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P18

  ..續本文上一頁在短期內(或幾天

   或幾個月)即證阿羅漢,而這些弟子在證得阿羅漢道之後,即盡其一生,隨侍佛側,但他們跟隨著佛,並不是在侍候佛的起居生活,因爲佛不要人侍候他,他什麼事都自己來,直到老時,才答應一譏阿難爲佛之侍者。那麼這些大阿羅漢們,既早已成道(已經學成畢業),不用再學(故稱「無學」),爲何還跟著世尊,作什麼?諸位如果看經,(尤其是阿含經),就知道:這些阿羅漢,即使成阿羅漢以後,還是一直在跟世尊學,事實上,所有的四阿含經都是世尊對這些弟子講的經;因此可知,這些阿羅漢于證道後,雖號稱「無學」,其實還是繼續在學,故知所謂「無學」也者,實是如來之權說,其真義爲:阿羅漢于聲聞教中已達「無學」,但于超過聲聞之教,仍須要學,仍然一輩子都學不完。又,我們看阿含經中,在在處處都有那些阿羅漢弟子請示世尊問題,有時是有人問阿羅漢問題,他不能答,而來請世尊開示,這種事連舍利弗

   須菩提等十大弟子都常發生;不但如此,有時甚至衆中發生糾紛時(例如誹謗等),這些大阿羅漢不能解決,只好去請世尊排解。這些事情在經中爲數不少。由此可見,「阿羅漢不是佛,佛非阿羅漢」。若違是說,則違于經教,有混淆聖教、誤導衆生之過。若結其罪,實是破佛、貶佛。(與贊佛正好相反。)

  ( b )信菩薩僧這裹所說的「菩薩」是特指入菩薩正位的叁賢十聖大菩薩。因爲我們修的是菩薩道,故信敬菩薩是理所當然的。然而菩薩之真身,凡夫俗眼不能得見,而且並不是所有的人對于菩薩的威德都有明顯的感應經驗,故有些人對于信菩薩始終有困難。如果對菩薩的信心,一時無法成就,久久黑習,也許就能增長。但信根是很珍貴的善根,並不是很容易

   或沒有條件就能生起;在障礙信根生起的原因之中,最嚴重的,就是知見不正。若人知見不正,其信根便會被摧折、破壞,猶如將種子下在瓦礫、石礫之中。而在妨礙信受菩薩的不正知見中,最重大的,莫過于信受近世有些學者所說:「在南傳佛教中原來並無菩薩,甚至沒有菩薩這個名詞。菩薩這個名詞,根據考據,是後期的大乘教中,才發展出來的。」這種說法,實在是不正確的,是歪曲事實的。因爲「菩薩」一詞,不但在大乘教典中有,連小乘教典中也是多得不得了,只可惜今人因多不讀經,才任憑有些人蒙蔽事實,胡言亂語,诳惑衆生。真不明白他們爲何要這樣做。或許是由于業力使然吧!如佛世時,也有些人以業因緣故,譏毀叁寶,乃至惡心誹謗世尊的都有。今爲護持如來正法,特舉經中數例,以證實「菩薩」一詞,不是大乘才有,也不是大乘經典中才有,更不是什麼「後期大乘」才「發展」出來的,而是小乘經論之中明明都有記載,且遍及各處:小乘四阿含中及諸阿昆達磨藏(論藏)之中,到處都有。(諸有智者,須依如來叁藏聖教,切莫違反聖教,而致謗法,亦謗聖人(菩薩),更莫隨順愚人興謗,「見謗隨喜」)。以蔔引小乘經論數例證明「小乘中也有言及菩薩:一、長阿含經卷一、大本經中佛爲應諸比丘心之所念,而說賢劫第一尊佛、昆婆屍佛之因緣時說:。諸比丘當知,諸佛常法,田比婆屍菩薩在母胎時專念不亂.. . . . .。。接著釋尊又說頌日:。四方四天子有名稱威德天-帝釋所遣善守護菩薩。然後經中又說:。佛告比丘,田比婆屍菩薩,從兜率天降神母胎,專念不亂接著世尊又說偈言:總計而言,薩」之詞。笠0 薩住母胎其母心清淨之後,世尊又說偈言:天中天福成無有衆欲想太子生地動大光靡不照此界及余界上下與諸方放光施淨月具足于天身以歡喜淨音轉稱菩薩名。釋尊在講述昆婆屍佛成佛之前的這一節經文中在長阿含

   『 佛說七佛經臉中,釋尊說七佛因緣時- . : OI … J ,共享了二十七次「菩,共享了「菩薩」詞十)二次,「大菩薩」一詞一次,「菩薩摩诃薩」一詞亦十叁次。叁

   釋尊不但稱先佛未成佛時爲「菩薩」,而且于自身未成佛時,亦自稱「菩薩」!如長阿含經中『 佛般泥洹經臉卷上,佛言:。佛爲菩薩時,從第四兜術天下來,入母腹中,時天地爲大動。菩薩從右腸生時,天地大動。菩薩得道爲佛時,天地大動。"由以上略舉之例可知:「菩薩」一詞爲大小乘經中共有,因此「菩薩」一詞,不是「後期大乘中發展出來的」。換言之,也就是說「菩薩」一詞不是後人杜撰的!更不是後世的人發明來貶斥小乘的。反之,佛都自說,諸佛成佛之前,都是「菩薩」,釋尊自身也是一樣,是「釋迦菩薩」,且「諸菩薩成佛之前不是阿羅漢」,成佛之後也不是成阿羅漢。對一切法的判別,佛法中說有四種「量」:L 現量,2 .聖言量,汪比量,小非量。茲分別如蔔:

  1 .現量:即得道之聖者,以聖智、聖慧眼照了一切法現前之性相,即是諸法實相,稱爲「現量」境界。

  2 .聖言量:佛世尊、或其它叁乘聖者,爲利益教化衆生,依自證之「現量」境界,而宣說之種種教化、開示之法,稱爲「聖言量」。以聖人不妄語,故聖言量是確定可靠不謬的,可爲衆生修行之所依。

  3 .比量:此爲佛弟子中之有智者,自尚未證道,于諸法實相,依于如來之「聖言量」,而得信解

   比量而知,稱爲「比量」

  4 .非量:此爲凡夫之無智者,自未證聖道,于諸法實相,不依如來之「聖言量」,而依自心妄想分別去測忖、取著,其結果常是與實相相違背,是錯謬的,稱爲「非量」依此四量,我們就應了知:身爲具縛凡夫的我們,于諸法實相,以及聖人的種種境界(舉如聖人的身、語、意、智慧、叁昧等),目前都還無法親證而得「現量」之智,因此我們必須依「聖言量」而修學,絕不可依兒愚之人所作違背聖教的「非量」之言說,才不會被誤導

   被害。

  例如前述的「菩薩」一詞,大小乘聖教之教典中,明明都有,何以聽信愚妄的僞善知識之言,而自壞善根

   自毀菩提前程呢?若不明究一袅

   不分皂白,就也跟著亂喊,爲此造罪(謗菩薩

   謗經、毀法)而墮入惡道受苦,豈不是太冤了?關于佛語谛實、決定不虛、佛之「聖言量」決定可靠、決定爲一切衆生法身慧命之所依,這一點,再舉一例以證之:長阿含

   『 信佛功德經繡、不:。複次,我佛世尊有最勝法,謂佛世尊出真實語,無有虛妄,亦無绮語,而不兩舌.. . . . .。。故知「佛不妄語」。須知「妄語」是一種依煩惱心所起之法,而且,不要說佛不妄語,連菩薩、羅漢也都不妄語;不但諸佛、菩薩、羅漢不妄語,甚至連受持比丘戒

   比丘尼戒及五戒

   八戒的在家弟子都不妄語,更何況佛及叁乘賢聖― 退一萬步說,如果佛還行妄語,則連做在家居士的資格都不夠!何況能滅煩惱、出生死、證無上菩提l 故知佛語真實,佛語爲聖教、聖言量,爲一切衆生之歸依處,若不信佛語,這世問還有什麼人的話是可信的呢?因此建議大家:在這末法惡世,邪說橫流之際,若不小心聽到謗佛毀法的話,應馬上警覺地提醒自己:「佛不妄語」,「佛語谛實、決定不虛」,「我應相信經上所言,依經而行,不依他說。」這樣就不會被迷惑、被騙、 被害,試問:你若被騙、 被害而受苦時,要怪誰?!怪佛菩薩沒保佑你嗎?還是怪騙你的人?還是怪你自己?當知應怪自己。爲什麼?應怪自己宿世所修善根不夠,所以才感得如今有接觸愚妄邪見人的因緣,又加上慧根不足,不能判別是非,不能看破其邪妄,再加上信根微薄,所以被邪人一說就動心。就如臺諺中說:「神明千呼萬喚喊不動,小鬼一叫就走。」所以要怪的,還是自己;但事既己如此,再怪自己也沒什麼用,此時當如何是好?答:應心生忏悔― 忏悔自己「累劫不種善根、 不近善知識,乃至好近惡知識,好聽邪說,喜染汙、惡不善法,喜信受不正知見、邪知邪見,致有此報。自今起改悔,後不複造,不再親近惡知識、 邪知、邪見、邪說;並發心護持正法,親近擁護善知識,並發願,願得速能值遇真善知識,從善知識處聽受、奉持正法,速入正知見,得正修行,起于正智,乃至破斥邪僞、護持衆生。」若能如是如實忏悔,發願回向,經雲:「忏已無罪」,罪障即滅,以罪滅故,心無雲翳,心即光明,心光明故,智慧善根于是萌發,乃至得于如來正法心不動搖。接著,再引一部一般稱爲小乘論典的『 俱舍論繡,以證明小乘經典中,不但也談菩薩,而且還稱揚贊歎菩薩及菩薩功德。茲引原文,並附上白話,以飨讀

  者:【 論】 :r 何緣菩薩發願長時精進修行方期佛果?。白話:「什麼因緣令菩薩發願,長時問地精進修行,才能成就佛果菩提?」【 論】 :。如何不許願長時修?無上菩提甚難可得,非多願行無容得成。菩薩要經叁劫無數,修大福德智慧資糧、六波羅蜜多,多百千萬行,方證無上正等菩提,是故定應發長時願。。白話:「你爲什麼不贊成要發願長時修行?無上菩提是很難得的,不是輕易可得的,因此如果不是發大願修廣大行,是不能成就的。菩薩須要經過叁大阿僧祇劫,修集廣大福德及智慧的資糧,及修六波羅蜜多,及無量百千苦行,方能證得無上正等)一口提;因此若要求無上菩提,必定應發長時的大願」(― 可見菩薩發大願,)一一大阿僧祇劫修無量大行,不但大乘經典如是說,小乘經典也如是說,連六波羅蜜也並非只有大乘經典才說。)

  【 論】 :。何用爲菩提久修多苦行?。

  白話:「爲什麼要爲了菩提而長久做許多辛苦的修行?」

  【 論】 :r 爲欲利樂一切有情,故求菩提,發長時願:雲何令我具大堪

  能,于苦瀑流、濟諸含識,故舍浬盤道,求無上菩提。。

  白話:「菩薩爲了想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所以求菩提,而發長時願:如何能令我具備廣大的堪能(能力

   能耐),而于生死苦的瀑流之中,得以救濟諸有情(含識),爲達此目的,故舍只求自度的涅槃道,而求無上…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皈依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