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菩提。」
【 論】 :。濟他有情,于己何益?" 白話:「救濟其它有情,對自己有什麼好處呢?」【 論】 :。菩薩濟物,遂己悲心,故以濟他,即爲己益。。白話:「菩薩救濟他人,就是完成自己的悲心,因此救濟他人,便是自己得益。J
【 論】 :。誰信菩薩有如是事?。
白話:「誰會相信菩薩真有做這樣的事?」
【 論】 :。有懷潤己,無大悲心,于如是有情,此事實難信;無心潤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難信。如有久習無哀愍者,雖無益己,而樂損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薩久習慈悲,雖無利己,而樂他益,如何不信?又如有情由數習力,于無我行不了有爲,執以爲我而生愛著,由此爲因,甘負衆苦。智者同悉如是。菩薩由數習力故,舍自我愛,增戀他心,由此爲因,甘負衆苦,如何不信?又由種姓異,有此志願起,以他苦爲己苦,用他樂爲己樂,不以自苦樂爲己苦樂事,不見異益他而別有自益。。
白話:「有心利益自己,而沒有大慈悲,對這樣的人來說,菩薩之事實在難以
相信。但對于沒有利己之心,而具有大慈悲的人來講,菩薩之事並非難信。譬如
世問有一種人,長久以來宿習好行無一公愍同情他人之事,反而喜歡作損害他人之事以爲樂,雖然作此損人之事于他自己並無利益可得,他卻能樂此不疲,這種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同樣的,菩薩因久習慈悲,常思利他以爲樂,雖然作此利人之事于自己並無利益可言,菩薩卻能樂此不疲,你爲何不信?又如有些有情,由于宿昔習氣之力,對于『 無我繡之諸行不能了達,將有爲之法計執作『 我繡,而生貪愛執著,繼而以此『 我愛繡爲因,而甘負叁界輪轉之衆苦,亦不求出離。這種人,是有智之人都知道的。同樣的,菩薩由于宿昔修習之力故,能舍對自我的貪愛,而轉愛衆生,以此愛護衆生之心爲因,甘負衆苦,你爲何不信?又,菩薩由于他的種姓不同,才有這種志願生起:菩薩看見他人受苦即如同自己在受苦一樣,看到他人快樂即如自己得到快樂一樣,而不以自己的苦樂爲追求或努力的目標,也不認爲除了『 利益他人臉一事能于己有益之外,還有什麼其它的事更能令自己得益。」【 論】 :r 依如是義故,有頌言: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樂
中士求滅苦非樂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樂及他苦永滅以他爲己故。
白話:「依以上的義理,而作以下的偈頌:
下士(凡夫)勤勉地找尋各種方法,
永遠也只是爲了求自己一身的快樂。
中士(二乘)則求滅自身輪回之苦,
因爲叁界非樂,一切有爲法是衆苦之所依故。
上士(菩薩)永遠勤求一切法門,因此雖然自己受苦,但他人卻因而得到安樂;並且能令他人之苦永遠息滅而達涅槃,之所以能做如是難事,是因爲菩薩視衆生如己故。」由以上所引,可見連小乘的經論都說有菩薩,我們有幸生在大乘佛法的國度,爲大乘佛教弟子,如何不信?連小乘的論典都如是稱揚贊歎菩薩,我大乘弟子,如何不信?如何要疑?如何要隨他愚妄之人謗菩薩是無,造無央罪?
丁、信真如在一切信心裏,以信「真如」最爲難能可貴,因爲真如與甚深佛法一樣,凡夫俗眼不得見,且真如本性是離心意識
無法以儀器蠡測的,亦無法以眼、耳、鼻、舌、身、意去衡量,故沒有體驗、尚未見性之人而能起信,當知是人甚難稀有,定是累劫久修善根之人,方得如風、信叁真如對真如的信心又可分爲「信自真如」、 「信他真如」、及「信真如平等」叁項,茲分別討論如下:1 .信『 自真如」此義即,信自己五蘊身心之中,有真如本性存在,此事實大不易;因爲依于權教,我們了知:我們現前的這五蘊身心,是汙染、臭穢不淨的,這樣的一具臭皮囊,豈會有這麼寶貴的真如含藏于其中呢?雖然你尚未證得「自心真如」,無法親見其面目,可是如來的確如是開示我們。『 楞伽經繡雲:「如來藏自性清淨,轉叁十二相入于一切衆生身中,如大價寶,垢衣所纏。如來之藏,常住不變,亦複如是,而陰界入垢衣所纏。」譬如你擁有一座山,山中蘊藏金礦、銀礦、鑽石礦等。因你既不是地質學家,也不是探礦家,所以你竟然一點兒也不知道你自己的山中還有寶藏。如果忽然有一天有個普通人告訴你說此山有寶,你若不相信,這是可以理解的。倘若有位專家,他具有專業知識及上好儀器,且已准確地測出山中確有金礦,此時,你若還是不信,便徒然與大好因緣擦身而過,失之交臂。當知一切衆生自身這一座寶山一畏,的確藏有真如本性之真金寶礦,無始以來,常住不變,未曾增減,只是尚未加以開采、提煉罷了,而這開采、提煉就是修行、信解行證。其實學佛中最難之處就是這「自信」。自信什麼呢?自信我們都「畢竟成佛」。因爲自信我能成佛,我確實有此潛能,所以我才可能發心努力去修行及至佛道,因爲有希望的緣故。就如我們參加聯考,如果相信自己「一定考不取」,則怎麼會去用功讀書、去准備應考呢?就是因爲相信我有機會考取,所以才可能盡心努力去准備,以期能一舉成功。所以修行能否成就,與自信心的大小是有必然的關系的,而這自信的具體內容,即是信我自心中具有真如本性,若得如是信心,則與如來一切最甚深的道理相應,速能趣人第一義谛。
2 .信「他真如」
這是指信其它衆生也同樣具有真如本性。故知:一切衆生及我皆同具此性。由于信我本具真如本性,故努力修行,以期證得此性。同時,也因信一切衆生,乃至娟飛蠕動,亦皆本具真如本性,故不遺余力地去利益他、教導他,令他也能疾速明見本心本性,證自真如。
3 .信「真如平等」于「信自真如」及「信他真如」之外,尚須信「諸佛」及「我」及「一切衆生」之真如是究竟平等的。真如無高下,叁界、六道、乃至十法界皆悉同一真性,「佛與衆生無一、無別」。十法界中,唯相上有別,其性皆一,不分軒轾,究竟平等。衆生之間的差別在于:我們各自所造的業,其種類與程度不盡相同,染淨程度亦不同,因此業障的大小與福德的多寡也就不同;以此之故,目前各人自心所含藏的真如本性,其所顯的功德之「用」也就不同。佛之叁障已消,叁德己圓,故佛之真如本性之功用得以完全顯現出來。因此,雖然在理上而言,信「佛與衆生無二無別」;但在事相上,衆生之本性仍爲煩惱垢穢所纏,不得顯說處發,須努力開發,方得證入本具之性。如『 圓覺經臉雲:修行有如開礦。馬祖大師有一回上堂時雲:「汝等各信自心是佛! 」我們一般人學佛有一最大的難,即是黃蘗大師所說的:「信不過」;信不過什麼呢?信不過諸佛祖師所,亦信不過自己。最後,佛在經中說,「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恒河沙」謂邪師?邪者,不正也,知見不正之人而爲人說法,即成邪師,傳播邪見故。邪何師說什麼法?邪師所說的法,常是混淆正法,謗佛毀法,壞人善根,乃至破佛、破法、 破僧;他所說法,令人越聽越不信、越聽越不敬叁寶― 亦即:令人聽之後,對佛法的信心越來越少、對叁寶之恭敬心越來越微弱。毀謗正法之中罪咎最重大者,莫過于謗真如法;因爲真如爲一切法之本、一切法之王,乃至是如來成佛之本― 若無真如,何得有如來?不幸被佛言中,當今已有一派佛學家著書立說,肆力毀謗真如法,實令人憂歎,須知其來世果報將不可思議,希望大家警覺:此爲末法時期之一大魔事。『 大般若經繡中的「覺知魔事品」、及龍樹菩薩之『 大智度論臉中的「釋魔愁品」皆說:若能覺知魔事,即不受其娆。故願一切佛弟子皆不受其虛妄巧言之所迷惑,如是則汝之慧命幸甚,佛教幸甚。
接下來講「叁寶與真如的關系」:
二、『 叁寶」與「真如」的關系
「佛、法、僧」叁者以有真如故爲寶,故叁寶與真如有如下之關系:
1 .「佛」以「真如」爲寶佛自證真如,以真如爲寶,故稱爲「佛寶」。若無真如、亦不成佛寶。佛因已證得真如本性之無上寶,所以稱爲佛寶
2 .「法」以「真如」爲寶一切佛法皆是如來自證真如以後,爲欲闡揚一切衆生皆有佛性(真如), 莫輕他,若皆能依佛之開示而修,則一佛亦不得成佛,故稱性而說者。且如來所說法,其最終目的故皆得作佛,因此佛敕一切衆生莫自輕、切衆生皆能自證,自悟本性,自致成佛。真如對「法」重要性,舉要言之,本不以真如爲依歸,則不得爲即佛法中的任何一法若無真如,若不以真如爲「法寶」,以此法中無真寶故。
3 .「僧」以「真如」爲寶僧寶是依佛所開示的法寶而修行,以自證本具真如之寶。僧衆如是自修,亦如是教他修,以期共證此無上真實法寶,故僧衆得稱爲「僧寶」。因此,僧寶必須是信解、受持、 修行、乃至證入真如本性之佛出家弟子;易言之,即:此僧奉真如本性爲寶,故稱「僧寶」;反之,若有人但出家,然而不信、不解真如之寶,不依佛教敕而修行,以期契悟、證入真如之寶,則雖爲僧,實亦不得名爲「僧寶」,以此僧實無如來所授之寶故。佛、法、僧叁寶皆以真如而爲寶;而一切衆生心中亦皆本具真如,衆生若自修悟得此本具之性,即能成就「自心一體叁寶」,亦稱「理體叁寶」,此乃由于此「一體叁寶」爲由真如一心之所含攝、所顯現,最極清淨圓滿故。且。消業、起信之夫若有人雖然想學佛,但于佛、法、 僧叁寶無法深心真實信受時,當如何解決此問題呢?不能深心信解,表示此人八識田中有深重的業障存在。衆生自無始劫來,造作種種惡不善業,「若此惡業有體相者」,就如「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所說:「盡虛空界,不能容受」。如何得消此無量無邊之重業呢?禮佛是最好的方法;禮佛雖然很累,可是最有效。如果所造的業是身業,便要用身業去修,才能對治,才易消;若所造的是口業,就要用口業來修、來消;所造的若是意業,則從意業上去修、去消。冉者,我們無始劫來所造的重業如殺、…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