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P17

  ..續本文上一頁受如此殘障苦報,這稱爲「花報」(花報與果報之別爲:重者爲果報,輕者爲花報。)五百世的花報」受盡後,再受「余報」;所謂「余報」,即是:雖能生在人中,得六根具足,但爲人愚癡、合鈍、難信叁寶。有時雖稍得接近叁寶、聽聞些許佛法,但以其余報未盡故,宿昔之業習力仍在,偶而還是歡喜批評、乃至譏笑佛法。所以當我們看到人不信佛法,或是譏毀叁寶時,心中就應了知:他們極可能是仍在受往昔謗深甚法的余報之苦,不能自已。詳而言之,他不見得喜歡這樣謗佛疑法,但他卻不由自主,因爲往昔的業習力甚大,常會牽引人去做一些自己不見得喜歡做的事。似此,則舊報未盡又添新業,則其果報無止無盡、輪轉不息,于如來正法,則失之交臂,雖得值遇,亦不得信、不得入,欲修無期;因此于開智慧、得解脫方面,更是遙遙無期,甚是可悲、可歎!以上是講毀謗如來甚深法所得的果報。

  ( d )信「大乘法」爲佛弟子,若于「信權法」、 「信實法」、 及「信無上法」這叁項都具足了,那就是成就了「信一切大乘法」的稀有信根。信大乘法亦即是上面叁種信心的總目,以若不信大乘,則權法、實法、無上法,皆成無義。此外,有一點必須再叁強調,那就是:「不謗大乘」這一項。 法華經雲:「佛自住大乘,爲一切衆生宣說余乘」。「余乘」指的是「叁乘」、乃至人天「五乘」之法。佛之所以說叁乘、五乘之法,是因爲多數衆生愚癡、合鈍,所以須一步一步地教化接引,一譏衆生能步步深入修習,漸至于無上。對于一般人,一步步地逐漸深入修學,是絕對有必要的,因此「漸教」的權法在整體佛法中是不可或缺的。以學數學而言,若我們的目標是要學天文學或是高等數學,還是須要從算數加減乘除最基礎學起,然後再學代數、幾何、叁角等,這些必修學科即有如「權法」,等更深一步修到高等代數等時,這就相當于「實法」;而其最終的目標高等微積分、 數理邏輯,就相當于「無上法」。你若說:我只要修「無上法」,其余皆不想修。那等于是想一步登天,豈是可能的事!所以既然發心修行,就要「等心

   次第修學一切法」,于法無有愛憎分別,不取不舍,這才是菩薩應有的發心。如上所說,最近有人在研究所謂「大乘非佛說」,倡言大乘法是後來才發展出來的。各位,請注意,這是我個人的一點點心得,但亦是依佛意所說。下回若有人提出所謂「大乘非佛說」的論調,你可以反問他:「那麼大乘究竟是誰說的?若說小乘法才是佛所說的,那麼佛本身是大乘還是小乘?」若回答佛自身是小乘,則世問不可能會有任何佛法傳蔔來,因爲佛自身若是小乘,則是只求自度,只求自度者,頂多只成阿羅漢,不會成佛,佛既不成「佛」,世問怎會有「佛法」?應只有「羅漢法」! 這不是很清楚嗎?所以佛自身並不是只求自度的小乘!佛累劫修行,自住大乘。若「佛自身是大乘」,則「大乘是佛說」,即確定無疑。又,「除了佛之外,一切世間更無有人能說大乘。」有些小根小智人,尤其是小乘行人,他們與大乘行人最大的差別即在于:大乘行人把佛當「佛」看,而小乘人把佛只當「阿羅漢」看,他們把佛稱爲「大阿羅漢」,跟阿羅漢沒有任何分別,就好像外道人與」些世俗學者,把佛只當凡夫看,只當一個出了家的太子看,是「教育家」(如孔子一般),甚至呼佛爲「瞿昙」。小乘法中,在其五戒、 八關齋戒儀一袅都這麼說:「如阿羅漢所教,我× × 盡形壽不殺生」;或是:「我× × 一日一夜不殺生,如阿羅漢所教,乃至不偷盜:等等。」但是大乘菩薩道的儀軌中則是說:「如諸佛所教,我× × 一日一夜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 不邪淫等等」。由此可以看出,大乘、 小乘,其中的差異是很明顯的。爲何小乘人視佛爲阿羅漢呢?因爲自心的境界到那裹,則所能看到的也只能到那裏。對一個憤世嫉俗之人而言,世上所有的人在他眼中都是壞人,多少都有些問題;他所持的想法,是與他自己的心態相應的。反之,心地好的人,看大家也都是好人;心地不善之人,這個世界所現在他眼前的,即是他自心的反應!不善。一個人的境界、心量有多高、 多大,其所見之物也就隨之而有那麼高、 大。小乘人的境界,最高只能達到阿羅漢,因此他們所能信受的、所能見到的境界,也僅到阿羅漢爲止,與他們的心量適成正比。所以身爲大乘行人,當聽見有人在謗佛毀法之時,不要不聞不問地隨他去,更不能愚迷胡塗隨聲附和,應當盡力維護正法,不縱容、 不姑息,如是,正法才有常住的希望。以上總結「信法」一項;接著講信僧。

  丙、信僧

  一、信「凡僧」「僧」有兩種― 凡僧與聖僧。凡是尚未證得聖果之出家人,皆稱爲凡僧。聖僧可分聲聞僧、緣覺僧與菩薩僧叁種。佛亦在僧數之中,前面第一項「信佛」之中已經談過,所以此處從略。現前的幾夫僧雖然尚未證聖道,但依照佛的教敕,他們是「代表佛」在傳承、宣揚如來的正法,因此佛法才能師師相傳,經千百年而不斷。如是,以有現前僧故,欲皈依者,才有地方可去求皈依;欲受戒者,才有地方可去求戒;欲出家者,才有地方可去求出家;欲行菩薩道者,才有地方可令其正式受持菩薩戒、定、智慧;幾此種種,皆須靠現前僧才得以成就,是故大家既已身爲佛弟子,對現前僧也應一體敬重,于其教授亦須敬信,這就是「敬信僧寶」的第一步。

  二、信「聖僧」

  ( a )信聲聞、緣覺僧聲聞中的聖僧爲四雙八輩,即四果(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及四向(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這些都是聲聞乘中的聖僧。而緣覺乘的聖人即辟支佛。雖然大乘行人並不取著二乘道,但對于二乘之聖僧,亦須敬信、供養。再者,二乘聖僧目前雖是二乘人,但依法華、 涅槃等究竟之教,二乘之人亦畢竟成佛,因爲經上說一、乘聖人于入有余依涅槃二萬劫之後,亦將因緣成熟、回小向大,發無上道心,修行無上菩提,終究成佛。至于聲聞成佛之義,有人以爲這是大乘貶斥小乘,才作是說。事實上,不只是大乘才講成佛,連小乘亦講成佛。如長阿含經中的『 佛般泥洹經繡雲:。佛告阿難,人不懈于經、不懈于坐起,欲作佛者,可得。。因此,衆生成佛之說,不只是大乘有,小乘教中亦作是說,故聲聞成佛爲佛定說。大乘行人以知二乘亦畢竟作佛故受敬重。只當作是「大阿羅漢」及,如下經中所言:,對一、乘聖人不但不得輕慢,亦須一體信再者,近世有人提倡小乘,而謂佛世尊的境界亦只是阿羅漢的境界,而把佛,這實在是一大謬誤;因爲佛的境界實非阿羅漢所能

  ▲ 中阿含經中之頻鞍娑邏王迎佛經第五雲:。于是尊者郁昆羅迦葉止如意足已,爲佛作禮白日:

   師,我是佛弟子,佛一切智,我無一切智。我有一切智,汝無一切智。。。(大正藏卷一

  ▲ 中阿含經中之瞿默目撻連經中,梵志瞿默目撻連問尊者阿難雲:尊等等。"(大正藏卷一,六五四頁)。世尊日:世尊,佛是我?如是迦葉,

  ,四九七― 四九八頁)。頗有一比丘與沙門瞿昙等耶?。尊者阿難答日:都無一比丘與世

  ▲ 長阿含經中之七佛父母姓字經中雲:。:. .佛以天耳聞諸比丘共說是事,佛即到諸比丘所問言:?屬者若曹共議、語何等?。諸比丘言:?我思念佛最神、道德妙達,所知高遠,無能過者。。。(大正藏卷一,一五九頁)

  ▲ 長阿含經中之佛般泥洹經卷下雲:。比丘言:?佛是天上天下之尊。。。(大正藏卷一,」六九頁)

  ▲ 雜阿含經卷二十叁雲:。時尊者賓頭盧以手舉眉毛,視王(阿育)而言:?我見于如來,于世無璧(類,身作黃金色,叁十二相好,面如淨滿月,梵音聲柔軟,伏諸煩惱诤,常處于寂滅。。。(大正藏卷二,一六九頁)

  ▲ 賢愚經卷四、「出家功德屍利芯提品第二十二」中亦雲:爾時王舍城屍利芯提長者,其年百歲,聞世尊贊歎出家功德如是無量,即往迦蘭陀園,欲見世尊,求出家法。世尊不在,即至舍利弗所,求聽出家。時舍利弗念此老人叁事皆缺:不能學問、坐禅、佐助衆事,故不聽其出家。次向摩诃迦葉、優波離等五百大阿羅漢,求聽出家,以舍利弗不聽故,彼等亦皆不聽出家。屍利芯提還出竹園,悲泣懊惱,舉聲大哭。世尊即于其前踴出,放大光明,相好莊嚴,: . .告屍利芯提:誰能舉手于虛空中,而作定說:?是應出家,此人不應。?"長者白佛言:。世尊,法轉輪王第一智子,次佛第二世間導師,舍利弗者,此不聽我佛法出家。。爾時世尊:. .而告之言:。汝莫憂惱,我今當令汝得出家。非舍利弗,叁阿僧祇劫精慰苦行,百劫修福。非舍利弗,世世難行,破頭挑眼、髓腦血肉、皮骨手足、耳鼻布施。非舍利弗,投身餓虎,入于火坑,身琢千釘,剜身千燈。非舍利弗,國城妻子、奴婢象馬、七寶施與。非舍利弗,初阿僧祇劫供養八萬八千諸佛,中阿僧祇劫供養九萬九千諸佛,後阿僧祇劫供養十萬諸佛世尊,出家持戒,具足屍波羅蜜。非舍利弗,于法自在,何得製言:此應出家,此人不應。唯我一人,于法自在。唯我獨乘六度寶車,被忍辱皚,于注0 提樹下,坐金剛座,降魔王怨,獨得佛道,無與我等。汝來隨我,我當與汝出家。": . .時屍利芯提,解法無常,厭離生死,盡諸結漏,得羅漢道。(大正藏卷四,叁七七― 叁七九頁)可見「天上天下無如佛,十方世界亦無比,世問所有我盡見,一切無有如佛者。」這是大小乘共有的教義,故知佛世尊確定超過聲聞,阿羅漢絕對不如佛。以上是依經教,且是依大、小乘教典所說來引證。此外,還有一個事實,更可證「佛過阿羅漢、阿羅漢不是佛」:大家都知道,佛弟子中光是常隨的大阿羅漢,就有一千一)百五十人,不在常隨的,更不計其數。且在此常隨衆中,更有不少人是在第一次見佛時,即于當場便證阿羅漢,還有更多弟子是…

《大乘信位菩薩的修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叁皈依要義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