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P12

  ..續本文上一頁相對于菩薩而言,指菩薩的覺悟雖然是正的,但並非普「遍」,無法如佛一樣于遍叁世十方無所不知,所以菩薩尚未達無上覺之果德。一切賢聖中唯有佛獨得正遍之智,故名正遍知。至于「知覺」二字,則相對于凡夫外道的不知不覺。

  4 、明行足「明行足」之梵文爲「鞍侈遮羅那叁般那」「明」是叁明,「足」是具足;此指佛于叁明六通悉皆具足。順便提及,叁皈依文中的「皈依佛,兩足尊」,其中「兩足」並非指兩只腳。這個「足」字也是具足之意,「兩足」即是兩種功德!「福」與「慧」― 悉皆具足。「皈依佛,兩足尊」之義爲:以佛之福與慧都具足圓滿,所以我們歸投依止他。「叁明」是: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另外,與叁明類似還有所謂的叁通,即天眼通、宿命通、 漏盡通(這是六通中的叁項,六通爲除此叁通外,再加:天耳通、他心通、 神足通)。「通」與「明」的比較是:「通」的層次較低,而「明」則較高;叁明于論典中又稱「叁達」。「通」表示能知道有某事于某地、 某時發生,而「明」則不但知道其事,且更進一步了知其事之前因後果、一切有關之因緣等。以上是解釋「明」與「通」的差別指自修成就道果,「行」是指教化衆生,令衆生亦得成就道果他之行皆已具足成就,故佛得稱爲「明行足」

  5 、善逝

  「善逝」之梵文爲「修伽陀」其義爲好去。「逝」爲逝去之意;善逝義指如來離去此世問時,爲入于涅槃法性,故其離去爲善境界。大智度論雲:「好去者,于種種諸深叁摩提、無量諸大智慧中去。」反之,衆生報盡命終離去之後,多半還是回到六道之中,盲盲目目、糊裏胡塗地輪轉不息,受苦無盡,故稱不善逝。又,佛如來所證的境界是「乘真如法性而逝」,因爲真如法性爲至善之境,故稱爲「善逝」。「善逝」這個名號,恰與佛的第一個尊號「如來」成爲一對。「如來」指佛來此世間之真實相狀,「善逝」則指佛離此世問之真實相狀!一來一去:「如來」是指雖無來而現有來,以乘真如之性而來,故實無來;「善逝」是乘真如之性而去,而實無去。因此,「如來」與;接著,「明」是,而佛于自修及化「善逝」之實義爲:來而無來,無來而來;去而無去,無去而去。有人問:佛涅槃後,生爲衆生的我們應如何處?佛爲何如此不慈悲要入涅槃,爲何不度衆生,舍衆生而去?問這些問題的人,之所以有此種種疑問,是因爲不了解佛實乃乘真如之性而去,以乘真如之性故,而實無去;故不應言佛實有去,佛實有入涅槃。若了此深義,則知佛實常住,永無涅槃故(亦即:「佛常在你身邊」)。簡言之,「如來」與「善逝」這一對聖號,其精義即是「無來無去」,以第一義谛言之,不但佛身是不來不去,不生不滅,乃至一切法亦複如是無來無去、不生不滅,究竟同于「如來」之性,同于「善逝」之性,同于真如之性!以皆真如所現故。

  6 、世間解

  「世間解」之梵文爲「路迦憊」。「世間」有有情世問」及「無情世問」兩種,「解」之義爲知解;「世問解」指一切世問之事理、因緣果報等,佛皆了知,以如來已證得一切智智,故所有世問一切凡聖、染淨、事、理、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佛悉知悉解,故得號爲世問解。

  7 、無上士、 無上士之梵文爲阿耨多羅」。「士」有四種,即:下士、中士、上士、無上士。下士爲聲聞,中士爲緣覺,「上士」(或「大士」)爲菩薩,「無上士」即佛,以佛于一切衆中爲無上故。觀世音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地藏菩薩等一切大菩薩皆稱爲大士;然一切世問唯佛最尊、最貴、 最上,世間無有如佛者,故佛稱無上士。「無上士」或單譯爲「無上」。

  8 、調禦丈夫

  「調禦丈夫」,又譯爲「調禦師」,其梵文是「富樓沙。一切衆生之煩惱,佛皆能調伏之。經中贊佛雲,調禦乃調伏、昙藐婆羅提」降伏之義;指「調禦大調禦,能調無不調」,故稱佛爲調禦丈夫。又,「調」者調解也,「禦」者駕禦也。調禦亦有開化、教化之義,謂一切衆生佛皆能調伏、教化,令至于善道。

  9 、天人師

  天人師之梵文爲「舍多提婆、 魔冕舍喃」。「天人師」之義,依文字表面,即「佛乃天人之師」。關于這一點,有些人有這樣的疑問:衆生界共有六道,爲何說佛只是天與人二道之師?難道佛非其它四道之師?須知這稱號只是舉其要者,而概括其余,在佛法的名相中稱爲「以簡攝繁」或「以上攝下」。因爲六道之中,天與人二道之衆生業障較輕,善根較具足,相對于其它四道而言,比較容易修行佛法,故舉天人二道而攝其余,因而稱佛爲「天人師」。再者,事實上,毫無疑問地,佛之大慈大悲,普及一切衆生界,因此佛實爲一切衆生、一切世問之導師,這是無庸置疑的。

  10 、佛世尊

  「佛世尊」此叁字在這裹雖是合在一起說,但實在是兩個尊號:「佛」與「世尊」。「佛」之梵語爲蔔必閱,義爲覺者、開悟之人。「世尊」之梵語是「薄伽梵」。邑,其義爲有德,以有德故爲一切世間之所尊奉。因爲古時在印度有些外道亦有妄稱「世尊」者,爲別于彼,故加上一佛」字,故「佛世尊」合稱之義即:此世尊爲得無上正等正覺之薄伽梵也,而非其余。在此順便提一下,有人曾有此疑:佛既已了斷煩惱,出離世間名利,爲什麼佛還有十號,這不是說佛還貪著虛名嗎?答:須知,佛之十號並非「虛名」因爲十號中的每一尊號,都是代表實實在在的修行與功德,並非「虛妄」的,而是名實相符、表裏一致的。譬如世間的「博士」學位,是代表許許多多在各專業上的訓練研讀、研究之總成績,不是虛妄的;若未得此等訓練、研究而達相當成就的人,是不能妄自冠上「博士」的稱號的;于修行上也是一樣,未達正等正覺地步的人,是不能妄自稱得十號,乃至其中任何一號,故知佛之十號並非虛名,而是名實相符,以如來功德真實不虛故。以上爲介紹佛之十號,此十號即是代表佛之法身功德。爲佛弟子應常念佛,而念佛法門中又以念佛之法身爲勝、爲上、爲究竟。若能常念佛之法身,即速入實相念佛,速入諸法實相,速得法性生身。在此,我有個建議:因爲稱念如來十號的功德無量,如果我們能夠每天念叁次,及每逢佛誕之時,亦念叁次,則所種善根不可思議。現在即請大家合掌隨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 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衆即隨同念叁遍〕 。這稱念如來聖號的念法,是法華經的念法,是最正式、 最莊嚴的念佛法。若值阿彌陀佛聖誕之時,即念「南無阿彌陀如來、應供、 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 無上士、調禦丈夫、 天人師、佛世尊。」先念此「彌陀十號」叁遍,然後再開始作慶祝佛誕之種種法儀,如此一來,所獲功德轉更殊勝。我自己在初發心學佛時,即曾將此十號以大字書寫于紙上,供于佛堂,常常念,常常誦,不久即自然銘記于心。若有善書法者,可恭寫一份,裝框被背供奉于佛堂,時時念誦、常常思惟。如此即是真正憶念十方如來,供養十方如來真法身。須知我們所供養的塑像乃是佛之化身;而此十號則正是佛之法身。以上爲講述信佛十號具足。

  

  ( 4 )信佛有十力、 四無所畏、 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佛的十號是佛果功德的總稱,而佛的十力、四無所畏等則是佛所修得的功德之具體項目。茲略述如下:

  A 、 佛十力在所有如來的功德威力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來十力。如來十力的重要性如何呢?簡言之,如來如果沒有十力,就不能稱爲如來應正等覺,亦不能稱爲佛、 世尊,乃至十號具足。換句話說,十力是如來得以稱爲佛、應正等覺、 乃至十號的條件。佛十力經、不:「汝等當知諸佛如來應正等覺具足十力;具足十力故,得名如來應正等覺,尊勝殊特,雄猛自在。」其次,一般所說的如來威神力,亦是以此十力爲基礎,而且如來一切自證、 化他之威力,亦以此十力爲基本。因此,爲佛弟子,欲善了知佛果功德,當善了知如來十力。

  -、處非處智力:「處」,即「是處」,或「有是處」,亦即:有此事理,以英語來說,就是:「非處」,即「無是處」,或「無有是處」,亦即無此事理。用英文說即是:一這是指了知因果方面的智力,即「如是因如是果」。例如:「種瓜得瓜」― 爲有是處;「種瓜得豆」― 爲無是處(無有是處)。「蒸沙得飯」― 無有是處;「修戒定慧清淨,得聖道」― 有是處。「作殺盜淫、 心無慚愧而誦經,不受惡報」― 無有是處;「行淫、習禅而證聖道」― 無有是處。如來對于一切世間、過去、現在、 未來之因緣業果爲有是處、 或無是處,皆了了知。此第一智力爲十力之總相。

  二、業報智力:或稱「業異熟智力」。(「異熟」即果報的舊稱。異熟有異類而熟、異時而熟兩種意義。)此智力爲如來對于一切衆生過去、現在、 未來叁世之業緣、 果報、生處,皆悉遍知。

  叁、靜慮、解脫、等持智力:如來于諸禅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

  四、知衆生根上下智力:如來于一切衆生根性勝劣、 得果大小,皆如實遍知。

  五、知衆生種種樂欲、勝解智力:謂如來于諸衆生之種種好樂、知解能力,皆如實遍知。

  六、性智力:此又稱「界智力」。謂如來對于世間種種別異性、種種積習、欲染、善性、 不善性、 可度不可度、定、不定性、種種業性、 欲性、煩惱性,皆如實偏知。

  七、-切至處道智力:謂如來于六道有漏行所至處,及涅槃無漏行所至處,皆如實遍知。

  八、宿命智力:如來于一切衆生之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皆如實遍知。又,宿命有叁種:宿命通、宿命明、宿命力。大智度論雲:「幾夫人但有通,聲聞人亦通亦明,佛亦通亦明亦力。」

  九、天眼無礙智力:或稱生死智力…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皈依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