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性,即是福田”,未審和尚教作何務?祖雲:這獦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廠去。慧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差慧能破柴踏碓經八月余〗。
好!看到這裏。五祖大師就叫我去做粗重的工作,「慧能」就是我,那是他的自稱,就說「慧能啓」,「啓」就是啓禀,啓禀師父,慧能來啓禀師父,弟子我「自心常生智慧」,常常都生出智慧,這常生智慧,智慧下面打兩點冒號,(就是)常生如是智慧,常常都生出這樣的智慧,什麼智慧呢?「不離自性,即是福田」這樣的智慧,就是指衆生如果能夠不離自性,這樣就是福田,這樣就是什麼福田呢?出世第一福田。好,講到此爲止。
第四集完。
行由品第一
第五集
上節說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離自性即是福田」。「弟子」就是說我慧能啦,自心常常生出這樣的智慧,什麼智慧呢?「不離智慧,即是福田」。這字很簡單,但是很深,什麼是不離自性呢?這「不離」是「念念不離」,念念都沒有離開,一直都是常見自性。常現在前,叫做「不離自性」。這是一個假設句,「若」或是如果衆生能夠不離自性,即是出世第一福田,就是出世間的第一福田,這個「福田」是出世間的,不是世間的。「福」怎麼會是「田」呢?「福田」的意思,這是個比喻。要講的主要意思是說那個福,不是那個田,那個田只是個比喻詞,那你行這個行所得到的福跟田一樣,因爲你如果修一個福,那它只是有這麼多福,譬如說五萬塊的福了,那就是五萬塊,那就沒有了,但是你這五萬塊如果是說拿去生利息,那就不止了,對嗎?所以「福田」的意思是能生的意思,可以生。因爲田你若撒一粒稻種下去,它就能生出多少粒米啊!很多很多,對不對?不可數啦。所以你修的福,修一點小福能得到很大的福,那這種福就好象田一樣,那個福能夠生長,而且生長的倍數不只是十倍百倍千倍那種,乃至于萬倍都有,這就好象一粒稻種,結籽以後那個稻穗有多少顆的米啊!那就不可數了,是不是?那這一種福,就叫做「福田」。那這個就不止只是一本萬利了,所以若或作生意的人,就會作這種生意最好,一本十萬利啊!所以你若是會打算盤的人,現在就是用電算機你稍算一下就會知道,這款的最劃算哪!那若講到這個,大家的嘴都笑嘻嘻,所以這個就是福田。但是那個福有很多種,有的種一得一,有的種一得二啊,那麼有的種一得十、得百、得千,但是如果在出世間裏面修福的話,那麼他所得到的利益呢,不只千倍、百倍、萬倍,不可比喻啊,所以只好比喻成福田,那因爲是能夠得到出世間,什麼叫做「出世間」啊?就是解脫的意思,解脫這個世間的生死痛苦,所以叫做出世間,不是離開這個世間的意思呃!就是解脫這個世間的痛苦、生死輪回,如此叫做「出世間」,那若能得到這樣的福田啊!那出世間的第一福田是什麼?就是「不離自性」。你要得到福的利益,最大的是「不離自性」,念念都不離自性,不離這個真如本性。他就向五祖大師這樣自呈境界。古早的人去參善知識的時候,都會這樣,這「自呈境界」的意思是什麼?就是「求印可」,「求印可」不是「展寶」(炫耀)噢!「師父你看!我這麼行」,不是這樣,他的意思是說,「師父,我現在修行到這個地步,你看怎麼樣?」他的意思是這樣,因爲修行人最苦的一件事是什麼?就是自己不知道站在哪裏,對否?自己站在哪裏不知道,自己修到這個地步,不知對或不對,這個時候需要有一個明眼人指點,說「嗯!這樣對」,這叫做印可。所以這不是展寶,這兒附帶講一下,這很重要,你自己所修行的境界,不可以隨便跟人講,當然不可以很驕傲,到處去展寶,到處去吹虛說「我怎麼樣」、「昨天我又夢到阿彌陀佛了」、「我昨天觀世音菩薩又去跟我說這樣、怎樣」,不可以這樣,你所修的境界只能跟一個人講,那個人是誰?那個人就是你的師父。那個人是你的師父教你怎樣修,告訴你對或不對,對在那兒,不對在那兒,若對,接下去要怎麼修。所以六祖大師所講的,跟五祖大師講的,就是這個意思呀,不是在展寶的哩。不是說「你看」,現在所有人,我現在所講的意思就是這樣,現在的人不是這樣,看哪一位師父很行,就去講「師父!我現在怎樣、怎樣」,好似說他很「洋」(自負),很利害。我若遇到哪種人,我都靜靜地、我都聽他講,我這功夫不錯呢!其它的不會,這個還不錯,若不要聽我講的,我就聽他講,有時候,呃!很會講,講兩個鍾頭久,我也做在那兒聽他講,「噢!對、對」,你要作個好聽衆,這招不簡單噢!這招我是從高中就開始修噢!你現在若要作修行人,你就要這樣噢!現在就開始修,若聽你講話,能聽進去的人、聽得相應的人,你就多說幾句,若你聽不進去的,你就少說,甚至不要說,甚且要聽他說,嘔!他就長篇大論一直講下去,講得給你耳朵都痛起來。好!所以修行人就要知道「分別」,你是要,何時是聽的時候,何時是講的時候,你不要說,我要度衆生,所以我就一直講啊,若人家不愛聽,也拉著一直講,嘔!疲勞轟炸。所以這就是說,你講的時候,就要有自己有境界才講,若不是自己的境界,你看書看來的或是聽來的,你就少講點,若不怎麼懂的也不要講,若經文有點懂的,自己不徹底的,也不要太講,動不動就是什麼「如如不動」、什麼「真如本性」啦!你若真的有體悟到「真如本性」,你才可以說,但要說,也要有機會呀。我簡單一句話說,有的弟子跟我這麼久,你何時聽我說「真如本性」,不曾對嗎?因爲這是佛祖最高的法寶啊!所以這不是每天拿來在展覽的,所以不要這樣說,稍微懂幾招。這樣好!
「不離自性,即是福田」。接下去,「未審和尚」不知道,這「審」是清楚的意思,、清楚的知道,我不知道師父要叫我做什麼事情。「祖雲」五祖大師就說,「你這位內山兄根性大利」,你根性很利,就是根器很好。「汝更勿言」你不要再講了,你有沒有看到五祖大師,他也沒對他講「你這樣對」或是「你這樣不對」或是怎樣。「著糟廠去」,「著」是「令」,叫他去糟廠,「糟廠」是馬房,飼馬的所在。「慧能退至後院,有一行者」,「行者」就是帶發修行的人,叫做行者。一般的人所知的行者,都是看西遊記的孫行者,孫行者意思就是孫居士的意思,帶發修行的人,居士。「差慧能」就叫我去劈柴,「劈柴」因爲這間寺院有一千多人,以前劈柴要劈很多柴。「踏碓」就是舂米,舂米是很粗重的事情,舂米是將糙米把米糠給舂掉,這是很粗重的。
經文:〖經八月余,祖一日忽見慧能曰:吾思汝之見可用,恐有惡人害汝,遂不與汝言,汝知之否?慧能曰:弟子亦知師意,政治家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覺。祖一日喚諸門人總來,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來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爲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遲滯,思量即不中用,見性之人,言下須見,若如此者,輪刀上陣,亦得見之〗。
到此爲止,翻回來。這六祖大師就劈柴舂米,經過八個多月。有一天,五祖大師忽然間看到慧能,就是看到我,就跟我講,我因爲想你的這個見,「見」就是「見地」,你的見地「可用」,「可用」就是可以,你的見地可以,你所修的可以,但是「恐有惡人害汝」恐有壞人害你,「遂不與汝言」所以就不跟你講話,「汝知之否?」你知道否?慧能就說,弟子也知道師父的意思,所以不敢走到堂前那邊去,所以令大家都不知不覺,沒人知道,沒人知道說我修的不錯,也沒人知道師父看得起我,這樣的意思。「祖一日喚諸門人」五祖大師有一天叫所有的門人弟子都來,這個「總」就是全,全部都來,下面就是五祖大師給大家講的話。「吾向汝說」我向你們講,「世人生死事大」世間人生死這個事情是很大的的事情啊!「汝等」你們大家,「終日」整日,只會求「福田」,求什麼福田啊?求世間的福田,求世間的福田是什麼?總說就是名利,出家人也有求名利的呀!有呀,怎麼沒有。出家人的名利和一般人有時相同,有時候不同,有的較世俗化的出家人,他所求的跟世間人沒有什麼差別,對嗎?求發財,求名啊,什麼的!若再說再較高個點的出家人,那他所求的,以名來說呀,種種的虛名啊,要出名啊,要求知名度啊,求廟大個點啊,求弟子多一點啊,或是廟再多一點呀!道場多啊,等等,求弟子多,供養多,這都是出家人所求的,若這樣,這都是福。你說出家人廟較大,這樣不對嗎?這樣對啊,怎麼不對,這樣有福啊,但是你若是用求來的,那樣就不好啊,這樣知道嗎?你若是自己的修行自然感得而來的,這種的好啊,怎麼不好,否則大家都去住在山洞裏面,這樣好嗎?這樣也不好,所以若是由自己的修行自然感得的福,那是很多了呀!那因爲自己的修行感得很多弟子,那也是很好啊,但是若是去求來的,心有所求,這樣子就不好了,這樣知道嗎,但是有人不是,一天到晚就想著,現在我要度一百個人或是度一萬人,或是度多少出家,在家要多少,現在我要蓋幾間寺,一天到晚都在想這些,也沒想修行,爲了達到這個目的,就空心思去做各種事情,這樣就不對了,對嗎?譬如說廣欽老和尚,那他老人家就座在那兒,而弟子一大堆噢,那是好好啊!而你不是,到處去奔波,作廣告,這樣來的,對嗎!所以如果是自己修行的德啊,「福德所感」、「自德所感」這樣是很好,那如果是求的,那樣就不好,所以福田不要用求的,用什麼呀?用修的。你在修的當下,你不作有福田想,這樣才是,而且不以得到這些福爲榮爲樂,這樣聽得懂嗎?得到這些福,也不要說「我好高興」,因爲我有很多福,我的廟這麼大間,我的寺這麼大,我的弟子多少多少,這樣,所以很高興,甚至以此驕人,驕傲啦!這樣子就不對呀!這樣子就變成邪…
《六祖壇經義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