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是冬季的緣故,氣流很不穩定。從臺北出發飛到日本的途中,飛機又是忽上忽下的,而且不是逐漸地爬升或下降,而是急遽的升降,雖然感覺上不像上次那麼驚險駭人,但仍然令人膽戰心驚。由于機身抖動得太厲害,且上上蔔蔔之際高度差異得很大,使得氣壓也倏然升降,因此耳朵感覺很難受。在我們前座有個嬰兒,哭得很厲害,我知道一定是耳膜受不了的關系― ― 連大人都受不了了,更何況小奶娃。這嬰兒由于不舒服,任憑媽媽怎麼哄,還是哭個不停。這時候,怎麼辦呢?只有再祈求觀世音菩薩了。于是我就又開始念大悲咒了,誰知才開始念f 第一句「南無喝啰怛那,多啰夜耶」,那個孩子就忽然停止啼哭了,而這時飛機還是在繼續下降,也就是機內氣壓仍繼續在加大,但是顯然那娃娃的痛苦己止,這就是觀世音菩薩以本願大慈悲威神之力,循聲救苦,護佑一切衆生的例子。以上,我爲了稱揚贊歎菩薩的威德,也令在座各位于佛法、于諸菩薩的無上威神之力,心生廣大信心故,所以講了這兩段真實的小故事給大家聽。
現在我們休息一下,精神恢複之後,再接著往下講。現在我們來解釋講題。我們的講題全文是「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現在依次來解釋。
l .「大乘」
先解釋大乘的「大」字。大是無量無邊的意思,因爲無量無邊,所以名之爲「大」。若是有量、有邊,則不名爲大。又,大是無方所之義;若是有方所,便有所限,就不能稱之爲大。「無方所」是指不在內、不在外,亦不在兩問。若在內,在某個東西一袅面,就不可能爲大。在外,亦是有界限可尋,也不爲大。若不在內、不在外,而在兩間,在內外兩者中間,這更不能稱爲大了。另外,「大」還有無相之義。一切有形相的、可加以敘說的,都不能算是大。以無相故,名之爲大。「無相」是沒有方、 圓、大、小(體積、形狀之相);無青、黃、赤、白(色相),故名之爲大;若有方、 圓、大、小,種種體積與形相所限,則不名爲大。若有青、黃、赤、白種種顔色所限,也不名爲大。無量、無邊、無方所、無形、無相,其結果是「不著一切處」:以不著一切處,故名爲大。因爲佛體證了這樣的深理,所以佛稱爲「無所著等正覺」。何謂「無所著」呢?于叁界之中不著一法;行于一切,不著一切;以無量大智起無量大悲,攝受度化無量衆生,這樣就名之爲「大」。「大」有如「等虛空、遍法界」一樣地容納一切,所以稱之爲大。怎麼個大法?一切法都爲它所包含。正如如來的智慧與慈悲:如來的智慧無所不及、 無所不至;如來的慈悲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所以稱爲大。大又如大地,如大地一般,可以覆載一切,無有分別;一切善惡衆生、草木土石、腐屍糞尿,它都無所不容、無所不納,故地名爲大地。如來之悲智廣大,亦複如是,無所不包,故名爲大。接下來解釋「乘」。何謂「乘」呢?「乘」字有人讀作杳,有人讀爲登。此「乘」字當動詞用時念士,當名詞用時念登,此處是作名詞,故應讀作登,是車乘之義,表示如來之法有如車乘一般,能運載一切衆生,到達涅槃彼岸,故稱如來之法爲「乘」。「如來所說法爲『 乘壯,那麼到底如來說了什麼法呢?如來說了「五乘」之法:
1、人乘
2、天乘
3、聲聞乘
4、緣覺乘
5、菩薩乘
爲何如來要說「五」乘之法呢?這完全是依衆生的根器之不同而有所差別,如來本身並無分別心。有如陶師作種種器,都是依陶土的質料而作。若是劣質的土,他就依其性而作成較差的器皿。若是質料佳的土,則作成上好的磁器。總而言之,只要是塊材料,他就能依其不同的性質,令其成就種種不同的器。如來亦複如是,說種種的法,爲的是應衆生根器的不同而因材施教,皆令有所成就。如來從不因爲衆生愚癡、合鈍而不度、不爲之說法。若我們是愚合之人,他就會選用與我們相應的適合于愚癡、合鈍人之法來說,令我們也能得到利益、有所成就。若我們是根器比較好一點的人,如來就爲我們說甚深微妙的法門。若是上上根器者,則爲我們說上上之法,使我們能得大受用,成就大智慧。「如來不舍一切衆生」這件事,我們從如來所說的五乘法中,便可充分明了。「五乘」之間的差別如下:
(1) 人乘
這是爲貪著「人相」及貪著「人間果報」的人所說的法。我們常聽到人講:「我來世將如何如何」,「我來世要作男人」,或「我來世要生于富有之家」或是「我來世要作個有學問的人」等等。他希望來世再來作人,便是不能舍「人相」。衆生的貪著心是很微妙而不可思議的,若要衆生舍棄自己的本相(我相),那是件很困難的事。所以如來爲此等人說「人乘」之法,令他們依法修行,來世還能夠再得人身,不墮地獄、餓鬼、畜生叁惡道,並能有機會冉進修善法,最後終能漸漸具足佛道。這可見如來用心之良苦。要如何修,來世才能再得人身呢?須知來世能再得人身並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如佛在經上對舍利弗說:來世墮于地獄、 餓鬼、畜生的衆生之數量,有如「大地」之土;而來世能再得人身的,則有如「甲頭土」,(「甲頭土」是指甲尖所容納的汙垢),若以指甲尖內的土,來與整個大地的土相比,那真是微不足道。所以佛常說「人身難得」。因此,佛以慈悲而爲衆生說來世能再得人身之妙法,此妙法即是受持五戒。如法受持佛製五戒,來世便得再生爲人,且得爲有福之人。這便是所謂「人乘」之法。
( 2 )天乘
很多人看了「七仙女」或是其它電影、小說中的仙境,即心生羨慕。若有人于此等境界,心生歡喜,乃至于起愛戀之心,甚至起了想要來世生爲天人之念。若此生天之念變得非常強烈,以致此生所行皆以來世生天受樂爲目標,對于這種人,如來便因勢利導,教他如何于來世生于天道受福之法。天道比起人道來講,福報又好得多,而如來所開示來世生天之法是:此生要行「十善道」,這就是所謂的「天乘」之法(「十善」是: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不貪、 不瞋,不邪見)。諸位可以看看十善業報經,經裏把修十善的種種因緣業果,講得十分詳盡。大乘地藏十輪經中也非常稱揚贊歎如來的十善道,在此經中,絕大部分的內容都是在開示十善業道的道理。爲佛弟子持五戒,再修十善,便可以生「欲界天」。欲界天共計有六層,稱爲六欲天(四天王天)忉利天、 焰摩天、 兜率天、 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越往上者,福報越大,天壽也越長。若再上修禅定,得禅之後,來世便可生于「色界天」(得色界定者),甚至「無色界天」(得無色界定者)。這種于今世持戒修福,得生欲界天,乃至進修四禅八定,得生色界天、無色界天的往生善道之法門,稱爲「天乘」之法。
( 3 )聲聞乘
有些修行人想求佛慧以得解脫,但是他們只求自我解脫,不能顧及他人,所以可說是偏于自利的人。據實而言,一個人生性自私與不自私是由不得人的,那完全是由宿昔無量劫的業習力熏習而來,非一朝一夕所成。因此有的人生性就是只顧自己,這點從學生時代就可以看得出來。有的人功課很好,可是若有人拿問題去請教他,他就推說不會,尤其是臨考試前更是如此;這種人,若學佛,即是小乘根人,只求自利,不會廣利衆生。另外一種人,他自己懂得很多,但生性慷慨好助他人,乃至于常能舍己而利人,因此,雖然考試在即,甚至連他自己功課都還沒複習完,但只要有人請求,他甚至會義不容辭地爲大夥兒開個臨時小補習班。在下我就曾幹過這種事。考試過後,我的成績可能不會比那位功課好卻不願教人的成績好,因爲我花了很多時問爲大家溫習功課,自己准備考試的時問就少了,所以在名次上常輸給他,而那個人卻因贏了我而十分歡喜。如果是菩薩道根器的人,就不會在意于名次是第一或第一),分數多五分或少五分。若過于在乎自己的名位與所得,就不是菩薩道根器的人。菩薩道根器的人最在意的是:他所擁有的東西,能不能與大家分亨,廣利衆生。然而在那時候,我並沒有正式開始信佛學佛,卻自然地會如此做。記得在高中時代還作了很多傻事,例如:幫同學作弊,應人之請把考卷露出一點點給別人看,以爲是在樂善好施。而且常常是由我最先露出考卷給後面的一位抄,後面這位再露給其它的人,就這樣一整排的人答案都一樣― 局中生大家相當合作。那時候,我以爲那是在幫助別人,當然心中多少也有青少年抗議考試製度的反動心理,但是那種行爲確是不對的,等于是害了別人。現在所講的所謂聲聞乘人,就是沒有發大悲心的人,只顧自己好,他只要自己得利益就夠了。所以此種根性的人,他若學佛,且努力精進學得很好、修得很有境界,乃至能達到自我解脫,可是一旦他能自得解脫時,他就要走了,再也不來此世問了。然而,這並不是指他今生絲毫都不教導他人,所以才稱爲小乘;而是指他若證了阿羅漢,就入于涅槃,而不再來此世問度人。阿羅漢是小乘最高的果位,是大聖人,具有大神通,能騰身上空,作十八變,具叁明六通,有能力度衆生出苦,可是因他沒有發大悲願,所以不願爲度衆生而再入娑婆,這就有負如來之大恩。若佛如來也是如此,無視叁界衆生淪溺之苦,而只自求安樂,則一切衆生皆不能得度生死苦海;如此,影響所及,則世間將無佛法存在;因爲佛若不說法度人,世問即無佛法,如是佛種即斷。所以佛法之修行人弘法利生,即是紹隆佛種,令佛種不斷,令法不滅;反之,即是斷佛種性。因爲小乘人不紹隆佛種,而令佛種斷絕,所以佛在經中說小乘人爲「焦芽敗種」,就是這個原因。因此可知,我們修行有無發起「願心」,非常重要,所修法門正不正,也是同等重要。學佛求般若智慧固然是對的,但須如大智度論所說的:「觀空不取證」才好。然而這必須具有菩薩的願心與智慧,才能不取偏空,不證小果,這就是所謂的「中道之行」。…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