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说他是出家人。这个法海你们有印象吗?《白蛇传》中金山寺法海禅师,对不对?那是小说,不要被骗了,那小说胡乱写,他并没有跟许汉文过不去,他是大禅师是教众生开悟的,没有去跟白蛇斗法。所以小说可以看,但不要被小说给迷住了。《西游记》也是小说,不要相信以为真的有一个孙悟空,更奇怪的是现在有人拜孙悟空和拜猪八戒,那根本是小说人物,小说人物却把它当作真的在拜,实在真是愚痴啊!「唐释门人法海录」就是这个六祖大师的弟子,他把它记录起来,六祖大师说,然后他把它记录下来。
头一品〖行由品第一〗。
我现在讲经都是直接讲经,所以有时候讲的很快,有时候讲的很慢,讲慢是在讲道理的时候,你们可以了解的地方,我会很快的就讲过去,但是我的目的就是说,让你文字看懂,接下来道理也懂了,再接下来就是跟你们说修行的法门,看这个要怎么修,所以有时候会很花时间,就花在义理及修行法门上面,闲话就没有,没有闲话。所以这个要很有精神才能听,如果没有精神就茶多喝点。
经文:〖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剌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剌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义解:「时」那个时候、有一个时候。以一般的佛经来说,「一时佛在舍卫国」或是什么,那个「时」就是一时,有一个时候。这就是模仿佛经里面,没说那个时候是天宝几年几年,没这样说,只是说「时」。那个时候「大师」,就是六祖大师至「宝林寺」,这宝林就是宝林寺,现在称做「曹溪南华寺」,就是六祖大师的肉身还在那里,就是这个宝林寺,现在叫做南华寺。「韶州」就是韶州府。「韦剌史」这剌史是一个官名,唐朝叫剌史,清朝时叫「知府」。韶州府的知府,知府是什么?就是府长,像我们现在说省长的意思是一样。「与官僚」官僚就是他的部下,像什么部长啦!一起入山去请大师出来,到城中的大梵寺的讲堂「为众开缘」,这个「众」就是四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在家、出家男女合起来就是四众,来「开缘」开就是启发的意思,开什么缘?开学佛的因缘、修行的因缘。「说法」就是宣说法要。「师升座次」,六祖大师升座的时候,这个升座在佛经里面有规定,如果法师要讲经或是开示时,要升高座,要坐高,不能坐低,这样才如法,现在有人在讲堂或礼堂讲经或开示或是通俗演讲的时候,讲堂讲台比较低,观众比较高,这样子在那个地方讲经就「不如法」,不可以,佛祖说这样子不行,要讲法的人不能站着,你不能站着讲,而听的人坐着听,或是你坐着而他躺着也不行,当然你不能躺着讲,除非你快要死了,所以这个说法有很多规矩,要如法。有人说方便嘛!不可以有那么多方便,太方便就变成「随便」,所以这「如是因,如是果」,一定要按照这个法去做。「师升座次」这个「次」,就是那个时候的意思或之后,大师升座以后,「剌史」就是韦剌史跟所有的官僚三十多人,「儒宗学士」儒宗就是学儒家的,拜孔子公的,拜孔子公读书、作诗、填词的那些人,总共有三十多人,还有「僧尼道俗」「僧」就是出家,在佛法里出家的男众,「尼」就是出家的女众,「道」就是道教的或道士,「俗」就是俗家人,总共一千多人,「同时作礼」作礼就是顶礼,一般应该是顶礼,我们现在因场所的关系,所以问讯就好,这是没办法的,应该是要顶礼。「愿闻法要」愿就是希望,希望听闻佛法的大要、精要。
经文:〖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浄,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义解:单单这一句就没办法了,所以六祖坛经其实是非常深的,深到什么地步?深到没有底。「善知识」这是六祖大师尊称这些听的人。什么叫善知识?凡是能教我好的事情的人,叫做我的善知识。但是禅宗里面讲的善知识不一样,禅宗里所讲的善知识要能开示究竟的法门,简单一句话就是「能够引导众生开悟的人」,才叫做「善知识」。其它的人都不能说是善知识,只可以说「名为善知识」,这样而已。可以引导众生开悟的人,叫「大善知识」、「真善知识」,其他的只是称呼称呼而已,好象现在很流行称呼人菩萨,你也是菩萨、我也是菩萨,好象「泥鳅」菩萨。所以善知识,最究竟的道理,最深的法要、无上法,什么是「无上法」呢?就是可以使众生达到无上菩提的法,叫无上法。那个无上法一般来说,禅宗所说的道理就是无上法。我们开经偈里面说的「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那个最深的道理,能够开示这种道理的人叫做「善知识」。善知识还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就是可以看到修行人或是众生哪些修的好、或是不好,看得出来,这会点醒你的人就叫做善知识。其他一般的人就没办法这样,没有这种能耐,其他的人就只会称赞你,说一些让你高兴的,赞叹你而已,其他的就没办法点醒你。这个善知识三个字,六祖大师这么说就很深了。怎么说,这个就跟他说的道理相吻合,他没有轻视当场在听他讲经的人,不然你看现在的法师在讲经,都说你们大家啊,怎样怎样,你们大家如何如何。「善知识」真是尊重,为什么?因为他是开悟的人,他看到大家都有佛性,所以很尊重,跟后来他会说的「不轻初学」,初学的人也不会轻视他。所以他是开悟的人,而又得到祖师位的人,是可以很跩的,但是他没有,他没有很神气啊,他很尊重大家。不只是这样而已,后面也是这样,全部都一样,来参访的人,也都很尊重,没有很跩、很神气。顺便提到「六祖坛经」是什么呢?在看来,就是说其实应该是「六祖的公案」。「公案」常常听到,对不对,这一部经就是,整部经就是六祖的公案,所以我本来想写一本书,名字叫六祖的公案,但是后来想想,写了也没用,因为已经说六祖坛经,就是六祖的公案了,从头到尾都是。什么叫「公案」?「公」就是公开,「案」就是案例,用英文说比较清楚就是,Public Case,「案就是」 Case, Case大家都知道的,这是什么 Case呢?这就是开悟的 Case。什么是开悟?开悟就是说师父教徒弟、师父怎么教,徒弟怎么开悟,这个过程,把它记录,用简洁的文字把它纪录下来,反这个事情记录下来,这就变成一个公案。「公案」的意思就是给大家公开去讨论的意思,给大家去讨论就是为了所谓的「参」啦,大家都可以「参」,而不是说私藏的、私传的「案例」。表面上是说公开的,但是,这禅宗的奥妙就在这里,怎么说呢?虽然是公开,但是你如果参不出什么,公开等于没有公开,很多公案你看起来,很象是笑话,很好笑,那笑一笑就过去了,其实那是一个祖师要教他的徒弟,用方便引导他,然后让他忽然开悟,看起来象「忽然」开悟,其实不是,那是因缘成熟,所以开悟。他在开悟之前,不知道走了多少辛苦的路,那没有写到,好象我去高野山,不知受多少辛苦,你们不知道,你们只知道我去高野山去学法而已,学一些法回来,师父会那个法,但是你们不知道,我去那边有多么辛苦,如果我都不说,我也很神气的,说去那边是很好啊,其实是叫做辛苦受尽,对不对。一切的修行人都一样,都是这么样啊,你要记得喔!「从苦中来」,从苦中来的。所以你在修行的时候,你不要求很舒服,你若求舒服,没有一个「道」是从舒服里面来的,除了阿修罗道或是地狱道以外,大概都不是从舒舒服服中间来,所以舒服不会生「道」。所以一切的英雄,以世间法来说,都是苦英雄,那一切的修行人有所成就或有点成绩的都是苦中来,都是苦修而来,这介个苦修是有方法的,不是说你光是吃了苦就可以了、就是苦修,还要有方法,要不然你变成外道、乱修,也叫苦修,你说好!从现在开始我三餐都不吃,这样叫做外道。你说:好!从现在开始跟水果法师一样,我只吃香蕉。你要知道,水果法师也不是故意的,你知道吗?他是在因缘之下,没有东西吃,他才吃那个东西的。你不需要这样,你即使这样做也不会开悟,并且你也不会得定,这样知道吗?所以你要学要学对,修行的困难就在这里,要有智慧。但是你又说,就是没有智慧才要行修,看能否开智慧,那就麻烦。所以这六祖大师,他的心是怎么样,就是很平等,很简单,就是他已经起了「平等性智」,起了平等性智也就是去掉了第七识的我执,转第七识的我执为平等性智。刚刚说到这整部经都是六祖的公案,现在是公案的开始,每一段落都是公案,那公案就是师父怎么教徒弟,然后那个开悟的过程。可是有一个是很「Ronica」的,中文叫反讽,什么反讽?这个公案其实是「私案」啦,为什么?因为这个公案是一位特定的师父教一位特定的徒弟、在特定的时间跟地点跟因缘开悟的经过。所以怎么样?不能复制,这个有版权(笑),否则你就犯了301。所以你要拿去拷贝,没办法,因为你没有一样的老师,你也不是那位行者,所以这公案等于是私案,等于是给你作参考用的,但是后世的人不懂,说所谓的参公案,参可以啦,你可以得到某个程度的悟解、解悟,但是你没有办法因为这样而跟他一样有同样的开悟,因为你到底不是那位行者,时间、地点、人、事都不一样,所以不能Reproduced,不能复制、不能拷贝。但是这些公案或私案,是很有参考价值,因为是前人的经验。
「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这八个字就晕倒了,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觉,觉跟自性,这个「自性」是什么?从头到尾这部经都讲「自性」,这自性换一句话来讲就是佛性或是「真如本性」,「起信论」里面马鸣菩萨是说「真如」二字而已,「圆觉经」里面是说「圆觉」或「圆觉性」,在涅槃经里面是说「大涅槃」,用词不一样,但是它所涵盖的意义都一样。菩提自性,为什么说「自性」,注意那个「自」,「自」就是「自已」,那自己包括「…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