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为何会没有恐怖?因为你如实知「不增不减」
二、经云:「末世众生根钝、福薄、障重」
下而来解释这三种情况:
【 A 】 根钝:
这是指五根皆钝,并非单指没有「慧根」而已。没有慧根亦可称为慧根合钝,其实末法时期的众生不仅慧根合钝,甚至连最基础的信根也钝,可说是信根短浅,甚至信根不具。这是我个人在修地藏法门时所感受最深刻的一点。其实更进一步讲,我们末世众生不但「信根」钝,其实连「念根」、「精进根」也都钝,当然「定根」更是难得有的;而「慧根」上面已说过。所以总的说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五善根中,几乎没有一根是行的。由于念根及精进根短浅,所以才不堪用功修行,一用功修行,就觉得很累,或毛病百出― ― 若出去玩一玩,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如何称为念根钝呢?譬如现在念一下经,或念一下佛,觉得境界还不错,颇能摄心不乱,心也清净,可是待会儿一看电视,刚才的念力、清净心就马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时想再念佛、念法,也念不起来了― ― 念力很容易忘失,这便是念根短浅。若连信根、 进根、念根都没有了,更遑论定根, 因此末世众生,很多可说是「无根」,因为无「根」,所以到处飘荡,终日糊里胡涂,「波波度一生」。以上所提的是指一般人而言,在座诸位都是有修有学之人,大概不会像这样子。
【 B 】 福薄:
福是修来的,我们末法时期的众生,福报大都非常浅薄。以福薄故,在修行中就有如下的障碍:
( 1 )无暇修行。现在大家都很忙,不管是上班或不上班的时候都忙。上班时忙公事,不上班时忙私事、家事,以及游玩的事。星期天还要整理院于、看顾小孩、带孩子出去玩、吃吃餐馆,与同事、朋友、邻居社交等等,非常忙碌。除此之外,还得常利用时间侍候父母,与亲戚来往、联络感情。想要修行,就是找不出空档来。
( 2 )缺乏善知识。当然在各寺院里是有很多的善知识,可是当我们一回到家,无形中就松散下来。
( 3 )外惊多。外骛是旁骛之心的意思,指心往外跑、游离不定,最重要的就像某位法师所说,由于大众传播业蓬勃,传播工具太发达,大家的心思都黏在录像带或电视、电影上面,所以我们末世众生修行很难。
【 c 】 障重:
这里的障,指「事障」及「理障」。事障即「烦恼障」,理障即「所知障」。
( 1 )事障(烦恼障):何谓烦恼呢?烦恼有「根本烦恼」与「随烦恼」两大类,广如唯识「五位百法」裹所说的,有贪、瞋、痴、慢、疑、忿、覆、惶、嫉、 恼、害、恨、 谄、诳、侨、无惭、无愧、昏忱、 掉举、不信、散乱、不正知等等,这些都是烦恼。可是很奇怪,我们不但不会厌离自心的烦恼,反而会对自心烦恼心生贪爱!这是很奇妙的事。何以见得?举个例子,各位就会明白:当我们看电影时,越是刺激的,我们越是觉得棒。其实那些境界都是散乱境界,令心攀缘,令心不正念、不正知,乃至于令心生贪爱或瞋恨等等。如见到屏幕上的坏人,常会不自觉地也恨得牙痒痒的,乃至欲其速死。以修行人来讲,这些贪爱、瞋恨的境界都是杂染烦恼;可是以世俗人的观点来看,却是「很好的艺术品」― ― 能够激起观众越强烈的爱、憎的,表示越是「上乘的」作品:所谓能「引起观众共呜」,乃至「令人看了荡气回肠」,其实都是杂染烦恼境界,而世人以颠倒心,贪爱如是等境界,故称为「烦恼障重」。经中佛常说:「众生心颠倒,以苦为乐,以乐为苦。」就是这个意思。
( 2 )理障(所知障):这是指我们所知有障碍。我们依据于心、意、意识,眼、 耳、鼻、舌、身去分别判断,也就是依我们五官的感受及六识去判断。如上一节课法师所说的:不能分辨现量、 比量、非量、 圣言量等,于其中间妄生分别,所以就起无明颠倒梦想。由于受制于诸如此类的种种障碍,所以修行很难。
承上所言,「根钝、 福薄、障重」这三种因素,是构成我们学佛最难突破的地方。
三、修行的目的
我们修行,一般的目的是要令我们的善根增长、成熟。所谓的「善根」,如上所说,即是指五善根:「信、进、 念、定、慧」。以后诸位凡看佛经或听闻佛法时,当提到「善根」二字,就要立刻知道是指这五种,不可笼统带过,耳里听得迷糊,心里面一团模糊。阿弥陀经内提到「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此处的善根,还是指的「信、进、 念、 定、 慧」这五善根。这句经文的意义是说:要往生西方,所须具备的五善根、种种福德、以及因缘,并非只要一点点就够了,而是五善根、福德、因缘这些条件都相当充分,才能够得生阿弥陀佛国土。易而言之,这是往生西方的必备条件,不是什么条件都没有,就可往生西方的。
四、信的重要性信的重要性
如下所述:
1、「信为道源功德母」
华严经上提到「信为道源功德母」。「道源」是道的根源。「道」是指菩提道,也就是说:「信」是菩提的根源。「功德」有如六祖所说的,和「福德」是不一样的, 福德是「有漏善」;功德是「无漏善」。「信」是修道的根源,一切修道以及功德皆由「信」之所生,故称之为功德之母。
2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大智度论上讲:「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唯智能度」。只有信受佛法,才有可能入于佛法大海,继而于其中取得无量珍宝而为受用,这是指「唯信能入」。但光只是「信」,就行了吗?这是不够的。譬如一个人信佛信得很虔诚, 他是否能因此而「得度」呢?这只能说是「度」的开始,当然不能算是已经「度了」:唯有「智慧」才能令人「度脱」。然而「信」是五善根的开始:由具有信的善根而起修,由「信」而「精进」修行、而念念不忘;于念念中不忘不失正念,故得「定」;于定中修慧观,故得无漏慧。等到无漏慧积聚成就,即得慧根;慧根成熟,即是「智慧」成就;智慧成就便能断烦恼、得解脱、证菩提,所以说:「唯智能度」。可知「唯信能入,唯智能度」这句话就包括了整个五善根的修行过程:从最初的「信」到最究竟的「智」。如此,从「起信」到「得智慧」,就是五善根成熟、成就的过程。大智度论的经题之梵文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论」。「摩诃」是「大」之义,「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多」是「度」,这就是大智度论这部论的题目,也是全书的要旨。
3、「信」如「根」
关于此点前面已讨论过,此处再稍微补充一下。因为修学有「根」,因此菩提道树得以发荣滋长,开花结果。
4 、「信」如「手」
学佛就如入佛法的宝山一样,如果我们没有手,即使进入宝山里面,也不能取得其中的财宝而得受用,只是空入宝山而回。究竟是什么要件能令我们生出「取宝之手」呢?那就是「信」。无信之人,即使读遍大藏五千部,却连一个字也都不得受用。为什么呢?以无信故。以无信故,故不能取得佛法的智慧之宝。有的人,佛学的知识很丰富,学问大得很,讲得头头是道,可是却不肯起而行之;连拜个佛也不肯,念几声佛都觉得很辛苦,甚至认为没什么必要;而他却自以为是在「学般若」。其实他只是对经中的文字上的研讨有兴趣而已,若论实修,则付之阙如。如此光说不练,故不得受用。如果是真正修行的人,必须踏踏实实努力去作。佛世尊教我们要念佛,我们就应念佛;教我们要拜佛,我们就应拜佛,不可偷懒,怕累着了身体;因为身怕累,所以不愿多拜佛;因为嘴怕累,所以也不肯念佛。可是奇怪得很,周末没事跟朋友聊天,聊一整天,却不会累;出外逛街、爬山也都不会累,即使累也不在乎;可是拜佛时,稍微累一点就受不了,就要喊停,这就是业障现前了。
五、修行次第
世间一切事情都有个本末先后,学佛亦然,也是有个先后次第的。
(a )信、解、行、证
「信、 解、行、证」四者,可说是学佛自然且必然的程序,而且这顺序可以说是无法变动的:正信学佛,其次第一定是先有「信」而后才能得正「解」正信、正解之后才可能开始起正修「行」。先说由信而解:在生起「正信」之后,下一步则是必须寻求「正解」佛法。如开经偈中所说:「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意即:在「见闻、信受」佛法之后,应努力寻求「正解」佛法。又如六祖坛经内提到的法达法师,虽已诵法华经达三千部之多,以其犹「不解佛意」故,心生大我慢,成增上慢,故为六祖所喝:诵法华经,不解佛意,岂不是「与义作骤家」!被六祖如是斥责了一顿。这就是因为不解经义,才会生出如此过错。但也不能只求解了即罢,「解」并非最终目的, 解了之后还要去「行」;而且是要马上行,不能说等所有佛法都解完了再开始行!因为如来智慧无量,所说之法亦广大无量无边,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时全部解了的,所以比较实际可行的是:解一些,行一些,解了即行,如此「解」「行」并行方可,这便是「解行并重」,解行并重或「解行并进」,日后才能达到「解行相应」。解行相应之后才能有所「证悟」。至于「证、悟」这两种境界,留到以后再说。现在且先踏实地从最前面开始起步,先作踏实的功夫,不要只是「讲大不讲小」。刚才有位法师提到有人向他印证有无开悟的事情;现在这种情形很多,例如到处向人说他已得了神通,或说他前生是谁等等。这些情形依楞严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所说,大都是一种魔事。各位要注意,当今邪知邪见特别多,你只要看看有一本叫做的书,即可略知一、二。英文中的翻译成「主义」,如,存在主义等等。当今不正知见,乃至邪知邪见到处充斥,尤其其中有一些是冒充佛教的,或攀缘佛教的,或变造佛教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要特别警觉。一旦被别人带偏了,很…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