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于墮落惡道,來世還可以作人或者可以升天,去做天人受天福,這樣叫做人天乘,這需要受持五戒和十善,中品的人就可以來世再做人,下品的來世就沒把握了,上品的人就可以升天,這是凡夫。如果要修道的人,所以受五戒不一定是修道,你要知道受五戒有的是求福,但是你受五戒有大福。再過來就是「聲聞乘」,聲聞乘的人就是見到娑婆世界很苦,深深感到這個世界很苦很苦,苦得已經不能忍受,所以趕快要解脫,于是就修苦、集、滅、道「四聖谛法」求解脫,這種人叫做聲聞乘。再來「緣覺乘」,聲聞乘是見到「苦」,緣覺乘是見到「無常」,比較高一點。爲何稱作「緣覺」呢?就是修「十二因緣」,從這十二因緣裏面得到覺悟,所以稱爲緣覺。十二因緣就是講無常的道理,因爲體悟到無常,所以他修「出離」。其實緣覺乘所修的無常,也是一種苦,但是苦有很多種,可是這個無常是「苦的根本」,爲什麼會苦,因爲「無常」故苦。所以緣覺乘他是有更加高一層的原因,因爲他不是在果上,而是在因上,爲什麼會苦?是因是無常,這個叫緣覺乘。接著就有「菩薩乘」,菩薩乘除了它要體悟到世間的無常和苦以外,爲了要自求度脫,同時他還發大悲心要度脫衆生,這種人叫菩薩,修六度萬行,這叫做菩薩乘。接著菩薩再往上就是佛了,叫做「佛乘」。「一佛乘」就是說在法華經內說的,佛祖說這麼多,一乘、二乘、叁乘、四乘、五乘,講這麼多「乘」,到底佛祖的意思是什麼呢?其實佛祖的意思、究竟的意思只是說「你們都應該要作佛」,我跟你們說修「人天法」,然後得到世間的福田,得到快樂,這只是暫且說說而已,爲何要如此說呢?因爲你沒有那個根器,我跟你說那麼高的法,你也沒法修,所以你現在只要增加一些福報就不錯了,如果根器、根機比較好的人,我就叫你修四聖谛、八正道,不再求世間的福田,因爲世間的福田是「有漏」的,是無常的,這不究竟,也不能出離,也不能解脫,也還是在叁界六道之內,所以你如果有這個根器,我就給你講四谛八道的道理,讓你去求解脫,或是說十二因緣,讓你有更高的體悟。如果有那種人,就是說他除了自己感到很痛苦以外,他又會感覺到別人也一樣,所以他有發心要自度度他,這種人就叫做有發大悲心的人,我就和他說「菩薩法」。不是只是說「自求度脫」而已,因爲二乘人就是自求度脫啊,但是菩薩是「自度度他」,這要有那個心才可以,也就是說菩薩比較不自私嘛!爲別人考慮、爲別人的利益而著想,爲別人的利益而發心,爲別人的利益而努力,爲別人的利益而受苦,爲別人的利益而受難,乃至于舍生命,這種就是菩薩。如果有這樣的人,我就教他菩薩法,就修「六波羅密」,乃至于修「十波羅密」、「四攝法」,如此去修,修菩薩就修菩薩道,行菩薩行,這樣已經「四乘」了,對吧!但是這個都不是如來的本意。如來的本意就是說「你們每人都要和我一樣,將來都要成佛」這樣的意思。因爲怎樣呢?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你們如果不成佛,我們用一個白一點的話說,「不成佛白不成佛」,這樣可惜啦!因爲你的佛性你不用,你不用來成佛,你甯願在外面抛頭露面,在六道裏面輪回,抛頭露面,輪轉受苦,這樣可惜,這樣白白浪費,這樣枉受苦難。怎麼枉受呢?這叫做冤枉,冤枉無處訴,冤枉啊!怎麼說呢?你本來不用如此啊!你本來可以不如此,在這個六道裏面輪轉,可是因爲你不用你的真如本性,你不用你的真心,你全是用你的「虛妄之心」在生活。虛妄之心是什麼?就是貪、瞋、癡、煩惱啊!跟別人計較,天天就是點鈔票,因此就輪回生死,貪、瞋、癡、嫉妒等等,這些惡法都是「虛妄之心」,你不用你的真心,而用虛妄之心在生活,所以永劫不得出脫,所以就枉受苦難,如此可惜啦!可惜你具有一個佛性,甚至于你有佛性你都不知道啊!所謂「不知不覺」啊!所以衆生就是如來。如來是已經覺悟的人,對不對?他覺悟什麼?他也沒有覺悟什麼,他所覺悟就是覺悟他的佛性,這樣子。那我們不知不覺是什麼?最重要的是不覺知自己有一個佛性,不覺知自己有一個真如本性,所以無始劫來,只是用自己的妄心在討生活,所以就枉受辛勞,枉受辛苦啊!
好!那麼現在回到這個正題。佛種種的方便言說都是什麼?這個字「誘」、拐你,好象小孩子在學走路的時候,你會對他說「來來來」對不對!你「來來來」他就走一步,又「來來來」他又走一步。我們就象那個嬰孩一樣,正在學走路,如來就拿一顆糖「來來來」,你因爲想拿那顆糖,你就向前走,所以一步一步拐你,拐到你能夠走,拐到你不用扶旁邊的欄杆就能走,如此漸漸成熟。所以開始的時候用簡單的東西,用人天五乘、人天法來誘你,引誘,再來就用小乘法、再來就用大乘法,最後就用入究竟的一佛乘,這是如來的本意。大家都要成佛,這是究竟,你不成佛太可惜了,意思是如此。
那有人發心,根器大的人一發心,就是我要求佛道,其它我都不要。譬如像世間苦,沒有關系,我就是要求佛道,我不求小乘道。當然啦!那些什麼世間法,那些東西都不求了,那練氣功,唉!這個嗤之以鼻,根本看都不看,然後還有種種的那些世間貪著的法,根本看都不看,棄若敞屣,聽得懂嗎?好象一雙破鞋子該丟掉了,你若是開始學佛的人,一雙破鞋子要作何用,你有新鞋子不穿,每天穿那雙破鞋子,等新鞋子壞掉了你才去穿它,對不對?所以學佛的人就是要有這樣的覺知,然後「自求大乘」、「自求一佛乘」。但是一般的人不是如此,這六祖大師他說「唯求作佛」,我就是(要)求一佛乘,「不求余物」。但是我們(卻)不是,我們很多學佛的人所求的很多,有的比較下等的就求一些世間之事,有的求發財、有的要求病能痊愈、有的求先生能乖些,不要喝酒、不要睹博,兒子會念書、生意好,求這些,這就是求世間的。如果比較高一些的,就求其它的,說這娑婆世界太苦,我要趕快出離,或者說我趕快去西方淨土避難哪,不是說去西方淨土不好,很好啦!但是現在是說最究竟的,最究竟發心的人,就沒有此土彼土的差別,但是也不貪愛這一個世間,所以如果是真正發大心之人,所謂發大心,你就要知道,說「他很發心」,發什麼心,那真正發大心就是說「唯求作佛,不求余物」。你能這樣嗎?你自現在開始就不要妄求,世間人有一點可憐的地方就是妄求,虛妄追求或是「盲目追求」,看別人追求那個,就跟著別人追求,譬如有很多人如此,例如現在,好像在十多年前開始的樣子,很多小孩都去學鋼琴,或學小提琴,爲什麼?因爲大家都在學,我的孩子不學也不行啊!所以都在比較,這就是虛妄追求。看別人如何,就要如何,還有的人還有更加可憐的,就是上大學或者結婚,也是一樣,你爲什麼結婚,大家都結婚,我也結婚,你爲什麼生小孩,大家都生小孩,我不生不行啊!真的啊!不生就有社會壓力,對吧,有社會壓力,那你就過不下去啊!你已經有叁個女兒了,還要生孩子是爲何?就因爲沒有兒子,大家都生兒子,我不生不行,趕快生一個,要生一個,又說不夠,再多生一個,因爲生一個,好像不太安全的樣子,再一個比較穩,可以傳完滿接代,所以這個都是爲了別人,爲了別人而活啊!每啊個人都在賺錢,每個人一個月至少叁萬五萬,那我至少也要叁萬五萬,我如果賺二萬五,就比別人差,就不行了,其實我兩萬五已經是夠用了,但是別人都是叁萬,我就不能兩萬五。所以別人怎麼樣,我就怎麼樣,因此就虛妄追求。那你如果是真學佛人,你真正有發心要學佛,看看你有沒有那個氣魄,「從今以後不再虛妄追求」。那樣叫做什麼?這樣叫做「息心不求」,你說要學「心地法門」,這個就是心地法門,這個就是最困難的,但是這個你必須做,你如果不做,你讀再多的經也沒用,我說再多讓你們了解也沒用,這就要真正在心內自己去用功,「息心不求」。如何謂之「息心」,因爲我們的心跳動七十二,一分鍾砰砰砰砰這樣一直跳,跳不停,每一跳都是在追求,你看能不能讓他慢一點,仍然要跳啦!但是不要那麼凶,稍慢一點,這樣你的煩惱可以減掉很多,而你的智慧會增加很多。我們的煩惱都是由心跳的太凶來的,乃至于會有心藏病,也是心跳太快。好!所以這個就解釋說「唯求作佛,不求余物」。
有人因爲讀「金剛經」,說我「無所求」,那都是騙人的,「無所求」你沒有那麼行,除非你是像六祖大師這樣的人物,你才有可能無所求。你現在只要不妄求就不錯了,然後再進一步,唯求一佛乘,這樣才是正確的。你不要說你是無所求,那都是吹牛,這種大話都不要亂講,因爲講這種話的人,大概都糊裏糊塗,不知道自己在求什麼,自己在求的時候,當下也不知道自己在求,你知道,他會如此與的原因,就完全是無明,無明愚癡在背書,讀了一些經書在背書而已。
以下「祖言:汝是嶺南人,又是獦獠」,你是嶺南的人,壘是獦獠。獦獠是什麼意思呢?獦獠就是夷狄,夷狄是南蠻,我們所謂的「內山兄」。「若爲堪作佛」,「堪」就是能,你怎麼能作佛。這是激他,激將法,不是在笑他。「慧能曰: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人雖然有南北之分,南部的人和北部的人、臺北的作下港的人,但是微型佛性沒有南北之分啊,佛性都是平等的。「獦獠之身」,內山兄(鄉巴佬)之身與和尚(和尚就是親教師的意思,我們普通話就是師父)的身體雖然不同,但是佛性有何差別,這佛性有什麼差別呢?都一樣的啊!
經文:〖五祖更欲與語,且見徒衆總在左右,乃令隨衆作務〗。
五祖大師還想跟我講話,「與語」就是與我語,還要跟我說話,但是看到徒衆全都在旁邊,「總」就是全,于是就令,就叫我「隨衆」,隨著大衆去「作務」,「作務」就是作粗重的工作。
經文:〖慧能曰:慧能啓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