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例如觀世音菩薩有時以老太婆等身示現;菩薩作如是示現是有原因的,並非他喜歡老太婆的形相,而是因爲衆生的障重、福報不夠,不堪親見菩薩的清淨莊嚴本相。話說回來,即使觀世音菩薩現出清淨莊嚴本相,然而你的心不清淨,于菩薩不起信敬之心,甚至還起疑心、毀謗心、不信心、不恭敬心、或者起貪著心;如此一來,菩薩之示現,對你非但無益,反而令你造罪。因此菩薩以慈悲故,就現出劣應身而作教化、 利益。其次,如果福報善根更淺之人,即使精進修持,以其心不淨,佛菩薩也就完全不能現身,只能于暗中加持;在這種情形之下,常常行者自己被加持了,都還不知不覺。有時,更因爲業障特重的緣故,還以爲完全是自己的工夫好,甚至常忍不住而向人誇耀自己的修行如何高妙。殊不知,那多半是佛菩薩慈悲暗中加持的結果。佛在楞伽經中說:如果沒有如來的威神加持,任何衆生皆無能力有所說示,乃至無有能力修行無上道;且又更進一步說,若無如來神力加持,而衆生能有所行、有所說、有所示者,無有是處。所以,若我們能有所修行、有所說、有所示,應當如實了知,這實在不是我們自己行;固然自己所修之善根是功不唐捐,可是應該切記:皆是靠佛菩薩的加持力,我們才得如此修行,才得如是自利、如是利他。佛弟子若能作如是念、如是信解者,就不會起僑慢之心,目中無人。修行者若無慢心,善根便漸漸得以增長、 具足。修行人若于其所修,起少分慢心,則將使其所修善根漸漸銷退,終至退盡無遺。所以一切佛弟子,必須要生如是信,信什麼呢?要信佛的威神力,及信佛的無量大悲。如是信根滿足之人,就能淨信「叁世十方諸佛的威神及慈悲之力皆悉平等」,到此境地,方得稱爲「信佛」之善根具足。接著,與信心相反的是疑、惑、不信與謗,這是信根不足的人所起的四種煩惱業。這四種煩惱又有程度上的差異,其中最微細的是「疑」,心中一起「是真的有佛嗎?」這樣的念頭即是起疑。「惑」與疑類近,但惑比較屬于中性,而疑的惡性較大,且有時是先起惑而後生疑,有時是先疑而後惑(心中先起疑心,然後再被那疑心所迷惑);疑與惑本質都不是確定的,然而一旦「疑」與「惑」都具足之後,便會生出「不信」的大煩惱,這叁者都是意業中的煩惱業。若再依于疑、惑、不信)二種意業而造口業,形諸語言,就成毀謗。起疑、惑之業,罪較輕,但造毀謗之業,則罪極重,因爲毀謗會誤導他人、破壞他人善根之故,故屬于極大之惡法。疑與不信,在唯識五位百法中的分類都是屬于「煩惱法」,而且是「根本煩惱」。「煩」與「惱」是不一樣的,「煩」較微細,指心裹些微動蕩不安的狀態;「惱」則與瞋患相近,形相較粗,指心中較激烈的動蕩。「疑」與「不信」這二種法,皆能令我們原本清淨之心變得蕩漾不安,故稱其爲「煩惱」。但是一般凡夫之人,心中常是一團合鈍垢濁,故常不覺不知自心中的動蕩不安之相,甚至因爲煩惱心覆蓋的關系,常常生顛倒想,反而以心中的動蕩不安之相爲樂。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因不信而起謗,起謗之後卻越謗越起勁,越講越過瘾,欲罷不能,樂此不疲,甚或引古人之語而強自解:「予豈好辯哉! 」乃至似是而非地自謝爲「無诤之辯」而洋徉得意。所謂「真理愈辯愈明」,這句話實在是有問題的;其實真理往往是愈辯愈暗,而不是愈辯愈明。因爲辯論者到後來都只是在爭意氣,而辯論也淪爲意氣之爭,成爲言說戲論。若真能離于幾夫之言思而直下覺悟者,方能通達佛乘之無上道。
二、信佛果功德
此項「信佛果功德」又比上述廣義的「信佛」更加確切,但也更難。世問人以凡夫俗眼故,連佛的存在都難見難信,更何況是佛果功德,那一定是更加難以信解。然而以「實義」的信佛而言,必須是信佛之「佛果功德」,才是「信佛」之精義,因爲信佛果功德即是信佛之法身。如來之法身具足無量功德,那是佛無始劫來,爲衆生勤苦修行所得之妙果;對此妙果功德,我們應起清淨之信。然而所謂的「佛果功德」實是無量無邊,言之不盡,述之不完;不過依經教所示者,簡略言之,則有如下數項:
( 1 )信佛爲-切智人「一切智」,梵文爲「薩婆若」。爲佛弟子,應信「佛爲一切智人」,這點在當今之世特別重要,爲什麼呢?因爲當今之人,有的因曲解小乘,而只把佛當作大阿羅漢(因爲即使在小乘經典阿含經中,佛仍是「佛」,不是「阿羅漢」;阿羅漢是佛弟子);有的只把佛當作教育家,類似孔子一般;有的則依于考據,只把佛當作有慈悲心、有修行的悉達多太子― 這些人都把佛降級爲凡夫、二乘,不把佛當「佛」看,亦不信經教中所說的「佛爲一切智人」,而依于自心虛妄分別,貶佛爲凡夫(如教育家、太子),或一、乘。至于「佛爲一切智人」,經教中所在多有。可歎當今之人多不看經,而聽信種種愚妄之人邪妄言說,由他誤導,乃至人雲亦雲,以至令謬論邪說蜂起。「一切智」之義爲何?即是如實了知現在、過去、未來叁世一切世界及衆生界,不論有爲、無爲,其中一切因、緣、 業、 果、受生、 趣向、種種差別,如是一切,于一念間,皆悉了知,稱爲一切智。又,有哪些經論說如來是一切智人呢?例如:
▲ 法華經藥草喻品中說:。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見者,智度者,開道者,說道者。
▲ 美悶生經中說:。如來即是一切智藏。
▲ 大智度論(卷二)中說:。問日:有一切智人,何等是?答日:是第一大人,叁界尊,名日佛。
▲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下)中說:。滿足無漏界,常淨解脫身,寂滅不思議,名爲一切智。。
▲ 瑜伽師地論(卷叁十八)中說:。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時,智無礙轉,名一切智。
▲ 成實論(卷一)中說:。佛久集善性:. .拔叁毒根,永無余習,以是等緣,戒品具足、定品具足者,佛依此定得一切智。"
以上只是略舉大小乘經論中言佛爲一切智者,其它經論中,不勝枚舉。爲佛弟子,若不信受經論中佛口親說及菩薩所說,當信何人說?若任何人其所說者違于如來經教所說,是「非佛說,非菩薩說」,是名爲邪說、惡說,當受重報,以壞佛法故,導衆生入泥梨故。至于有人誤解「一切智」之義,而問:難道佛也懂得醫藥、 礦冶、 農事、機械等等學問?洛泛些都是世問的五明技藝,並非「一切智」中的重要項目,雖然世尊于作太子之時,對世問五明技藝也多有涉獵,多有通達,但那些無關宏旨,一切智人要了知、開示的是:滅叁毒、百八煩惱,修道果、出生死、得涅槃菩提。
( 2 )信佛有叁身四智
A 、 信佛具叁身爲佛弟子,應信佛有叁身四智。何謂叁身?叁身有兩種:( l )顯教說佛有「法身、報身、化身(或應身)」;密教則說佛有四身:「自性身、 受用身、等流身、變化身」。經教中談到佛叁身(或四身)的,也是很多,例如:『 佛叁身贊臉中說: 我今稽首法身佛,無喻難思普遍智,充滿法界無棰礙,湛然寂靜無等等:. . 我今稽首報身佛,湛然安住大牟尼,哀愍化度菩薩衆,處會如日而普照:. . 我今稽首化身佛,菩提樹下成正覺,或起變現或寂靜,或複往化于十方:. .(詳見大正藏卷驗,第757 頁)。
天臺宗智者大師所著 法華文句卷九中說:法身如來名昆盧舍那,此翻一切處;報身如來名盧舍那,此翻淨滿;應身如來名釋迦文,此翻沃憔。佛地經論(卷叁)中雲: 佛具叁種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叁者變化。"茲說明如下:
-、自性身!即與上面所說的「法身」是一樣的。
二、受用身― 受用身又有兩種:自受用身― 此爲佛之自證境界,自受法樂,唯佛與佛乃得究竟,連菩薩都不得見聞;是第八識所轉之「大圓鏡智」之所變現。必他受用身― ― 這是爲令初地以上之菩薩感見,使彼受用法樂所現之佛身。又,佛以慈悲,爲初地以上笠口薩于色界最高天(阿迦尼咤天,或譯爲無頂天)現叁萬由旬之大身,而爲開示無上菩提之道,令速成佛,這是佛之他受用身,爲佛四智中之「平等性智」之所現,此即應身(化身)中的「勝應身」
叁、變化身― ― 此爲佛對未登地的諸笠口薩(住、行、向叁賢菩薩)、及二乘、凡夫、 及六道諸衆生,變化種種之身,使之感見,爲作教化或加持者。這也是應身(化身)中之「劣應身」,爲佛之「成所作智」之所現。成唯識論(卷十)中說:
一、自性身,謂諸如來真淨法界,受用、變平等所依,離相寂然,絕諸戲論,具無邊際真淨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實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 . . . .。二、受用身:此有二種:( 1 )自受用身:. .盡未來際恒常自受用廣大法樂。(2 )他受用,謂諸如來由平等智,示現微妙淨功德身,居純淨土,爲住十地諸菩薩衆現大神通,轉正*輪,決衆疑網,令彼受用大乘法樂.. . . . .。叁、變化身,謂諸如來由成所作智變現無量隨類化身,居淨穢土,爲未登地諸菩薩、二乘、異生,稱彼機宜,現通說法,令各獲得諸利益事。無著菩薩所造的『 攝大乘論臉(第十一分)中說: 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雲何可見?謂由叁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叁由變化身。以上是諸經論中講述佛之叁身。因此,爲佛弟子應信佛有叁身。附及,密教于自性
受用、變化外,再加「等流身」,成爲四身。「等」者同等,「流」者流類。等流身之義爲:佛爲九法界衆生示現時,不現出他本來之真相,而現出與當界衆生相同之色相,如于天界,則現與天人同等流類之相,如于鬼道,則現與鬼類衆生相同之相,如于人道,則現人相,稱爲等流身。(附及,丁福保編佛學大辭典第2210 頁中說如觀音菩薩之叁十一)應身也是等流身,這是不正確的;因爲觀音菩薩的叁十一)應身是「應以…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