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11

  ..续本文上一页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之说法」,譬如:有人道众生,他最能听受佛现身为他说法,观音菩萨则现佛身为他说法;然而同是人道之众生,有另外一人最能听受金刚明王说法,观音菩萨即现金刚明王身为他说法。但有天界众生,也是最能听受金刚明王说法,观世音菩萨也是现金刚明王身为他说法。所以,在这些例子中,观世音菩萨所现之身,与那些看见菩萨化身的众生本身,并非相同类,而是:人道― 为现佛身人道― 为现金刚身天道― 为现金刚身所以说,观音菩萨之三十二应身不是「等流身」所摄,而是属于「变化身」。诸

  大德请详之。)

  自性身― 【 法界体性智所现】 、 用人变化身等流身自受用身【 大圆镜智所现】 他受用身【 平等性智所现― 地上菩萨所见】 ― (胜应身)【 成所作智所现【 妙观察智所现】 地前菩萨、二乘凡夫、异生所见

  (劣应身)

  法身

  报身

  化身(应身)

  关于「三身」,有一句话说:「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其实这句话亦是权说,以第一义谛而言,法、报、化三身其实是一体所现― 一而现三,三而为一,故六祖大师之偈言:「三身原来是一身」。但佛以无量慈悲智慧之故,才现种种差别之相,此等差别实是应众生之种种心而生。众生心有种种差等,以其心有差等故,其福报亦随着有种种差等。所以福报较差的众生就只能看到佛的「化身」(劣应身),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丈六化身;佛之化身与我们常人的身量差不多。初地到十地的大菩萨的福德广大,故可以目睹佛的「报身」(胜应身)

  B 、 信佛具四智

  为佛弟子除了要信解如来确有「三身」之外,更要相信如来具足「四智」。四智是:「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四者之「智身」成的智慧;,为无量般若波罗蜜多之所成就。其中「妙观察智」是转第六意识而成的智慧此四智即如来「成所作智」风「平等性智转前五识而」是转第七末那识而成的智慧;4 .「大圆镜智」是转第八阿赖耶识而成的智慧。除了此四智外,密教再加一「法界体性智」,成为「五智」。「法界体性智」为转第九庵摩罗识(白净识,此唯如来独有)所得。而所谓「转」者,六祖大师说「只转其名,不转其体」。以下解释「转」字。我们学佛最重要的关键就在这「转」字诀上。大家都知道,十二因缘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此中,如何是「名色」呢?「名」是心,「名色」就是心与色,亦即指色、心二者和合之法而言。为何把心称为「名」呢?因为「心」但有其名,而无实体,所以佛称心为「名」。由于心是「但有其名而无实体存在」,所以才可能「转」它。转者,转变也。一样东西如果真有实体,便如石头一般,那就根本无法转变它了。也就因为众生心并非石头、木头,而是可以转得动的,所以才可能经由修行而改变它、转变业力,因此才能转几为圣,转愚为智,所以我们在修行上才可能上上次第增进,每「转」一次就进步一分,乃至于可以现身转凡夫身成大菩萨身、转烦恼身为菩提身。现在举例,如何于日常实生活中运用这个「转」字诀:当你在生气或懊恼的时候,便可以佛理中的无常、苦、空等的究竟道理去思惟作念;如是一思惟,当前的烦忧常常便得忽然释然于怀,不复作障,或烟消雾散,不可复得,这便是平常所说的「想开了」,也就是所谓的「转烦恼」。可是由于无始来的业习力太重,很不容易于开始修习时一转就动,须有大力量才能转得动这烦恼习,亦即是要「善根力」大;如果善根力小,一时转它不动,也不必灰心,只要多加熏修,增长善根之力,久修必然有成。再者,有形有相的东西较容易转,而无形无相之物则甚难转它。其道理何在?因为无相之物,凡夫肉眼尚且不能得见,要从何处下手去转呢?除非是具有「无相智」,才能洞见「无相」之烦恼。因为见得到,所以知道如何转。学佛修行就是要修这超越的智眼、 慧眼,方能照见了知自心的心相,乃至照了一切法相,而后才能加以对治降伏或转动其相:此所谓「转」者,为转其染相而为净相,令其净体究竟现前。当知,一切诸佛及诸大菩萨之三身四智,虽是经由无量修行而来,但其究竟,亦是从最后这」「转」而得。故此一转字,实涵容了顿悟法门,乃至融摄了一切显、密、 性、相的理与事最极致之体现。

  ( 3 )信佛十号具足佛的十号是佛无量劫修行、证无上觉,所得的十种「称号」、「名称」、或「头衔」,概括地代表佛的十种功德威力。也许有人会问:佛为何有这么多称号?答:因为佛的法身功德无量,故其号实亦无量,这十号亦是检其要者,略而称之而己。佛的十号是「如来、 应供、正遍知、 明行足、善逝、世问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念佛」有种种念法,如「持名念佛」「观相念佛」与「观想念佛」(此一)者即念佛之报、 化身,如净土之十六观行、或密教之一般观想法),以及「念佛法身」。最后这一项,如依『 大智度论脸所说者,是非常殊胜的法门,然而一般说「法身无相」,既是无相,要如何念呢?其实「念佛法身」也就是「念佛果功德」。而在种种念佛果功德的法门中,最为提纲挈领且简捷的方法,就是念佛的「十号」;因为佛的十号即为佛所自证无量功德的总代表。我们既然身为佛弟子,佛的十号最好能够都记得,且了解其中每一圣号的意义,进而常自诵持、 思惟不忘,这就是「受持如来十号」。若更能说与人知,教人受持,则更加好,当知此中功德无量。又,如上所说,如来十号即代表佛修行的成就,亦即是佛果菩提的具体表征。经教之中,也有很多地方讲述或阐示如来之十号。如:成实论(卷一十号品第四)中说:「复次,经中说如来等十种功德,谓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天人师、佛世尊。」此外如大智度论(卷二「初品中释婆伽婆」,及卷二十一),以及『 大乘义章』 (卷二十末)亦多有详尽之阐释。我们上中学国文时,每读一篇文章,老师就会问此文作者是谁?名甚么、号甚么、字甚么,乃至别号、又号等等。学国学的人如果不知道这些,就是外行。我们学佛也一样要做内行人,切莫学了半天,还是佛法的门外汉一个。内行的修行人须知佛世尊到底成就了那些功德?共有那些圣号?我现在简单地为各位介绍一下如来十号之义涵。

  1 .如来

  「如来」的梵文是「多陀阿伽陀」,其义为:乘「真如」之道而「来」。成实论、不:「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佛与众生皆具足真如之性。然唯有佛是实证此真如之性者。因己亲证此真如之性,所以方可乘此真如之性而来此世问。然而,因是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虽「无来」而现「有来」,这一点很容易使一般人困惑,故我再进一步解说:因为佛是乘真如之道而来,然而真如之性是无来无去的;故如来乘真如之道而来,即实无来;「性」上虽无来,而「相」上仍现有来。「如来」乃代表佛之大智大悲:如来以依真如之性而「实无来无去」,这是佛自证境界的「大智」,而佛「现有来」则是佛的「大悲」― 以大悲而现于世,度化众生。是故如来之来去,实如镜中花、如水中月,虽无来而亦现有来相(犹如镜中虽实无花,而现有花相;水中虽实无月,而现有月相。镜中花、水中月之体,了不可得,不得谓有,亦不得谓无,离于有无,绝一切名言思议,是即如来法身); 以为成就一切众生故,起于大悲,而现有来去之相。是故为佛弟子,应生如是信解,谓如来已证入真如不生不灭、实无来去之本性,而能依于无尽大悲本愿,为诸众生现于来去,故得号为「如来」,此即一切佛果功德之总体(或总号),亦是佛之究竟大乘密语密义之所在。无量佛之本、迹,悲、 智,尽摄其中。若了佛之本怀,即通佛心宗,即真佛子,从佛口出,从法化生,决定大乘,无复魔事。

  2 .应供「应供」之梵文为「阿罗诃」,其义为一切天与人皆应供养;因为佛成就了无量功德,为一切众生之良福田,所以一切世问皆应供养。然而众生供养佛,实在不是因为佛需要众生的供养,而是佛为了成就众生,且令众生得以修「舍」。「舍」即是布施,可成就擅波罗蜜,此乃修行菩萨道中最主要的一门,故檀波罗蜜居六波罗蜜之首。举要言之,菩萨从初发心开始,乃至于成等正觉,甚至在成等正觉之后,于无量劫中,都还是在修行檀波罗蜜,以檀波罗蜜为首要,一切诸佛菩萨皆同此行。因此,佛如来为了接引众生入菩萨道、行菩萨行,乃至究竟成等正觉,与佛如来一般无二,是故教示众生供养如来。是故,为了成就众生「能舍、不贪、 不吝」之心,终而能成就「广利一切众生」之心,才是如来「应」众生「供」养的真义。又,佛虽然明白地教敕佛弟子应该供养如来,乃至应供养三乘贤圣,但佛弟子于供养时莫作是念,莫以为佛真的需要我这一饭一食、一花一果之供,这些供养品,佛实不需,因为佛已证金刚不坏法性之身,早己不用此欲界粗陋的段食,不但佛不用,连三乘圣人也都不用;不但三乘圣人不用,即连色界天的天人亦都不用欲界段食,而色界、无色界天人仍在凡夫位,更何况圣人?是故当知,佛世尊劝世人应供养如来,纯然是为了给众生一个修福田、种善根的机会,以此善根因缘,得近佛道,得修菩提。

  3 、正遍知「正遍知」之梵文为「三藐三佛陀」。「正」即不偏不倚,「遍」即普遍,「知」即知觉

   觉悟。正遍知亦称「正遍知觉」,又名「等正觉」。佛之所以得称为正遍知的原因,是佛于三世、十方一切世界之有情、无情、圣、凡、 因、果,皆得正遍知觉。佛此知觉为相对于菩萨、声闻、与凡夫而言;如经上所说:「正」是对待于二乘而言,以二乘行人虽亦有觉,但其觉悟不是最正的,以其趋于偏空故。如来知觉之「遍」是…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