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P2

  ..續本文上一頁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爲何會沒有恐怖?因爲你如實知「不增不減」

  二、經雲:「末世衆生根鈍、福薄、障重」

  下而來解釋這叁種情況:

  【 A 】 根鈍:

  這是指五根皆鈍,並非單指沒有「慧根」而已。沒有慧根亦可稱爲慧根合鈍,其實末法時期的衆生不僅慧根合鈍,甚至連最基礎的信根也鈍,可說是信根短淺,甚至信根不具。這是我個人在修地藏法門時所感受最深刻的一點。其實更進一步講,我們末世衆生不但「信根」鈍,其實連「念根」、「精進根」也都鈍,當然「定根」更是難得有的;而「慧根」上面已說過。所以總的說來,末法時期的衆生,五善根中,幾乎沒有一根是行的。由于念根及精進根短淺,所以才不堪用功修行,一用功修行,就覺得很累,或毛病百出― ― 若出去玩一玩,就什麼事都沒有了。如何稱爲念根鈍呢?譬如現在念一下經,或念一下佛,覺得境界還不錯,頗能攝心不亂,心也清淨,可是待會兒一看電視,剛才的念力、清淨心就馬上消失得無影無蹤了;這時想再念佛、念法,也念不起來了― ― 念力很容易忘失,這便是念根短淺。若連信根、 進根、念根都沒有了,更遑論定根, 因此末世衆生,很多可說是「無根」,因爲無「根」,所以到處飄蕩,終日糊裏胡塗,「波波度一生」。以上所提的是指一般人而言,在座諸位都是有修有學之人,大概不會像這樣子。

  【 B 】 福薄:

  福是修來的,我們末法時期的衆生,福報大都非常淺薄。以福薄故,在修行中就有如下的障礙:

  ( 1 )無暇修行。現在大家都很忙,不管是上班或不上班的時候都忙。上班時忙公事,不上班時忙私事、家事,以及遊玩的事。星期天還要整理院于、看顧小孩、帶孩子出去玩、吃吃餐館,與同事、朋友、鄰居社交等等,非常忙碌。除此之外,還得常利用時間侍候父母,與親戚來往、聯絡感情。想要修行,就是找不出空檔來。

  ( 2 )缺乏善知識。當然在各寺院裏是有很多的善知識,可是當我們一回到家,無形中就松散下來。

  ( 3 )外驚多。外骛是旁骛之心的意思,指心往外跑、遊離不定,最重要的就像某位法師所說,由于大衆傳播業蓬勃,傳播工具太發達,大家的心思都黏在錄像帶或電視、電影上面,所以我們末世衆生修行很難。

  【 c 】 障重:

  這裏的障,指「事障」及「理障」。事障即「煩惱障」,理障即「所知障」。

  ( 1 )事障(煩惱障):何謂煩惱呢?煩惱有「根本煩惱」與「隨煩惱」兩大類,廣如唯識「五位百法」裹所說的,有貪、瞋、癡、慢、疑、忿、覆、惶、嫉、 惱、害、恨、 谄、诳、僑、無慚、無愧、昏忱、 掉舉、不信、散亂、不正知等等,這些都是煩惱。可是很奇怪,我們不但不會厭離自心的煩惱,反而會對自心煩惱心生貪愛!這是很奇妙的事。何以見得?舉個例子,各位就會明白:當我們看電影時,越是刺激的,我們越是覺得棒。其實那些境界都是散亂境界,令心攀緣,令心不正念、不正知,乃至于令心生貪愛或瞋恨等等。如見到屏幕上的壞人,常會不自覺地也恨得牙癢癢的,乃至欲其速死。以修行人來講,這些貪愛、瞋恨的境界都是雜染煩惱;可是以世俗人的觀點來看,卻是「很好的藝術品」― ― 能夠激起觀衆越強烈的愛、憎的,表示越是「上乘的」作品:所謂能「引起觀衆共嗚」,乃至「令人看了蕩氣回腸」,其實都是雜染煩惱境界,而世人以顛倒心,貪愛如是等境界,故稱爲「煩惱障重」。經中佛常說:「衆生心顛倒,以苦爲樂,以樂爲苦。」就是這個意思。

  ( 2 )理障(所知障):這是指我們所知有障礙。我們依據于心、意、意識,眼、 耳、鼻、舌、身去分別判斷,也就是依我們五官的感受及六識去判斷。如上一節課法師所說的:不能分辨現量、 比量、非量、 聖言量等,于其中間妄生分別,所以就起無明顛倒夢想。由于受製于諸如此類的種種障礙,所以修行很難。

  承上所言,「根鈍、 福薄、障重」這叁種因素,是構成我們學佛最難突破的地方。

  叁、修行的目的

  我們修行,一般的目的是要令我們的善根增長、成熟。所謂的「善根」,如上所說,即是指五善根:「信、進、 念、定、慧」。以後諸位凡看佛經或聽聞佛法時,當提到「善根」二字,就要立刻知道是指這五種,不可籠統帶過,耳裏聽得迷糊,心裏面一團模糊。阿彌陀經內提到「不可以少善根、 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此處的善根,還是指的「信、進、 念、 定、 慧」這五善根。這句經文的意義是說:要往生西方,所須具備的五善根、種種福德、以及因緣,並非只要一點點就夠了,而是五善根、福德、因緣這些條件都相當充分,才能夠得生阿彌陀佛國土。易而言之,這是往生西方的必備條件,不是什麼條件都沒有,就可往生西方的。

  四、信的重要性信的重要性

  如下所述:

  1、「信爲道源功德母」

  華嚴經上提到「信爲道源功德母」。「道源」是道的根源。「道」是指菩提道,也就是說:「信」是菩提的根源。「功德」有如六祖所說的,和「福德」是不一樣的, 福德是「有漏善」;功德是「無漏善」。「信」是修道的根源,一切修道以及功德皆由「信」之所生,故稱之爲功德之母。

  2 、「佛法大海,唯信能入、唯智能度」

  大智度論上講:「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唯智能度」。只有信受佛法,才有可能入于佛法大海,繼而于其中取得無量珍寶而爲受用,這是指「唯信能入」。但光只是「信」,就行了嗎?這是不夠的。譬如一個人信佛信得很虔誠, 他是否能因此而「得度」呢?這只能說是「度」的開始,當然不能算是已經「度了」:唯有「智慧」才能令人「度脫」。然而「信」是五善根的開始:由具有信的善根而起修,由「信」而「精進」修行、而念念不忘;于念念中不忘不失正念,故得「定」;于定中修慧觀,故得無漏慧。等到無漏慧積聚成就,即得慧根;慧根成熟,即是「智慧」成就;智慧成就便能斷煩惱、得解脫、證菩提,所以說:「唯智能度」。可知「唯信能入,唯智能度」這句話就包括了整個五善根的修行過程:從最初的「信」到最究竟的「智」。如此,從「起信」到「得智慧」,就是五善根成熟、成就的過程。大智度論的經題之梵文爲「摩诃般若波羅蜜多論」。「摩诃」是「大」之義,「般若」是「智慧」,「波羅蜜多」是「度」,這就是大智度論這部論的題目,也是全書的要旨。

  3、「信」如「根」

  關于此點前面已討論過,此處再稍微補充一下。因爲修學有「根」,因此菩提道樹得以發榮滋長,開花結果。

  4 、「信」如「手」

  學佛就如入佛法的寶山一樣,如果我們沒有手,即使進入寶山裏面,也不能取得其中的財寶而得受用,只是空入寶山而回。究竟是什麼要件能令我們生出「取寶之手」呢?那就是「信」。無信之人,即使讀遍大藏五千部,卻連一個字也都不得受用。爲什麼呢?以無信故。以無信故,故不能取得佛法的智慧之寶。有的人,佛學的知識很豐富,學問大得很,講得頭頭是道,可是卻不肯起而行之;連拜個佛也不肯,念幾聲佛都覺得很辛苦,甚至認爲沒什麼必要;而他卻自以爲是在「學般若」。其實他只是對經中的文字上的研討有興趣而已,若論實修,則付之阙如。如此光說不練,故不得受用。如果是真正修行的人,必須踏踏實實努力去作。佛世尊教我們要念佛,我們就應念佛;教我們要拜佛,我們就應拜佛,不可偷懶,怕累著了身體;因爲身怕累,所以不願多拜佛;因爲嘴怕累,所以也不肯念佛。可是奇怪得很,周末沒事跟朋友聊天,聊一整天,卻不會累;出外逛街、爬山也都不會累,即使累也不在乎;可是拜佛時,稍微累一點就受不了,就要喊停,這就是業障現前了。

  五、修行次第

  世間一切事情都有個本末先後,學佛亦然,也是有個先後次第的。

  (a )信、解、行、證

  「信、 解、行、證」四者,可說是學佛自然且必然的程序,而且這順序可以說是無法變動的:正信學佛,其次第一定是先有「信」而後才能得正「解」正信、正解之後才可能開始起正修「行」。先說由信而解:在生起「正信」之後,下一步則是必須尋求「正解」佛法。如開經偈中所說:「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意即:在「見聞、信受」佛法之後,應努力尋求「正解」佛法。又如六祖壇經內提到的法達法師,雖已誦法華經達叁千部之多,以其猶「不解佛意」故,心生大我慢,成增上慢,故爲六祖所喝:誦法華經,不解佛意,豈不是「與義作驟家」!被六祖如是斥責了一頓。這就是因爲不解經義,才會生出如此過錯。但也不能只求解了即罷,「解」並非最終目的, 解了之後還要去「行」;而且是要馬上行,不能說等所有佛法都解完了再開始行!因爲如來智慧無量,所說之法亦廣大無量無邊,任何人都不可能一時全部解了的,所以比較實際可行的是:解一些,行一些,解了即行,如此「解」「行」並行方可,這便是「解行並重」,解行並重或「解行並進」,日後才能達到「解行相應」。解行相應之後才能有所「證悟」。至于「證、悟」這兩種境界,留到以後再說。現在且先踏實地從最前面開始起步,先作踏實的功夫,不要只是「講大不講小」。剛才有位法師提到有人向他印證有無開悟的事情;現在這種情形很多,例如到處向人說他已得了神通,或說他前生是誰等等。這些情形依楞嚴經、占察善惡業報經等所說,大都是一種魔事。各位要注意,當今邪知邪見特別多,你只要看看有一本叫做的書,即可略知一、二。英文中的翻譯成「主義」,如,存在主義等等。當今不正知見,乃至邪知邪見到處充斥,尤其其中有一些是冒充佛教的,或攀緣佛教的,或變造佛教的,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要特別警覺。一旦被別人帶偏了,很…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皈依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