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P13

  ..續本文上一頁。謂如來以天眼如實了知衆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 善惡業緣,皆如實遍知。

  十、漏盡智力:謂如來于一切惑之余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以上爲如來十力,載于聖教多處,可參考:佛說十力經,大正藏第十七冊,七八菩薩地持經,卷十,大正藏第叁十冊,化,。大智度論卷及,「釋初品中十力」(以上爲大乘經論,其中以大智度論闡釋最爲詳細。)

  豐『 雜阿含經』 卷26 ,大正藏第二冊。

  5 、 成實論卷一,「十力品第一亡『 俱舍論』 卷.大昆婆娑論,卷加,大正藏第27 冊。(以上爲小乘經論。)

  B 、 佛四無所畏佛之四無所畏中,前一、無畏爲自說智德及斷德,後二無畏是爲他說破除障道之法及令他盡苦道之法,故亦是令他得證斷德與智德:

  -、-切智無所畏:謂世尊言:「我是一切正智人,在大衆中作師子吼,轉正梵輪,安住聖城,得無所畏。」

  二、漏盡無所畏:謂世尊作誠實言:「我一切漏盡,于大衆中師子吼,無有怖畏。」

  叁、說障道無所畏:謂世尊于大衆中作師子吼,爲弟子開示障道法,令除諸障,無有怖鳳

  四、說盡苦道無所畏:謂世尊于大衆中作誠實言:「我所說聖道,能出世間,若行是道,能盡諸苦。」佛作如是師子吼,無有怖畏。

  C 、佛四無礙智「四無礙智」又稱「四無礙解」。這是指佛爲衆說法時的無礙智辯。尋常所說的:「辯才無礙」,即是從這四無礙智脫胎而來:-、法無礙:「法」指能诠的教法,能诠的教法爲由名、 句、文(名身、句身、文身)所組成。此無礙智謂佛于能诠的教法之名、句、文通達決斷無礙。

  二、義無礙:「義」指所诠之義理,此爲相對于前項的能诠之名句文而言。謂佛于所诠之義理究竟通達決斷無礙。

  叁、辭無礙:「辭」指衆生之方言。謂佛對各地之方言通達自在無礙。

  四、樂說無礙:謂佛以前叁種無礙智,爲衆生說法,開演無盡,樂說無厭,同時亦于諸禅定中得自在無礙。因爲佛說法時,是以禅定力而爲衆生說法的。

  D 、 佛十八不共法所謂「不共」,是不與二乘、 菩薩共有,而是佛獨得之功德,此等功德,除佛外無人有之,故謂之「佛十八不共法」

  -、身無失:佛自無量劫以來,常用戒定慧慈悲以修其身,此功德滿足故,一切煩惱盡,故身無有過失。

  二、口無失:佛具無量智慧辯才,所說之法隨衆機宜,皆令證悟,一切公向說無有口過之失。

  叁、念無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心不散亂,善斷欲愛及法愛,于諸法中心無所著,得第一安隱處,念念不失。

  四、無異想:「異想」義爲分別取舍。謂佛于一切衆生,不分別貴、 賤、怨、親、恭敬、不恭敬,一切平等善度,心無揀擇,稱爲佛無異想。

  五、無不定心:佛于行住坐臥、 一切時中,常不離甚深之勝定,故說無不定心。

  六、無不知已舍:「已」字當作「而」解,故「無不知己舍」即「無不知而舍」之義。謂佛于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念念中皆覺知其生、住、滅之相,同時住于寂靜平等之舍心。

  七、欲無減:「欲」指修善、集福、度衆等之善欲。「無減」,無有厭足。謂佛雖己成正覺,但于修善、 集福、度生等善事,曾無厭足,不因爲成佛而稍, 有減。

  八、精進無減:佛爲度衆生,身心精進不懈,乃至舍甚深禅定樂,種種身,種種語言,種種方便力,度脫衆生,佛有時或曆險道、 或食惡食、 或受寒熱、或值諸邪難問、或受惡口訾罵、毀謗,皆忍受不厭;佛世尊如是于諸境中度脫衆生,精進不已,無有懈怠。

  九、念無減:謂世尊于叁世諸佛法,一切智慧相應、 滿足,無有退轉、乏少。(前面第叁項「念無失」是心念不亂不染無有過失,即是心戒清淨;而「念無減」則是更進一步,積極地與佛慧相應、滿足、無減,故一)者不同。)十、慧無減:謂佛具一切智慧,無量無邊,不可盡故,爲度衆生,隨慧而說,亦無有盡,永無乏少,是名慧無減。

  十-、解脫無減:佛遠離一切執著,具有爲、無爲二種解脫,無漏慧相應,一切煩惱習悉盡無余,如是二種解脫皆悉圓滿,無所阙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佛于一切解脫相中,知見明了,分別無礙,此智慧清淨圓滿無量無邊,故稱解脫知見無減。

  十叁、-切身業隨智慧行:佛現一切勝相調伏教化衆生,令各開悟,如放光、 動地、 乃至著衣、 持缽分衛,敷坐入定,舉手投足、 語默動靜,皆依智慧開悟大衆。

  十四、-切口業隨智慧行:佛以微妙清淨之語,隨智而轉,化導利益衆生,是名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切意業隨智慧行:佛以清淨意業,隨智而轉,入衆生心而爲說法,除滅其無明癡合之膜,是名意業隨智慧行。

  十六、智慧知過去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過去世無量劫中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過去世無礙。

  十七、智慧知未來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未來世無量劫中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未來世無礙。

  十八、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佛以智慧照知現在世十方世界所有一切,若衆生法,若非衆生法,悉能遍知無礙,是名智慧知現在世無礙。

  以上爲略述諸佛所證之法身功德,總共有叁十六法:十力、四無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爲佛弟子,于此等佛無量劫修行所成就之功德,皆應深信、知解、隨喜、贊歎、 稱頌、爲他人說,令盡皆了知佛果法身功德,而于如來法身功德生起清淨正信,這才是名符其實的「正信的佛教徒」,如是學佛,稱爲「正信學佛」,而非糊裏胡塗學佛;若如是而得出家,稱爲「正信出家」,而非糊裏胡塗出家,「隨業出家」,何以故?以仰慕如來聖道而出家,願隨佛學,稱爲第一最上正信出家。談到「常隨佛學」,在未探討佛果功德之前,真不知應如何隨學;然而在瞭解了如來的法身功德之後,又覺得佛果功德實在無量無邊,真不知要如何學起。不過至少一譏我們確定一點:即「一切無有如佛者」,加強對佛及法的信心,而且至少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偶起懈怠之時,能有個榜樣,提醒我們:絕不能得少爲足;再者,佛果功德我們雖然還學不起,但至少佛的「身無失、口無失、意無失」,及「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對我們都是很好的示範、 鼓舞與啓發。

  ( 5 )信諸佛功德平等

  諸佛各自所現之相雖有差別,然其法性身之功德則悉皆平等,無有高下。例如阿彌陀佛成就無量光極樂淨土,以四十八大願攝化上中下根一切衆生往生彼國,趣入菩提。藥師佛成就焰網莊嚴琉璃淨土,其光遍照十方,依十二大願攝化衆生,令至菩提。此二佛最大不同者在于其願力;然而其所成就之功德皆一般無二,皆是圓滿成就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叁身四智、 叁德密藏,是故皆悉十號具足。有人問:爲何諸佛在究竟相同之中又有種種差別呢?不是說「佛佛道同」嗎?答:此乃諸佛各自由于因地之因緣,及慈悲願力所顯之差別。就如諸大菩薩其所證功德實究竟平等,其智慧與慈悲亦悉平等。然而諸菩薩所現之相則各自有別,如觀世音菩薩現大悲相。地藏菩薩則現大願相,度化業最重、苦最深的專家。而觀世音菩薩于各道之中普遍現身,分配較平均,故稱「普門示現」。再者,以法門之困難度而言,地藏法門要求的條件較低、較少,亦較易修;觀音菩薩修行法門要求的條件較高,層次亦較高些,爲攝受根器較大之衆生。例如地藏法門,信心不很具足的人也可以修;而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則必須深信的人才可修,此外有時還有種種條件要先具備或滿足才行。今天早上講到「信佛果功德」的最後一項!「信諸佛功德平等」。諸佛功德雖則究竟平等,然亦各以其因緣而現一切差別之相;以衆生之業報、 福報各各差別不等,是故諸佛如來,爲攝受一切衆生,故以大慈悲力,現種種不同之相,來加以分別化度。爲佛弟子,若能信受叁世十方諸佛,深信一切佛果功德者,方能稱爲具足「信佛」。倘若只能信一佛、二佛,則其「信佛」之信根並未具足,只是小根小信而己。以上講完「信佛」,蔔面講「信法」

  乙、信法

  佛法甚深廣大,如何才能稱爲對法的信心具足成就呢?、信「因果法」當今初發心學佛之人,很容易在一接觸到『 金剛經繡、『 心經臉等般若系經典之後,即由于不善修習故,而流于偏向「談空、說有」,及種種玄學的議論。須知學者于修學這些般若深法之前,若對基本的因果法沒有深信、正信,則一切皆成空言,一切皆是無根之說,如是則十分容易落入邪道、 魔道。因爲一切佛法,皆是以因果法爲其根本,如無因果法之本,則一切佛法皆不得成立,皆成空談。因此學佛第一步必須先信解因果法。所謂因果法,指的是「叁世因果」。有時我們會聽見人說他只信「一世因果」;但所謂的「一世」之因果法,實在只是依凡夫的意識分別所言之法,非是佛所說的因果法。佛所說之因果都是指「叁世」因果而言。世問一切因緣業果,如不從叁世的角度來觀察,則一切皆不得明瞭。如此便又回到最初的大問題上:我們若自身福德不足,亦不具足宿命智通,來觀察自他之前世、後世,如何能「信」叁世因果之說呢?這與前面所談的「信佛」一樣,實在是一大難處。所以「信根」是一切衆生最不可思議的東西。若說一定要拿出證據來才能相信的話,要知道這叁世因果有如佛果功德一樣,是不可思議的。衆生即因囿于思議之故,所以無法信、 無法解、無法入。若要信解悟入,唯一之途,就是當下抛開一切凡夫的言說思議,才有可能信解、趣入,此乃由于其爲不可思議法門之故。若明知它是不可思議法門,卻仍然要去思議它,這如何能契合呢? 法華經雲:「若叁千大千世界之衆生,其智皆如舍利弗,以共測佛智,累劫不能知。」共測佛智,其毛病就出在這個「測」…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皈依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