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17

  ..续本文上一页受如此残障苦报,这称为「花报」(花报与果报之别为:重者为果报,轻者为花报。)五百世的花报」受尽后,再受「余报」;所谓「余报」,即是:虽能生在人中,得六根具足,但为人愚痴、合钝、难信三宝。有时虽稍得接近三宝、听闻些许佛法,但以其余报未尽故,宿昔之业习力仍在,偶而还是欢喜批评、乃至讥笑佛法。所以当我们看到人不信佛法,或是讥毁三宝时,心中就应了知:他们极可能是仍在受往昔谤深甚法的余报之苦,不能自已。详而言之,他不见得喜欢这样谤佛疑法,但他却不由自主,因为往昔的业习力甚大,常会牵引人去做一些自己不见得喜欢做的事。似此,则旧报未尽又添新业,则其果报无止无尽、轮转不息,于如来正法,则失之交臂,虽得值遇,亦不得信、不得入,欲修无期;因此于开智慧、得解脱方面,更是遥遥无期,甚是可悲、可叹!以上是讲毁谤如来甚深法所得的果报。

  ( d )信「大乘法」为佛弟子,若于「信权法」、 「信实法」、 及「信无上法」这三项都具足了,那就是成就了「信一切大乘法」的稀有信根。信大乘法亦即是上面三种信心的总目,以若不信大乘,则权法、实法、无上法,皆成无义。此外,有一点必须再三强调,那就是:「不谤大乘」这一项。 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为一切众生宣说余乘」。「余乘」指的是「三乘」、乃至人天「五乘」之法。佛之所以说三乘、五乘之法,是因为多数众生愚痴、合钝,所以须一步一步地教化接引,一讥众生能步步深入修习,渐至于无上。对于一般人,一步步地逐渐深入修学,是绝对有必要的,因此「渐教」的权法在整体佛法中是不可或缺的。以学数学而言,若我们的目标是要学天文学或是高等数学,还是须要从算数加减乘除最基础学起,然后再学代数、几何、三角等,这些必修学科即有如「权法」,等更深一步修到高等代数等时,这就相当于「实法」;而其最终的目标高等微积分、 数理逻辑,就相当于「无上法」。你若说:我只要修「无上法」,其余皆不想修。那等于是想一步登天,岂是可能的事!所以既然发心修行,就要「等心

   次第修学一切法」,于法无有爱憎分别,不取不舍,这才是菩萨应有的发心。如上所说,最近有人在研究所谓「大乘非佛说」,倡言大乘法是后来才发展出来的。各位,请注意,这是我个人的一点点心得,但亦是依佛意所说。下回若有人提出所谓「大乘非佛说」的论调,你可以反问他:「那么大乘究竟是谁说的?若说小乘法才是佛所说的,那么佛本身是大乘还是小乘?」若回答佛自身是小乘,则世问不可能会有任何佛法传卜来,因为佛自身若是小乘,则是只求自度,只求自度者,顶多只成阿罗汉,不会成佛,佛既不成「佛」,世问怎会有「佛法」?应只有「罗汉法」! 这不是很清楚吗?所以佛自身并不是只求自度的小乘!佛累劫修行,自住大乘。若「佛自身是大乘」,则「大乘是佛说」,即确定无疑。又,「除了佛之外,一切世间更无有人能说大乘。」有些小根小智人,尤其是小乘行人,他们与大乘行人最大的差别即在于:大乘行人把佛当「佛」看,而小乘人把佛只当「阿罗汉」看,他们把佛称为「大阿罗汉」,跟阿罗汉没有任何分别,就好像外道人与」些世俗学者,把佛只当凡夫看,只当一个出了家的太子看,是「教育家」(如孔子一般),甚至呼佛为「瞿昙」。小乘法中,在其五戒、 八关斋戒仪一袅都这么说:「如阿罗汉所教,我× × 尽形寿不杀生」;或是:「我× × 一日一夜不杀生,如阿罗汉所教,乃至不偷盗:等等。」但是大乘菩萨道的仪轨中则是说:「如诸佛所教,我× × 一日一夜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 不邪淫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大乘、 小乘,其中的差异是很明显的。为何小乘人视佛为阿罗汉呢?因为自心的境界到那裹,则所能看到的也只能到那里。对一个愤世嫉俗之人而言,世上所有的人在他眼中都是坏人,多少都有些问题;他所持的想法,是与他自己的心态相应的。反之,心地好的人,看大家也都是好人;心地不善之人,这个世界所现在他眼前的,即是他自心的反应!不善。一个人的境界、心量有多高、 多大,其所见之物也就随之而有那么高、 大。小乘人的境界,最高只能达到阿罗汉,因此他们所能信受的、所能见到的境界,也仅到阿罗汉为止,与他们的心量适成正比。所以身为大乘行人,当听见有人在谤佛毁法之时,不要不闻不问地随他去,更不能愚迷胡涂随声附和,应当尽力维护正法,不纵容、 不姑息,如是,正法才有常住的希望。以上总结「信法」一项;接着讲信僧。

  丙、信僧

  一、信「凡僧」「僧」有两种― 凡僧与圣僧。凡是尚未证得圣果之出家人,皆称为凡僧。圣僧可分声闻僧、缘觉僧与菩萨僧三种。佛亦在僧数之中,前面第一项「信佛」之中已经谈过,所以此处从略。现前的几夫僧虽然尚未证圣道,但依照佛的教敕,他们是「代表佛」在传承、宣扬如来的正法,因此佛法才能师师相传,经千百年而不断。如是,以有现前僧故,欲皈依者,才有地方可去求皈依;欲受戒者,才有地方可去求戒;欲出家者,才有地方可去求出家;欲行菩萨道者,才有地方可令其正式受持菩萨戒、定、智慧;几此种种,皆须靠现前僧才得以成就,是故大家既已身为佛弟子,对现前僧也应一体敬重,于其教授亦须敬信,这就是「敬信僧宝」的第一步。

  二、信「圣僧」

  ( a )信声闻、缘觉僧声闻中的圣僧为四双八辈,即四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及四向(须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罗汉向),这些都是声闻乘中的圣僧。而缘觉乘的圣人即辟支佛。虽然大乘行人并不取着二乘道,但对于二乘之圣僧,亦须敬信、供养。再者,二乘圣僧目前虽是二乘人,但依法华、 涅槃等究竟之教,二乘之人亦毕竟成佛,因为经上说一、乘圣人于入有余依涅槃二万劫之后,亦将因缘成熟、回小向大,发无上道心,修行无上菩提,终究成佛。至于声闻成佛之义,有人以为这是大乘贬斥小乘,才作是说。事实上,不只是大乘才讲成佛,连小乘亦讲成佛。如长阿含经中的『 佛般泥洹经绣云:。佛告阿难,人不懈于经、不懈于坐起,欲作佛者,可得。。因此,众生成佛之说,不只是大乘有,小乘教中亦作是说,故声闻成佛为佛定说。大乘行人以知二乘亦毕竟作佛故受敬重。只当作是「大阿罗汉」及,如下经中所言:,对一、乘圣人不但不得轻慢,亦须一体信再者,近世有人提倡小乘,而谓佛世尊的境界亦只是阿罗汉的境界,而把佛,这实在是一大谬误;因为佛的境界实非阿罗汉所能

  ▲ 中阿含经中之频鞍娑逻王迎佛经第五云:。于是尊者郁昆罗迦叶止如意足已,为佛作礼白日:

   师,我是佛弟子,佛一切智,我无一切智。我有一切智,汝无一切智。。。(大正藏卷一

  ▲ 中阿含经中之瞿默目挞连经中,梵志瞿默目挞连问尊者阿难云:尊等等。"(大正藏卷一,六五四页)。世尊日:世尊,佛是我?如是迦叶,

  ,四九七― 四九八页)。颇有一比丘与沙门瞿昙等耶?。尊者阿难答日:都无一比丘与世

  ▲ 长阿含经中之七佛父母姓字经中云:。:. .佛以天耳闻诸比丘共说是事,佛即到诸比丘所问言:?属者若曹共议、语何等?。诸比丘言:?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达,所知高远,无能过者。。。(大正藏卷一,一五九页)

  ▲ 长阿含经中之佛般泥洹经卷下云:。比丘言:?佛是天上天下之尊。。。(大正藏卷一,」六九页)

  ▲ 杂阿含经卷二十三云:。时尊者宾头卢以手举眉毛,视王(阿育)而言:?我见于如来,于世无璧(类,身作黄金色,三十二相好,面如净满月,梵音声柔软,伏诸烦恼诤,常处于寂灭。。。(大正藏卷二,一六九页)

  ▲ 贤愚经卷四、「出家功德尸利芯提品第二十二」中亦云:尔时王舍城尸利芯提长者,其年百岁,闻世尊赞叹出家功德如是无量,即往迦兰陀园,欲见世尊,求出家法。世尊不在,即至舍利弗所,求听出家。时舍利弗念此老人三事皆缺:不能学问、坐禅、佐助众事,故不听其出家。次向摩诃迦叶、优波离等五百大阿罗汉,求听出家,以舍利弗不听故,彼等亦皆不听出家。尸利芯提还出竹园,悲泣懊恼,举声大哭。世尊即于其前踊出,放大光明,相好庄严,: . .告尸利芯提:谁能举手于虚空中,而作定说:?是应出家,此人不应。?"长者白佛言:。世尊,法转轮王第一智子,次佛第二世间导师,舍利弗者,此不听我佛法出家。。尔时世尊:. .而告之言:。汝莫忧恼,我今当令汝得出家。非舍利弗,三阿僧祇劫精慰苦行,百劫修福。非舍利弗,世世难行,破头挑眼、髓脑血肉、皮骨手足、耳鼻布施。非舍利弗,投身饿虎,入于火坑,身琢千钉,剜身千灯。非舍利弗,国城妻子、奴婢象马、七宝施与。非舍利弗,初阿僧祇劫供养八万八千诸佛,中阿僧祇劫供养九万九千诸佛,后阿僧祇劫供养十万诸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尸波罗蜜。非舍利弗,于法自在,何得制言:此应出家,此人不应。唯我一人,于法自在。唯我独乘六度宝车,被忍辱皑,于注0 提树下,坐金刚座,降魔王怨,独得佛道,无与我等。汝来随我,我当与汝出家。": . .时尸利芯提,解法无常,厌离生死,尽诸结漏,得罗汉道。(大正藏卷四,三七七― 三七九页)可见「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问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大小乘共有的教义,故知佛世尊确定超过声闻,阿罗汉绝对不如佛。以上是依经教,且是依大、小乘教典所说来引证。此外,还有一个事实,更可证「佛过阿罗汉、阿罗汉不是佛」:大家都知道,佛弟子中光是常随的大阿罗汉,就有一千一)百五十人,不在常随的,更不计其数。且在此常随众中,更有不少人是在第一次见佛时,即于当场便证阿罗汉,还有更多弟子是…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