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13

  ..续本文上一页。谓如来以天眼如实了知众生死生之时,与未来生之善恶趣,乃至美丑、 善恶业缘,皆如实遍知。

  十、漏尽智力:谓如来于一切惑之余习气分永断不生,如实遍知。以上为如来十力,载于圣教多处,可参考:佛说十力经,大正藏第十七册,七八菩萨地持经,卷十,大正藏第三十册,化,。大智度论卷及,「释初品中十力」(以上为大乘经论,其中以大智度论阐释最为详细。)

  丰『 杂阿含经』 卷26 ,大正藏第二册。

  5 、 成实论卷一,「十力品第一亡『 俱舍论』 卷.大昆婆娑论,卷加,大正藏第27 册。(以上为小乘经论。)

  B 、 佛四无所畏佛之四无所畏中,前一、无畏为自说智德及断德,后二无畏是为他说破除障道之法及令他尽苦道之法,故亦是令他得证断德与智德:

  -、-切智无所畏:谓世尊言:「我是一切正智人,在大众中作师子吼,转正梵轮,安住圣城,得无所畏。」

  二、漏尽无所畏:谓世尊作诚实言:「我一切漏尽,于大众中师子吼,无有怖畏。」

  三、说障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作师子吼,为弟子开示障道法,令除诸障,无有怖凤

  四、说尽苦道无所畏:谓世尊于大众中作诚实言:「我所说圣道,能出世间,若行是道,能尽诸苦。」佛作如是师子吼,无有怖畏。

  C 、佛四无碍智「四无碍智」又称「四无碍解」。这是指佛为众说法时的无碍智辩。寻常所说的:「辩才无碍」,即是从这四无碍智脱胎而来:-、法无碍:「法」指能诠的教法,能诠的教法为由名、 句、文(名身、句身、文身)所组成。此无碍智谓佛于能诠的教法之名、句、文通达决断无碍。

  二、义无碍:「义」指所诠之义理,此为相对于前项的能诠之名句文而言。谓佛于所诠之义理究竟通达决断无碍。

  三、辞无碍:「辞」指众生之方言。谓佛对各地之方言通达自在无碍。

  四、乐说无碍:谓佛以前三种无碍智,为众生说法,开演无尽,乐说无厌,同时亦于诸禅定中得自在无碍。因为佛说法时,是以禅定力而为众生说法的。

  D 、 佛十八不共法所谓「不共」,是不与二乘、 菩萨共有,而是佛独得之功德,此等功德,除佛外无人有之,故谓之「佛十八不共法」

  -、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满足故,一切烦恼尽,故身无有过失。

  二、口无失:佛具无量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随众机宜,皆令证悟,一切公向说无有口过之失。

  三、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心不散乱,善断欲爱及法爱,于诸法中心无所著,得第一安隐处,念念不失。

  四、无异想:「异想」义为分别取舍。谓佛于一切众生,不分别贵、 贱、怨、亲、恭敬、不恭敬,一切平等善度,心无拣择,称为佛无异想。

  五、无不定心:佛于行住坐卧、 一切时中,常不离甚深之胜定,故说无不定心。

  六、无不知已舍:「已」字当作「而」解,故「无不知己舍」即「无不知而舍」之义。谓佛于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念念中皆觉知其生、住、灭之相,同时住于寂静平等之舍心。

  七、欲无减:「欲」指修善、集福、度众等之善欲。「无减」,无有厌足。谓佛虽己成正觉,但于修善、 集福、度生等善事,曾无厌足,不因为成佛而稍, 有减。

  八、精进无减:佛为度众生,身心精进不懈,乃至舍甚深禅定乐,种种身,种种语言,种种方便力,度脱众生,佛有时或历险道、 或食恶食、 或受寒热、或值诸邪难问、或受恶口訾骂、毁谤,皆忍受不厌;佛世尊如是于诸境中度脱众生,精进不已,无有懈怠。

  九、念无减:谓世尊于三世诸佛法,一切智慧相应、 满足,无有退转、乏少。(前面第三项「念无失」是心念不乱不染无有过失,即是心戒清净;而「念无减」则是更进一步,积极地与佛慧相应、满足、无减,故一)者不同。)十、慧无减:谓佛具一切智慧,无量无边,不可尽故,为度众生,随慧而说,亦无有尽,永无乏少,是名慧无减。

  十-、解脱无减:佛远离一切执着,具有为、无为二种解脱,无漏慧相应,一切烦恼习悉尽无余,如是二种解脱皆悉圆满,无所阙减。

  十二、解脱知见无减:佛于一切解脱相中,知见明了,分别无碍,此智慧清净圆满无量无边,故称解脱知见无减。

  十三、-切身业随智慧行:佛现一切胜相调伏教化众生,令各开悟,如放光、 动地、 乃至着衣、 持钵分卫,敷坐入定,举手投足、 语默动静,皆依智慧开悟大众。

  十四、-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微妙清净之语,随智而转,化导利益众生,是名一切口业随智慧行。

  十五、-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智而转,入众生心而为说法,除灭其无明痴合之膜,是名意业随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无量劫中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过去世无碍。

  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未来世无量劫中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

  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以智慧照知现在世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若众生法,若非众生法,悉能遍知无碍,是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以上为略述诸佛所证之法身功德,总共有三十六法: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为佛弟子,于此等佛无量劫修行所成就之功德,皆应深信、知解、随喜、赞叹、 称颂、为他人说,令尽皆了知佛果法身功德,而于如来法身功德生起清净正信,这才是名符其实的「正信的佛教徒」,如是学佛,称为「正信学佛」,而非糊里胡涂学佛;若如是而得出家,称为「正信出家」,而非糊里胡涂出家,「随业出家」,何以故?以仰慕如来圣道而出家,愿随佛学,称为第一最上正信出家。谈到「常随佛学」,在未探讨佛果功德之前,真不知应如何随学;然而在瞭解了如来的法身功德之后,又觉得佛果功德实在无量无边,真不知要如何学起。不过至少一讥我们确定一点:即「一切无有如佛者」,加强对佛及法的信心,而且至少让我们在修行的路上,偶起懈怠之时,能有个榜样,提醒我们:绝不能得少为足;再者,佛果功德我们虽然还学不起,但至少佛的「身无失、口无失、意无失」,及「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对我们都是很好的示范、 鼓舞与启发。

  ( 5 )信诸佛功德平等

  诸佛各自所现之相虽有差别,然其法性身之功德则悉皆平等,无有高下。例如阿弥陀佛成就无量光极乐净土,以四十八大愿摄化上中下根一切众生往生彼国,趣入菩提。药师佛成就焰网庄严琉璃净土,其光遍照十方,依十二大愿摄化众生,令至菩提。此二佛最大不同者在于其愿力;然而其所成就之功德皆一般无二,皆是圆满成就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三身四智、 三德密藏,是故皆悉十号具足。有人问:为何诸佛在究竟相同之中又有种种差别呢?不是说「佛佛道同」吗?答:此乃诸佛各自由于因地之因缘,及慈悲愿力所显之差别。就如诸大菩萨其所证功德实究竟平等,其智慧与慈悲亦悉平等。然而诸菩萨所现之相则各自有别,如观世音菩萨现大悲相。地藏菩萨则现大愿相,度化业最重、苦最深的专家。而观世音菩萨于各道之中普遍现身,分配较平均,故称「普门示现」。再者,以法门之困难度而言,地藏法门要求的条件较低、较少,亦较易修;观音菩萨修行法门要求的条件较高,层次亦较高些,为摄受根器较大之众生。例如地藏法门,信心不很具足的人也可以修;而观音菩萨修行法门则必须深信的人才可修,此外有时还有种种条件要先具备或满足才行。今天早上讲到「信佛果功德」的最后一项!「信诸佛功德平等」。诸佛功德虽则究竟平等,然亦各以其因缘而现一切差别之相;以众生之业报、 福报各各差别不等,是故诸佛如来,为摄受一切众生,故以大慈悲力,现种种不同之相,来加以分别化度。为佛弟子,若能信受三世十方诸佛,深信一切佛果功德者,方能称为具足「信佛」。倘若只能信一佛、二佛,则其「信佛」之信根并未具足,只是小根小信而己。以上讲完「信佛」,卜面讲「信法」

  乙、信法

  佛法甚深广大,如何才能称为对法的信心具足成就呢?、信「因果法」当今初发心学佛之人,很容易在一接触到『 金刚经绣、『 心经脸等般若系经典之后,即由于不善修习故,而流于偏向「谈空、说有」,及种种玄学的议论。须知学者于修学这些般若深法之前,若对基本的因果法没有深信、正信,则一切皆成空言,一切皆是无根之说,如是则十分容易落入邪道、 魔道。因为一切佛法,皆是以因果法为其根本,如无因果法之本,则一切佛法皆不得成立,皆成空谈。因此学佛第一步必须先信解因果法。所谓因果法,指的是「三世因果」。有时我们会听见人说他只信「一世因果」;但所谓的「一世」之因果法,实在只是依凡夫的意识分别所言之法,非是佛所说的因果法。佛所说之因果都是指「三世」因果而言。世问一切因缘业果,如不从三世的角度来观察,则一切皆不得明瞭。如此便又回到最初的大问题上:我们若自身福德不足,亦不具足宿命智通,来观察自他之前世、后世,如何能「信」三世因果之说呢?这与前面所谈的「信佛」一样,实在是一大难处。所以「信根」是一切众生最不可思议的东西。若说一定要拿出证据来才能相信的话,要知道这三世因果有如佛果功德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众生即因囿于思议之故,所以无法信、 无法解、无法入。若要信解悟入,唯一之途,就是当下抛开一切凡夫的言说思议,才有可能信解、趣入,此乃由于其为不可思议法门之故。若明知它是不可思议法门,却仍然要去思议它,这如何能契合呢? 法华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之众生,其智皆如舍利弗,以共测佛智,累劫不能知。」共测佛智,其毛病就出在这个「测」…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