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P18

  ..续本文上一页在短期内(或几天

   或几个月)即证阿罗汉,而这些弟子在证得阿罗汉道之后,即尽其一生,随侍佛侧,但他们跟随着佛,并不是在侍候佛的起居生活,因为佛不要人侍候他,他什么事都自己来,直到老时,才答应一讥阿难为佛之侍者。那么这些大阿罗汉们,既早已成道(已经学成毕业),不用再学(故称「无学」),为何还跟着世尊,作什么?诸位如果看经,(尤其是阿含经),就知道:这些阿罗汉,即使成阿罗汉以后,还是一直在跟世尊学,事实上,所有的四阿含经都是世尊对这些弟子讲的经;因此可知,这些阿罗汉于证道后,虽号称「无学」,其实还是继续在学,故知所谓「无学」也者,实是如来之权说,其真义为:阿罗汉于声闻教中已达「无学」,但于超过声闻之教,仍须要学,仍然一辈子都学不完。又,我们看阿含经中,在在处处都有那些阿罗汉弟子请示世尊问题,有时是有人问阿罗汉问题,他不能答,而来请世尊开示,这种事连舍利弗

   须菩提等十大弟子都常发生;不但如此,有时甚至众中发生纠纷时(例如诽谤等),这些大阿罗汉不能解决,只好去请世尊排解。这些事情在经中为数不少。由此可见,「阿罗汉不是佛,佛非阿罗汉」。若违是说,则违于经教,有混淆圣教、误导众生之过。若结其罪,实是破佛、贬佛。(与赞佛正好相反。)

  ( b )信菩萨僧这裹所说的「菩萨」是特指入菩萨正位的三贤十圣大菩萨。因为我们修的是菩萨道,故信敬菩萨是理所当然的。然而菩萨之真身,凡夫俗眼不能得见,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对于菩萨的威德都有明显的感应经验,故有些人对于信菩萨始终有困难。如果对菩萨的信心,一时无法成就,久久黑习,也许就能增长。但信根是很珍贵的善根,并不是很容易

   或没有条件就能生起;在障碍信根生起的原因之中,最严重的,就是知见不正。若人知见不正,其信根便会被摧折、破坏,犹如将种子下在瓦砾、石砾之中。而在妨碍信受菩萨的不正知见中,最重大的,莫过于信受近世有些学者所说:「在南传佛教中原来并无菩萨,甚至没有菩萨这个名词。菩萨这个名词,根据考据,是后期的大乘教中,才发展出来的。」这种说法,实在是不正确的,是歪曲事实的。因为「菩萨」一词,不但在大乘教典中有,连小乘教典中也是多得不得了,只可惜今人因多不读经,才任凭有些人蒙蔽事实,胡言乱语,诳惑众生。真不明白他们为何要这样做。或许是由于业力使然吧!如佛世时,也有些人以业因缘故,讥毁三宝,乃至恶心诽谤世尊的都有。今为护持如来正法,特举经中数例,以证实「菩萨」一词,不是大乘才有,也不是大乘经典中才有,更不是什么「后期大乘」才「发展」出来的,而是小乘经论之中明明都有记载,且遍及各处:小乘四阿含中及诸阿昆达磨藏(论藏)之中,到处都有。(诸有智者,须依如来三藏圣教,切莫违反圣教,而致谤法,亦谤圣人(菩萨),更莫随顺愚人兴谤,「见谤随喜」)。以卜引小乘经论数例证明「小乘中也有言及菩萨:一、长阿含经卷一、大本经中佛为应诸比丘心之所念,而说贤劫第一尊佛、昆婆尸佛之因缘时说:。诸比丘当知,诸佛常法,田比婆尸菩萨在母胎时专念不乱.. . . . .。。接着释尊又说颂日:。四方四天子有名称威德天-帝释所遣善守护菩萨。然后经中又说:。佛告比丘,田比婆尸菩萨,从兜率天降神母胎,专念不乱接着世尊又说偈言:总计而言,萨」之词。笠0 萨住母胎其母心清净之后,世尊又说偈言:天中天福成无有众欲想太子生地动大光靡不照此界及余界上下与诸方放光施净月具足于天身以欢喜净音转称菩萨名。释尊在讲述昆婆尸佛成佛之前的这一节经文中在长阿含

   『 佛说七佛经脸中,释尊说七佛因缘时- . : OI … J ,共享了二十七次「菩,共享了「菩萨」词十)二次,「大菩萨」一词一次,「菩萨摩诃萨」一词亦十三次。三

   释尊不但称先佛未成佛时为「菩萨」,而且于自身未成佛时,亦自称「菩萨」!如长阿含经中『 佛般泥洹经脸卷上,佛言:。佛为菩萨时,从第四兜术天下来,入母腹中,时天地为大动。菩萨从右肠生时,天地大动。菩萨得道为佛时,天地大动。"由以上略举之例可知:「菩萨」一词为大小乘经中共有,因此「菩萨」一词,不是「后期大乘中发展出来的」。换言之,也就是说「菩萨」一词不是后人杜撰的!更不是后世的人发明来贬斥小乘的。反之,佛都自说,诸佛成佛之前,都是「菩萨」,释尊自身也是一样,是「释迦菩萨」,且「诸菩萨成佛之前不是阿罗汉」,成佛之后也不是成阿罗汉。对一切法的判别,佛法中说有四种「量」:L 现量,2 .圣言量,汪比量,小非量。兹分别如卜:

  1 .现量:即得道之圣者,以圣智、圣慧眼照了一切法现前之性相,即是诸法实相,称为「现量」境界。

  2 .圣言量:佛世尊、或其它三乘圣者,为利益教化众生,依自证之「现量」境界,而宣说之种种教化、开示之法,称为「圣言量」。以圣人不妄语,故圣言量是确定可靠不谬的,可为众生修行之所依。

  3 .比量:此为佛弟子中之有智者,自尚未证道,于诸法实相,依于如来之「圣言量」,而得信解

   比量而知,称为「比量」

  4 .非量:此为凡夫之无智者,自未证圣道,于诸法实相,不依如来之「圣言量」,而依自心妄想分别去测忖、取着,其结果常是与实相相违背,是错谬的,称为「非量」依此四量,我们就应了知:身为具缚凡夫的我们,于诸法实相,以及圣人的种种境界(举如圣人的身、语、意、智慧、三昧等),目前都还无法亲证而得「现量」之智,因此我们必须依「圣言量」而修学,绝不可依儿愚之人所作违背圣教的「非量」之言说,才不会被误导

   被害。

  例如前述的「菩萨」一词,大小乘圣教之教典中,明明都有,何以听信愚妄的伪善知识之言,而自坏善根

   自毁菩提前程呢?若不明究一袅

   不分皂白,就也跟着乱喊,为此造罪(谤菩萨

   谤经、毁法)而堕入恶道受苦,岂不是太冤了?关于佛语谛实、决定不虚、佛之「圣言量」决定可靠、决定为一切众生法身慧命之所依,这一点,再举一例以证之:长阿含

   『 信佛功德经绣、不:。复次,我佛世尊有最胜法,谓佛世尊出真实语,无有虚妄,亦无绮语,而不两舌.. . . . .。。故知「佛不妄语」。须知「妄语」是一种依烦恼心所起之法,而且,不要说佛不妄语,连菩萨、罗汉也都不妄语;不但诸佛、菩萨、罗汉不妄语,甚至连受持比丘戒

   比丘尼戒及五戒

   八戒的在家弟子都不妄语,更何况佛及三乘贤圣― 退一万步说,如果佛还行妄语,则连做在家居士的资格都不够!何况能灭烦恼、出生死、证无上菩提l 故知佛语真实,佛语为圣教、圣言量,为一切众生之归依处,若不信佛语,这世问还有什么人的话是可信的呢?因此建议大家:在这末法恶世,邪说横流之际,若不小心听到谤佛毁法的话,应马上警觉地提醒自己:「佛不妄语」,「佛语谛实、决定不虚」,「我应相信经上所言,依经而行,不依他说。」这样就不会被迷惑、被骗、 被害,试问:你若被骗、 被害而受苦时,要怪谁?!怪佛菩萨没保佑你吗?还是怪骗你的人?还是怪你自己?当知应怪自己。为什么?应怪自己宿世所修善根不够,所以才感得如今有接触愚妄邪见人的因缘,又加上慧根不足,不能判别是非,不能看破其邪妄,再加上信根微薄,所以被邪人一说就动心。就如台谚中说:「神明千呼万唤喊不动,小鬼一叫就走。」所以要怪的,还是自己;但事既己如此,再怪自己也没什么用,此时当如何是好?答:应心生忏悔― 忏悔自己「累劫不种善根、 不近善知识,乃至好近恶知识,好听邪说,喜染污、恶不善法,喜信受不正知见、邪知邪见,致有此报。自今起改悔,后不复造,不再亲近恶知识、 邪知、邪见、邪说;并发心护持正法,亲近拥护善知识,并发愿,愿得速能值遇真善知识,从善知识处听受、奉持正法,速入正知见,得正修行,起于正智,乃至破斥邪伪、护持众生。」若能如是如实忏悔,发愿回向,经云:「忏已无罪」,罪障即灭,以罪灭故,心无云翳,心即光明,心光明故,智慧善根于是萌发,乃至得于如来正法心不动摇。接着,再引一部一般称为小乘论典的『 俱舍论绣,以证明小乘经典中,不但也谈菩萨,而且还称扬赞叹菩萨及菩萨功德。兹引原文,并附上白话,以飨读

  者:【 论】 :r 何缘菩萨发愿长时精进修行方期佛果?。白话:「什么因缘令菩萨发愿,长时问地精进修行,才能成就佛果菩提?」【 论】 :。如何不许愿长时修?无上菩提甚难可得,非多愿行无容得成。菩萨要经三劫无数,修大福德智慧资粮、六波罗蜜多,多百千万行,方证无上正等菩提,是故定应发长时愿。。白话:「你为什么不赞成要发愿长时修行?无上菩提是很难得的,不是轻易可得的,因此如果不是发大愿修广大行,是不能成就的。菩萨须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修集广大福德及智慧的资粮,及修六波罗蜜多,及无量百千苦行,方能证得无上正等)一口提;因此若要求无上菩提,必定应发长时的大愿」(― 可见菩萨发大愿,)一一大阿僧祇劫修无量大行,不但大乘经典如是说,小乘经典也如是说,连六波罗蜜也并非只有大乘经典才说。)

  【 论】 :。何用为菩提久修多苦行?。

  白话:「为什么要为了菩提而长久做许多辛苦的修行?」

  【 论】 :r 为欲利乐一切有情,故求菩提,发长时愿:云何令我具大堪

  能,于苦瀑流、济诸含识,故舍浬盘道,求无上菩提。。

  白话:「菩萨为了想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所以求菩提,而发长时愿:如何能令我具备广大的堪能(能力

   能耐),而于生死苦的瀑流之中,得以救济诸有情(含识),为达此目的,故舍只求自度的涅槃道,而求无上…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三皈依要义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