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6

  ..续本文上一页的亲属关系,但他还是能依旧不为所动,自得其乐― ― 怎么忍得下心呢?所以菩萨道的行者,必不取声闻、缘觉乘,对于二乘法,虽发广大心而修学,但只是修习而不取证,这等于说只修学分而不要文凭,亦即大般若经中所说:「菩萨观空而不取证」

  ( 5 )菩萨乘

  「菩萨」一词,全文是「菩提萨埵」。我想大家都已知道这是梵文的音译,其拉丁拼音是。中国人喜好简省,所以到后来,便常常只用前面和中间的两个字「菩萨」代替「菩提萨睡」四个字,结果「菩萨」一词反而比较流行,家喻户晓。「菩提」的意思是「觉」,「萨埵」之义是「有情」。有情或众生,一般的英译为、繁。「觉有情」有三种意义:

  1 、求觉的有情:即是正在求正觉的有情,尚未到达佛无上正觉的境界。此处这「求觉」一)字是动词的「现在进行式」,表求觉的动作正在进行的状态,故这些菩萨即是在「因位」中的菩萨,其中包括从信位到住、行、 向、乃至十地菩萨,都可说是因位的「求觉之有情」。

  2 、已觉了的有情:已经觉了的有情,例如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 普贤菩萨等。这些是「果位」的大菩萨,位居等觉或妙觉,亦即是己经觉了(开悟)的有情,经中说「等妙如佛」,故这些菩萨之觉悟已等同于佛。更何况有些大菩萨,是成佛之后乘愿再来而示现为菩萨的。

  3 、众生觉了的有情:前面两种都是依自修而言,现在这种则是依化他而言。能自修觉悟之道,且能化他,令修觉悟之道,这种有情,就是菩萨行人。菩萨累劫辛勤,都是为了利益无量众生,其所修学,也都不是为求自利,不为自求安乐,所以菩萨之发心甚难。因此经上说菩萨一人发心,魔宫震裂,魔大恐惧;可知菩萨之可贵,以其能继佛种性,荷担如来家业的缘故。以上所讲的人乘、天乘、 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合称为「五乘佛法」。五乘中,声闻、缘觉、菩萨又合称「三乘」,三乘乃圣人所修。人乘与天乘则是凡夫境界,依之而修者,虽可得人天之福报,但不能解脱三界轮回之苦。虽然如是,但连佛法中的人天乘也是不同于世间法、或外道怯的,甚至远远超过一切世间、几外之法,而「不与外道共」。不说别的,单就人乘中的五戒来说,其中任何一戒都远超出任何世间外道之法。例如不杀生戒,外道通常只教不杀人、但可杀其它众生;或不可杀自己人、但可以杀异教徒,故不究竟;因此可知唯有佛法才是究竟之法,可令众生到达彼岸。所以佛法中,即使是「人天乘」之法,也是世问所无的妙宝,也都是从佛的萨婆若海中所流出的大悲大智法门,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故称佛口亲说的五乘法宝为「五乘佛法」接着,除了这「五乘」外,我的讲义大纲上还有一项「一佛乘」「-佛乘」「一佛乘」是什么呢?所谓「五乘法」、或「三乘法」、或「二乘法」,依佛在法华经中所开示的,都不是究竟的,唯有「一佛乘」才是究竟的。所谓一佛乘,就是六祖大师最初到五祖弘忍大师处时,五祖大师问他:「汝从何处来,欲求何物?」六祖大师回答说:「唯求作佛,不求余物。」或许有初发心人看六祖坛经,看到此处,会心生疑念,说:哇,怎么这么大的口气,事实上,六祖大师所说的那句话,是表明了他己发了所谓「最上乘心」。「唯求作佛」,这是甚难稀有之事。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可能这样想:我要是能够作到菩萨就己经很不错、很不简单了,哪还敢奢求什么「最上乘」、「无上乘」呢?所言「一佛乘」,其意义是:只此一乘为真实,非二、 非三;所谓二乘、 三乘,都只是权设之法!因为佛设二乘、三乘、五乘,「一切皆为一佛乘故」此义即是说:佛之所以开示二乘、三乘、乃至人天五乘之佛法,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熟、成就、 引导众生趣向一佛乘,趣求无上菩提,成就佛道,与佛无异。这是『 法华经绣的要旨。我们学佛皆应发此无上道心,唯求作佛,不求其余,其意在此。

  【 此时座中有人问】 :「如果大家都作佛,没有人作事,那我们吃什么呢?」

  【 答】 :你是不是怕大家都出家了?其实你是怕自己这样学下去,也许会想出家,是不是?你放心,发心出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而且不会大家都一时发心出家,并且一时成佛;那只是逻辑上才有的(可能性),但事实上不会有这种(可能)。再说佛在世时,即有人曾经问过此类问题。佛说:即使四天下都闹大饥荒,我佛门出家弟子也不会有一个人饿死。这种豪语不是能随便说的。同时这也是个(承诺)。很多人说年轻时应该好好地去努力奋斗创事业,至于学佛,则是年老以后的事。但是我们人越长大,业障越多,而且人到老时,体一哀心窒,想修也修不动了。拜起佛来,腰酸背痛;看起经来,眼力不济;念起经来,体力不支;打起坐来,筋骨僵硬,精神散乱太久了,不能集中,尽打瞌睡,无法修得来。而且年轻时通常也多少做了些不可告人的事,若如此,则更增加修学的障难。其实老与不老,主要在于心境,不在形体。有的人身虽老而心不老,有的人则未老先衰。像我早在读初中的时候,就已经饱尝忧患与世情冷暖了。那时我的额上皱纹深印,都是生活所刻下的痕,同学都叫我「老公仔」,又把它翻成英文,叫我。日污。。可是很奇怪,我学了佛以后,那些皱纹就渐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有过去的照片可为凭证。可见学佛之功用大矣哉― !甚至可以美容!返老还童!所以你放心学吧,不要怕,不会马上就想出家的,也不会马上成佛,更加不会有全世界的人都一齐出家以致大家都饿死的现象,度,自耕自食,更不虞绝粮。解释完「大乘」,现在来解释「信位」

  2、「信位」

  大乘菩萨修行的境界,一般而言,共有五十二阶位。不过,楞严经中在最初的信位菩萨前还立了一个「干慧地」。因此可知,菩萨的修行,即使信位中的「初信位」都不是容易的,因为须要先圆满干慧地的境界,然后才能进人信位。进一步而言,「信位」已是入于菩萨的「正位」,属于「外贤位」。而「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则是菩萨的「内贤位」,故知信位乃菩萨正位,不在凡夫中。接着,何谓「干慧地」呢?此处所谓「干」是干枯之义,指菩萨行者干枯了一切爱欲、烦恼,而达初伏烦恼、爱欲之境地:此菩萨已到了不以财、色、名、食、睡为乐的地步。此菩萨在这些粗重烦恼爱欲干枯之后,能产更何况,自佛教传来中国,唐代百丈禅师创丛林制生无漏智慧,名为「干慧」;又,此菩萨之智慧因尚未得如来萨婆若智水之灌沐(灌顶)、滋润,故称为「干」慧,是一种初发智慧的状态。虽然说是初发,可是对我们一般人而言,也已是望尘莫及了。等到干慧地满心之后,便登于「初信位」。初信位满心之后,才算是「初信成就」的菩萨。初信满心即入于「二信位」中修习,如此而位位增上,至于第十信满心,即是「信位成就」之菩萨;信位成就之后,便入于「初住」。这便是「信位菩萨」的修证次第。

  3、『 菩萨」这一项我们刚刚讲过,故在此从略。

  4 、「修行」「修」是修理之义饰、整理」解。如何凤。然而此处的「修理」「修饰」呢?世俗有并非台语所讲的修理,而暴种人喜欢不修边幅,认为风作「修一种潇洒的作风。然而佛法行人则是不赞成不修边幅的。为佛弟子,于仪表或行为若不修边幅,即有落于外道之虞。从前虚云老和尚曾很用功地在一间寺庙的后山闭关达三年之久,且得到很好的境界。由于长期闭关,没有与外界接触,头发长得很长,身体也很久没有洗,衣服亦褴褛不堪,而步行轻快如飞。他出关后去参访一位老禅师,求他印证。老禅师一看他衣不蔽体,身体污垢,须发长而不的模样,便道:「是谁教你这样修的?你这是在修外道,不是修行佛法」― 那真是当头棒喝。佛法中于事上及理上,讲求的最高境界是「清净庄严」。因此,一切行人,不论修什么法,都必须努力作到身清净、心清净;此外,以悲智成就故,而不坏相,为欲成就一切众生的清净庄严心,故现清净庄严相。嬉皮邋遢之相,于佛法中无有是处。又好比世俗人家里院子有草坪的,如果草长长了,就要割低一些;如果有树,树枝长得参差杂乱时,就要修除杂蔓之枝;同样的,一般人头发太长时,也是要修剪」下(至于出家人,戒经中说至少两周须剃一次发)。所以在「修」的同时,也是「饰」:经过修饰、 整理,则会令人觉得焕然一新,显得清爽、美观。如此不但自己觉得舒服,别人看了也顺眼。以上是谈身体仪表的「修」,至于内在的「修」,则与「行」同。「行」就是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内行」与「外行」。内行指「心行」,而外行又含摄「身行」及「语行」,所以「行为」实含「身、语、意」三业之行。依于佛法去修饰、 修正、 或修理)一一业之行,就称为「修行」。到此「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讲题字面的意义已大致解释完毕。接下来讲大乘信位菩萨修行的内容。

  丙、大乘信位蔷萨修行要目― 修「信位十心」

  大乘菩萨所修的「信位十心」为:

  一、信心― 初信位

  二、 念心― 二信位

  三、 进心― 三信位

  四、 慧心― 四信位

  五、 定心― 五信位

  六、 不退心― 六信位

  七、 回向心― 七信位

  八、 护法心― 八信位

  九、 戒心― 九信位

  十、 愿心― 十信位

  我们在佛法中修行,须确实知道自己在修些什么,切莫修了半天,仍不知道所修为何。以正修行而言,一般即须先长养「信心」。信心增长了,便可进修「念心」;念心增长了,即可进修「精进心」;然后再由精进心而进修「慧心」如是次第而修「定心」、「不退心」、「回向心」、乃至「愿心」等十心。成就这「十心」是切切实实的修行,而不是空言可致的境界;信位菩萨的修行,就是为了成就此十心。现在谨将此菩提圣种的十心,一一分…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