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12

  ..续本文上一页相对于菩萨而言,指菩萨的觉悟虽然是正的,但并非普「遍」,无法如佛一样于遍三世十方无所不知,所以菩萨尚未达无上觉之果德。一切贤圣中唯有佛独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觉」二字,则相对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觉。

  4 、明行足「明行足」之梵文为「鞍侈遮罗那三般那」「明」是三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三明六通悉皆具足。顺便提及,三皈依文中的「皈依佛,两足尊」,其中「两足」并非指两只脚。这个「足」字也是具足之意,「两足」即是两种功德!「福」与「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两足尊」之义为:以佛之福与慧都具足圆满,所以我们归投依止他。「三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另外,与三明类似还有所谓的三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尽通(这是六通中的三项,六通为除此三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与「明」的比较是:「通」的层次较低,而「明」则较高;三明于论典中又称「三达」。「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时发生,而「明」则不但知道其事,且更进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后果、一切有关之因缘等。以上是解释「明」与「通」的差别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众生,令众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称为「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为「修伽陀」其义为好去。「逝」为逝去之意;善逝义指如来离去此世问时,为入于涅槃法性,故其离去为善境界。大智度论云:「好去者,于种种诸深三摩提、无量诸大智慧中去。」反之,众生报尽命终离去之后,多半还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里胡涂地轮转不息,受苦无尽,故称不善逝。又,佛如来所证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为真如法性为至善之境,故称为「善逝」。「善逝」这个名号,恰与佛的第一个尊号「如来」成为一对。「如来」指佛来此世间之真实相状,「善逝」则指佛离此世问之真实相状!一来一去:「如来」是指虽无来而现有来,以乘真如之性而来,故实无来;「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实无去。因此,「如来」与;接着,「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实义为:来而无来,无来而来;去而无去,无去而去。有人问:佛涅槃后,生为众生的我们应如何处?佛为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槃,为何不度众生,舍众生而去?问这些问题的人,之所以有此种种疑问,是因为不了解佛实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实无去;故不应言佛实有去,佛实有入涅槃。若了此深义,则知佛实常住,永无涅槃故(亦即:「佛常在你身边」)。简言之,「如来」与「善逝」这一对圣号,其精义即是「无来无去」,以第一义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乃至一切法亦复如是无来无去、不生不灭,究竟同于「如来」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现故。

  6 、世间解

  「世间解」之梵文为「路迦惫」。「世间」有有情世问」及「无情世问」两种,「解」之义为知解;「世问解」指一切世问之事理、因缘果报等,佛皆了知,以如来已证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问一切凡圣、染净、事、理、因缘果报、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号为世问解。

  7 、无上士、 无上士之梵文为阿耨多罗」。「士」有四种,即:下士、中士、上士、无上士。下士为声闻,中士为缘觉,「上士」(或「大士」)为菩萨,「无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众中为无上故。观世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等一切大菩萨皆称为大士;然一切世问唯佛最尊、最贵、 最上,世间无有如佛者,故佛称无上士。「无上士」或单译为「无上」。

  8 、调御丈夫

  「调御丈夫」,又译为「调御师」,其梵文是「富楼沙。一切众生之烦恼,佛皆能调伏之。经中赞佛云,调御乃调伏、昙藐婆罗提」降伏之义;指「调御大调御,能调无不调」,故称佛为调御丈夫。又,「调」者调解也,「御」者驾御也。调御亦有开化、教化之义,谓一切众生佛皆能调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9 、天人师

  天人师之梵文为「舍多提婆、 魔冕舍喃」。「天人师」之义,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师」。关于这一点,有些人有这样的疑问:众生界共有六道,为何说佛只是天与人二道之师?难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师?须知这称号只是举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称为「以简摄繁」或「以上摄下」。因为六道之中,天与人二道之众生业障较轻,善根较具足,相对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较容易修行佛法,故举天人二道而摄其余,因而称佛为「天人师」。再者,事实上,毫无疑问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众生界,因此佛实为一切众生、一切世问之导师,这是无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三字在这裹虽是合在一起说,但实在是两个尊号:「佛」与「世尊」。「佛」之梵语为卜必阅,义为觉者、开悟之人。「世尊」之梵语是「薄伽梵」。邑,其义为有德,以有德故为一切世间之所尊奉。因为古时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称「世尊」者,为别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称之义即:此世尊为得无上正等正觉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顺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断烦恼,出离世间名利,为什么佛还有十号,这不是说佛还贪着虚名吗?答:须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因为十号中的每一尊号,都是代表实实在在的修行与功德,并非「虚妄」的,而是名实相符、表里一致的。譬如世间的「博士」学位,是代表许许多多在各专业上的训练研读、研究之总成绩,不是虚妄的;若未得此等训练、研究而达相当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称号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样,未达正等正觉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称得十号,乃至其中任何一号,故知佛之十号并非虚名,而是名实相符,以如来功德真实不虚故。以上为介绍佛之十号,此十号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为佛弟子应常念佛,而念佛法门中又以念佛之法身为胜、为上、为究竟。若能常念佛之法身,即速入实相念佛,速入诸法实相,速得法性生身。在此,我有个建议:因为称念如来十号的功德无量,如果我们能够每天念三次,及每逢佛诞之时,亦念三次,则所种善根不可思议。现在即请大家合掌随我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 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众即随同念三遍〕 。这称念如来圣号的念法,是法华经的念法,是最正式、 最庄严的念佛法。若值阿弥陀佛圣诞之时,即念「南无阿弥陀如来、应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 无上士、调御丈夫、 天人师、佛世尊。」先念此「弥陀十号」三遍,然后再开始作庆祝佛诞之种种法仪,如此一来,所获功德转更殊胜。我自己在初发心学佛时,即曾将此十号以大字书写于纸上,供于佛堂,常常念,常常诵,不久即自然铭记于心。若有善书法者,可恭写一份,装框被背供奉于佛堂,时时念诵、常常思惟。如此即是真正忆念十方如来,供养十方如来真法身。须知我们所供养的塑像乃是佛之化身;而此十号则正是佛之法身。以上为讲述信佛十号具足。

  

  ( 4 )信佛有十力、 四无所畏、 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佛的十号是佛果功德的总称,而佛的十力、四无所畏等则是佛所修得的功德之具体项目。兹略述如下:

  A 、 佛十力在所有如来的功德威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如来十力。如来十力的重要性如何呢?简言之,如来如果没有十力,就不能称为如来应正等觉,亦不能称为佛、 世尊,乃至十号具足。换句话说,十力是如来得以称为佛、应正等觉、 乃至十号的条件。佛十力经、不:「汝等当知诸佛如来应正等觉具足十力;具足十力故,得名如来应正等觉,尊胜殊特,雄猛自在。」其次,一般所说的如来威神力,亦是以此十力为基础,而且如来一切自证、 化他之威力,亦以此十力为基本。因此,为佛弟子,欲善了知佛果功德,当善了知如来十力。

  -、处非处智力:「处」,即「是处」,或「有是处」,亦即:有此事理,以英语来说,就是:「非处」,即「无是处」,或「无有是处」,亦即无此事理。用英文说即是:一这是指了知因果方面的智力,即「如是因如是果」。例如:「种瓜得瓜」― 为有是处;「种瓜得豆」― 为无是处(无有是处)。「蒸沙得饭」― 无有是处;「修戒定慧清净,得圣道」― 有是处。「作杀盗淫、 心无惭愧而诵经,不受恶报」― 无有是处;「行淫、习禅而证圣道」― 无有是处。如来对于一切世间、过去、现在、 未来之因缘业果为有是处、 或无是处,皆了了知。此第一智力为十力之总相。

  二、业报智力:或称「业异熟智力」。(「异熟」即果报的旧称。异熟有异类而熟、异时而熟两种意义。)此智力为如来对于一切众生过去、现在、 未来三世之业缘、 果报、生处,皆悉遍知。

  三、静虑、解脱、等持智力:如来于诸禅定自在无碍、其浅深次第如实遍知。

  四、知众生根上下智力:如来于一切众生根性胜劣、 得果大小,皆如实遍知。

  五、知众生种种乐欲、胜解智力:谓如来于诸众生之种种好乐、知解能力,皆如实遍知。

  六、性智力:此又称「界智力」。谓如来对于世间种种别异性、种种积习、欲染、善性、 不善性、 可度不可度、定、不定性、种种业性、 欲性、烦恼性,皆如实偏知。

  七、-切至处道智力:谓如来于六道有漏行所至处,及涅槃无漏行所至处,皆如实遍知。

  八、宿命智力:如来于一切众生之宿命,一世乃至百千万世,一劫乃至百千万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饮食、苦乐寿命,皆如实遍知。又,宿命有三种:宿命通、宿命明、宿命力。大智度论云:「几夫人但有通,声闻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

  九、天眼无碍智力:或称生死智力…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