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10

  ..续本文上一页。例如观世音菩萨有时以老太婆等身示现;菩萨作如是示现是有原因的,并非他喜欢老太婆的形相,而是因为众生的障重、福报不够,不堪亲见菩萨的清净庄严本相。话说回来,即使观世音菩萨现出清净庄严本相,然而你的心不清净,于菩萨不起信敬之心,甚至还起疑心、毁谤心、不信心、不恭敬心、或者起贪着心;如此一来,菩萨之示现,对你非但无益,反而令你造罪。因此菩萨以慈悲故,就现出劣应身而作教化、 利益。其次,如果福报善根更浅之人,即使精进修持,以其心不净,佛菩萨也就完全不能现身,只能于暗中加持;在这种情形之下,常常行者自己被加持了,都还不知不觉。有时,更因为业障特重的缘故,还以为完全是自己的工夫好,甚至常忍不住而向人夸耀自己的修行如何高妙。殊不知,那多半是佛菩萨慈悲暗中加持的结果。佛在楞伽经中说:如果没有如来的威神加持,任何众生皆无能力有所说示,乃至无有能力修行无上道;且又更进一步说,若无如来神力加持,而众生能有所行、有所说、有所示者,无有是处。所以,若我们能有所修行、有所说、有所示,应当如实了知,这实在不是我们自己行;固然自己所修之善根是功不唐捐,可是应该切记:皆是靠佛菩萨的加持力,我们才得如此修行,才得如是自利、如是利他。佛弟子若能作如是念、如是信解者,就不会起侨慢之心,目中无人。修行者若无慢心,善根便渐渐得以增长、 具足。修行人若于其所修,起少分慢心,则将使其所修善根渐渐销退,终至退尽无遗。所以一切佛弟子,必须要生如是信,信什么呢?要信佛的威神力,及信佛的无量大悲。如是信根满足之人,就能净信「三世十方诸佛的威神及慈悲之力皆悉平等」,到此境地,方得称为「信佛」之善根具足。接着,与信心相反的是疑、惑、不信与谤,这是信根不足的人所起的四种烦恼业。这四种烦恼又有程度上的差异,其中最微细的是「疑」,心中一起「是真的有佛吗?」这样的念头即是起疑。「惑」与疑类近,但惑比较属于中性,而疑的恶性较大,且有时是先起惑而后生疑,有时是先疑而后惑(心中先起疑心,然后再被那疑心所迷惑);疑与惑本质都不是确定的,然而一旦「疑」与「惑」都具足之后,便会生出「不信」的大烦恼,这三者都是意业中的烦恼业。若再依于疑、惑、不信)二种意业而造口业,形诸语言,就成毁谤。起疑、惑之业,罪较轻,但造毁谤之业,则罪极重,因为毁谤会误导他人、破坏他人善根之故,故属于极大之恶法。疑与不信,在唯识五位百法中的分类都是属于「烦恼法」,而且是「根本烦恼」。「烦」与「恼」是不一样的,「烦」较微细,指心裹些微动荡不安的状态;「恼」则与瞋患相近,形相较粗,指心中较激烈的动荡。「疑」与「不信」这二种法,皆能令我们原本清净之心变得荡漾不安,故称其为「烦恼」。但是一般凡夫之人,心中常是一团合钝垢浊,故常不觉不知自心中的动荡不安之相,甚至因为烦恼心覆盖的关系,常常生颠倒想,反而以心中的动荡不安之相为乐。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因不信而起谤,起谤之后却越谤越起劲,越讲越过瘾,欲罢不能,乐此不疲,甚或引古人之语而强自解:「予岂好辩哉! 」乃至似是而非地自谢为「无诤之辩」而洋徉得意。所谓「真理愈辩愈明」,这句话实在是有问题的;其实真理往往是愈辩愈暗,而不是愈辩愈明。因为辩论者到后来都只是在争意气,而辩论也沦为意气之争,成为言说戏论。若真能离于几夫之言思而直下觉悟者,方能通达佛乘之无上道。

  二、信佛果功德

  此项「信佛果功德」又比上述广义的「信佛」更加确切,但也更难。世问人以凡夫俗眼故,连佛的存在都难见难信,更何况是佛果功德,那一定是更加难以信解。然而以「实义」的信佛而言,必须是信佛之「佛果功德」,才是「信佛」之精义,因为信佛果功德即是信佛之法身。如来之法身具足无量功德,那是佛无始劫来,为众生勤苦修行所得之妙果;对此妙果功德,我们应起清净之信。然而所谓的「佛果功德」实是无量无边,言之不尽,述之不完;不过依经教所示者,简略言之,则有如下数项:

  ( 1 )信佛为-切智人「一切智」,梵文为「萨婆若」。为佛弟子,应信「佛为一切智人」,这点在当今之世特别重要,为什么呢?因为当今之人,有的因曲解小乘,而只把佛当作大阿罗汉(因为即使在小乘经典阿含经中,佛仍是「佛」,不是「阿罗汉」;阿罗汉是佛弟子);有的只把佛当作教育家,类似孔子一般;有的则依于考据,只把佛当作有慈悲心、有修行的悉达多太子― 这些人都把佛降级为凡夫、二乘,不把佛当「佛」看,亦不信经教中所说的「佛为一切智人」,而依于自心虚妄分别,贬佛为凡夫(如教育家、太子),或一、乘。至于「佛为一切智人」,经教中所在多有。可叹当今之人多不看经,而听信种种愚妄之人邪妄言说,由他误导,乃至人云亦云,以至令谬论邪说蜂起。「一切智」之义为何?即是如实了知现在、过去、未来三世一切世界及众生界,不论有为、无为,其中一切因、缘、 业、 果、受生、 趣向、种种差别,如是一切,于一念间,皆悉了知,称为一切智。又,有哪些经论说如来是一切智人呢?例如:

  ▲ 法华经药草喻品中说:。我是一切智者,一切见者,智度者,开道者,说道者。

  ▲ 美闷生经中说:。如来即是一切智藏。

  ▲ 大智度论(卷二)中说:。问日:有一切智人,何等是?答日:是第一大人,三界尊,名日佛。

  ▲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卷下)中说:。满足无漏界,常净解脱身,寂灭不思议,名为一切智。。

  ▲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中说:。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

  ▲ 成实论(卷一)中说:。佛久集善性:. .拔三毒根,永无余习,以是等缘,戒品具足、定品具足者,佛依此定得一切智。"

  以上只是略举大小乘经论中言佛为一切智者,其它经论中,不胜枚举。为佛弟子,若不信受经论中佛口亲说及菩萨所说,当信何人说?若任何人其所说者违于如来经教所说,是「非佛说,非菩萨说」,是名为邪说、恶说,当受重报,以坏佛法故,导众生入泥梨故。至于有人误解「一切智」之义,而问:难道佛也懂得医药、 矿冶、 农事、机械等等学问?洛泛些都是世问的五明技艺,并非「一切智」中的重要项目,虽然世尊于作太子之时,对世问五明技艺也多有涉猎,多有通达,但那些无关宏旨,一切智人要了知、开示的是:灭三毒、百八烦恼,修道果、出生死、得涅槃菩提。

  ( 2 )信佛有三身四智

  A 、 信佛具三身为佛弟子,应信佛有三身四智。何谓三身?三身有两种:( l )显教说佛有「法身、报身、化身(或应身)」;密教则说佛有四身:「自性身、 受用身、等流身、变化身」。经教中谈到佛三身(或四身)的,也是很多,例如:『 佛三身赞脸中说: 我今稽首法身佛,无喻难思普遍智,充满法界无棰碍,湛然寂静无等等:. . 我今稽首报身佛,湛然安住大牟尼,哀愍化度菩萨众,处会如日而普照:. . 我今稽首化身佛,菩提树下成正觉,或起变现或寂静,或复往化于十方:. .(详见大正藏卷验,第757 页)。

  天台宗智者大师所著 法华文句卷九中说:法身如来名昆卢舍那,此翻一切处;报身如来名卢舍那,此翻净满;应身如来名释迦文,此翻沃憔。佛地经论(卷三)中云: 佛具三种身:一者自性、二者受用、三者变化。"兹说明如下:

  -、自性身!即与上面所说的「法身」是一样的。

  二、受用身― 受用身又有两种:自受用身― 此为佛之自证境界,自受法乐,唯佛与佛乃得究竟,连菩萨都不得见闻;是第八识所转之「大圆镜智」之所变现。必他受用身― ― 这是为令初地以上之菩萨感见,使彼受用法乐所现之佛身。又,佛以慈悲,为初地以上笠口萨于色界最高天(阿迦尼咤天,或译为无顶天)现三万由旬之大身,而为开示无上菩提之道,令速成佛,这是佛之他受用身,为佛四智中之「平等性智」之所现,此即应身(化身)中的「胜应身」

  三、变化身― ― 此为佛对未登地的诸笠口萨(住、行、向三贤菩萨)、及二乘、凡夫、 及六道诸众生,变化种种之身,使之感见,为作教化或加持者。这也是应身(化身)中之「劣应身」,为佛之「成所作智」之所现。成唯识论(卷十)中说:

  一、自性身,谓诸如来真净法界,受用、变平等所依,离相寂然,绝诸戏论,具无边际真净功德,是一切法平等实性,即此自性,亦名法身.. . . . .。二、受用身:此有二种:( 1 )自受用身:. .尽未来际恒常自受用广大法乐。(2 )他受用,谓诸如来由平等智,示现微妙净功德身,居纯净土,为住十地诸菩萨众现大神通,转正*轮,决众疑网,令彼受用大乘法乐.. . . . .。三、变化身,谓诸如来由成所作智变现无量随类化身,居净秽土,为未登地诸菩萨、二乘、异生,称彼机宜,现通说法,令各获得诸利益事。无著菩萨所造的『 摄大乘论脸(第十一分)中说: 如是已说彼果断殊胜。彼果智殊胜云何可见?谓由三种佛身,应知彼果智殊胜。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变化身。以上是诸经论中讲述佛之三身。因此,为佛弟子应信佛有三身。附及,密教于自性

   受用、变化外,再加「等流身」,成为四身。「等」者同等,「流」者流类。等流身之义为:佛为九法界众生示现时,不现出他本来之真相,而现出与当界众生相同之色相,如于天界,则现与天人同等流类之相,如于鬼道,则现与鬼类众生相同之相,如于人道,则现人相,称为等流身。(附及,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第2210 页中说如观音菩萨之三十一)应身也是等流身,这是不正确的;因为观音菩萨的三十一)应身是「应以…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