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菩提。」
【 论】 :。济他有情,于己何益?" 白话:「救济其它有情,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论】 :。菩萨济物,遂己悲心,故以济他,即为己益。。白话:「菩萨救济他人,就是完成自己的悲心,因此救济他人,便是自己得益。J
【 论】 :。谁信菩萨有如是事?。
白话:「谁会相信菩萨真有做这样的事?」
【 论】 :。有怀润己,无大悲心,于如是有情,此事实难信;无心润己,有大慈悲,于如是有情,此事非难信。如有久习无哀愍者,虽无益己,而乐损他,世所同悉如是。菩萨久习慈悲,虽无利己,而乐他益,如何不信?又如有情由数习力,于无我行不了有为,执以为我而生爱着,由此为因,甘负众苦。智者同悉如是。菩萨由数习力故,舍自我爱,增恋他心,由此为因,甘负众苦,如何不信?又由种姓异,有此志愿起,以他苦为己苦,用他乐为己乐,不以自苦乐为己苦乐事,不见异益他而别有自益。。
白话:「有心利益自己,而没有大慈悲,对这样的人来说,菩萨之事实在难以
相信。但对于没有利己之心,而具有大慈悲的人来讲,菩萨之事并非难信。譬如
世问有一种人,长久以来宿习好行无一公愍同情他人之事,反而喜欢作损害他人之事以为乐,虽然作此损人之事于他自己并无利益可得,他却能乐此不疲,这种人是大家都知道的。同样的,菩萨因久习慈悲,常思利他以为乐,虽然作此利人之事于自己并无利益可言,菩萨却能乐此不疲,你为何不信?又如有些有情,由于宿昔习气之力,对于『 无我绣之诸行不能了达,将有为之法计执作『 我绣,而生贪爱执着,继而以此『 我爱绣为因,而甘负三界轮转之众苦,亦不求出离。这种人,是有智之人都知道的。同样的,菩萨由于宿昔修习之力故,能舍对自我的贪爱,而转爱众生,以此爱护众生之心为因,甘负众苦,你为何不信?又,菩萨由于他的种姓不同,才有这种志愿生起:菩萨看见他人受苦即如同自己在受苦一样,看到他人快乐即如自己得到快乐一样,而不以自己的苦乐为追求或努力的目标,也不认为除了『 利益他人脸一事能于己有益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的事更能令自己得益。」【 论】 :r 依如是义故,有颂言:下士勤方便恒求自身乐
中士求灭苦非乐苦依故上士恒勤求自苦他安乐及他苦永灭以他为己故。
白话:「依以上的义理,而作以下的偈颂:
下士(凡夫)勤勉地找寻各种方法,
永远也只是为了求自己一身的快乐。
中士(二乘)则求灭自身轮回之苦,
因为三界非乐,一切有为法是众苦之所依故。
上士(菩萨)永远勤求一切法门,因此虽然自己受苦,但他人却因而得到安乐;并且能令他人之苦永远息灭而达涅槃,之所以能做如是难事,是因为菩萨视众生如己故。」由以上所引,可见连小乘的经论都说有菩萨,我们有幸生在大乘佛法的国度,为大乘佛教弟子,如何不信?连小乘的论典都如是称扬赞叹菩萨,我大乘弟子,如何不信?如何要疑?如何要随他愚妄之人谤菩萨是无,造无央罪?
丁、信真如在一切信心里,以信「真如」最为难能可贵,因为真如与甚深佛法一样,凡夫俗眼不得见,且真如本性是离心意识
无法以仪器蠡测的,亦无法以眼、耳、鼻、舌、身、意去衡量,故没有体验、尚未见性之人而能起信,当知是人甚难稀有,定是累劫久修善根之人,方得如风、信三真如对真如的信心又可分为「信自真如」、 「信他真如」、及「信真如平等」三项,兹分别讨论如下:1 .信『 自真如」此义即,信自己五蕴身心之中,有真如本性存在,此事实大不易;因为依于权教,我们了知:我们现前的这五蕴身心,是污染、臭秽不净的,这样的一具臭皮囊,岂会有这么宝贵的真如含藏于其中呢?虽然你尚未证得「自心真如」,无法亲见其面目,可是如来的确如是开示我们。『 楞伽经绣云:「如来藏自性清净,转三十二相入于一切众生身中,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来之藏,常住不变,亦复如是,而阴界入垢衣所缠。」譬如你拥有一座山,山中蕴藏金矿、银矿、钻石矿等。因你既不是地质学家,也不是探矿家,所以你竟然一点儿也不知道你自己的山中还有宝藏。如果忽然有一天有个普通人告诉你说此山有宝,你若不相信,这是可以理解的。倘若有位专家,他具有专业知识及上好仪器,且已准确地测出山中确有金矿,此时,你若还是不信,便徒然与大好因缘擦身而过,失之交臂。当知一切众生自身这一座宝山一畏,的确藏有真如本性之真金宝矿,无始以来,常住不变,未曾增减,只是尚未加以开采、提炼罢了,而这开采、提炼就是修行、信解行证。其实学佛中最难之处就是这「自信」。自信什么呢?自信我们都「毕竟成佛」。因为自信我能成佛,我确实有此潜能,所以我才可能发心努力去修行及至佛道,因为有希望的缘故。就如我们参加联考,如果相信自己「一定考不取」,则怎么会去用功读书、去准备应考呢?就是因为相信我有机会考取,所以才可能尽心努力去准备,以期能一举成功。所以修行能否成就,与自信心的大小是有必然的关系的,而这自信的具体内容,即是信我自心中具有真如本性,若得如是信心,则与如来一切最甚深的道理相应,速能趣人第一义谛。
2 .信「他真如」
这是指信其它众生也同样具有真如本性。故知:一切众生及我皆同具此性。由于信我本具真如本性,故努力修行,以期证得此性。同时,也因信一切众生,乃至娟飞蠕动,亦皆本具真如本性,故不遗余力地去利益他、教导他,令他也能疾速明见本心本性,证自真如。
3 .信「真如平等」于「信自真如」及「信他真如」之外,尚须信「诸佛」及「我」及「一切众生」之真如是究竟平等的。真如无高下,三界、六道、乃至十法界皆悉同一真性,「佛与众生无一、无别」。十法界中,唯相上有别,其性皆一,不分轩轾,究竟平等。众生之间的差别在于:我们各自所造的业,其种类与程度不尽相同,染净程度亦不同,因此业障的大小与福德的多寡也就不同;以此之故,目前各人自心所含藏的真如本性,其所显的功德之「用」也就不同。佛之三障已消,三德己圆,故佛之真如本性之功用得以完全显现出来。因此,虽然在理上而言,信「佛与众生无二无别」;但在事相上,众生之本性仍为烦恼垢秽所缠,不得显说处发,须努力开发,方得证入本具之性。如『 圆觉经脸云:修行有如开矿。马祖大师有一回上堂时云:「汝等各信自心是佛! 」我们一般人学佛有一最大的难,即是黄蘗大师所说的:「信不过」;信不过什么呢?信不过诸佛祖师所,亦信不过自己。最后,佛在经中说,「末法时期,邪师说法如恒河沙」谓邪师?邪者,不正也,知见不正之人而为人说法,即成邪师,传播邪见故。邪何师说什么法?邪师所说的法,常是混淆正法,谤佛毁法,坏人善根,乃至破佛、破法、 破僧;他所说法,令人越听越不信、越听越不敬三宝― 亦即:令人听之后,对佛法的信心越来越少、对三宝之恭敬心越来越微弱。毁谤正法之中罪咎最重大者,莫过于谤真如法;因为真如为一切法之本、一切法之王,乃至是如来成佛之本― 若无真如,何得有如来?不幸被佛言中,当今已有一派佛学家着书立说,肆力毁谤真如法,实令人忧叹,须知其来世果报将不可思议,希望大家警觉:此为末法时期之一大魔事。『 大般若经绣中的「觉知魔事品」、及龙树菩萨之『 大智度论脸中的「释魔愁品」皆说:若能觉知魔事,即不受其娆。故愿一切佛弟子皆不受其虚妄巧言之所迷惑,如是则汝之慧命幸甚,佛教幸甚。
接下来讲「三宝与真如的关系」:
二、『 三宝」与「真如」的关系
「佛、法、僧」三者以有真如故为宝,故三宝与真如有如下之关系:
1 .「佛」以「真如」为宝佛自证真如,以真如为宝,故称为「佛宝」。若无真如、亦不成佛宝。佛因已证得真如本性之无上宝,所以称为佛宝
2 .「法」以「真如」为宝一切佛法皆是如来自证真如以后,为欲阐扬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真如), 莫轻他,若皆能依佛之开示而修,则一佛亦不得成佛,故称性而说者。且如来所说法,其最终目的故皆得作佛,因此佛敕一切众生莫自轻、切众生皆能自证,自悟本性,自致成佛。真如对「法」重要性,举要言之,本不以真如为依归,则不得为即佛法中的任何一法若无真如,若不以真如为「法宝」,以此法中无真宝故。
3 .「僧」以「真如」为宝僧宝是依佛所开示的法宝而修行,以自证本具真如之宝。僧众如是自修,亦如是教他修,以期共证此无上真实法宝,故僧众得称为「僧宝」。因此,僧宝必须是信解、受持、 修行、乃至证入真如本性之佛出家弟子;易言之,即:此僧奉真如本性为宝,故称「僧宝」;反之,若有人但出家,然而不信、不解真如之宝,不依佛教敕而修行,以期契悟、证入真如之宝,则虽为僧,实亦不得名为「僧宝」,以此僧实无如来所授之宝故。佛、法、僧三宝皆以真如而为宝;而一切众生心中亦皆本具真如,众生若自修悟得此本具之性,即能成就「自心一体三宝」,亦称「理体三宝」,此乃由于此「一体三宝」为由真如一心之所含摄、所显现,最极清净圆满故。且。消业、起信之夫若有人虽然想学佛,但于佛、法、 僧三宝无法深心真实信受时,当如何解决此问题呢?不能深心信解,表示此人八识田中有深重的业障存在。众生自无始劫来,造作种种恶不善业,「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就如「普贤菩萨行愿品」中所说:「尽虚空界,不能容受」。如何得消此无量无边之重业呢?礼佛是最好的方法;礼佛虽然很累,可是最有效。如果所造的业是身业,便要用身业去修,才能对治,才易消;若所造的是口业,就要用口业来修、来消;所造的若是意业,则从意业上去修、去消。冉者,我们无始劫来所造的重业如杀、…
《大乘信位菩萨的修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