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P11

  ..續本文上一頁何身得度者,則現何身而爲之說法」,譬如:有人道衆生,他最能聽受佛現身爲他說法,觀音菩薩則現佛身爲他說法;然而同是人道之衆生,有另外一人最能聽受金剛明王說法,觀音菩薩即現金剛明王身爲他說法。但有天界衆生,也是最能聽受金剛明王說法,觀世音菩薩也是現金剛明王身爲他說法。所以,在這些例子中,觀世音菩薩所現之身,與那些看見菩薩化身的衆生本身,並非相同類,而是:人道― 爲現佛身人道― 爲現金剛身天道― 爲現金剛身所以說,觀音菩薩之叁十二應身不是「等流身」所攝,而是屬于「變化身」。諸

  大德請詳之。)

  自性身― 【 法界體性智所現】 、 用人變化身等流身自受用身【 大圓鏡智所現】 他受用身【 平等性智所現― 地上菩薩所見】 ― (勝應身)【 成所作智所現【 妙觀察智所現】 地前菩薩、二乘凡夫、異生所見

  (劣應身)

  法身

  報身

  化身(應身)

  關于「叁身」,有一句話說:「報化非真佛,亦非說法者」。其實這句話亦是權說,以第一義谛而言,法、報、化叁身其實是一體所現― 一而現叁,叁而爲一,故六祖大師之偈言:「叁身原來是一身」。但佛以無量慈悲智慧之故,才現種種差別之相,此等差別實是應衆生之種種心而生。衆生心有種種差等,以其心有差等故,其福報亦隨著有種種差等。所以福報較差的衆生就只能看到佛的「化身」(劣應身),所謂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丈六化身;佛之化身與我們常人的身量差不多。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薩的福德廣大,故可以目睹佛的「報身」(勝應身)

  B 、 信佛具四智

  爲佛弟子除了要信解如來確有「叁身」之外,更要相信如來具足「四智」。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四者之「智身」成的智慧;,爲無量般若波羅蜜多之所成就。其中「妙觀察智」是轉第六意識而成的智慧此四智即如來「成所作智」風「平等性智轉前五識而」是轉第七末那識而成的智慧;4 .「大圓鏡智」是轉第八阿賴耶識而成的智慧。除了此四智外,密教再加一「法界體性智」,成爲「五智」。「法界體性智」爲轉第九庵摩羅識(白淨識,此唯如來獨有)所得。而所謂「轉」者,六祖大師說「只轉其名,不轉其體」。以下解釋「轉」字。我們學佛最重要的關鍵就在這「轉」字訣上。大家都知道,十二因緣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此中,如何是「名色」呢?「名」是心,「名色」就是心與色,亦即指色、心二者和合之法而言。爲何把心稱爲「名」呢?因爲「心」但有其名,而無實體,所以佛稱心爲「名」。由于心是「但有其名而無實體存在」,所以才可能「轉」它。轉者,轉變也。一樣東西如果真有實體,便如石頭一般,那就根本無法轉變它了。也就因爲衆生心並非石頭、木頭,而是可以轉得動的,所以才可能經由修行而改變它、轉變業力,因此才能轉幾爲聖,轉愚爲智,所以我們在修行上才可能上上次第增進,每「轉」一次就進步一分,乃至于可以現身轉凡夫身成大菩薩身、轉煩惱身爲菩提身。現在舉例,如何于日常實生活中運用這個「轉」字訣:當你在生氣或懊惱的時候,便可以佛理中的無常、苦、空等的究竟道理去思惟作念;如是一思惟,當前的煩憂常常便得忽然釋然于懷,不複作障,或煙消霧散,不可複得,這便是平常所說的「想開了」,也就是所謂的「轉煩惱」。可是由于無始來的業習力太重,很不容易于開始修習時一轉就動,須有大力量才能轉得動這煩惱習,亦即是要「善根力」大;如果善根力小,一時轉它不動,也不必灰心,只要多加熏修,增長善根之力,久修必然有成。再者,有形有相的東西較容易轉,而無形無相之物則甚難轉它。其道理何在?因爲無相之物,凡夫肉眼尚且不能得見,要從何處下手去轉呢?除非是具有「無相智」,才能洞見「無相」之煩惱。因爲見得到,所以知道如何轉。學佛修行就是要修這超越的智眼、 慧眼,方能照見了知自心的心相,乃至照了一切法相,而後才能加以對治降伏或轉動其相:此所謂「轉」者,爲轉其染相而爲淨相,令其淨體究竟現前。當知,一切諸佛及諸大菩薩之叁身四智,雖是經由無量修行而來,但其究竟,亦是從最後這」「轉」而得。故此一轉字,實涵容了頓悟法門,乃至融攝了一切顯、密、 性、相的理與事最極致之體現。

  ( 3 )信佛十號具足佛的十號是佛無量劫修行、證無上覺,所得的十種「稱號」、「名稱」、或「頭銜」,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種功德威力。也許有人會問:佛爲何有這麼多稱號?答:因爲佛的法身功德無量,故其號實亦無量,這十號亦是檢其要者,略而稱之而己。佛的十號是「如來、 應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問解、 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念佛」有種種念法,如「持名念佛」「觀相念佛」與「觀想念佛」(此一)者即念佛之報、 化身,如淨土之十六觀行、或密教之一般觀想法),以及「念佛法身」。最後這一項,如依『 大智度論臉所說者,是非常殊勝的法門,然而一般說「法身無相」,既是無相,要如何念呢?其實「念佛法身」也就是「念佛果功德」。而在種種念佛果功德的法門中,最爲提綱挈領且簡捷的方法,就是念佛的「十號」;因爲佛的十號即爲佛所自證無量功德的總代表。我們既然身爲佛弟子,佛的十號最好能夠都記得,且了解其中每一聖號的意義,進而常自誦持、 思惟不忘,這就是「受持如來十號」。若更能說與人知,教人受持,則更加好,當知此中功德無量。又,如上所說,如來十號即代表佛修行的成就,亦即是佛果菩提的具體表征。經教之中,也有很多地方講述或闡示如來之十號。如:成實論(卷一十號品第四)中說:「複次,經中說如來等十種功德,謂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天人師、佛世尊。」此外如大智度論(卷二「初品中釋婆伽婆」,及卷二十一),以及『 大乘義章』 (卷二十末)亦多有詳盡之闡釋。我們上中學國文時,每讀一篇文章,老師就會問此文作者是誰?名甚麼、號甚麼、字甚麼,乃至別號、又號等等。學國學的人如果不知道這些,就是外行。我們學佛也一樣要做內行人,切莫學了半天,還是佛法的門外漢一個。內行的修行人須知佛世尊到底成就了那些功德?共有那些聖號?我現在簡單地爲各位介紹一下如來十號之義涵。

  1 .如來

  「如來」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其義爲:乘「真如」之道而「來」。成實論、不:「如來者,乘如實道來成正覺,故曰如來」)佛與衆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實證此真如之性者。因己親證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來此世問。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雖「無來」而現「有來」,這一點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進一步解說:因爲佛是乘真如之道而來,然而真如之性是無來無去的;故如來乘真如之道而來,即實無來;「性」上雖無來,而「相」上仍現有來。「如來」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來以依真如之性而「實無來無去」,這是佛自證境界的「大智」,而佛「現有來」則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現于世,度化衆生。是故如來之來去,實如鏡中花、如水中月,雖無來而亦現有來相(猶如鏡中雖實無花,而現有花相;水中雖實無月,而現有月相。鏡中花、水中月之體,了不可得,不得謂有,亦不得謂無,離于有無,絕一切名言思議,是即如來法身); 以爲成就一切衆生故,起于大悲,而現有來去之相。是故爲佛弟子,應生如是信解,謂如來已證入真如不生不滅、實無來去之本性,而能依于無盡大悲本願,爲諸衆生現于來去,故得號爲「如來」,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總體(或總號),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語密義之所在。無量佛之本、迹,悲、 智,盡攝其中。若了佛之本懷,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從佛口出,從法化生,決定大乘,無複魔事。

  2 .應供「應供」之梵文爲「阿羅诃」,其義爲一切天與人皆應供養;因爲佛成就了無量功德,爲一切衆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問皆應供養。然而衆生供養佛,實在不是因爲佛需要衆生的供養,而是佛爲了成就衆生,且令衆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羅蜜,此乃修行菩薩道中最主要的一門,故檀波羅蜜居六波羅蜜之首。舉要言之,菩薩從初發心開始,乃至于成等正覺,甚至在成等正覺之後,于無量劫中,都還是在修行檀波羅蜜,以檀波羅蜜爲首要,一切諸佛菩薩皆同此行。因此,佛如來爲了接引衆生入菩薩道、行菩薩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覺,與佛如來一般無二,是故教示衆生供養如來。是故,爲了成就衆生「能舍、不貪、 不吝」之心,終而能成就「廣利一切衆生」之心,才是如來「應」衆生「供」養的真義。又,佛雖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應該供養如來,乃至應供養叁乘賢聖,但佛弟子于供養時莫作是念,莫以爲佛真的需要我這一飯一食、一花一果之供,這些供養品,佛實不需,因爲佛已證金剛不壞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連叁乘聖人也都不用;不但叁乘聖人不用,即連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無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況聖人?是故當知,佛世尊勸世人應供養如來,純然是爲了給衆生一個修福田、種善根的機會,以此善根因緣,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正遍知」之梵文爲「叁藐叁佛陀」。「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覺

   覺悟。正遍知亦稱「正遍知覺」,又名「等正覺」。佛之所以得稱爲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叁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無情、聖、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覺。佛此知覺爲相對于菩薩、聲聞、與凡夫而言;如經上所說:「正」是對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雖亦有覺,但其覺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趨于偏空故。如來知覺之「遍」是…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皈依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