧援。附帶說到,有些人說他們是靠「自力修行」的,因此從不求佛、 不去麻煩佛菩薩,你若真能完全靠自力修行而有所成,固然很好;不過你也須相信,諸佛菩薩依其本願力,都是願意攝受、 護念、 加持衆生的。然而你若不信,或以種種理由而不願得到佛菩薩的護念加持,他們也不會勉強要幫助你。唯有你自己有此需求,有此欲得加持的「因心」,他們才可能成爲你的「助緣」。因爲佛菩薩的一切度生、護生之行,仍須合于法性、合于因緣法,亦即不違法性、不破壞法相、不壞因果。因此,倘若佛菩薩以慈悲故,而要助你、要拉你一把,而你自己卻因對佛菩薩沒有信心,或因爲我慢而不願、不欲他人相助,則佛菩薩的一片好心,豈非白搭!豈不是碰了他一鼻子灰!所以諸佛菩薩之本心、本願雖爲一公愍護念衆生,但爲了要避免衆生依于我慢、 邪見而造罪,故佛菩薩的加持,常常是以暗中加持的方式來作;這種暗中的加持稱爲「冥加」。與「冥加」相對的另一種加持是「顯加」。對于心較清淨、善根具足、有福德的佛弟子,佛菩薩就現前出身、 語,予以顯加,或示現清淨莊嚴之相,乃至于現殊勝之相,于其人前而作加持。然而能受佛菩薩現身語顯加的人,則十分稀少,那必須是具大福報、善根具足者。至于福報小、善根不足的人,則無法得見佛菩薩真身,甚至叁十二相的勝化身亦難得見。在這種情況下,佛菩薩通常是示現比較下劣之應、化身(稱爲「劣應身」)…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