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会乱,那这个法律是如何规订呢?谁来规订?就是「百丈禅师」规订下来的,所以我们后代中国寺庙的「寺规」都是依照「百丈禅师」传下来的「百丈清规」,这本书现在还存着。「百丈禅师」再传下来就是「沩山灵佑禅师」和「黄糪希运禅师」,「黄糪」就是「黄糪大师」,他写了一部叫「传心法要」,这本书太「讚」「非常好」,「讚」到说不出有多「讚」,我在「习禅」里面,最受到益处的,除了「六祖坛经」以外,就是这一部「传心法要」。有一天,那时才学佛不久,我看经书都是看到天亮,不是故意的,那和读书时在夜间开夜车不一样,读书时,开夜车是硬拼的,但是学佛以后,看经书都是看下去就放不下来,就一直看,看到天亮。看这一部「传心法要」时,愈看愈欢喜,欢喜到不可言愉,然后欢喜到感觉天地都在震动,就是大法喜,七天七夜不散,所以非常感谢「黄糪大师」,这部经太棒了,我现在正在翻成英文,但还没有翻完,翻一半而已,但是会把他翻完。以后如果有因缘,也可以说这部经,但这部经主要是要「悟」的,虽然要「悟」的也可以讲,讲了有「悟」、没有「悟」,我就不知道了。接下来「沩山灵佑」传给「仰山慧寂」,到「仰山慧寂」时,因为「沩山灵佑」,「沩山」、「仰山」就成为「沩仰」宗,变成一宗,这宗就叫「沩仰宗」。「黄糪希运」传给「临济义玄」,这个叫「临济宗」。所以我们台湾「临济宗」还有,「临济宗」如何来的?就是从「黄糪大师」来的,「黄糪大师」是「临济宗」祖师的师父,「临济宗」的祖师是谁?就是「临济义玄」,他的师父就是「黄糪大师」。再来看「石头希迁」这一支传下来的叫「药山惟严」,「药山惟严」再传给「云严昙晟」,再传给「洞山良价」,这就是「曹洞宗」,「曹洞宗」就是这样来的。再来看另一边「石头希迁」还传给一个「天皇道悟禅师」,「天皇道悟」再传给「龙潭崇信」,「龙潭崇信」再传给「德山宣鉴」,「德山宣鉴」再传给「雪峰义存」,「雪峰义存」再传二人,一个是「云门文偃」,这个就是「云门宗」;「雪峰义存」再传给另一个「玄沙师备」,「玄沙师备」再传给「罗汉桂琛」,然后「罗汉桂琛」再传给「清涼文益」,「清涼文益」就变成「法眼宗」的祖师。然后变成什么呢?「南宗慧能」大师所传下来的变成「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五宗。所以祖师在授戒的时候说「一花开五叶」就是这「五叶」。「五叶」就是这「五宗」。什么人传给什么人,考试的时候不用背,但有什么宗要知道。
接下来说「经题」的「法宝坛经」。「法宝」因为我们有「三宝」,对不对?「佛宝」、「法宝」、「僧宝」。「六祖大师」所开示的「法」,也是宝,所以叫「法宝」。「坛经」的「坛」是什么意思呢?在古代的时候,这「坛」都是用土做的,叫「土坛」。「土坛」古代要供养时,要拜佛、要供养如来时,或外道要修法时都一样用土做一个「坛」,即高起来的「土堆」,「坛」就是土堆高起来的,这个土堆可以是「圆形」、可以是「方形」的、也可以是「三角形」的、也可以是「半圆形」的都有,但作用不同,一般息灾、「息灾法」所用的是「圆形」、也可以用「方形」,如果用「降伏法」就用「三角形」,所以这「坛」的意思就是这样。这「坛」在梵文就称为「曼荼罗」,这「曼荼罗」主要意思有两种,一种是「轮圆具足」,「轮」就是能够「摧毁」的意思,能够「载重」的意思叫「轮」,「圆」就是「圆满」。另一个意思,这「坛」主要是供养的意思,要如何供养?你供养就要讲,对不对?所以要请所有的圣者、佛菩萨来,然后供养,请到「坛」的地方。所以你看西藏喇嘛教,他们说「坛城」,那个「城」是多加的,意思是说他的「坛」好象一个「城池」一样,自成一个世界。所以「曼荼罗」由于供养的意思,再进一步说就是「诸圣会集」的意思,所有的圣者会集在那个地方,就称为「曼荼罗」。因为你要供养,一定要把那个「圣者」都请来,所以要请在那里?就请在那个「坛」里面,所以「曼荼罗」的意思,有这样的意思。那「六祖大师」所讲的「经」又叫「坛经」,就是供养的意思,供养什么?当然是供养佛菩萨、供养如来。因为是供养,所以也有「布施」的意思,「上供诸佛、下施众生」的意思,所以称「坛经」。
然后「经」的意思在梵文叫「修多罗(Sutra)」,这个「Sutra」的意思是什么?一是「契」的意思;第二个是「串」的意思。「契(合)」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所谓的「契理」和「契机」。这个「契」原来的意思是什么呢?譬如有一块木头,我们把它做成三角形,把一块拿起来(在一块方木块上刻出一块三角形的木块,成观法师在此画图示意),这个三角形的叫「契」,就像我做「打榫」一样,所以这一块拿起来,以年后再接上去,刚刚好吻合,「刚刚吻合」就叫「契合」。以此引申古代两人签约,我们现在签约都是及拷贝的,对不对?但古代不是的,只有一张,两人签好以后,再撕下来,你拿一半,我拿一半,以后如果要对的时候,你那一半来对我这一半,如果可以对上,就是「契」。「契约」的意思就是这样来的,人家说「打契约」,就是这样「契」,有没有「契」,有「契」,好就是「契约」。如果说要拿来对,对不上,那就不「契」了。所以两个人「心有默契」,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相合的意思。这样你们听了有没有「契合」?这个「恝」又是「合」的意思,能「合」。什么是「契理」呢?「契理」就是合于道理,合于什么道理呢?合于最高的真理叫「契理」。所以佛所说的一切言语、经书都合最高的道理,就叫做「契理」。「契机」的「机」就是「根机」,(就是)众生的「根机」,「根机」有很多种,有上、中、下,(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下」、「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很多种,佛对什么人,就说什么道理,让他可以了解,这就叫「契机」。不然一个很聪明的人,你说一个很浅的道理,他听了不合,他会认为佛看他不起,说这样简单的,我也知道,不用你说。如果说一个很笨的人,你说很深的道理给他听,他听不懂,也没有用。所以道理是很好,但对人要能适合才有用,就像药很好,但要对症,才医病医得好,就像胃药再怎么好,如果你用来治肺病,怎么会好呢!相同的意思。所以一切的佛法就象「法药」,「法药」是要治病的,所以「治病」要契合众生根基,听了会「感应」这样才有用,这就称为「契机」,「契机」很重要。但是如果只是「契机」,结果都不合道理,也不可以。所以现在末法时代,就有这个问题很大。「讲经」好象在开玩笑,哗众取宠,讲了大家听了很高兴,但其实都不合道理,这个是大问题。所以听「讲经」不是听讲「笑话」,听讲「笑话」你看电视就好了。但是「讲经」也都在看电视,坏了,真是的。所以「讲经」是要让众生远离烦恼尘劳、要开悟,要脱离生死的,所以不是「余兴节目」,所以不是开玩笑的场所,应该都是很严肃的,所以不要期望说,这个师父都这么严肃,没有说一些来笑一笑的,师父不是讲笑话的,那就变成小丑了。
(第二集完)
行由品第一
第三集
我们继续说六祖坛经。这个「经」早上说的是「修多罗」,「修多罗」是「契」的意思,契约的契,「契」就是契合的意思。契合就是契合众生的根机,跟契合道理,这二种不能偏废,要同时,不能说只是契合道理,而不契机,这样没有效果,白废唇舌而已,只是契机而不契合道理,那就变成妄语,对不对,所以变成虚妄,但是如来言无虚妄,如来是实语者,所以这二种都要兼顾到。再来,我们早上说到这个是法宝,对不对。我们佛经里面法宝有三种,就是三藏,经律论三藏,经就是开示一切修行的道理,我们说的「修多罗」就是经;那律呢?律就是讲戒律,经就是开示一切修行的道理,律是说我们生活以及修行时,应该要注意的事情,不能犯的那些事情,叫做律或叫戒律,跟我们的法律一样,我们国家的法律也是说,有哪一些事不能做,什么样的事可以做,这就是像我们的法律说我们国民的权利跟义务,都在里面交待清楚,彿法的律藏也是这个意思,律有在家律和出家律,在家人就依在家律,在家律去修,就是在家戒,律就是戒。同样的意思,出家众就依照出家律去修,开示律、戒律的学问就是律藏,经跟律这二个藏(藏就是「宝藏」的意思)都是佛祖说的,都是释迦如来所说的;另外有一种论藏,这论是什么呢?我们知道论是「讨论」的意思、「议论」的意思,它的意思就是「发挥」,「发挥」跟「解释」的意思,发挥、阐论、诠释的意思。刚刚说经与律是佛所说的,所以经跟律是绝对不能更改的,这个论一般来说是佛祖的弟子或后代的大菩萨,因为众生的智慧不够,所以对经跟律有不能了解的地方,他去发挥,就一个问题、一个题目他去发挥,就变成了什么论。所以佛祖说的就不是论,佛祖说的一定是经或律,其他的大菩萨或是大弟子所说的就是论,这是一般来说。但是有一个例外,这个例外就是我们中土的「六祖大师」,只有他说的这部经,也只有这部经而已,这部经叫「六祖坛经」。其他再大的菩萨所说的都是「论」,譬如说马鸣大士他所说的「大乘起信论」,对不对,其它许多的论,也是论,那些都是菩萨所说的,譬如说「中论」、「百论」、「十二门论」都是论,但是这一个是例外,就是六祖大师他不是释迦如来,但是他讲的这一部经典就称为「经」。所以就有印度人说,六祖大师是东方如来,所以他说的法称为「经」,其他的人都没有,所以这是这一部经特殊的地方。
〖唐释门人法海录〗
「唐」是唐朝的时候;「释」就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家的门人;「法海」是他的法号,意思…
《六祖坛经义解》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